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狱卒的对话

合集下载

“用心灵感动心灵”——苏格拉底教育之道解读

“用心灵感动心灵”——苏格拉底教育之道解读

“用心灵感动心灵”—苏格拉底教育之道解读一、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

打发走妻子、家属之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

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1、心灵的转向: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一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

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

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

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

走出死亡的智慧---小议苏格拉底之死摘要:生与死是人生哲学之大题,苏格拉底用他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的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坚持慷慨赴死的时候,他的智慧早已走出死亡,并且超越了死亡。

关键词:苏格拉底;死亡;自由选择死亡是人的宿命,是人从诞生之日起就要面对的问题。

人们对死常常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实质上,人们对死敬畏的背后是一个生命个体对生的眷恋和对人生的顾盼。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在西方文明史上,说到死亡,除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没有什么人能比苏格拉底之死更震撼人心的了。

但是和耶稣受难不同的是,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

他的死亡,让哲学不再只关注冰冷的自然世界,而更关注人类世界。

他用死亡惊醒世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

”[2]一、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三九九年, 在雅典的普通法院, 七十高龄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

在法庭上, 苏格拉底以平素一贯的从容高贵的态度为自己辩护, 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其后,参加审判的五百零一位法官投票表决, 以略过半数的二百八十一票通过有罪判决。

根据雅典法律, 在判决有罪之后, 由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提出一种刑罚, 再由法官表决究竟采用哪一种。

原告提出死刑。

按照当时的情况, 如果苏格拉底表示诚心认罪并提出一种较轻的刑罚, 比如放逐, 那本来是会很容易被法官们采纳通过的。

但是, 苏格拉底拒不认罪, 只是在朋友们的请求与担保下, 才提出以三十个钱币的罚款作为刑罚, 并表示他愿意为真理而献身。

结果, 第二次表决以三百六十票通过了死刑判决。

在苏格拉底被投入监狱, 等待祭祀结束后处决的时间里,弟子们轮流探监, 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

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

在死囚牢中, 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准备采用贿赂的手段帮助他逃离雅典, 但遭他本人拒绝。

《人应当坚持正义》ppt课件02

《人应当坚持正义》ppt课件02
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苏格拉底倡导
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法仍然是 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 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 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 真理和智慧。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 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 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 办理,由国家实行严 格控制,教师应由国 家聘请,教什么内容 应由国家审查。他提 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 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 学前教育应以游戏
苏格拉底和他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的方法上,
苏格拉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 “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教学方法。他母亲的 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 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产 婆术”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 又叫“问答法”。
柏拉图
导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
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 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 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 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 “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 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 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学习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 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第二部分: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 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 理本身。

苏格拉底之死(下)——不朽的灵魂

苏格拉底之死(下)——不朽的灵魂

苏格拉底之死(下)——不朽的灵魂一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民法庭判处死刑之时,恰逢雅典派往提洛岛(delos)祭祀阿波罗神(apollo)的圣船扬帆启航之日。

相传当初雅典王子提修斯(theseus)自愿作为七对献给弥诺牛(minotaur,一个半人半牛的怪物)的童男童女之一,前往克里特岛(crete),坐的就是这条船。

在克里特公主阿瑞安得妮(ariadne)的帮助下,提修斯杀死了弥诺牛,带着公主和童男童女逃出了克里特的迷宫。

之前,雅典人曾许愿说,若提修斯安然返回,将每年派员前往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

按照祖传礼法(nomos),祭神期间(包括圣船往返航期在内),城邦必须洁净,不得行刑,如遇风暴阻航,刑期可一缓再缓。

(《斐多》,58ac)正是这一个月的缓刑期,成全了柏拉图的多幕剧“苏格拉底之死”的第三幕“不朽的灵魂”——其中,第一场《克力同》(criton)和第二场《斐多》(phaidon)的发生时间相隔了两个白昼和两个黑夜。

第一场《克力同》中有名有姓的出场者只有两个人,苏格拉底和克力同;整场对白正如施特劳斯(leo strauss)所说,是苏格拉底“在最私密情况下、在他与其他人已经被监狱大墙隔离的情况下,与老朋友之间的叙话”。

其实柏拉图还提示了第三位出场者,一个无名无姓的狱卒,克力同不仅与这位隐蔽的出场者混熟了脸,多少也给了他一点好处。

(《克力同》,43a)但柏拉图并未提示,在狱室不远处梭巡或佇立的狱卒有无可能听到苏格拉底与克里同的对白;尤其未提示,万一狱卒听到克力同的越狱建议,应该表演为大惊失色、抑或表演为装聋作哑。

据施特劳斯的观察:苏格拉底与克力同对白开始的时候,天还相当黑,也许像《普罗塔戈拉》(protaoras)中的苏格拉底与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对白开始时的天一样黑,并且无法确定曙光何时透入监狱大墙。

柏拉图的确没有在《克力同》中提示,苏格拉底应该是坐、是卧、是立、是行,也没有提示,苏格拉底是否应该以身体姿态或眉目表情来增强道白效果。

苏格拉底之死(五)

苏格拉底之死(五)

苏格拉底之死(五)就在我们讨论得特别热烈的时候,我看见站在门口发呆的狱吏。

他估计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哪里是“刑场”?这里哪有悲欢离合?这简直是一个热闹的课堂。

狱吏在门口使劲地揉了揉眼睛,他仿佛自己是在做梦,或者是走错了地方。

我走到门口,轻声地对狱吏说“先生,我们会在规定的时间之间完成我们的讨论,请你先忙工作,我保证不会耽误你的事。

”狱吏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像突然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一样打了个激灵。

