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光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光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三十四全息照相物理学院1300061311二下 6 组 03 号 2015.4.15一. 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学习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拍摄合格的全息图;3 •了解摄影暗室技术.二. 实验仪器光学平台,He-Ne 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和 分束器,光功率计,全息底片,被摄物体,显微镜,暗室技术使用的设备.三. 实验原理全息照相中所记录和重现的是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即全部信息,这是全 息照相名称的山来•但是,感光乳胶和一切光敬元件都是“相位盲S 不能直接记 录相位•必须借助于一束相干参考光,通过拍摄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间接 记录下物光的振幅和相位•直接观察拍好的全息图,看不到像•只有照明光按一定 方向照在全息图上,通过全息图的衍射,才能重现物光波前,使我们看到物的立 体像•故全息照相包括波前的全息记录和重现两部分内容。

下面是透射式全息照 相原理。

1•全息记录如果将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用感光底片记录下来,那就记录了底片所在位 置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物光一点发出的球面波波前:〃0(如刃=人(忑y )exp [诫)(兀y )]参考光波前: 则底片上总复振幅:光强分布:Ig) = UU感光底片在曝光后经显影和定影等暗室技术处理,成为全息图•适当控制曝光 量〜 2兀匕(兀 y) = A r exp[/ — ysina]Ug y) = U Q (x.y)+U r (x, y)及显影条件,可以使全息图的振幅透过率:与曝光量E(正比于光强1)成线性关系,即心,刃=山一例(九y)1)一个很好的相干光源,本实验用的氨氛激光器,相干长度约为20cmo为保证物光和参考光之间良好的相干性,要尽可能使两束光光程相等。

2)保证全息照相所用系统的稳定性。

尤其是曝光的3-4秒内,千万要保持台面的稳定。

3)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本实验用的感光底片分辨率为3000条/mm。

全息照相的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的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的实验报告全息照相的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全息照相作为一种新兴的图像记录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全息照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掌握全息照相的实验操作方法;3. 分析全息照相的优点和局限性;4. 探讨全息照相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二、实验装置和步骤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全息照相装置包括激光器、分束镜、物镜、参考光源、全息板等。

2. 实验步骤:(1)调整激光器和参考光源的位置,使其尽可能稳定;(2)将待拍摄的物体放置在全息板前方适当位置,并固定;(3)调整物镜位置,使物体的全息图像清晰可见;(4)打开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单色、相干的激光;(5)用分束镜将激光分为两束,一束为参考光,另一束为物光,分别照射到全息板上;(6)关闭激光器,取下全息板;(7)将全息板放置在光学显影液中显影;(8)用显影液洗净全息板,使其干燥。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获得了一张全息照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全息照片的特点:全息照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全息照片能够记录物体的全息信息,包括形状、光学特性等;(2)全息照片具有立体感,观看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视角;(3)全息照片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息密度,能够保留更多的细节;(4)全息照片可以长时间保存,不易损坏。

2. 全息照相的应用:全息照相在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1)全息显微镜:通过全息照相技术,可以获得具有高分辨率的三维显微图像,有助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2)全息光学元件:全息照相可以制作出各种光学元件,如全息光栅、全息透镜等,用于光学通信、光学计算和光学存储等领域;(3)全息显示技术:全息照相可以实现真实感和立体感更强的显示效果,有望应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6篇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6篇

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6篇第1篇示例: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记录和重现三维物体形态的技术。

在物理实验中,全息照相常常被用来展示光的波动性质、干涉现象以及光的衍射特性。

通过对全息照相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和物理规律。

在进行全息照相实验时,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块全息记录板和一个激光光源。

将三维物体放置在激光的光路上,并将全息记录板放置在物体后方适当的位置上。

然后打开激光光源,让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经过反射或透射后,光线通过全息记录板并记录下物体的三维信息。

实验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照相过程,通过调整全息记录板和光源的位置,确保光线正确定位并记录下物体的干涉模式。

照相完成后,我们可以用激光光源再次照射全息记录板,这时会出现全息照相的重现效果,即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三维形态在全息图上精确还原。

通过全息照相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干涉原理,当激光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光线会发生干涉现象,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这些干涉条纹记录下了物体的表面形态信息,进而被全息记录板保存下来。

