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网络架构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浙教版2019)-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教案(表格式)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浙教版2019)-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教案(表格式)
环型拓扑结构(Ring Topology):特点:每个节点与相邻节点直接连接,数据沿环路传输。优点:数据传输稳定,无冲突。缺点:扩展性有限,故障节点会影响整个环。应用场景:小型局域网或传感器网络。
树型拓扑结构(Tree Topology):特点:多个星型拓扑结构通过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形成树状结构。优点:具有星型和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易于扩展。缺点:复杂度较高,中心节点故障会影响整个分支。应用场景:大型企业网络、学校网络等。
提升学生对网络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
课本教材
学生练习素材
教学重点
网络拓扑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各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体验探究法等。
讲授理论知识,介绍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结合实例,演示各种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编写代码示例,展示网络拓扑结构的应用和配置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对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教师:审阅签名: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内容
时间分配教学方法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介绍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案
(首页)共3页
课程
《网络基础》
一体化理论
章节(课题)及内容
网络拓扑结构
班级日期
高一
2024.03
授课方式
讲授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课时
1
作业题数

《网络组建与互联》课程标准

《网络组建与互联》课程标准

《网络组建与互联》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网络组建与互联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议学时:96学时编制时间:2014年10月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企业网络集成和技术支持、办公自动化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6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设计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最终使学生掌握网络组建与互联的技能,并能够实践应用。

(二)设计思路《网络组建与互联》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一门优质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很强。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微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等,后续有《网络布线》、《网络安全与防护》等专业技能课,地位十分重要。

本课程参考学时:96学时。

二、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1.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完成常见网络的网络规划;2.能独立根据网络综合布线设计的有关规定正确完成常见网络(家庭网、办公网、企业网、园区网等)设计与组建实施;3.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进行网络软件、硬件设备的正确选型。

(二)知识目标1.能根据企业网络应用的范围和规模正确配置和管理网络。

能建立域控制器管理模式、Web、DNS、DHCP、代理、邮件、FTP、路由及VPN、视频等各种应用服务;2.能使用常用软件及网络管理命令进行网络性能测试以及网络故障的诊断、排除;3.能使用常用的网络安全产品,根据企业需求实现基本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应用与管理。

(三)素质目标1.具有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和交流合作、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3.具有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精选,教师要认真把握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实把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并使学生掌握网络协议栈的工作原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组成要素等。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数据传输和路由等。

3. 熟悉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协议栈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攻击与防御、数据加密等。

5. 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1 网络拓扑结构1.2 网络组成要素1.3 网络传输介质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2.1 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2.1.1 物理层2.1.2 数据链路层2.1.3 网络层2.1.4 传输层2.1.5 应用层2.2 数据传输与路由2.3 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3. TCP/IP协议栈3.1 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3.2 网络层协议(IP协议、路由协议)3.3 传输层协议(TCP协议、UDP协议)3.4 应用层协议(HTTP协议、DNS协议)4. 网络安全4.1 网络攻击与防御4.2 数据加密与解密4.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5. 网络工具和实践5.1 网络配置与管理5.2 网络故障排除和诊断5.3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框架。

2. 实验示范: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4.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企业网络架构学习手册10

企业网络架构学习手册10

企业网络架构学习手册10网络架构是今天企业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个可伸缩、可靠、安全的网络架构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提供了运转企业所需的数据中心和互联网连接。

这本手册将帮助你了解企业网络架构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成功的企业网络架构。

第一章:什么是企业网络架构企业网络架构是指定义组织内部网络的结构和配置。

这个结构应该满足对于数据交流、应用程序和服务的需求。

它需要考虑企业的业务需求、系统的性能、用户需求、应用程序的支持和安全性等要素。

企业网络架构应该是一个端到端的综合设计,从端到端的信息流,因此需要考虑到物理布局、逻辑设计和配置。

第二章:企业网络架构解决方案企业网络架构解决方案应该是一种基于业务需求而定制的解决方案,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它应该包含可伸缩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云环境等部分,支持企业的网络应用需求。

企业网络架构有助于加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并提高效率。

第三章:企业网络架构的重要性企业网络架构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网络架构可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企业网络架构可以使组织更加灵活,使网络设计满足企业需求、用户需求和应用程序需求。

企业网络架构还可使网络更易处理安全问题,从而使网络更加健壮。

第四章:企业网络架构的设计和实现设计和实施企业网络架构应该是一个以业务为中心的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业务需求,传输协议、甚至用户需求。