“哦,不,先生。

好的,先生。

”我又走回到学生中间,继续着我们的讨论。

“老师,你证明的是,灵魂会在人死后依然存在,但是,不能证明灵魂不会消失啊。

”有个叫西米的学生站起来问我。

我非常喜欢这样善于思考的学生,平心而论,我的很多学生在这样的高深问题面前,基本是一脑子浆糊了,因为,关于灵魂,及灵魂存在的问题已经属于非常高深的问题,一般智力的人根本没法思考。

我把万事万物划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两大类,通过我的分析,我认为,看得见的变化不定,看不见的往往安定不变。

肉体看得见,所以变化不定;灵魂看不见,所以比较安定。

灵魂附着在肉体上,让肉体从变化转变为不变,这就是智慧。

所有人都静下来了,谁的呼吸声音粗重一些,都能瞬间辨别出来。

还是西米打破了沉默,他向我又提出个问题:“老师,我打个比方,琴弦和音乐,我比喻成肉体和灵魂,琴弦断了,音乐就没有了,这是否说明,灵魂依附于身体而存在呢?”西米真的善于思考,但是,他类比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类比不成立,灵魂是可以先于肉体而存在的,这个问题我早先已经论证过。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对于我来说,在临死之前,我要将自己思考的告诉学生们,以便他们以我为实践对象来验证我的理论。

为了证明灵魂不朽,我说出了四个论证方法: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回忆论证、与“理念”类比的论证、灵魂的本质论证。

我说出了我的结论:灵魂作为赋予生命的东西,不可能接受与生命相反的性质,也就是死亡,灵魂是不朽的;灵魂与肉体分离之后并没有死亡,而是退却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存在,那个地方就是“冥府”。

人应当坚持正义

人应当坚持正义

了解“对话录”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明确字音服膺 恫吓 褒贬 理睬 遭殃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服膺(yīng) 恫吓(dòng hè) 褒贬(bāo) 理睬(cǎi) 遭殃(yāng)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学习指引】 《人应当坚持正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上述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使格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从而学习一种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目 录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了解作者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21张PPT) (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21张PPT) (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格拉底主张在受教育上人人平等,其学生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餐桌、 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
③教学方法相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特别 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适时进行启发。
3.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 有何作用?
①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一个从 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比较熟悉,化抽象为具 象,化深奥为通俗。 ②“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 而被接受。
概括主旨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记述了苏格拉底说服格黎东放 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 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 正义思想,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 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 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 ”的行为,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亦应 摒弃。
6.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1)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2)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 话技术。
艺术特色
1.通篇对话,形式新颖。全文中的对话,绝大部分都是苏格 拉底在反劝格黎东,格黎东主要是应答。 2.生活琐事,举例说理。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且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琐事。这种像拉家常似的对话, 贴近群众,通俗易懂,让人更容易接受,从而产生共鸣。达 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3.语言质朴,雅俗共赏。本文语言清新质朴,通篇都是口语 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表意明确,很容易被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狱卒的对话
公共管理学院背景:苏格拉底被处死前一天
狱卒:可怜的将死之人,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苏格拉底:我即将超脱,获得不朽。

狱卒:说什么胡话呢?
苏格拉底:愚昧的人儿!
狱卒:马上要死了,还要糊弄人吗?
苏格拉底:世间的杂物都是可以摒弃的,唯有灵魂是永恒不灭的。

肉体只会干扰灵魂追求真理,成为障碍;死亡使灵魂摆脱肉
体的束缚,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狱卒: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你怎么能为此高兴呢?作为狱卒,我不得不执行上司的命令处死很多犯人,我见到
的所有死囚都没有像你这样不怕死的,他们都贪恋这人世
的空气,多么的渴望能够多活一时半刻。

苏格拉底:死,有何可怕的?凡要死亡的东西,都是会分解的,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灵魂是绝对的,所以灵魂不
灭。

死,只是从肉体升华为灵魂而已,当然要为此而开心。

我确信,没有了肉体的障碍,灵魂就能够自由的探索和追
求真理。

狱卒:你那些灵魂不灭的鬼话是真的吗?你有什么依据说灵魂寄居在我们的体内,等我们的身体死去后灵魂不会死去呢?
如果灵魂真的存在,人死后灵魂又会去哪里呢?
苏格拉底:灵魂是人的内在,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副躯壳,漫无目的,不知何为真理。

生从死中来,死孕育着生。

狱卒:真是想不明白啊!
苏格拉底:哈哈哈,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狱卒:什么时候?
苏格拉底:也许,你死的时候吧。

你会发现,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谁也逃不掉的事。

到了那一刻,不管多么的不甘都无济于
事,不得不接受现实,最终会如释重负得到解脱。

狱卒:哲学使人疯狂!
苏格拉底:哲学使人知道自己的无知。

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那些以正确方式真正献身于
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的为死亡做准备。

狱卒:如此说来,你们为何不早些了解自己的性命?
苏格拉底:自杀并不是正确的方式!自杀是不道德的,这不仅伤了自己,也伤害了自己的家人。

狱卒:那为何你有机会得到宽恕,却放弃;有机会逃走,却呆在牢里呢?这不是变相的自杀吗?
苏格拉底:我并没有违背神和雅典的法律,我不认罪。

但法律必须得到维护,法律判决我有罪,我只得接受法律的惩罚。

狱卒:没有犯罪就没有接受法律惩罚的理由,如果我被冤枉,一定会努力的保存自己的性命,这没有什么不对的,不是
吗?
苏格拉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在这个是的使命就要结束了,在另一个世界的使命也即将开始!你送给我毒药,
我并不怪你,这只是的使命和责任而已。

祝福我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