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 引言1.1 疾病概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全身炎症。

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是由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该疾病通常表现为手指、手腕、膝关节等部位的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往往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重。

疾病会损害关节软骨和韧带,导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如乏力、发热、食欲不振等。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无法根治,但中医认为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及早诊断、早期干预、全面治疗是关键,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常见病症。

1.2 中医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症和软组织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体内,使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还强调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到病因所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肝肾虚弱型等。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治疗、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方法,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的目的。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疗效稳定、痛苦少、减少药物副作用等。

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因人而异,避免过度用药或治疗不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患者尝试和信赖。

2. 正文2.1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案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案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案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程和患者的整体情况。

中医学中有许多治疗方案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草药、针灸、拔罐和推拿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花、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关节的修复和再生。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和经络的运行来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合谷、阳关、曲池等,这些穴位位于关节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3.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拔罐可以通过在患者的背部或关节周围刺激穴位,促进经络和气血的畅通,加速炎症物质的排除。

拔罐还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的新陈代谢来促进关节的修复和再生。

在拔罐疗法中,常用的拔罐材料包括玻璃罐、竹罐和铜罐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

4.推拿疗法: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节气血和经络的治疗方法。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推拿可以通过在关节周围施加适当的力量和摩擦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

推拿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关节的修复和再生。

推拿疗法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的滑膜发炎,进而致关节的软骨、韧带、肌腱也发炎。

炎症渗出液进入关节腔致使关节腔积液,关节肿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

其诊断标准是:(1)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肿痛。

(2)关节晨僵>1小时。

所谓关节晨僵,是指早晨起来关节僵硬,难于屈伸。

(3)男性血沉>(年龄÷2)毫米/小时。

女性血沉>[(年龄+10)÷2]毫米/小时。

(4)抗O试验1:250以上,即是血清稀释250倍仍能查出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关节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致残率高达30%。

中医称类风湿关节炎为痹症。

痹,即闭塞不通的意思。

中医认为,若人体素有肾虚脾弱,卫气不固,当受到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外邪壅塞经络,浸淫关节而致肿痛等一系列症状。

在临床上,痹症分为热痹、寒痹两大类。

热痹发病较急,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甚至发热(体温在38℃以上),口干喜饮,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小关节(如趾、指关节)红肿疼痛,有时称为痛风。

热痹中的热,是由外邪久郁化热而来,即使初起由寒邪所致,但久郁也会化热,阴虚体质者更容易由寒邪转为热邪。

中医治疗热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祛湿,散风通络。

寒痹发病较缓,关节肿而不红,疼痛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痛减,便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或缓。

中医治疗寒痹的原则是补肾健脾,温经散寒,驱风胜湿。

此外,老年人患痹症,更应注意补气血,健脾肾,扶正祛邪,一定要在扶正基础上祛邪,以免攻伐太过损伤元气。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的验方。

验方1 桂枝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石膏(先煎)30克,白芍20克,桂枝、白术、葛根、当归、知母各15克,防风10克,麻黄(先煎)5克。

【主治病证】热痹。

多个关节红肿、疼痛、拒按,关节屈伸不利,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大便干结。

【方药解析】麻黄、桂枝、防风散风通阳;当归补血行血;石膏、知母、白芍清热养阴,也可抑制麻黄、桂枝的温燥辛散;白术健脾运湿;葛根解肌,舒筋,通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PPT培训课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PPT培训课件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05
案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病程等。
主要症状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中医证候分型
风寒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等。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关节疼痛程度、晨僵时间、实验 室指标等。
评估方法
痰瘀互结
痰湿和瘀血在体内互结, 阻碍气血运行,加重关节 痹阻,导致疼痛、僵硬等 症状。
证候分型
风寒湿痹型
湿热痹阻型
肝肾亏虚型
痰瘀互结型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活动受限,遇寒加重,
得温则舒。
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 限,伴发热、口渴、小
便黄。
关节疼痛、僵硬,腰膝 酸软,神疲乏力,头晕
耳鸣。
关节肿胀、僵硬,刺痛, 局部肤色加深,舌质紫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运动后及时休息,避免疲劳积累。
运动方式与强度
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注意运动强度适中, 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与保健
预防原则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潮
湿环境等。
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定期 进行体检,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ppt培训课件
•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调护与预防 • 案例分享与讨特点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和骨质 破坏为主要特征。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该病会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该病强调辨证论治,本文带大家了解一下治疗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汤药外敷治疗、食疗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包括中药和中成药。

中药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主要是通过汤药外敷或熏洗来缓解疼痛和肿胀,内服则是采用中药调理身体,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的目的。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重要方法,可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达到缓解疼痛、调节身体平衡的效果。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可以活血化瘀,调节气血,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

