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物理试卷(三) ---精校解析 Word版

2018年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物理试卷(三)一、选择题:共10小题,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B.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C.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D.在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实验舱中,能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其a﹣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s末质点的运动速度最大B.4s末质点回到出发点C.1s末和3s末质所受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第2s末质点所受合力为定值3.如图所示,物体P左边用一根水平轻弹簧和竖直墙壁相连,放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大于弹簧的原长.若再用一个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拉P,直到把P拉动.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的弹力N的大小和地面对P的摩擦力f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A.N保持不变,f先减小后增大B.N保持不变,f始终减小C.N先不变后增大,f先减小后增大D.N始终增大,f始终减小4.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是m A=6kg、m B=2kg,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1,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直至增大到45N的过程中()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C.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D.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24N时,开始相对滑动5.如图所示,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m=1kg的小球,小球分别于水平弹簧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水平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在剪断轻绳的瞬间(g取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受到地面的弹力仍为零B.小球立即向左运动,且a=8m/s2C.小球立即向左运动,且a=10m/s2D.若剪断的是弹簧,则剪断瞬间小球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2N6.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物块间用一水平轻绳相连,绳中无拉力.现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块A,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0<F≤μmg时,绳中拉力为0B.当μmg<F≤2μmg时,绳中拉力为F﹣μmgC.当F>2μmg时,绳中拉力为D.无论F多大,绳中拉力都不可能等于7.质量为0.3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图线a、b分别表示物体受到水平拉力作用和不受水平拉力作用时的图象,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a一定是物体受水平拉力时的图象B.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一定等于0.2N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等于0.2ND.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可能等于8.如图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m/s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与弹簧分离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7.5N/cmC.物体的质量为2kg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9.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A.B.C.D.10.如图所示,圆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长方形空心闭合细管道ABCDA内接于圆环,管道AB长度小于AD长度,竖直的空心细管道AC为对角线.小球由A点静止释放沿管道ABC运动到C点,通过AB、BC段时间分别为t1、t2;小球由A 点静止释放沿管道AC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t3;小球由A点静止释放沿管道ADC运动到C点,通过AD、DC段时间分别为t4、t5.小球通过B、D两点时机械能损失不计,不计摩擦.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t1=t3=t4B.t2=t3=t5C.t2<t3D.t1+t2>t4+t5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将装有力传感器的小车放置于水平长木板上,并用手按住,向小桶中加入细砂,记下传感器的实数F1.(1)接通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释放小车,打出如图乙所示的纸带,从比较清晰地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并标在纸带上,由所测数据可以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m/s2.(2)同一次实验中,小车释放前传感器示数F1与小车加速运动时传感器示数F2的关系是F1F2(选填“<”“=”“>”).(3)关于该实验,下列做法有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A.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应远大于小桶和砂的总质量B.实验中需要将将长木版右端适当垫高C.试验中需要测出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D.用加细砂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大小相比,可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12.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 A和△t B,求出加速度a;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回答下列问题:(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cm.(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 A和△t B表示为a=.(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三、计算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5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13.在游乐场,有一种大型游乐设施跳楼机,如图所示,参加游戏的游客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提升到离地最大高度64m处,然后由静止释放,开始下落过程可认为自由落体运动,然后受到一恒定阻力而做匀减速运动,且下落到离地面4m高处速度恰好减为零.已知游客和座椅总质量为1500kg,下落过程中最大速度为20m/s,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游客下落过程的总时间;(2)恒定阻力的大小.14.