在重现过程中,光线再次照射到全息记录板上,干涉条纹会产生叠加效应,使得物体的立体形态得以重现。

全息照相还可以展示光的衍射特性。

当光线通过物体的边缘或孔隙时,会发生衍射现象,产生波纹状的光斑。

这些衍射图样也会被全息记录板记录下来,使得在全息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细微结构和表面特征。

全息照相是一种非常精密和高级的光学技术,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质、干涉现象和衍射特性。

通过对全息照相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行为规律,为日后的光学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2篇示例:全息照相大学物理实验总结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来记录物体三维形状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医学成像、艺术创作等领域。

在物理学实验中,全息照相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项目,通过全息照相实验可以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和干涉原理,提高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_2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_2

西安交通大学高级物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高级物理实验实验名称:光全息照相系列实验第1 页共6页系别:实验日期:2014年12月9日姓名:班级:学号:实验名称:光全息照相系列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照相基本方法和原理。

2.掌握拍摄全息图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仪器:全息台、He-Ne激光器及电源、分束镜、全反射镜、扩束透镜、曝光定时器、全息感光底板等。

三、实验原理:1.全息照片的拍摄:全息照片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将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同时记录在感光板上的过程。

两列相干光波,一列直接来自于激光源,另一列通过物体反射,分别入射到感光板上,由于二者是相干光,所以在感光板上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感光板上的光强分布及干涉条纹间距与光的振幅和相位都有关,这样就不仅能记录物体的颜色,还能够记录物体的位置远近等信息。

2.物体的再现: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底板上形成的是干涉图样,所以观察全系照片时必须用和与原来参考光完全相同的光束去照射,称为再现光。

再现过程是干涉图样的衍射过程。

3.全息照相的特点:全息照相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而普通的照相则是利用广德透镜成像原理;全息照片上的每个点都记录了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全息照片具有可分割的特点;由于全息照片记录了物光的全部信息,所以再现出的物体的象是一个与被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象。

四、实验任务环境温度:18.5℃。

1.激光全息图的拍摄(1)按照如图所示的光路图调节实验仪器(各仪器之间距离如图所示),注意所有的透镜光轴应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与激光光束平行;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46.0+95.0=141.0cm=92.5+27.5+21,光程差为0.(2)曝光;在周围环境尽量安静黑暗的情况下开始,打开激光发射器月一秒钟关闭。

(3)显影:浸泡时间约为1分钟。

显影液配方:蒸馏水500ML、米土尔2g、无水亚硫酸钠90g、对苯二酚8g、无水碳酸钠48g.(4)清洗;(5)定影:浸泡时间约为三分钟。

全息摄影实验报告

全息摄影实验报告

全息摄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全息摄影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全息摄影的可行性
和真实性。

实验原理:
全息摄影主要是利用干涉现象的原理,通过光的衍射来记录和
再现物体的三维形态。

实验所使用的激光是一束相干光,通过分
光镜分成两束,一束用来照射物体,称为物光;另一束照射在照
相底片上,称为参考光。

两束光相交形成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上
的每个点记录了物光和参考光相交时的相位差,因此通过这些点
可以重构物体的三维图像。

实验步骤:
1. 选取实验所需物品,并分别进行编号。

2.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激光器、分光镜、光阑、光学元件、相机、照相底片等。

3. 搭建全息摄影实验装置,确保激光的稳定和均匀。

4. 进行实验拍摄,包括照射物品和照相底片的曝光时间、移动
速度和距离等参数的控制。

5. 进行显影和定影等后续处理。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得到的全息摄影图像可以清晰地重构出物品的三维形态,具有非常高的真实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干涉条
纹的密度对图像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影响,密度越高,图像越清晰。

实验结论:
全息摄影是利用光学原理重构物体的三维形态的高科技技术,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光学、材料科学以及工
业制造等领域。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全息摄影的基本
原理和实验过程,也感受到了全息摄影技术的惊人魅力。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2)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2) 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的影响。

假如全息干板上干涉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

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和物光之间的夹角θ有关, 而干板分辨率η 与d 有关。

可以看出, θ角愈大, 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就越细, 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故夹角θ不能太大。

而夹角θ对全息图再现象时的观察窗(视角) 有影响, 夹角大, 可在较大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反之, 观察窗则小, 因此夹角θ也不能太小。

