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单文精练二中国古典美学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2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2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小说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小说阅读圈要素,思批注,精准快速读文一、高考命题的四大着眼点文体特征关键词文体特征内涵高考命题点考题例证情节(1)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概括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8·高考全国卷Ⅲ,T5)(2)小说情节起着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情节作用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019·高考全国卷Ⅲ,T9) (3)在情节具体安排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情节手法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高考全国卷Ⅰ,T6)人物(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人物形象或特点概括分析题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2019·高考江苏卷,T13)“圈要素”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几个关键要素格外注意,并思考“为什么”三个字: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并自问自答地“思批注”。

“思批注”就是“圈点批注”式阅读,这是大多数名人的读书习惯,也是我们高考时阅读文本的方法。

“圈要素,思批注”既能让考生迅速把握阅读信息,提升语言敏感性,更能提升阅读的针对性,提高答题得分。

“圈要素”让“思批注”有方向,“思批注”让高考题有落脚点。

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曼这样的英雄的崇敬之情。

对这篇小说做批注,只是给考生一个阅读思维习惯示范!大家可能会觉得考试时间有限,这样去圈点批注会太耗费时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群文通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张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

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7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200710267

文言文阅读在江苏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考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文言文翻译题和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

考生在作答翻译题时得分寥寥,甚至连大意分都能丢掉。

这其中固然有基础不牢、知识面狭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考生在积累已基本定量的前提下,没有强化应具备的翻译意识,不会合理规避文言文翻译的一些失分点,从而造成失分。

而对概括分析简答题,考生则常因读不通文本、概括提炼能力欠缺而无奈放弃。

本专题特设3讲,专攻文言文阅读的这2大易失分题型。

第1讲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意识——保高分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然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缅甸土司传》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下面[例1]中的传主“沈通明”,后面就成了“通明”。

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所译句子的翻译。

二、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主要是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

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文段中所有与该词语相关的文句。

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

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其含义。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一 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一 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一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群文通练一昆曲微导语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发轫于吴文化,与苏州园林一样,都是苏州最富标志性的名片,它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许多剧种都是在其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下面两篇文章,将有助于你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与园林共生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表达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了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二

精准训练二 考场主观题的答题技巧练前提示 先要快速把握全文的观点及思路,然后按照相应的题型进入相应的答题思维、思路中。

论述思路题要准确划分层次,准确概括层意;概括要点题要全面、准确地提取信息,然后分类整合、概括;词句含意题要紧扣语境,辨析词句类型,由表及里地答出表层意思和深层含意。

主观题只有一题,6分,每题的答题点不少于3个,作答时不要遗漏要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欧洲气候不同,因此产品不同,适宜于产品交换。

随着市场关系的发展,产品通过河流或相邻的两个定居地之间开辟的林中道路进行运输。

这类商业最重要的特点也许主要是买卖大宗产品,如木材、粮食、酒、羊毛、青鱼等,是为了满足15世纪欧洲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而不像东方商队那样,运输奢侈品。

地理因素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水上运输商品要节省得多,而且欧洲有很多可通航的河流。

四周环海,进一步促进了重要的造船业的发展,到中世纪末期,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兴旺。

可以想象,这类贸易会因战争而部分中断,并受歉收和天灾等地区性灾害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贸易继续扩大,使欧洲进一步繁荣,物品更加丰富,结果形成了新的财富中心,如汉萨同盟或意大利商业城市。

定期的长途商品交换,促进了国际范围内汇票、信贷制度和银行业的发展。

商业信贷和后来的保险单的存在本身表明了经济状况的基本可预测性,这是以前世界任何地区的私商难以具备的条件。

商业、商人、港口和市场分散地,尤其是不受监督的自由发展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没有办法完全压制经济发展。

这并不是说,市场力量的兴起没有使许多掌权者感到不安。

封建贵族怀疑城镇是异己的中心和农奴的庇护所,经常试图剥夺其特权。

同别的地方一样,商人不时遭到劫掠,商品被盗,财产充公。

罗马教皇对高利贷的表态,在很多方面可从中国儒教对渔利的中国人和放债人的厌恶声中找到共鸣。

但基本事实是,欧洲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地阻止种种商业发展的统一政权;没有一个中央政府能通过改变发展重点促使某一特定工业兴起或衰落;没有曾严重阻碍莫卧儿帝国经济发展的税收人员对商人和企业家进行系统的、普遍的掠夺。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二 -

