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污染生物治理技术及工程设计要领有重要基础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具体应用;熟悉生物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了解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和5。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科学概述第二节环境生物学概述习题要点: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2 上述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环境的概念和范围2.理解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及本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分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6学时)第一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习题要点: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有何不同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习题要点: 1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有何不同2.生物转化的过程有那几步骤第三节污染空气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习题要点: 1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2.生物浓缩系数对污染及治理的意义是什么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及生物放大等基本概念2.掌握生物浓缩系数及应用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8学时)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习题要点: 1. 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有哪几种类型2.上述作用在环境生物学上的意义何在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污染物在生物各级水平上的影响2.掌握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6学时)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习题要点: 1. 何谓生物测试2. 生物测试方法有哪些类型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习题要点: 1. 急性毒性参数有哪些2. 慢性毒性参数有哪些第三节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検测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检测习题要点: 1..选择两种常用的检测化学品致突变性的方法说明其原理。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代码:PRN2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环境学、无机化学一、课程介绍1.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属重点基础课,许多后续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工程、环境污染修复工程等与环境生物学密切相关。

环境生物学也是环境生态类考研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考研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类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须。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环境生物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理解和掌握以下理论、方法和技术:1)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3)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7)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8)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环境生物学为重点基础课,牵涉面广,学科交叉较多,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因此,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较现代化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导学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一、预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二、学习对象应用生命科学大类全日制本科生三、主要学习内容本课程包括环境生物学基础、环境生物技术和应用环境生物学等三部分。

介绍自然生物环境、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自然逆境和人为逆境、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生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与利用、污染物生物处理工程设计、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逆境危害性与风险评价、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田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四、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课堂中认真听讲,并记录关键知识点。

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掌握知识点。

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自我测试,即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地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撰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五、环境生物学相关网站生物1.生物物种网站:濒危大型猫科动物加拿大环境保护局鳄鱼鉴定手册/natsci/herpetology/CITEScroc/default.htm欧洲海洋物种记录爬行天下世界哺乳类(MSW)/msw/世界物种名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species2.生物多样性网站《生物多样性公约》手册/handbook/的生态学/science/ecology/BIODI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信息的精密计算途径BRE (2000) 生态之家/press2000/april/eco060400.htmlGAIA 计划—-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教育的一个多媒体工具(EU -委内瑞拉)http://cesimo.ing.ula.ve/GAIAIUCN外来入侵种专家组/Ramsar湿地公约埃尔贡火山综合保护和发展计划/澳大利亚政府的海外协助计划.au巴塞尔控制危险废物的跨疆域转移及其处理的公约http://www.basel.int保护技术支持计划(CTSP)每年为免税保护组织提供设备、软件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保护全球物种丰富度和地方特殊性ftp:///products/wcmc.publications/3.priorities保护中国生物的多样性北欧引入物种网络http://www.sns.dk/natur/nnis/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岛屿资源基金—东加勒比海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irbiodiv.html非洲生物多样性:未来的基石/publications/showhtml.php3?17非洲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europe/limbe/limbe.html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会-IGF/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wcs/default.htm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察系统(EOS)国家航空航天局全球变化总目录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办公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中心/ccb/ccb.html联合国秘书处防止沙漠化公约http://www.unccd.ch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http://www.unfccc.de绿色营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和保护/mobot/madagascar/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wherewework/asiapacific/china/美国人与生物圈(MAB)/农业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性的可持续性使用/欧洲生物收集品信息服务的资源鉴别http://www.bgbm.fu-berlin.de/biocise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保护与资助优先权之间的差距ftp:///products/wcmc.publications/6.tropics/ 森林保护档案和端口/生物保护协会-- UT Austin/students/scb/生物多样性:地球生物杂志/~tropical/biojournal.htm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生物多样性丛书.au/portfolio/esd/biodiv/about_series.html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规划支持项目/bpsp/生物多样性规划支持项目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生物多样性和Worldmap模型/science/projects/worldmap/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中心-- ROMhttp://www.rom.on.ca/biodiversity/cbcb/生物多样性评估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species/生物多样性信息协会/生物多样性中心/bio-cont.html生物多样性资助计划/生物多样性组.au/世界遗产公约/whc/nwhc/pages/home/pages/homepage.htm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台湾生物多样性信息网.tw未来图书馆资源:生物多样性/nat_resources/biodiversity.htm西非几内亚森林/WEB/FIELDACT/REGIONS/AFRIREG/guinea.htm 新南威尔士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检测.au/science/biodiv.htm新千年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my/intbiodconference/新西兰生物多样性/conservation/issues/biodiv/index_biodiv.htm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印度生物多样性简介/igcmc/main.html英国当地植物/pages/floraloc/homepage.html英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科学取代传统/dt/hambler.html英国水域中的外来海洋物种/marine/dns/default.htm渔业保护有限公司/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default.htm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网站中国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信息网中国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3.生物防治网站(1)生物安全网站American Biological Safety Association/absa/absa.htmlBelgian Biosafety Serverhttp://biosafety.ihe.beBiosafety Guidelines and Regul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earch/site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ICGEBNET (Italy) http://base.icgeb.trieste.it中国国家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中国生物安全信息网/Index.htm(2)有害生物网站:昆虫频道/inse/index.asp浙江农村科技信息网植保学习站/te/zbjx/QUERY/INDEX.HTM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垦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垦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863、973)中国水稻信息网课程教学网站::8080/kc/index.jsp。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人类干扰和影响条件下变化了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人类和生物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响应,以及对受损环境进行生物净化、生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2.设计思路:《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与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地质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学科的课程交叉,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等分支学科课程的先修内容。