(3) 参考光和物光的光强比的影响。

全息照相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双光束干涉. 对于一般双光束干涉来说, 如果2束光的光强相同, 干涉条纹可得到最大的对比度, 这对一般线性接受元件是合适的。

而对全息照相的记录介质来说, 曝光量( T) 和振幅(H) 透过率的特性曲线是非线性的, 在曲线两端发生奇变, 如图3所示, 产生较高阶的衍射光,使衍射效率降低。

干板的曝光特性另一方面, 当物光比参考光强, 斑纹比较显著, 产生较大量的晕轮光围绕零级衍射光, 降低了成象的光通量, 致使效率降低。

(4) 全息干板固定不牢或夹持位臵偏差大, 以及把有药面的一面与玻璃面放反, 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

三、曝光与显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 曝光时间的影响。

如果曝光时间太短, 底板上条纹太浅甚至没有, 复杂的衍射光栅无法形成, 当然也就无法再现像。

若曝光时间太长, 底板可能太黑, 光线的透过率降低。

另外, 曝光时间越长, 保持系统稳定性越难, 曝光时间内突然的躁声和振动会使拍摄失败[。

(2) 显影时间的影响。

显影的程度是否适当对全息图质量影响很大。

若显影时间太长, 全息干板发黑, 光线的透射率降低, 无法再现像; 而显影时间太短, 干板上条纹不能出现, 无法形成复杂的`衍射光栅, 甚至是一块透明玻璃片, 也无法再现像。

改进方法:光路的选择(1)单物光束反射、透射全息照相光路实验装臵如图1、图2所示[2],从激光器S发出的光波被分束镜T分成2束,一束经M1反射和凸透镜扩束后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反射( 图1 ) 或透射( 图2 ) 的光再照射到全息干板P上,这束光为物光波。

全息照片的摄制 实验报告

全息照片的摄制 实验报告

全息照片的摄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全息照相的原理2. 学习拍摄全息图的技术3. 了解全息照相的特点及全息技术的应用【实验仪器】全息实验台、半导体激光器、分束镜(7:3)、反射镜、扩束镜、载物台、底片夹、被摄物体、全息干板、曝光定时器、显影及定影器材等。

【实验原理】1.背景知识全息照相就是一种能够获得光场相位信息的技术。

全息照相通过将物体反射或散射光(物光)和参考光发生干涉,把来自物体的光波波阵面(物光波前)的振幅和位相信息以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和强度的形式记录在感光的全息干板上,因此保留了光波的全部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将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完全再现出来,再现的物像是一个逼真的三维立体像。

2.全息照相的原理设想物体在空间的左侧。

光源照射物体,反射或散射光从物体表面出发,经过中间的平面传播到右侧。

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右侧的光场可以看成在中间平面的子波源发出的波的叠加。

因此,如果能够用某种方法产生一个光场,它与原始光场在中间平面附近相同(振幅和相位都相同),那么它向右传播,会在右边产生一个和原来的光场完全一样光场。

这时从右侧向左看过去,感觉和看一个实物没有任何区别。

全息照相就是通过复制一个面的光场达到复制空间光场的目的。

全息照相分为透射式全息和反射式全息两种。

透射式全息:由激光器发出激光束,通过分束镜BS 一分为二,其中透射光经反射镜M1反射和扩束镜L1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然后经物体表面反射,照射到全息干板H 上,这束光称为物光。

而反射光经反射镜M2反射、扩束镜L2扩束后,直接照射到干板H 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

普通物理实验讲义2020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131 - 物光和参考光在干板H 上叠加,干涉形成明暗有规律的图样,干板上的感光介质可以记录下来这些图案。

反射式全息:其原理与透射式全息照相类似。

其特点是记录时物光和参考光分别从干板的前后方入射,再现时从干板的反射光看回去可以看到拍摄物。

全息技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技术照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拍摄方法。

2. 掌握全息技术拍摄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全息图像的再现效果,加深对全息技术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全息技术是一种记录和再现光波振幅和相位信息的照相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将物体光波和参考光波进行干涉,形成干涉条纹,将干涉条纹记录在感光材料上,从而获得全息图像。

当用激光照射全息图像时,由于干涉条纹的存在,光波发生衍射,从而再现出物体的三维立体图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全息实验台2. 半导体激光器3. 分束镜4. 反射镜5. 扩束镜6. 载物台7. 底片夹8. 被摄物体9. 全息干板10. 曝光定时器11. 显影及定影器材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全息实验台、半导体激光器、分束镜、反射镜、扩束镜等仪器连接好,确保光路畅通。

