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家庭的记忆》教案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优质教学设计

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家”的内涵。
2.通过回忆吃年夜饭、探究了解其它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人们对“家”寄托的情感,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从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文字“家”师: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文化,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一起来学习《家庭的记忆》。
师: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带给我们的是温暖,是温馨,是快乐。
孩子们,说到家,你会想到什么?预设:家人、温暖、开心、团圆......二、传统节日中的“家”1.师生谈话:和学生聊聊春节的习俗,以此引出年夜饭。
师:同学们,你们在过春节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呢?预设1: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我们的年夜饭会从晚上一直吃到新年的钟声敲响,这时候我们就给长辈们拜年,他们也会祝福我们,还会给我压岁钱呢!预设2:我家每年过春节贴的春联和“福”字,都是我和爸爸一起写的,爸爸还告诉我贴在门外的“福”要正着贴,家里的“福”就要倒着贴,表示福到了。
师:刚刚同学们回忆了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虽然春节留给每个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各不相同,但春节里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可都是春节里最美好的回忆了。
在春节里最能体现团圆的一个习俗,你知道是什么吗?2.了解年夜饭:师:对了,就是吃年夜饭。
在中国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到现在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每个地方吃年夜饭的习俗各有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家人是怎么吃年夜饭的。
生观看视频。
师:刚刚视频里的这一家人是北方人,他们吃年夜饭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饺子,饺子里还会放一个硬币,谁吃到硬币就预示着这一年会行好运。
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另外饺子的形状和元宝相似,所以也有招财进宝之意。
请同学们也回想一下:除夕夜你们吃年夜饭时通常都有哪些人,都聊些什么,吃些什么,心情是怎样的?预设1:我们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年夜饭的,有时候姑姑一家也会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我们会互相敬酒,互相祝福,非常开心,非常热闹。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教材为部编三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针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生活法制教育。
本篇教案所要讲授的《家庭的记忆》是该教材的第八单元,共包括两个课时。
2.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以家庭为主题,讲述家庭的组成、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中的规矩等内容。
其中,本篇教案所要讲授的《家庭的记忆》主要是针对家庭中过去的一些事情所进行的回忆和记录。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家庭的历史、家族文化等。
3. 教材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知道家庭在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家庭中应该遵守的规矩;•通过回忆和记录家庭历史,增强家庭意识和家族凝聚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族文化和家庭历史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口述和书写的方式进行家庭历史的回忆和记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家族凝聚力。
3.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庭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组织。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回忆家庭历史;•记录家庭历史。
2. 教学方法•听讲和讨论;•个人写作;•课堂展示。
四、教学计划1. 教学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共45分钟。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家庭历史,询问学生他们都知道自己家族的哪些故事和传说,激发学生回忆家庭历史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15分钟)在家庭历史回忆之前,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通过汇报自己家族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家庭故事,来形成正面的榜样效应,让学生体会到家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步骤三:回忆和记录(15分钟)学生可以回忆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节日等等,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进行记录。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示范,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体现每个家庭的独特性。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家庭称呼抢答赛1.文本学习: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2.图片+文本学习:家庭关系示意图3.素材:家庭礼貌称呼歌4.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5.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爷爷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6.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视频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思考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文本直接出示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补充完整。
四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家庭中的不同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等。
教学出示教材第78 页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补充完整。
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先以介绍“全家福”中成员的方式来熟悉不同的称呼,然后再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地关于亲戚之间的称呼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本地的常用叫法说起。
7.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8.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9.图片+文本学习:家庭辈分和称呼(1)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2)还有兄弟姐妹的关系。
妈妈和舅舅是姐弟或者兄妹关系。
10.素材:表和堂11.文本学习:抢答竞赛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12.文本学习:抢答竞赛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姨妈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交流回答观看视频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姐妹关系的人有哪些。
统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统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了解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2.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3.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教学准备:1.完成“家庭大事记”小调查2.完成“我和父母比童年”调查教学过程:活动一:“家史”小调查1、小一休的分享。
听说我们最近在调查家史,杨老师的儿子,小一休也来凑了个热闹。
我们先来听听他说了什么?听了小一休的分享,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两个同学的分享。
在课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做了个家庭小调查,请两个同学来为我们分享他们家的“家庭大事记”。
结合学生分享相机渗透传承的家庭美德,并引出方法。
A1、老师听到,从09年-19年,这10年里,你们家从外地搬到了长沙,换了新车,住了大房子,还多了你和你的妹妹,你的爸爸妈妈真的是人生赢家呀。
A2、老师注意到,09年,爷爷退休了,他在哪,和谁在一起生活呢?A3、老家。
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山好水好,还有自己的老朋友,确实是一个适合安度晚年。
A4、爸爸妈妈为了孝敬老人,让老人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呢。
B1、师:记录这么详细、清晰、你是怎么了解的这么清楚的?生1:我问了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B2、师:很好,可以通过“采访成员”,了解家庭过去的事。
师:这份大事记,也写的有条有理,在这些大事当中,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哪些事呢?B3、除了对家庭成员的采访,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些信息呢?生2:我找到了出生证,不仅知道了出生地点和日期,还知道自己出生时的体重。
B4、师:特别棒!你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了很多信息3、小组分享。
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
再推荐一位组内同学上台来向全班分享。
例:生:我通过采访,知道了。
我通过查找,(例如结婚证、出生证、房产证、汽车驾驶证、家谱等),知道了。
师总结:通过采访成员和查阅资料,让我们对家里的人和事有了更多了解呢。
大家学了这两个好方法,以后可以用在生活中去。
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12、家庭的记忆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了解家庭的开展变化,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言语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开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了解家庭的开展变化,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言语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开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打算: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教师:你是如何了解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觉察了什么?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感恩家庭的情感,懂得珍惜家庭;3.激发学生保护家庭成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连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家庭的意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职责,并了解如何照顾家庭的成员;2.掌握如何感恩家庭,懂得珍惜家庭。
难点1.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对家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归纳,培养其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理解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的重要性,激励其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5分钟)1.通过问题到让学生思考:在家里,谁最了解你?在家里,谁对你最好?为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反思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2. 学习(30分钟)1.利用PPT展示“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并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幼儿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有哪些?•在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3.当然,在展示并讲解完“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后,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故事或者例子。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3. 拓展(20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自由谈论自己喜欢的小事或者有趣的小细节,并分享给大家。
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家庭中常见的小事和小细节。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体现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4. 评价(15分钟)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珍惜家庭成员;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日子中,我该如何珍惜和维护家庭?•我们应该怎样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四、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一些小细节和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12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认识。
但他们对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够深入,对家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3.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家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家庭经历,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好典型家庭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家庭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家庭的定义、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家庭经历,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关爱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幸福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课题家庭的记忆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
学习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
学生思考回答。
讲授新课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
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
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
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
学生交
流:抢答。
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
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
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
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
教师:讲讲“年夜饭”相关小知识。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
呢?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
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与家庭美好生活有什么关联吗?
教师:打开电子教材P82页,阅读“回”老家“过春节”。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教师: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
活动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教师: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呢!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你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词语和谚语吗?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你发现中国人
最重视什么呢?
学生交流:阖家欢乐;家书抵万金;家和万事兴……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收集有关“家”
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制作
一份简报吧!
课堂小结
板书家庭的记忆
家庭称呼抢答赛
“家史”小调查
传统节日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