如图,可看作质点的小物块放在长木板正中间,已知长木板质量为M=4kg,长度为L=2m,小物块质量为m=1kg,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两物体皆静止.现在用一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于小物块上,发现只有当F超过2.5N时,才能让两物体间产生相对滑动.设两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重力加速度g=10m/s2,试求:(1)小物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若一开始力F就作用在长木板上,且F=12N,则小物块经过多长时间从长木板上掉下?15.近年来网上购物发展迅速,得得物流业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快递业前一年增长了50%以上,图示为某快递物流中心用传送带分流物品的示意图,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4m/s顺时针运行,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现将质量m=2kg 的小物品由静止轻放在其底端(小物品可看成质点),平台上的人通过一根轻绳用恒力F=20N拉小物品,经过一段时间物品被拉到离地高为H=1.8m的平台上,如图所示.已知物品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已知sin37°=0.6,cos37°=0,8.求:(1)求物品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率所用的时间.(2)物品从传送带底端运动到平台上所用的时间是多少?(3)若在物品与传送带达到同速瞬间撤去恒力F,则物品还需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平台?16.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木板质量M=10kg,放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以初速度v0=5m/s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现有足够多的小铁块,它们的质量均为m=1kg,在木板上方有一固定挡板,当木板运动到其最右端位于挡板正下方时,将一小铁块贴着挡板无初速度地放在木板上,小铁块与木板的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当木板运动了L=1m时,又无初速地贴着挡板在第1个小铁块上放上第2个小铁块.只要木板运动了L就按同样的方式再放置一个小铁块,直到木板停止运动.(取g=10m/s2)试问:(1)第1个铁块放上后,木板运动了L时,木板的速度多大?(2)最终木板上放有多少个铁块?(3)最后一个铁块放上后,木板再向右运动的距离是多少?附加题(15分,不计入试卷总分)17.如图所示,以水平地面建立x轴,质量为m=1kg的木块放在质量为M=2kg 的长木板上,木板长L=11.5m.已知木板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1=0.1,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9(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木块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共同向右运动,已知木板的左端A点经过坐标原点O时的速度为v0=10m/s,在坐标为x P=21m处有一挡板P,木板与挡板P瞬间碰撞后立即以原速率反向弹回,而木块在此瞬间速度不变,若碰后立刻撤去挡板P,g取10m/s2,求:(1)木板碰挡板P时的速度v1;(2)最终木板停止运动时其左端A的位置坐标(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2016年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物理试卷(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B.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C.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D.在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实验舱中,能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考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分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的惯性,物体的速度不变,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完全失重的原理.【解答】解:A、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但可作为动力、也可作为阻力,如物体在传送带上向前滑动;故A错误B、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的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正确C同理、故C错误D、在绕地球飞行的太空实验舱中,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D错误故选:B.2.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其a﹣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s末质点的运动速度最大B.4s末质点回到出发点C.1s末和3s末质所受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第2s末质点所受合力为定值【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a﹣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质点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在t轴上方,面积为正,t轴下方,面积为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合力.【解答】解:A、质点由静止开始运动,0﹣1s内沿正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1﹣2s内沿正向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2﹣3s内沿正向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3﹣4s内沿正向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因此在2s末,质点运动的速度最大;故A错误;B、4s末正负面积为零,表示质点速度减小为零,由前4s内,质点加速、减速运动过程中存在对称性,其位移一直为正,故4s末质点没有回到出发点.故B错误;C、在1s末和3s末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D、第2s末加速度为0,合力为0.而第2s末前后质点的合力不同,故D错误;故选:C3.如图所示,物体P左边用一根水平轻弹簧和竖直墙壁相连,放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大于弹簧的原长.若再用一个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拉P,直到把P拉动.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的弹力N的大小和地面对P的摩擦力f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A.N保持不变,f先减小后增大B.N保持不变,f始终减小C.N先不变后增大,f先减小后增大D.N始终增大,f始终减小【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分析】在P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仍处于原状,因此弹力不变,而物体P 先开始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当拉力渐渐增大时,导致出现向左的静摩擦力,因而根据进行受力分析,即可判断.【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放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大于原长,则弹簧对P的拉力向左,由于粗糙水平面,因此同时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当再用一个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向右拉P,直到把P拉动前过程中,物体P受到的静摩擦力从向右变为水平向左.