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课件:第三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二 -
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即有无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 神生活的努力程度和成就的大小。现代人为“物质的舒适”这个观念所 迷惑,大家争着去拜财神,财神也就笼罩了一切。我们如想改正风气, 必须改正一般人的价值意识。(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案 首先,借生活中轻重倒置的事例引出“价值意识”的话题; 其次,阐述审分寸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意识; 再次,阐述价值意识在真善美上的应用; 最后,指出要改正风气必须改正一般人的价值意识。
要厘清作者的思路,还得从文章的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 同样地,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的每句 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结构和思路。各段的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的 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厘清了。 分析文章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 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分清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 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 到立(或由立到破)。
第三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二 精准突破论述思路本论部分层次不清、层意不准的问题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不知鸟瞰式的观花, 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②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 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 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 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 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 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这 都是常见的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就反对作这种探究。但我 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文精练二中国古典美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学术论文+中国古典美学
①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②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③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时期开放性的百家争鸣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

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一代之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④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中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得以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解悟土风妙道。

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⑤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地支撑起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瓷器、丝绸、刺绣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是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⑥日常生活审美中,百姓福乐人生观居主导地位,吉利祥和成为主要审美诉求,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浸染,则会发现很多怪诞的审美意象无法解释。

如五福捧寿中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对于外国人来说恐怕都是无法以常识和形式规律来推断的
审美怪癖。

连我们早已习惯的龙的形象,在西方语境中也会被认为是恶龙和丑陋爬虫,可见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

(摘编自杨岚《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以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文化为根本,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艺术为外化形式。

B.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一代之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

C.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能解悟土风妙道,村夫石匠在造园立石中蕴藏天机野趣,这充分说明了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高雅的审美情趣。

D.日常生活审美中,实用工艺品以吉祥和福禄寿喜作为其象征意义的源头和想象空间的框架,这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

答案 B
解析A项“以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文化为根本,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艺术为外化形式”张冠李戴,原文第①段是说“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C项曲解文意,“村夫石匠”后应加上“可能”二字;且原文“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解悟土风妙道”是用来说明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内在沟通,而不是用来说明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高雅的审美情趣。

D 项“实用工艺品……框架”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说“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是因为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

B.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艺术家可以感悟艺术的真谛,而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则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

C.百姓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融为一体,这些都支撑起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是传统审美品位的沃土根基。

D.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民间工艺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奇怪现象。

答案 D
解析D项答案区间在最后一段,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不是“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民间工艺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而是一些貌似怪诞的审美意象。

3.中国古典美学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审美趣味与时俱进。

②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

③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每点2分)
解析文章③~⑥段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分别提取中心句概括即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为外化形式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

B.决定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的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C.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不变的精神气质,这使得各朝代的审美情趣有所不同。

D.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得到了内在沟通,从对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的品味中可以形成古典美学。

答案 A
解析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②段说“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而不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③段说“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并不是特定不变的。

D项曲解文意。

“从对曲水……古典美学”错误,原文第④段只是说艺术家可以“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但不意味着对这种生活进行品味可以形成古典美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具有中国人特点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就没有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B.如果没有先秦时期开放性的百家争鸣局面,就很难形成中国的多元思想。

C.因为中华美学精神植根于传统文化,所以它能够在中国流传长久并拥有统治地位。

D.虽然古今生活中日用品等实用艺术和体现文人雅趣的工艺美术未能获得传承优势,却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答案 D
解析D项张冠李戴,原文第⑤段说“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而不是“古今生活中日用品等实用艺术和体现文人雅趣的工艺美术未能获得传承优势”。

3.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先,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关系;②其次,指出了中国古典美学构成的基础;③最后,阐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

(每点2分)
解析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中国古典美学,第①段谈它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关系,第②段谈其构成基础,③~⑥段论述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