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导学案(配答案)41864
《蒲柳人家》高效导学案共3篇

《蒲柳人家》高效导学案共3篇《蒲柳人家》高效导学案1《蒲柳人家》高效导学案《蒲柳人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根据教材内容,为中学生提供一份高效导学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文学作品。
一、阅读指导1.了解文本背景在阅读《蒲柳人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背景。
该小说是16世纪明朝中叶文化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质。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马致远在《蒲柳人家》中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和描写手法,描绘出了实在的生活情境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此告诫读者珍爱生命,追求真理,反对卑鄙。
3.注重结构层次剖析《蒲柳人家》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
每个场景都较为独立,并且主线明确。
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清小说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文本分析1.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有赵客缦、唐伯虎、夏太守、徐娘半子等。
次要人物有白衣女子、断袖男子、两头蛇等。
阅读时,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每个人物的身世、个性和成长经历等,以便更好地描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2.情节分析小说有多个情节,每个情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注意每一个情节的呈现方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3.描写手法分析小说使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
例如,对于赵客缦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独特的揭示手法,揭示了其内心极端纯真和天真的一面;而对于唐伯虎的描写,则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呈现出一个狡猾但机智的人物形象。
三、思考拓展1.与现实生活结合离开现实,文学将变得无趣和枯燥。
我们需要将文学和现实生活结合,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弊端,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读后感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需要多思考,多品味,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
总之,《蒲柳人家》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的小说,通过上述阅读指导和文本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领悟文学的魅力,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索更丰富的人生之道通过对《蒲柳人家》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刻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蒲柳人家》精品导学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蒲柳人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学习重难点:1.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揣摩语言运用的巧妙。
2.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主题。
学法指导:1.通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情节发展的过程。
2.圈点勾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细细品味作品中大量的口语和俗语,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当代作家刘绍棠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
其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蒲柳人家》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边农村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小说。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蒲柳人家》精品导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
3、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二、课前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擀.( ) 剜.( )肉腌臜..( ) 捯.气( ) 唿.( )哨咯.( )吧呱.( )呱坠地嘬.()着嘴唇捎.()马子断壁残垣.()掂.()量坍塌..()烟囱.()荣膺.()礼聘.()筵.()席害臊.()戏谑.()痱.()子晌.()午跳跶.()拗.()不过2、读下列词语的意思三遍并背诵。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3、解题:蒲柳人家是指什么?三、新知识点拨人物性格概括的方法:1、从重要情节的人物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2、从细节描写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3、从人物前后对比,侧面烘托中概括人物性格4、从文章主旨的理解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八课《蒲柳人家》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八课《蒲柳人家》导学案导学案《蒲柳人家》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通过描绘蒲柳人家的景色和人物,展现了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们的淳朴生活。
本课将通过课文导读、课文分析、写作指导等环节,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一、课文导读1. 第一段是层层叠叠的乡间景色,比喻人家的繁华。
2. 第二段描写人家的烟火气息。
3. 第三段描述人家的主人和主人的家庭成员。
4. 第四段描写人家的家风和乡土风情。
5. 第五段以“满堂子、满村子、满邻居”来概括人家的景象。
二、课文分析1. 主题: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们的淳朴生活。
2. 描写手法:- 比喻手法:用“云鬓墩二月、芳菲尽四月”形容蒲柳人家的繁华景象。
- 对比手法:通过蒲柳人家的景色和人物与城市的对比,反映出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们的朴素生活。
- 描写细腻手法:通过描绘景物的形象和细节,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的热爱和痴迷之情。
三、写作指导本课的写作任务是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以“家风乡土风情”为主题的作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写作:1. 描述蒲柳人家的家风和主人的品行。
可以从主人的待客之道、为人处事的原则、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描写。
2. 展现蒲柳人家的乡土风情。
可以从人们的衣着、饮食、娱乐、节日等方面进行描写,表达出乡村的浓厚风情和淳朴生活。
3. 对比蒲柳人家和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体现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们的朴素生活。
可以从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自然景观等方面进行对比。
四、写作实践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写作指导,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一篇以“家风乡土风情”为主题的作文。
词数不少于800字。
【模板】范文欣赏家风乡土风情蒲柳人家位于乡村深处,是一个典型的乡村之家。
踏进蒲柳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乡间景色,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四季如画,春天的蒲柳把整个人家装点得繁华非凡,“云鬓墩二月,芳菲尽四月”,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蒲柳人家的家风和主人的品行令人敬重。
《蒲柳人家》表格式导学案【部编版九下第8课】