所以其大小先减小后增大.故只有A正确.故选A.4.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是m A=6kg、m B=2kg,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1,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直至增大到45N的过程中()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C.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D.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24N时,开始相对滑动【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分析】隔离对B分析,求出AB发生相对滑动时的临界加速度,再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拉力.【解答】解:隔离对B分析,当AB间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A、B发生相对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a B==2m/s2.再对A分析:F﹣f A=m A a,要使A、B才发生相对滑动,因此F=0.2×60+6×2N=24N,在F小于24N时,两者是保持相对静止的,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5.如图所示,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m=1kg的小球,小球分别于水平弹簧与竖直方向成θ=45°角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相连,此时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水平面对小球的弹力恰好为零,在剪断轻绳的瞬间(g取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受到地面的弹力仍为零B.小球立即向左运动,且a=8m/s2C.小球立即向左运动,且a=10m/s2D.若剪断的是弹簧,则剪断瞬间小球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2N【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分析】水平面对小球弹力为零,小球受重力、弹力和拉力处于平衡,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弹簧弹力的大小.剪断轻绳的瞬间,弹力大小不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剪断弹簧的瞬间,细绳的拉力立即变为零,则可分析摩擦力大小.【解答】解:A、在细线剪断的瞬时,小球与地面有相互的挤压,压力不为零;故A错误;B、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共点力平衡得,弹簧的弹力F=mg=10N.剪断轻绳的瞬间,弹簧弹力不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m/s2=8m/s2,方向向左.故B正确,C错误;D、剪断弹簧的瞬间,细绳的拉力立即变为零,小球没有运动或运动趋势,故地面的摩擦力为零;故错误;故选:B.6.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物块间用一水平轻绳相连,绳中无拉力.现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块A,假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0<F≤μmg时,绳中拉力为0B.当μmg<F≤2μmg时,绳中拉力为F﹣μmgC.当F>2μmg时,绳中拉力为D.无论F多大,绳中拉力都不可能等于【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分析】对整体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的大小,然后隔离对A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块A的加速度大小,最后确定绳子中的拉力.【解答】解:A、当0<F≤μmg时,A受到拉力与静摩擦力的作用,二者可以平衡,绳中拉力为0.故A正确;B、当μmg<F≤2μmg时,整体受到拉力与摩擦力的作用,二者平衡,所以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A受到的静摩擦力到达最大即μmg,所以绳中拉力为F﹣μmg.故B正确;C、当F>2μmg时,对整体:,对B:,联立解得绳中拉力为.故C正确;D、由B的分析可知,当μmg<F≤2μmg时绳中拉力为F﹣μmg,绳中拉力可能等于.故D错误.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D7.质量为0.3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图线a、b分别表示物体受到水平拉力作用和不受水平拉力作用时的图象,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a一定是物体受水平拉力时的图象B.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一定等于0.2N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等于0.2ND.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可能等于【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先根据图象得到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再受力分析后得到拉力和摩擦因数的值【解答】解:A、图线a、b分别表示物体受到水平拉力作用和不受水平拉力作用时的图象,故A正确B、由图知:a图表示加速度为a a=m/s2=﹣m/s2的匀减速运动,b图表示加速度为a b==﹣m/s2的匀减速运动;故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图a受到恒力F时,F﹣μmg=ma a﹣μmg=ma b联立解得F=0.2N,μ=0.1,μmg=0.4N故B正确,CD错误故选:AB8.如图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m/s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与弹簧分离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7.5N/cmC.物体的质量为2kg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分析】物体一直匀加速上升,从图象可以看出,物体与弹簧分离后,拉力为30N;刚开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和弹力二力平衡;拉力为10N时,弹簧弹力和重力平衡,合力等于拉力,弹簧压缩量为4cm;根据以上条件列式分析即可.【解答】解:A、物体与弹簧分离时,弹簧恢复原长,故A错误;B、C、D、刚开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和弹力二力平衡,有mg=kx ①拉力F1为10N时,弹簧弹力和重力平衡,合力等于拉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1+kx﹣mg=ma ②物体与弹簧分离后,拉力F2为30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2﹣mg=ma ③代入数据解得m=2kgk=500N/m=5N/cma=5m/s2故AB错误,CD正确;故选:CD.9.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A.B.C.D.【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要分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若V2<V1:分析在f>Q的重力时的运动情况或f<Q的重力的运动情况若V2>V1:分析在f>Q的重力时的运动情况或f<Q 的重力的运动情况【解答】解:若V2<V1:f向右,若f>G Q,则向右匀加速到速度为V1后做匀速运动到离开,则为D图若f<G Q,则向右做匀减速到速度为0后再向左匀加速到离开,无此选项若V2>V1:f向左,若f>G Q,则减速到V1后匀速向右运动离开,无此选项若f<G Q,则减速到小于V1后f变为向右,加速度变小,此后加速度不变,继续减速到0后向左加速到离开,则为A图则AD正确,BC错误故选:AD.10.