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教案(详案)第1课时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104~105第1题,完成教材P107~110“练习二十五”第1、2、16题。
教学目标: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20以内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基数与序数含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建成长小档案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小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数学本领。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一下,创建自己的成长小档案,在小组内说说这学期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预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从中学会有条理地回顾整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位置、认识钟表和认识图形。
师:想一想,在学习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先复习20以内的数。
二、复习20以内的数师: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1个1个地按顺序或倒序读数,2个2个或5个5个地读数,按单数、双数读数等。
师:在这些数中找到一个数,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预设】学生选择一个数,可能用小棒摆出来,也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计数器拨出来。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和组成。
)课件出示教材P105第1题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105第1题第(1)~(5)题。
指名汇报。
【预设】第(1)题: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前面的数比它少1,后面的数比它多1。
第(2)题:指导学生准确数数,找到第几行,区分第几和几。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行出示的“3、5、7、9、11”填出缺少的“2、4、6、8、10”;根据第三行出示的“4、6、8、10、12”填出缺少的“3、5、7、9、11”……学生可能有多种走法,要求学生一边读数一边画出路线。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数一数一、主要内容二、1.数出10以内的数三、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或人;会口头用1~10各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
四、数数方法: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相关人或物体的数量。
五、2.根据情境图,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六、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一定的数数经验和方法以及量词的使用。
七、例如:图中小飞机有8架,有7朵花等等八、3.将物体与点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九、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十、如:照样子画圈第二单元比一比一、主要内容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2.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和轻重(1)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
如:(2)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简易天平,重的一方下落,轻的一方上升。
如:3.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多个物体比较长短、高矮、轻重时,进行简单推理和灵活的比较策略。
如:(1)比较方格图中线的长短,需要数一数(2)比较水的多少,综合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的粗细水面高度相同,杯子越粗,水越多二、基础题1.哪位同学高,在高的下面画“√”,2. 重的画“√”哪位同学矮,在矮的下面画“○”。
3.在最重的小动物后面画“√”,在最轻的小动物后面画“○”三、易错题1.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一排说明:重量相同时,物体的个数越多,单个物体就越轻;物体的个数越少,单个物体就越重。
3.在每个杯子里放同样多的糖,哪杯水最甜?在里画“√”第三单元分一分一、主要内容1.体验分类的含义和好处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分类的好处是整洁、有条理。
2.按同一种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分类的基本要求:分类标准要清晰,分类结果要不交叉不遗漏。
如:按照颜色分类,黄色的有……分成一类,红色的有……分成一类。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减法课件

易错提醒
判断:计算11-5时,先把11分 成1和10,用10-5=5,所以
11-5=5。( √)
判断:计算11-5时,先把11分 成1和10,用10-5=5,所以
11-5=5。( ×)
学以致用
1. 看图写算式。
11 4 7
学以致用
2. 看图写算式。
?枝
12枝
12 4 8
学以致用
3.在○里填上“>”“<”或 “=”。
复习导入
1.先读数,再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
一组成。
13
16
1个十和3个一 1个十和6个一
20
2个十
17
1个十和7个一
复习导入
2.口算. 14+3= 17 5+12= 1157+3= 18 14+2= 16 13+6= 1119+6= 17
情景导入1
摆一摆,算一算。
10+3=13 13+2=15
探索新知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15个同学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3 个,所以张兵后面有15-3=12人,那么从 后面数张兵应该是第12+1=13个。
典题精讲
正确解答:
15-3=12 12+1=13
易错提醒
计算。
14-2= 2
易错提醒
错解分析:
错误解答错在计算14-2时,计算完 个位的4-2=2后,把十位数字1给漏掉 了。在计算十几减几(不借位)时,个位 数字计算后,还要加上10。
1. 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数数 法”“破十法”“平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
2. 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可以用不同的方 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认识和大小关系,为如下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数字感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对数和量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1.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关系。
2.懂得对数、量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掌握11-20各数的名称、读法、写法和大小关系。
2.理解对数、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
2.图片、图表教学法。
3.游戏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1 以图表的形式呈现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通过图片、图表和单数呈现11-20各数的认识,如下表所示:数字11121314151617181920名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1.2 识别11-20各数教师展示11-20各数的图片或数字,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各数的名称和读法。
1.3 了解11-20各数的顺序教师通过游戏或绘图告诉学生11-20各数的顺序,如先画11,再画12……直至画完20。
1.4 学习11-20各数的大小关系教师通过手势、游戏、比较让学生学会11-20各数的大小关系。
2.1 培养对数、量的概念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如算珠运算、运动游戏等,让学生培养对数和量的概念。
2.2 认识对数、量的含义教师通过数学教材,让学生认识对数和量的含义,并给出例子,如手指的个数、纸张的厚度等。
2.3 学会说出对数和量的名称教师通过图片和卡片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对数和量的名称。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针对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九单元,通过图片、图表、游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名称、读法、写法和大小关系。
同时,让学生孵化对数和量的概念,认识对数和量的含义,并学会说出对数和量的名称。