根据这些基础因素,设计者需要制定合适的方案,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技术实现网络架构。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细致考虑,因此需要选择一个经验丰富的服务提供商来协助设计和实施工作。

服务提供商应该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合适的方案、提供24小时的技术支持以及经验的设计师来为客户实施网络架构。

第五章:企业网络架构的维护和监测网络架构的维护和监测对于企业网络架构的成功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它确保网络在项目周期的内外可靠运行。

维护和监测网络也可以拦截威胁,预防网络瘫痪。

在维护和监测过程中涉及一些技术,例如:网络性能优化、安全性检查、设备维护、备份和恢复系统等。

网络基础课件-NET05第2章: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基础课件-NET05第2章:网络体系结构

03
04
05
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 数据的通路。
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 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 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 工作。 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
数据链路层概念与功能
数据链路层定义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 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物理层来的数据可靠 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 容。
令牌环(Token Ring)
令牌环网络是IBM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它是一种环形网络结构,通过传递一个特殊的令 牌来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
无线局域网(WLAN)
无线局域网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的网络,其范围通常在几十米到几公里以 内。
常见设备和技术
集线器(Hub)
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 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 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 为中心的节点上。
网卡(NIC)
网卡是计算机与局域网的接口部件, 它负责将计算机内部的数据转换为适 合在网络上传输的格式,并控制数据 的发送和接收。
常见设备和技术
以太网(Ethernet)
03
网络层及传输层
网络层概念与功能
网络层概念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 负责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包,实现主机 到主机的通信。
路由选择
根据路由表或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 径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分组和重组
将上层传下来的数据分割成合适大小 的数据包,并在接收端将数据包重组 为原始数据。拥塞控制 Nhomakorabea信息过载问题