如图所示,圆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长方形空心闭合细管道ABCDA内接于圆环,管道AB长度小于AD长度,竖直的空心细管道AC为对角线.小球由A点静止释放沿管道ABC运动到C点,通过AB、BC段时间分别为t1、t2;小球由A 点静止释放沿管道AC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t3;小球由A点静止释放沿管道ADC运动到C点,通过AD、DC段时间分别为t4、t5.小球通过B、D两点时机械能损失不计,不计摩擦.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t1=t3=t4B.t2=t3=t5C.t2<t3D.t1+t2>t4+t5【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动能定理的应用.【分析】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小球沿各个管道下滑的加速度,由运动学公式表示出下滑时间,再进行比较.【解答】解:设AC=d,∠ACB=α.设小球沿AB、BC、AC、AD、DC下滑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a3、a4、a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5==gsinα,a2=a4==gcosα,a3=g则对于AB段有:dsinα==,得t1=;对于AC段有:d=,得t3=;对于AD段有:dcosα==,得t4=,所以有t1=t3=t4.对于BC段有:dcosα=a1t1t2+=gsinαt1•t2+,则得t2<,所以t2<t3;设小球经过B、D、C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B、v D、v C.根据机械能守恒可得:v B<v D.因为BC>DC,则有:>,所以解得t2>t5;因为t1=t4,所以有t1+t2>t4+t5.故选:ACD.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将装有力传感器的小车放置于水平长木板上,并用手按住,向小桶中加入细砂,记下传感器的实数F1.(1)接通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释放小车,打出如图乙所示的纸带,从比较清晰地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并标在纸带上,由所测数据可以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0.16m/s2.(2)同一次实验中,小车释放前传感器示数F1与小车加速运动时传感器示数F2的关系是F1>F2(选填“<”“=”“>”).(3)关于该实验,下列做法有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BD.A.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应远大于小桶和砂的总质量B.实验中需要将将长木版右端适当垫高C.试验中需要测出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D.用加细砂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大小相比,可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考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分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2)对小桶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3)在该实验中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出力的大小,实验中需要将长木板右端垫高平衡摩擦力,用加砂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可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解答】解:(1)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a==0.16 m/s2,(2)对小桶受力分析,设小桶重力为mg,木板释放前弹簧秤的示数F1,所以F1=mg,设小车的重力为Mg,小车在加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F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F2=ma所以F1>F2,(3)A、在该实验中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出力的大小,不需要使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应远大于小桶和砂的总质量,故A错误;B、实验中需要将长木板右端垫高来平衡摩擦力,故B正确;C、实验中不需要测出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只需要保证小车和传感器的总质量不变,故C错误;D、用加砂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可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故D正确;故选:BD.故答案为:(1)0.16;(2)>;(3)BD12.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最新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 AB=5cm,s BC=15cm,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______;【来源】安徽合肥包河区四十八分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9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加速 0.5 C【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可判断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2)[2]AC段的路程s AC=s AB+ s BC =5cm+15cm=20cm=0.2m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0.2m0.5m/s20.2sACACACsvt===⨯(3)[3]由(1)[1]已知小球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描述的是减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小,描述的是加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先做减速后做加速,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C。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__cm,t BC=________s,v AC=________m/s.(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小”).【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同步练习题【答案】小 5.0 1 0.033 大【解析】(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2)由图知,s AB=10.0cm−6.0cm=4.0cm,t BC=15:35:23−15:35:22=1s,S AC=10.0cm=0.1m,t AC=15: 35:23−15:35:20=3s,则v AC0.13ACACS mt s===0.033m/s.(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st=算出的速度偏大.点睛:实验中,测量时间误差较大,应认识到误差形成的原因.3.常用的卷筒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想在不把纸放开的前提下,测量整卷纸的长度.他设计的方案如下:(1)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纸的厚度为_____.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为L,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_____.(2)用刻度尺测得纸筒的外半径为R,内半径为r,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_____.(3)由以上两式可整理得纸卷纸的长度可表示为L=_____.【来源】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单元检测题【答案】dndLsnπs(R2 ﹣r2)22n R rdπ-()【解析】【详解】(1)同类纸折叠n 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 ,则单层纸的厚度是:d n ; 纸的宽度为s ,整卷纸的长为L ,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d V Ls n=; (2)不可能把纸拉直再测量长度,但卷成筒状的纸的横截面积是由纸的厚度和长度叠加而成的;则测出横截面积的大小为:22R r π-(); 故纸筒的体积是22V s R r π=-(); (3)两次体积相同,得:22=d Lss R r n ()π-, 变形得,长度表示为:22=n R r L d ()π-.4.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
