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中医药疗法都是什么
娄玉钤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娄玉钤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摘要】介绍娄玉钤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
娄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运用“虚、邪、瘀”理论进行辩证,治以扶正固本、宣散邪气、活血化瘀、标本兼顾。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左右,耳濡目染,略有所得,不揣浅陋,结合医案体会如下。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虚邪瘀理论名医经验娄玉钤,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任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兼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西医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南六省风湿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娄教授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1 运用“虚邪瘀”理论探讨病因病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更与古籍中“历节风”、“鹤膝风”等病的描述相似。
RA的发生多与先天不足、内脏亏虚有关,以肺、脾(胃)、肝、肾亏虚为主,肺气亏虚,卫表不固,易被风邪侵袭,风邪则携诸邪而致病。
患者表现为自汗畏风,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质淡,苔白,脉弱。
RA初期常有关节疼痛、肿胀、灼热等,与邪气充斥,正气相对不衰有关,外邪侵及人体,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1]。
《素问•痹论》开篇即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RA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则入络成瘀。
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也是痹证的重要病理环节。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因脏腑虚损,日久可见瘀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性收引凝涩,侵犯经脉,使经脉收引,血液运行迟缓而致瘀血停滞。
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液,血液受热煎熬而粘滞成瘀;或热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形成瘀血。
湿性粘滞重浊,湿热侵犯经络气滞血凝,亦可成瘀。
久病不愈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失温通,血行凝涩,阴血虚则血脉不允,血行不畅,皆可致血瘀。
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

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医疗实践,它包括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方法通常不依赖药物,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非药物治疗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针刺,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如头痛、颈肩痛、腰痛等。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推拿适用于肌肉酸痛、关节僵硬等症状,对于缓解疲劳和改善睡眠质量也有很好的效果。
三、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特制的罐子,利用负压吸附皮肤,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效果。
拔罐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等病症。
四、刮痧疗法刮痧是通过使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拭,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排除体内的毒素。
刮痧适用于治疗感冒、肌肉疼痛等症状,也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
五、艾灸疗法艾灸是利用艾条或艾绒的温热作用,通过点燃后放置在人体穴位上,以达到温通经络、驱散寒湿的效果。
艾灸适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如寒湿引起的关节痛、腹痛等。
六、耳穴疗法耳穴疗法是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耳穴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
七、足疗足疗是通过按摩脚部的穴位,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足疗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并可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中医非药物治疗处方的实施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此外,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结合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
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
临床一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为特征.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
基本概述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
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我国《黄帝内经》把风寒湿三气合称为痹。
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性关节炎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①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
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②感受风湿所致的多种病症。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
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
”症状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
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
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
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
黄清春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黄清春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作者:陈向红蔡晓梁惠铭陈秀敏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6期【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可并发多脏器受累,致残率高,早期防治极其重要。
“治未病”思想始载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清春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分期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通过强身健体、条畅情志、定期监测、尽早干预等预防临床前期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成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早期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中期予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晚期予补肝益肾、化瘀通痹;建立有效的慢病管理体系,患者自我管理,减少病情复发,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发展,为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治未病;分期辨治;黄清春黄清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黄清春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三代中医传承,底蕴丰厚,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及骨侵蚀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關节肿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高致残、高复发的特点,可并发肺、心脏、血管、皮肤、眼睛等器官病变。