TD_LTE技术原理的介绍_图文

TD_LTE技术原理的介绍_图文

TD-LTE技术原理介绍课程内容 TD-LTE概述 TD-LTE网络架构 TD-LTE协议栈 TD-LTE关键技术 TD-LTE与LTE FDD的区别 1TD-LTE概述 TD- LTE概述 LTE简介 LTE相关组织介绍 LTE背景 LTE表示3GPP长期演进 ( Long Term Evolution 2004年11月3GPP TSG RAN workshop 启动LTE项目 2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路线 GSM GPRS EDGE LTE HSPA+ R7 MBMS WCDMA R99 HSDPA R5 HSUPA R6 MBMS HSPA+ R7 FDD/ TDD TDSCDMA HSDPA HSUPA 4G CDMA IS95 CDMA 2000 1x CDMA 2000 1X EV-DO EV-DO Rev. A EV-DO Rev. B 802.16 d 802.16 e 802.16 m 2G 2.5G 2.75G 3G 3.5G 3.75G 3.9G 4G 多种标准共存、汇聚集中多个频段共存移动网络宽带化、IP化趋势 LTE的目标更好的覆盖峰值速率 DL: 100Mbps UL: 50Mbps 更高的频谱效率 LTE 低延迟CP: 100ms UP: 5ms 频谱灵活性更低的 CAPEX & OPEX 3峰值数据率 1 实现峰值速率的显著提高,峰值速率与系统占用带宽成正比2 在20MHz 带宽内实现100Mbit/s的下行峰值速率(频谱效率5 bit/s/Hz 3 在20MHz 带宽内实现50Mbit/s的上行峰值速率(频谱效率2.5 bit/s/Hz 目标中兴通讯是业界唯一支持TD-LTE 20MHz带宽的系统厂商中兴通讯是业界唯一支持TD20MHz带宽的系统厂商移动性 E-UTRAN系统应能够支持: 对较低的移动速度( 0 - 15 km/h 优化在更高的移动速度下 (15 - 120 km/h 可实现较高的性能在120 - 350 km/h的移动速度 (在某些频段甚至应该支持500 km/h 下要保持网络的移动性在各种移动速度下,所支持的语音和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都要达到或超过UTRAN下所支持的中兴通讯业界首家通过LTE高速(90Km/h)移动测试,吞吐量非常稳定!中兴通讯业界首家通过LTE高速(90Km/h)移动测试,吞吐量非常稳定! 4频谱频谱灵活性 E-UTRA系统可部署在不同尺寸的频谱中,包括1.4、 3、5、10、15 和 20 MHz, 支持对已使用频率资源的重复利用上行和下行支持成对或非成对的频谱共存与GERAN/3G系统在相同地区邻频与其他运营商在相同地区邻频在边境两侧重合的或相邻的频谱内与 UTRAN 和 GERAN切换与非 3GPP 技术 (CDMA 2000, WiFi, WiMAX切换频谱规划和整合700/1900/850/… AWS LTE2600 LTE2600 LTE2600 LTE2600 LTE2600 LTE2600 LTE2100 LTE2100LTE2100 LTE2100 LTE2100 UMTS2100 UMTS2100 UMTS2100 UMTS2100 UMTS2100 UMTS2100 LTE1800 GSM1800 GSM1800 GSM1800 LTE900GSM900 2008 GSM900 2009 GSM900 2010 LTE1800 GSM1800 LTE900GSM900 2011 LTE1800 GSM1800 LTE900 GSM900 2012 LTE1800 GSM1800 LTE900 GSM900 2015 Y LTE900 LTE1800 5LTE关键技术频谱灵活支持更多的频段灵活的带宽灵活的双工方式先进的天线解决方案分集技术 MIMO技术 Beamforming技术新的无线接入技术OFDMA SC-FDMA TD-LTE概述 TD- LTE概述 LTE简介 LTE相关组织介绍 6LTE标准组织功能需求标准制定技术验证 PCG TSG GERAN TSG RAN TSG SA TSG CT 3GPP组织架构 Project Co-ordination Group (PCG TSG GERAN GSM 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TSG RAN Radio Access Network TSG SA Service & Systems Aspects TSG CN Core Network & Terminals RAN WG1 Radio Layer 1 spec SA WG1 Services CT WG1 MM/CC/SM (lu GERAN WG1 Radio Aspects RAN WG2 Radio Layer 2 spec Radio Layer 3 RR spec SA WG2 Architecture CT WG3 Interworking with external networks GERAN WG2 Protocol Aspects SA WG3 Security GERAN WG3 Terminal Testing RAN WG3 lub spec, lur spec, lu spec UTRAN O&M requirements CT WG4 MAP/GTP/BCH/SS SA WG4 Codec CT WG6 Smart Card Application Aspects RAN WG4 Radio Performance Protocol aspects SA WG5 Telecom Management RAN WG5 Mobile Terminal Conformance Testing 7LTE标准化进展 LTE start Work Item Start Work Item Stage 3 Finish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Study Item Stage 1 Finish Work Item Stage 2 Finish First Market Application 3GPP R8 定义了LTE的基本功能,该版本已于2009年3月冻结, 3GPP R9 主要完善了LTE家庭基站、管理和安全方面的性能,以及LTE微微基站和自组织管理功能,预计将于2009年年底冻结 NGMN简介无线宽带创新的发动机 1、NGMN( 是2006年初由全球7家主流运营商发起成立的 NGMN简介非营利性组织 2、NGM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Beyond HSPA&EVDO 1、使全球移动通信产业链聚集在统一需求之下,引导、驱动标准研究、产品研发,促进HSPA&EVDO之后的移动网络健康发展 2、推动IPR改革,使IPR透明和费率可预见性 NGMN 愿景 NGMN 时间表 1、2008年底完成LTE(R8)标准 2、2009年测试 3、2010 提供商用 1、运营商(Members 20家 2、制造商(Sponsors 34家,包括设备制造商,芯片厂家和测试设备厂家 3、研究机构和大学(Advisors 3家 NGMN 成员 8NGMN工作组介绍寻找可统一利用的频谱与ITU、国家、地区频谱管理部门协调、沟通 Spectrum ( 频谱)对技术进行早期验证向LSTI提测试需求 Trial (试验) TWG (技术组) NGMN IPR (知识产权)推动IPR改革,使IPR 透明和费率可预见从运营的角度,提出各种需求并与制造商讨论可行性驱动标准Ecosystem (生态系统)与互联网行业合作,构建“多方共赢”生态环境从5个方面推动下一代移动宽带发展 LSTI 组织架构 Steering Board Steering Group Program Office NSN WG PR WG PoC1 WG PoC2 WG IODT WG IOT FCT 9LSTI 工作计划 2007 2008 2009 2010 POC IODT EPC IOT/Trials : Test start Applications Proof of Concept partially compliant Vendor + test UE or UE partner IODT Compliant over key subset Vendor + UE partner pairs IOT Compliant Multiple Partners Vendors and UE Trials Compliant +form factor UE Operator + Vendor + UE partner LSTI各组活动里程碑 2007 2008 2009 2010 Proof of Concept M1 SIMO M2 MIMO M3 RRM M4 Mobility M2 M3 M4 TDD M1 IODT M5 start M6a Feature set M6b Agree baseline reporting M7 IODT Complete IOT M8 Tests defined reporting M9 IOT Complete Current projections for FCT Friendly Customer Trials LTE Asia LTE USA LTE London IEEE Comms M1M2 Webcast CTIA Website LTE Berlin NGMN Conf IODT PR Launch PR M1 PR M10 Tests defined M11 M12a Setup Radio M12b End toend trials complete ATIS MWC09 CTIA LTE Berlin LTE Americas LTE Asia MWC10 PR/Marketing 10LTE无线接口—控制平面 UE NAS RRC PDCP RLC MAC PHY RRC PDCP RLC MAC PHY eNB MME NAS LTE/SAE的协议结构 MME UE NAS APP RRC PDCP RLC MAC PHY RRC PDCP RLC MAC PHY GTPU UDP S1AP X2AP eNB NAS S1AP SCTP IP SCTP IP SGW GTPU UDP IP 信令流数据流 16无线帧结构——类型1 1个无线帧 Tf = 307200 TS = 10 ms 1个时隙Tslot=15360×TS=0.5ms #0#1 #2 …… …… #17 #18 #19 1个子帧每个10ms无线帧被分为10个子帧每个子帧包含两个时隙,每时隙长0.5ms Ts=1/(1500*2048 是基本时间单元任何一个子帧即可以作为上行,也可以作为下行无线帧结构——类型2 1个无线帧 Tf = 307200 Ts = 10 ms 1个半帧 153600 TS = 5 ms 1个时隙 Tslot=15360TS 30720TS 子帧#0 … 子帧 #4 子帧 #5 … 子帧 #9 1个子帧DwPTS GP UpPTS 1个子帧 DwPTS GP UpPTS 每个10ms无线帧包括2个长度为5ms的半帧,每个半帧由4个数据子帧和1个特殊子帧组成特殊子帧包括3个特殊时隙:DwPTS,GP和UpPTS,总长度为1ms 支持5ms和10ms上下行切换点子帧0、5和DwPTS总是用于下行发送 17上下行配比方式“D”代表此子帧用于下行传输,“U” 代表此子帧用于上行传输,“S”是由DwPTS、GP 和UpPTS组成的特殊子帧。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下文简称“互联网架构”)是指互联网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它是连接全球各个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为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从互联网架构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互联网架构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架构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最初的互联网架构是中心化的,即一个主中心连接多个边缘网络。