4.外敷治疗外敷是一种中医特有的治疗方式,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5.食疗中医认为,食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辛辣、油腻和寒凉的食物。

常见方剂与针灸穴位1.常用中药方剂杜仲汤———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四肢无力、乏力等症状。

主要药材有杜仲、当归、川芎、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

秦艽龙骨牡蛎汤———这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主要药材有龙骨、牡蛎、当归、白芍、茯苓、川芎、炙甘草、生姜。

独活寄生汤———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主要药材有独活、寄生、桂枝、当归、白芍、川芎、炙甘草、干姜。

2.常用针灸穴位足三里:通过刺激足三里穴,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公孙穴:位于膝关节外侧,通过刺激公孙穴,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肿胀。

三阴交穴: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气血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注意: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不同体质用药不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注意: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不同体质用药不同!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注意: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不同体质用药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关节会肿胀、疼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明,仅能在发病之后延缓病情恶化,中医师强调,以中西医合并的治疗方法,可将病情控制的更得宜。

一、延误黄金就医期手指几乎无法伸直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延误黄金就医时期,不仅浪费时间及许多金钱,最后手指关节等几乎无法正常伸直。

二、严重时关节变形甚至侵犯肺部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重大伤病,且经常与其他关节炎疾病混淆,目前成因未明,只知道是一种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在双手手腕及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若严重恐侵犯周边关节导致软骨破坏,造成关节变形及退化,一次发病至少会有三个关节同时发炎,发炎最少持续六个星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能侵犯至肺部,导致肺部纤维化,也常并发干燥症,导致眼睛及嘴巴干燥。

三、中医辅助看体质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过程强调辩证论治,不同体质有不同用药来帮助西医治疗,但要小心对症下药,若服用到不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就要小心后续而来的副作用,如风湿分成寒湿及湿热,若用错药可能会导致肠胃不舒服、拉肚子,对于体内燥热的人也不宜进补,否则会火气大、嘴破、失眠。

部分人认为瓜类较寒的食物,会让关节炎加重,但这部分还是看个人体质,只是过于燥热跟过寒的食物还是尽量少碰。

四、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良好作息饮食中医看风湿病会用一个字:痹,分为风、寒、湿三种,常被使用的祛风湿方剂有出自东汉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有时也会用「独活寄生汤」来补久病的患者,当然必须根据病人体质及病情,给予中药加减,在上肢的用桑枝,下肢的用牛膝防己通十二经,也是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

此外也须配合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和均衡营养,忌食炸、辣、烤食物,最好晚上11:00以前入睡,有利身体修护,也可多做太极拳及瑜珈等能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运动。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

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

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

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

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

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

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

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

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

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

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宜补脾益肾、强身壮骨,佐以散风化湿、温经通络,方用十全大补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阮虹[7]等采用辨证分型治疗本病,寒湿痹阻型,治宜祛风化湿,温经散寒,方用乌头汤加减;湿热痹阻型,治以清热燥湿,通络止痛,方用二妙散加减;痰瘀互结型治以祛湿化痰,逐瘀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补益肝肾,化湿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刘孟渊[8]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过程,将其分为三期:活动期、稳定期及缓解期。

活动期依据关节症状及伴随症状的寒热偏盛不同,分为风湿热型及风湿寒型。

治法以攻邪为主。

风湿热型,治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予四妙散加味;风湿寒型,治当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镯痹汤加减。

临证时依据风、寒、湿、热邪的偏盛而随证加减,风邪偏盛,加用防风、乌梢蛇等祛风通络;寒邪偏盛,加用川乌、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热邪偏盛,加用石膏、知母、牡丹皮等清热通络。

稳定期分为以下几型:痰窟阻络型,予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气血亏虚、经脉痹阻型,予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阴虚、经脉痹阻型,予大补阴丸加味;肾阳虚衰型,予金FR肾气丸加减。

缓解期,以补肝肾、养气血,扶正固本为主,予六味地黄丸、八珍丸等。

王为兰[9]等将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分为湿热型、湿热下注型、湿热兼及气虚型。

湿热型用养阴清热除湿汤,药用半枝莲、蛇舌草、土获荃等。

湿热下注型用养阴清热除湿汤加苍术、黄柏。

湿热兼气虚型用养阴清热除湿汤加太子参、构祀子、生黄茂。

李梢[10]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病因病机分证论治,主要表现在寒热、气血津液(痰、痪、虚)及脏腑三方面的分证论治。

第二是临床分期论治,主要包括活动期与缓解期和早、中、晚期两方面的分期论治。

同时又根据每一期不同的证候特点予以分型论治。

4、中医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11]是《金匮要略》中的名方,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温阳行痹和柔筋定痛等功效。