该课程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着眼于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体系及其应用途径,切入一些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普通生物学》和《基础生态学》,后置课程《环境微生物学》和《生态毒理学》。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首要目的,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 13 -学生将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内涵,认识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掌握污染物在受损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和受损环境对生态系统不同组织水平的影响和损害及其检测方法。

理解环境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在生物监测、生态退化修复、污染治理、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原理和基本方法。

三、学习要求为达到上述预期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课中讲授的主要内容,找到知识要点和各人的难点;要求学生在课中认真听讲,掌握学习内容,明确并理解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回顾课中学习内容,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对要点和难点的掌握。

通过课堂中对前沿和热点知识的适当介绍,推荐经典和最新著作和文献,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并深入学习学科前沿。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总学时:16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环境生物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自编讲义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生物学实验》是配合环境生物学而设置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现代环境生物学实验多种多样,本实验课程涉及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和生物有效性实验,主要包括(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3)污染物对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4)种子发芽毒性实验;(5)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6)空气中尘埃污染的简易测定方法;(7)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8)环境中有机物新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等。

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怎样写作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书面报告,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等;(2)实验报告: 5次(3)考核及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及课后后所完成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建议侧重于平时成绩。

五、参考书目1.《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2.《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爱杰,2004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4.《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程树培,1995。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学分:2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基础、生化工程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是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可进行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主要研究内容:从工程设计、应用和发展前景的角度,对目前的环境生物技术进行了总体描述,主要介绍环境生物技术的两个方面内容,包括:(1)废水、废气最新处理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状况,特别是好氧处理的AB法、SBR法,厌氧处理的UASB、EGSB、IC反应器;(2)对环境友好、用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的生物合成过程和工业业化前景,特别是可降解塑料、生物絮凝剂、生物吸附剂和一些典型的环保用酶制剂。

为学生将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了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由于这些基本技术的原理是一致的,又可以将这些所学知识与食品生产、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可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在学过上述先修课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的生产中的应用,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绪论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及其研究范围、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废水水质指标与排放标准、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利用生物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治理的基本原理。

(三)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基本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环境生物学定义二、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四、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重点: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生物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生物学任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难点:环境生物学的分类地位思考题:1.你认为环境生物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作业: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6学时第一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2学时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 2 —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学时一、生物转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第三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2学时一、生物浓缩二、生物积累三、生物放大四、生物浓缩系数本章小结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穿插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与生物产生的效应以与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开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根底,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开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与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根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根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根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根底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科学概述1.主要内容: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人与环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增长的极限,生存的策略,环境科学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第二节环境生物学概述1.主要内容:环境生物学概念,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开展,环境生物学研究内容与任务〔研究对象与目的,任务与研究内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试验、模拟〕,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生态毒理学、生物净化、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概念、形成与开展、研究内容与任务、研究方法、开展趋势,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环境生物学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三)课后练习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其研究X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研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篇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5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效应,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等概念;2.熟悉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与其机理;3.了解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1.主要内容:环境污染,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污染物。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化学效应、物理效应〕,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生活〕,污染物〔生产性、生活污染物〕,优先污染物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污染概况。

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主要内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污染物的迁移方式,影响迁移的因素,污染物的形态、分布,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大气中的转化,水体中的转化,土壤中的转化,污染物的循环过程、循环机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形式与机理。

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主要内容:生物转运,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的体内分布,污染物的排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过程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等根本概念,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

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1.主要内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生物浓缩机理和浓缩模型。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生物浓缩机理,生物浓缩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等根本概念。

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1.主要内容: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金属的生物转化。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水体的富营养化,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汞的氧化、复原和甲基化,砷的氧化、复原和甲基化,硒的氧化、复原和甲基化,重金属生物转化的环境效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物对金属的生物转化。

(三)课后练习1.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响。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5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化学污染物对生物联合作用等概念;2.熟悉污染物在分子、生化、细胞和个体水平上影响;3.了解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在各级生物学水平上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主要内容: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酶活性的诱导,酶的抑制作用,对蛋白质的影响,对DNA的影响,脂质的过氧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机体酶和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主要内容: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对细胞膜的影响,对细胞器的影响,靶器官,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污染物对细胞和组织器官的影响。

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主要内容:对死亡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对繁殖的影响,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致死浓度〔致死剂量〕,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回避行为、捕食行为、警觉行为〕,对鸟类行为的影响,雌激素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对生物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1.主要内容: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种群密度;群落,优势种,耐污种,敏感种,起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对生物的影响。

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1.主要内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三)课后练习1.何为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6.环境激素有哪几类?环境激素的危害。

7.何为优势种、敏感种和种的多样性?8.何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9.什么是抗氧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5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致畸试验和微宇宙试验等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污染物的生物测试和测试方法;3.了解表示污染物毒性的根本参数。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测试与方式1.主要内容:生物测试的定义,生物测试的方式,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测试,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受试生物的选择,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测试的定义和生物测试的方式,。

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1.主要内容:生物毒性的根本概念,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毒物与中毒,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毒性试验常用参数: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半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半数效应浓度,毒物单位与分级〕,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物毒性的根本概念,了解几种毒性试验的试验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主要内容:加合物测定,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DNA—加合物的测定,蛋白加合物;乙酰胆碱脂酶,腺三磷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作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的几种方法。

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主要内容:致突变效应,致畸效应,致畸作用的评价,致癌效应。

2.根本概念和知识点: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体外基因突变试验,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细胞遗传学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体内基因突变试验,DNA损伤试验;致畸作用,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化学致畸作用机理;致畸作用的评价;化学致癌作用和化学致癌物,细胞癌变学说,癌变过程与其机理,致癌试验。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致畸作用等概念,了解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

第五节微宇宙法1.主要内容:微宇宙法简介,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室外水生微宇宙,土壤核心微宇宙,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