RA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家族史、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危险因素可增加发病率[1]。
RA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关节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提倡积极、早期、联合治疗。
黄清春教授根据自身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将RA防治与“治未病”思想结合,形成了新的RA防治策略。
总结黄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治疗RA之经验精华,以飨读者。
1 “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对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治未病”思想萌芽于《周易》,始载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缓解关节炎症状的综合治疗方案

缓解关节炎症状的综合治疗方案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它不仅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还可能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严重时甚至会使患者丧失活动能力。
然而,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关节炎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关节炎症状的重要手段之一。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能够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长期使用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糖皮质激素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能迅速缓解症状,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等,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具有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能带来显著的改善。
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关节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冷敷则适用于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能够减轻肿胀和疼痛。
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以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减轻疼痛感觉。
超声波治疗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和炎症吸收。
此外,运动疗法也是物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但患者应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三、中医治疗中医在关节炎的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内服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论治,调理身体的整体状况。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达到缓解疼痛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推拿按摩能够放松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
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四、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关节炎症状至关重要。
首先,要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加速关节的磨损。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有助于维持关节的健康。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在古代可以用病理名词或病证命名,在中医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且“痹症”范围较广,包含西医的多种疾病。
历代中医典籍虽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但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论述与近历代医学论点是颇点相吻合的。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损性疾病,常见的论述有:行痹、痛痹、著痹、历节痛、痛风、顽痹、鹤膝风,以及骨痹、肾痹等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早出现“痹”字概念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地的帛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中有“疾畀(痹)”,“踝痹”,以及“足小指痹”等文字记载,其它与痹症相关的症状有“手痛”“四末痛”“膝肿”“足大小指废”等等。
《五十二病方》中还收载了现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物,如“乌喙”(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
尽管在这珍贵的古医帛书中,没用形成较完整的疾病概念,也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分门别类,但证明“痹”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作为病理名词或症状命名,见诸于现存最古老的医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内经》,它不仅是这个时期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同时也为痹病类疾病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并列了两篇有关“痹证的专论——《痹论》、《周痹》。
首先提出了风寒湿邪与内在机体“外内相合”致痹的观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强调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脉之气失调、逆乱,“两气相感”才会发病,强调了先由脏腑内伤,功能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发生各种痹证。
《内经》还明确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病骨痹。
”又按病因而将痹证分为四种类型,“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也称热痹)。
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都有什么

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都有什么关节炎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类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自身患有关节炎疾病后,饮食上要注意,这个时候对一些辛辣、海鲜食物不要吃,否则对关节炎疾病改善没有任何帮助,那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都有什么呢,对这样问题也是很多人不清楚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正规有效、没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关键,中医认为,膝关节炎为风寒湿邪所致,孝多治疗膝关节炎是以祛风散寒、活血化淤为目的,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所以效果很彻底。
注意防寒保暖。
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推拿、热疗等。