【白瞪】。
【腌臜】。
【官讳】。
【荣膺】。
【腻歪】。
【一气呵成】。
【不知好歹】。
【妙手回春】。
【两肋插刀】。
【如坐针毡】。
【天伦之乐】。
【望眼欲穿】。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找出这篇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情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
四、研读探究:
1.从课文中圈出对一丈青大娘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性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及答案
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班级姓名
课题
8.《蒲柳人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3.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重点难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作者、内容简介:
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蒲柳人家》导学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蒲柳人家》导学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蒲柳人家》导学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蒲柳人家》导学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说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一、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蒲柳人家》是一部以农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描写了蒲柳村三个家庭的生活变迁和人物命运。
主人公张保民、包龙星、文秀英所处的境遇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
小说的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
读者可以透过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领略到他们的思想、感情、纷争和矛盾,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二、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内涵1. 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小说的背景是一个长期贫困的农村,但是小说的主题却是深刻的。
它反映了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的矛盾,表达了农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表达了对改变现状的呼声。
2. 小说的情感内涵小说提出了一种民主主义的观点。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对政治权力不满,而且对宗教信仰、婚姻自由等社会问题也有着自己的解读。
这种思想倾向前卫,充满了对革命和未来的希望。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家庭、爱情和亲情的珍惜,对人生的深思和感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性的关怀。
三、小说的象征意义和寓意1. 牛和马小说中的牛和马是代表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张保民、包龙星和文秀英所拥有的牛马数量、品种和用途,都表明了他们的家境和社会地位。
牛马代表了农民生活的希望和质量,是农民境况的最直接的反映。
2. 蒲柳树蒲柳树是小说中最具有象征性的元素。
蒲柳不仅是蒲柳人家的村名,更是一种奋斗的象征。
蒲柳树生长在贫瘠的荒地上,它敢于挑战极端环境,把干沙漠变成绿洲。
蒲柳树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顽强和奋斗精神,体现了农村力量的强大和前途的光明。
小说《蒲柳人家》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现实主义价值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寻求自由和平等,追求幸福和尊严,与大自然展开永恒的合作和斗争。
《蒲柳人家(节选)》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蒲柳人家(节选)》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蒲柳人家(节选)》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蒲柳人家(节选)》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作品简介《蒲柳人家》是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朱自清所著,是一部反映中国乡村生活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浙江嘉兴南湖蒲浦一家叫李的农民家庭为背景,通过对这个家庭尘世间种种苦难和辉煌的描写,极为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遇到的诸多问题。
二、课程目标1.了解阅读小说的方法。
包括对小说的结构、人物、情节、语言的分析,以及对主题的领会。
2.了解新旧中国农村的生活、文化差异。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1.小说的主题与表现手法。
2.小说描写的人物形象。
3.小说语言的特点与作用。
四、教学难点1. 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
2. 学生对新旧中国农村的生活、文化差异认识不深刻。
五、教学步骤和方法1.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掌握农民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以及现在的农民工情况等。
并对农民是否受到足够的尊重、农村文化品位等进行探讨。
2.整体感知观察小说的封面、书名,发挥想象猜想故事内容。
呈现小说的背景、人物及情节,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
让学生关注每个细节,分析情节背后的思想。
3.分析阅读深入小说的结构分析、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的特点。
结合小说中的事例,探寻作者所追求的小说主题和主旨。
4.情感体验让学生借助小说所描绘的形象与情景,深刻感受到小说所揭示的深层次思想,体验小说的情感氛围。
5.思辨探究发动学生对小说所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思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六、作业1.作品阅读总结。
以学生自己所选的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为例,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想让读者产生怎样的思考,并用文章形式呈现。
2.小组探究。
要求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与小说相关的资料,对小说中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事件进行专题报告。
蒲柳人家导学案

蒲柳人家导学案《蒲柳人家》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蒲柳人家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蒲柳人家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蒲柳人家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3、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4、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学习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擀( ) 剜( ) 腌赞( ) 到气( )唿( )哨咯( )吧呱( )呱坠地2、解释下列词语。
荣膺(yīng):隐匿(nì)一气呵成:如坐针毡(zhān):影影绰绰(chuò):望眼欲穿:3、课文初探: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你读懂了吗?默读课文文,完成以下任务:①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②文章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找出来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③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情节?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④用恰当的词语简单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柳人家》导学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
4、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
【学习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学习方法】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同学们可以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背诵,使自己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时,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语引领】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课前预习部分:【资料窗】1、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着,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
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作品有短篇:《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二等奖);长篇:《春草》《京门脸子》等。
2、作品简介:《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
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
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
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
但与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
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刘绍棠这样一位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
《蒲柳人家》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预习内容】一、请认真阅读上面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将你阅读资料时获得的信息在资料上标志出来,课堂上交流。
二、默读课文。
1、将读文时积累的生字词标示在课文中,以备小组内交流。
2、完成下列生字词积累(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画线词语的意思。
课堂小组竞赛。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捯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嘬(zuō) 呱(gū)呱坠地戏谑(xuè)驾驭(yù)腻(nì)歪荣膺(yīng)词语积累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老生儿:高龄父母所生的儿子。
到了儿:到最后,最终。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勒令: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
荣膺:光荣地获得。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课文初探】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你读懂了吗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纤夫和船老板、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掌柜(姥爷)、老秀才、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2、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1936年3、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什么第一节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也没有写字的兴致”);第二节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到完)。
4、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
5、“一交立夏就光屁股”,对此有同学说:真不文明!你的意见是——老师意见: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农村小朋友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探究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A、一丈青大娘:1)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着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2)写一丈青大娘“一双大脚”有什么文化内涵单单是表现她脚大吗旧时封建礼法要求女子裹脚,而不裹脚者,一般是有反叛精神,不受封建礼法约束的人。
这和她“一丈青”的外号是一致的。
B、何大学问:第三课时【深入探究】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篇小说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展开情节,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2、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这些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a、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b、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c、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3、“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a、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
b、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c、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
4、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
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
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