这种架构存在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架构逐渐兴起,互联网被划分为多个自治系统(AS),每个自治系统内部采用自己的网络协议。

这种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2. 互联网架构的关键技术(1)TCP/IP协议:作为互联网的核心协议,TCP/IP协议奠定了互联网通信的基础。

它将数据分割成小包进行传输,并通过IP地址进行路由,确保数据的可靠传递。

(2)域名系统(DNS):域名系统是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关键技术。

它以层次化的方式管理和解析域名,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访问方式。

(3)路由器和交换机:路由器和交换机是互联网中的核心设备。

路由器通过选择最佳路径来转发数据包,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

交换机用于在局域网内传输数据包,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4)防火墙和安全技术:由于互联网的不安全性,防火墙和安全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过滤和监控网络流量,保护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3. 互联网架构的未来趋势(1)软件定义网络(SDN):SDN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架构,通过将网络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分离,实现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它将网络管理和配置的控制交给了集中的控制器,简化了网络管理任务。

(2)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和存储资源靠近用户和数据源的架构,提供低延迟和大带宽的服务。

它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发到靠近用户的边缘设备上,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开销。

(3)物联网架构: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架构也在发生变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及网络安全和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设计、配置和管理计算机网络。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技术。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组成要素。

3. 理解和应用网络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协议和技术。

4.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并能进行网络的设计和配置。

5. 理解网络的安全和管理原则,能够进行网络安全和管理的基本操作。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1.3 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1.4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和测量方法2. 网络传输层技术2.1 传输层协议TCP和UDP2.2 网络的可靠性和拥塞控制2.3 常见的传输层应用协议3. 网络层技术3.1 网络层协议IPv4和IPv63.2 IP路由和转发3.3 网络地址转换和网络掩码3.4 常见的网络层应用协议4. 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4.1 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4.2 VLAN和交换机技术4.3 广域网的连接和路由4.4 光纤通信和集线器技术5. 网络安全和管理5.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5.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5.3 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4 IP地址管理和网络性能监测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价1.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将参与网络设计和配置的实践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上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评价方式将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网上测验和期末考试等。

第五部分:参考教材和学习资源1.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6版)》- 作者: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2.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5版)》- 作者:谢希仁3.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作者:李忠4. 在线网络技术文档和资源第六部分:附录课程大纲如上所述,并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