药物多以止痛药为主,可以很有效的缓解疼痛,但是这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很大的副作用。
推拿之类的方法,也只是缓解疼痛。
2、手术治疗:关节炎反复发病,且关节已出现畸形这是就必须采取手术治疗。
但若还没到那个地步,莫选择手术疗法。
因为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并不是患者的最佳选择。
3、微创疗法:能迅速减轻和缓解疼痛症状、延缓关节破坏和恢复关节活动度,阻止软骨和骨破坏,防止畸形和残废。
相对于前两种方法效果比较好。
能能轻轻松解除病痛的折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熏蒸的发展中医熏蒸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西周时期就盛行于宫廷王室,是贵族权贵们用来洁身、治病、辟邪的一种手段。
从晋唐时期起,开始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各科,成为一种治疗方式。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早在《内经》就有“摩之浴之”的论述。
《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清代时,其进入鼎盛时期。
在千百年里,历代医家和民间应用中医熏蒸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举不胜举。
今天,人们不仅在民间使用这种方法治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疾病,而且在大型的中医医院中,也是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实践证明,中药熏蒸疗法作用直接,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
以前的蒸气是一点的,它局部温度高其它地方不行,现在改用多点喷雾,使病人的各个部位得到了进一步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第二是以前的温度不能够控制,经过改进,使温度利用电子温控器得到了控制,基本上保证了箱体里的温度是恒温。
第三是以前病人的体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病人在治疗中感到不舒服、不舒适,经过改进,使病人的体位,分为坐式和躺式,所以比较舒适。
《慈禧光绪医方选仪》中就曾收载慈禧光绪常用熏蒸65首。
其中熏身方20首,熏头方16首,熏面方3首,熏眼方15首,熏蒸四肢方7首,坐熏蒸方4首。
《自然疗法大全》、《实用中医独特疗法大全》、《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中国医学疗法大全》等以及《宝欣疗法》一、中药熏蒸疗法的作用机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
中医熏蒸就是利用皮肤这些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
药物熏蒸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能使体内的五脏六腑的“毒气”、“邪气”、“寒气”通过汗腺迅速排出体外,既扶元固本又消除疲劳,给人以舒畅之感,故能疏通经络、益气养血,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中医药疗法都是什么
由于目前还没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出现,许多患者只能依靠长年累月的吃药来缓解疼痛,可是病情往往不如人意,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让患者陷入到迷茫的困境当中,然而而中医一般采用针灸、推拿、药浴等方法调整患者脏腑气血功能,增加人体抵抗力,还是比较有效的,让患者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
1、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的选择和针灸取穴相同。
可取肩髃;曲池;臀中、合谷、环跳、足三里等为主穴。
根据不同部位的关节肿痛,再取配穴。
如指关节肿痛可选用八邪;腕关节肿痛,选用阳溪、大陵;肘关节痛取曲泽;肩关节痛取肩髎,髋关节痛取风市;膝关节痛取膝眼;脊柱痛取华佗夹脊(华佗夹脊穴在第1胸椎棘突下至第5腰椎棘突下,每椎棘突下旁开5分处.计17对,共34穴)。
哪几个脊椎痛,就在哪几个脊椎旁注射药液。
一般每次取2-8穴,隔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可进行几个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应该间歇1—2周,这样疗效会更好些。
每个疗程最好固定注射几个穴位。
2、针灸疗法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针灸治疗风湿性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我们国家最古老的医书中就有针灸治痹的记载。
一直到《内经》成书,才有关于关针灸治痹的具体方法。
取穴处方及治疗原则均已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备的理论。
针灸治疗痹病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具、艾灸和现代的光、电、磁、药物等刺激源对一定脑穴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输传导作用,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3、推拿疗法
按摩的作用,首先是通经络,畅气血,而具有消癖、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有增进局部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废用、促进疤痕变软和修复损伤的作用;其次,推拿疗法还可调补气血,固本复元。
推拿疗法即按摩疗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
因此,本疗法的适应范围相对广泛,既可外用于肌肉、筋骨、关节之损伤和痹、痞、瘫、痉、痛、麻木诸证,又可内调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进而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病证。
4、拔罐疗法
(1)针罐法:主穴取大椎,游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贞、肩髎、肩髃;在躯干者配命门、肾俞(双);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
大椎穴只拔罐,不针刺。
配穴针刺得气后用闪火法,将针扣留在火罐内,留针、罐15—20分钟。
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
(2)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关节炎取大椎、身柱、风门、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关节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肠俞。
先取大小适宜之火罐于主穴处拔4—6罐,然后依据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
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6天。
(穴位位置见图88)
(3)刺络拔罐法:取病变关节附近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然后进行拔罐,使拔后皮肉发生红晕或出少量血液。
留罐10—15分钟。
2—4天施术1次,5次为1疗程。
适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5、拍打疗法
每拍打3~5遍后,用食指或中指在病人的上肢肩髃、手三里、曲池、内关、合谷、列缺等穴位,背腰夹脊、肾俞、腰俞、腰阳关、命门、大肠俞(双侧)等穴位,下肢环跳、殷门、血海、委中、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昆仑等穴位,顺序按压,每穴按压1--2分钟。
按完一遍后,再进行拍打。
每次拍打以病人舒适、皮肤发红为宜。
一般每次拍打40~60分钟,每日1次,20日为1个疗程,也可自行拍打,每日1---2次,每次60分钟左右。
再配合理疗、热敷等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6、中药浴
中药水浴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制成水煎液,趁热进行全身熏洗、沐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中药水浴疗法集药物疗法和水浴疗法于一体,通过本身的机械刺激作用和温热作用以及药物作用而发挥治疗效应。
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
温馨提示: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较长的历史,有一定的有效性,不良反应小,适合于风湿性关节炎需长期治疗的特点。
患者初次采取拔罐疗法治疗时,尤其是体弱、年老、或儿童患者,宜选择小罐具,且拔的罐要少。
同时选择卧位,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神情,询问病人的感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原文链接:/fsxgjy/2013/1129/14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