2. 调整光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光路参数,使物光束和参考光束满足干涉条件。

3. 拍摄全息图像:a. 将被摄物体放置在载物台上,调整物体位置,确保物体与全息干板之间的距离适中。

b. 开启激光器,调节曝光时间,使全息干板充分感光。

c. 拍摄全息图像,记录曝光参数。

4. 显影及定影:将拍摄好的全息干板进行显影和定影处理,以增强图像质量。

5. 观察全息图像:a. 用激光照射全息图像,观察再现效果。

b. 从不同角度观察全息图像,比较立体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拍摄出全息图像,并观察到再现的三维立体效果。

2. 实验过程中,调整光路参数和曝光时间对全息图像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合适的参数可以使全息图像更加清晰、立体感更强。

3. 全息技术在艺术、防伪、光学测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拍摄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全息图像的再现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调整光路参数和曝光时间,提高了实验技能。

全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全息技术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实验三十四全息照相
物理学院1300061311
二下 6 组 03 号 2015.4.15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学习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拍摄合格的全息图;
3 •了解摄影暗室技术.
二.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He-Ne 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和 分束器,光功率计,全息底片,被摄物体,显微镜,暗室技术使用的设备.
三.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中所记录和重现的是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即全部信息,这是全 息照相名称的山来•但是,感光乳胶和一切光敬元件都是“相位盲S 不能直接记 录相位•必须借助于一束相干参考光,通过拍摄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间接 记录下物光的振幅和相位•直接观察拍好的全息图,看不到像•只有照明光按一定 方向照在全息图上,通过全息图的衍射,才能重现物光波前,使我们看到物的立 体像•故全息照相包括波前的全息记录和重现两部分内容。

下面是透射式全息照 相原理。

1•全息记录
如果将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用感光底片记录下来,那就记录了底片所在位 置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
物光一点发出的球面波波前:
〃0(如刃=人(忑y )exp [诫)(兀y )]
参考光波前:
则底片上总复振幅:
光强分布:
Ig) = UU
感光底片在曝光后经显影和定影等暗室技术处理,成为全息图•适当控制曝光 量及显影条件,可以使全息图的振幅透过率:与曝光量E (正比于光强1)成线性关 系,即
心,刃=山一例(九y )
〜 2兀
匕(兀 y) = A r exp[/ —
ysina] Ug y) = U Q (x.y)+U r (x, y)
上面讨论了物光作为一个点光源所产生的球面波和参考光的干涉•整个物是山 无数个点光源所组成,因而整个全息图就是无穷多个球面波与参考光波干涉所组 成的复杂干涉条纹.
2•物光波前的重现
用一束与参考光完全相同(即波长和方向相同)的平面波照在全息图上,则在 z=0平面上全息图透射光的复振幅分布为
整理后得
O t (X, y ) = [Fo - 0(A ; + 盃)]A r exp[/ 乎 y sin a]
_04;4)exp[i 如
-/X4;4)expl-讷)]cxp[i —2ysin a]
其第一项为0级衍射;
第二项为+1级衍射,经全息图+1级衍射后会重现物的虚像,大小,形状,位 置与原物完全相同;
第三项为・1级衍射,为一汇聚的球面波,成一实像,且有一附加角度变化。

若照明光方向与参考光方向相反,则实像会在原来物的位置上,虚像会有一附 加角度变化。

3•参考光为球面波的全息照相
记录全息图的参考光不一定是平面波,也常用发散的球面波•这时重现的1级 衍射不一定是一个虚像、一个实像,有可能两个都是虚像•另外,重现照明光的 点光源和原参考光点光源必须在相同位置(相对于底片)才能得到无畸变虚像•如 要得到无畸变实像,则应以参考光的共轨光一一束会聚在原参考光点源的会聚光 去照明底片•如果重现时点源位置不同于参考光点源,则重现像的位置不同于原 来物位置,重现像的放大倍数也不等于1 •照明点光源愈远,像愈大;反之,像缩 小. 实验条件
为了照好一张全息图必须具备以下儿个基本条件
1) 一个很好的相干光源,本实验用的氨氛激光器,相干长度约为20cmo 为保 证物光和参考光之间良好的相干性,要尽可能使两束光光程相等。