教学中,我通过手势、游戏等内容,让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愉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游戏中,我也结合自身经验,将困难慢慢加大,既能避免让学生过于轻松,也避免让他们感到难以承受。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复述1-10这些数字序数词。
2.能够模仿老师念出1-10之间任意一个数字的序数词。
3.能够正确书写1-10的数字和对应的序数词。
二、教学重点
1.1-10的数字和序数词的对应关系。
2.正确书写1-10的数字和对应的序数词。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数字和序数词的含义。
2.正确区分数字和序数词的书写形式。
四、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1-10。
2.序数词卡片first-tenth。
3.小动物标识物。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温故知新
1.复习1-10的数字顺序,让学生念出来。
2.给学生出示序数词卡片,让他们对应数字念出相应的序数词。
第二步:新知讲解
1.讲解序数词的概念和用法。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序数词的位置和意义。
第三步:巩固练习
1.将混乱顺序的数字卡片发放给学生,要求他们按顺序排列。
2.老师呼唤出一个数字,学生念出对应的序数词。
第四步:拓展运用
1.老师出示标识物,让学生写下标识物的序数。
2.设计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序数词的运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1-10的数字和对应的序数词,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序数词。
七、课后作业
1.默写1-10的数字和对应的序数词。
2.找出身边10个事物,写下它们的序数词。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下节课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数字10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
2.能够用直观的方法解决小于10的加法题目。
3.能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题。
二、教学重点
1.加法的基本概念。
2.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解决小于10的加法问题时的思维方法。
2.运用适当的加法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讲台、黑板及白板笔。
3.数学练习册和练习纸。
4.数字卡片和计算棒等教具。
5.课堂布置及学生桌椅布置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数学故事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法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加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
1.介绍加法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
2.介绍10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重点强调个位数相加时的规则。
3. 案例演练
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掌握10以内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让学生逐步熟悉加法的计算过程。
4. 练习考核
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对其进行检查和纠正,巩固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
5. 拓展延伸
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加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加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加法运算水平。
六、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加法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检查和讲解。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全部教学设计

生:我还认识了0-20,我认识了加减法……师:本学期同学们都有了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本学期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简单回忆一下本学期知识,大体了解重点知识,为后面环节知识点详细复习做铺垫,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
]【环节二:梳理知识,巩固练习】(1)20以内数的顺序师:同学们有关20 以内的数,你能回忆起那些知识点?生:我们学习了数的组成,知道了1个十是10个一……生:我还会从0数到20……师:同学们,让我们一个一个从0数到20 (生齐数)师:你会2个2个的数吗?5个5个的呢?(生齐数)师: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对数的组成掌握的怎么样了,你们有信心吗?(PPT出示题目)(2)“20 以内的加法和20 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复习。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的加法吗?你能将加法分分类吗?生:有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比如9+2=11就是进位加,用凑十法计算。
11+3=14就是不进位加,直接用各位和个位相加结果写在个位。
师: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吧!(PPT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师:老师将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整理了一下,同学们跑火车口答。
(3)“认识钟表”的复习。
师:除了数字,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一位生活总很重要的帮手,谁想起来了?生:钟表!师:下面的钟表,你认识吗?判断是几时的方法是什么?(PPT出示题目)生回答问题。
师:下面这个钟表不是几整了,你还会认吗?(PPT出示题目)生:回答问题。
(4)“认识图形”的复习。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几个图形,谁想起来了?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追问:你知道他们的特点吗?生回答特征,师及时补充。
教学难点:1.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二次设计【环节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回顾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这学期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请大家回忆一下,这学期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复习,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梳理?你在学习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呢?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3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1-10的概念。
2.能够正确书写数字1-10。
3.能够进行1-10的简单加减法运算。
4.识别简单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数字1-10的认识与书写。
2.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1.对数字10的理解及运算。
2.几何图形的识别。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数字卡片。
3.几何图形卡片。
4.白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导入•利用数字卡片介绍数字1-10,让学生认识数字。
•让学生在白板上书写数字1-10,并教给学生简单的加法。
学习1.引导学生认识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让学生进行数字1-10的简单加法运算练习。
3.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数字1-10进行复习,并做一些小练习。
五、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数字运算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互相交流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分类。
六、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做加法练习。
2.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种几何图形并进行命名。
七、作业布置1.完成《总复习第3课时》的练习题。
2.用数字卡片做1-10的加法与减法练习。
八、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查漏补缺,为下节课做准备。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字1-10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了解。
希望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