本方共9 味药物由桂枝、白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组成。

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诸肢节疼痛肿大。

肢节疼痛为邪气客于骨节表里之间,邪气痹阻,非“通”不能止痛。

方中药用桂枝通络疏邪;麻黄、附子通络止痛;痛者寒气居多,药取辛温,最为合拍,且无论风寒湿热、新病久病,均可以相宜而用。

但是治痹又不可过于辛散,故配以白术、芍药、甘草等走中寓守、散中有敛,最合治痹法度;知母有镇静止痛的作用。

热证患者大多为寒郁化热,而寒热错杂,很少有纯热无寒者。

因此,使用川乌、草乌等既能温散寒湿,充分发挥止痛作用,又能在清热的方中起反佐作用,以防寒凉太过,寒热同治,而无助热之。

纵观全方,组方严谨,切中病机,诸药合用,使痹阻得通,疼痛祛除,故为治疗RA 的有效方剂。

赵慧[12]等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大、中剂量均可以将CIA 大鼠过高的IL-1β降低并趋于正常,从而减少关节软骨、骨质的吸收,阻止骨的破坏。

TNF-α、IL-1β异常增高,与RA 发病密切相关。

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降低CIA 大鼠血清中异常增高的TNF-α、IL-1β浓度,从而抑制或控制RA病情发展。

许家骝[13]等就本方抗风湿的药效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本方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和大鼠棉球肉芽肿组织增生,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抑制AA大鼠原发性足肿胀及继发性关节炎,研究表明本方可明显降低AA 大鼠炎性组织中PGE2 的含量,同时还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时的白细胞游走。

黄芪桂枝五物汤[14] 由党参,生黄芪,桂枝,川芎,赤芍、白芍,羌活、独活,川断,熟地黄,青风藤,僵蚕,防己,忍冬藤,乌梢蛇,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可以益气和营,通阳行痹。

《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第二条说:“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说:“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

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入微邪变为强弩之末矣。

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

” 方中,黄芪微温味甘益气固表,桂枝性温味辛甘温经通阳为臣,君臣相配,专温卫阳以助卫气之运行而和营阴。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养血和营为佐,姜枣和中而调和营卫为使,倍生姜以宣阳散痹,五药相合,共奏益气和营,通阳行痹之功。

乌头汤[15]出自于《金匮要略》, 是治疗寒瘀经脉型类风湿关节炎较好的一张经方。

其功效: 通阳行痹, 祛风逐湿。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五》记载: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乌头汤主之。

”本方由制川乌,麻黄, 白芍, 黄芪, 炙甘草, 白蜜, 桂枝, 苍术, 川芎, 当归,红花, 海桐皮。

方中麻黄发汗宣痹, 乌头祛寒解痛, 芍药、甘草缓急舒筋;用黄芪益气固卫, 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防麻黄过于发散; 白蜜甘缓, 能解乌头毒。

诸药配伍能使寒湿之邪汗而解, 病邪祛而正气不伤。

除这几个临床研究较多之外还有很多的方药,如独活寄生汤、六味地黄和四物汤、白虎桂枝汤、五味子汤等。

由于个体差异,及病程长短不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需要辩证医治,对不同的患者、病情需要在原有方药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4、体会近年来,为了与国际接轨,中药的研究开始向微观方向发展,注重于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其药理作用。

如对雷公藤的研究。

中药以其毒副作用少而闻名,但往往在研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时,却发现其毒副作用要比方药要大。

中医是一个宏观的体系,讲究平衡、阴阳和谐、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

而在中医药方中往往也会得到体现,笔者认为重要的毒副作用少,与此有关。

在中药的研究时不应该以某味药为对象,它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孤立起来。

如此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理想的结果是能把各方药中各味药之间彼此作用研究透彻。

参考文献:[1] 杨大赋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2 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2):175[2] 李如意 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甘肃 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38-39[3] 蒲文斌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02[4] 秦林 滕佳林 叶蕾 姜萍 梁素谦 类风湿关节炎从肝脾辨证的研究概况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65-67[5] 沈晓燕 陈纪藩 经方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灵活运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67-68.[6] 商宪敏 席宁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治 中国临床医生,2000, 28 (4) : 10.[7] 阮虹 闵正 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 例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 11 (4) : 50.[8] 刘孟渊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体会 中医杂志2001,42(8):465-467[9] 王为兰 李文芳 养阴清热除湿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学报,1994,9(2):16.17.[10] 李梢 中医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证论治研究概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2):71-73,[11] 胡卫东 林昌松 孔德奇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699-1700[12] 赵慧 顾立刚 陈小军 孟明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活性的影响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 12(11) :27-29[13] 许家骝 罗霄山 张诚光 桂枝芍药知母汤抗风湿的药效学研究 江西中医药,2006,37(279) :50-51[14] 梁波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运用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 20(2):170-171[15] 郭蜀京 盖兰 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 例疗效观察 四川中 医,2006,24(1):58-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