a •全息记录
b •全息再现
c •共辄光全息再现
2)保证全息照相所用系统的稳定性。

尤其是曝光的3-4秒内,千万要保持台面
的稳定。

3)高分辨率的感光底片,本实验用的感光底片分辨率为3000条/mm。

4)了解和使用显影、定影、冲洗等有关摄影暗室技术。

四. 实验内容
1•设计安排光路
应满足如下要求:
1)经透镜扩展的参考光均匀照在整个底片上,被摄物体各部分也应得到均匀照

2)物光和参考光光程大致相同
3)在底片处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为1:2-1:6
4)物距感光底片约10cm
5)参考光垂直照射底片,参考光与物光夹角约为30度
大致步骤:
1)初步规划光路,放置各元件的大概位置
2)用分束器将激光分光,用透射光(较强)作为物光,用反射光(较弱)作为参考光
3)确定物光光路,并用卷尺测量光程,用此光程确定参考光光路的反射镜位置,调整过程中注意满足上述条件
4)加入两个透镜,将物光和参考光扩展,并注意均匀照明
5)加入快门,设置曝光时间为3-4秒
注:光路的安排搭建对于这个实验非常重要,是决定全息图品质的关键因素,因
此搭建时应仔细规划考虑,尤其注意要满足上述所有条件。

我们组正是因为搭建出好的光路才做出了比较好的全息照片。

实验光路示意图
7.曝光
关上照明灯,取出感光底片并安装,所有人安静后曝光3-4秒,注意曝光时要保持台面的稳定性,不能有人移动,说话。

3.显影定影
将感光底片取下,先在显影液中浸泡约10秒,再在定影液中浸泡约15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一分钟,在吹风机下烘干,光的全息照片制作完成。

4.透射式全息图的重现
五. 实验现象
透射式全息图的重现
1•原位观察虚像:
1)像的位置和物的位置相同,大小相同,正立。

2)从不同位置观察像,可以看到像的不同角度,这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一模一样
3)改变底片与透镜距离,远离时像变大,拉近时像变小。

2.另一个像(-1级衍射像)
从另外一侧可以观察到另外一个像,是倒立的虚像,并且非常大,只能看到被放大的局部。

3.底片翻转180度,用共辄光照射底片
可以观察到两个相,一个是正立,原大小的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这个像的位置和本来物的位置关于感光底片对称;另一个是在另外一侧倒立放大的虚像。

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
做实验时,实际情况并不是实验原理所说的参考光和再现光都是平面光,而采用的是凸透镜扩展的平面光
因而实际情况为,参考光波前
O r(x9 >') = A r expH0r(x, y)]
根据
0(X, y) = 〃()(X, y)+U r(x y y)
1)参考光和再现光相同时,可以推得
O t(X, y) = [r0 - 0(A: + A;)H exp[讷.] 一血:4)
exp[讷,]
- M2 A)exp[-讹]exp ⑵ 0」
其中
可以看到,第二项+1级衍射就是还原物的衍射虚像,位置大小正倒和原物体完全相同。

而第三项・1级衍射则可以等效为将物的共觇光经过一个焦距为/ = 2z°的透镜成像(因为5为负,这里等效成了一个凹透镜),因为f的不同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在实际观察中我们看到了倒立放大的虚像。

2)再现光是参考光的共轨球面波时,得
O t(X, y) = [r0- 0( A: + A;))4 exp 卜砂」一卩*
A)exp[/如 exp 卜 2 讷.] 一04:人)exp[-讷)]
可以看到,此时,第三项・1级衍射是原物光波前的共辘波,因此在原物关于感光底片对称的位置成了一个等大正立的实像(对称位置是因为将底片旋转了 180度)。

而第二项+1级衍射则是将物光经过一个焦距为/ = -2z0的透镜成像,这个像应当与笫一种情况参考光和再现光相同时,-1级衍射成像的位置大小正倒相同,故也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上述所有理论推导均和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符合,故本次实验理论推导和实验现象均做的较为不错。

六. 实验反思与总结
本次全息照相实验,让我加深了对全息的理解,可以想象,再现物的全部信息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而白光全息的发明也是更加令人迷醉。

另外实际情况(参考光为球面波)的推导也让我对于上学期光学所学知识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从理论结合到了实际,我非常喜欢这次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