上海江湾初级中学物理物态变化实验单元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
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
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
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解析】【分析】【详解】(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最新八年级物态变化实验单元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猜想,水中加入盐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1)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记录的数据画成了图像如图甲所示,则由此可知:该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_。
在10min~20min时间内,盐水_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盐水浓度03%9%15%21%27%33%36%凝固点(℃)0-2-6-11-18-2-0.40(2)小明继续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接着他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从0开始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小明由表格数据判断:当浓度为21%时,盐水的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
(3)通过实验探究,小明联想到: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左右时,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盐,从而_______(选填“提高”或“降低”)冰雪的熔点。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工人的撒盐量对应的盐水浓度,接近于表乙中各浓度值的哪一个最为合适?______。
【答案】−2℃放热先降低后升高不准确降低 21%【解析】【分析】(1)凝固图像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凝固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2)根据表中盐水浓度从0~36%,凝固点从0℃降低然后上升到0℃可得出结论;根据前面的结论,不能根据个别数据得出结论;(3)根据冰雪的熔点和盐水的熔点对比分析;为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应使冰雪易熔化且不容易凝固,据此分析。
【详解】(1)[1]从图像可知: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
[2]在10min~20min时间内,盐水处于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word版有答案)绝对经典--绝对经典[2]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word版有答案)绝对经典--绝对经典[2]](https://img.taocdn.com/s3/m/119677808e9951e79a8927de.png)
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
5 m 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 B。
6。
25m/s C。
6。
75m/s D。
7。
5m/s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A.偏大B。
偏小C。
正常 D.无法比较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
速度与路程成反比8。
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9。
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word版,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 如图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B.C. D.2. 如果输入的血液血型不合适,受血者血液中会发生凝集现象的成分是A. 血浆B. 白细胞C. 红细胞D. 血小板3. 在人体心脏结构中,左右心房之间及左右心室之间是互不相通的,其作用是A. 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B. 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C. 防止动、静脉血混合D. 防止心脏内血液倒流4. 当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受到严重损害时,需要依靠人工膜肺机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如图是人工膜肺机救治病人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血液流经人工膜肺机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 血液由股静脉流出,通过上腔静脉回到心脏C. 回到心脏的血液不会再进行肺循环D. 气体膜相当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5. 下列四种说法,错误的是A. 用丝带扎紧人的上臂时,发现丝带上方(近心端)血管鼓胀起来,则血管为动脉B.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C. 血浆的是水D. 动脉血是对人体有益的血液,而静脉血是对人体有害的血液6. 如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对材料的处理;图乙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看到的一个视野。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A. 应时常用滴管往图甲中的湿棉絮上滴水,以保证鱼的正常呼吸B. 应将图甲中的尾鳍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C. 图乙中的是小静脉,是毛细血管,是小动脉D. 图乙中的是毛细血管,判断的依据是其内的红细胞单行通过7. 如图中“表示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所示血管为静脉的是A. B.C. D. 以上都不是8. 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会有生命危险。
A. 毫升B. 毫升C. 毫升D. 毫升9. 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 个体最小,能运输营养物质。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word版含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1.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全国各地在车站、机场等地开展体温检测。
请你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额温枪在使用时到额头的距离。
下列数据最接近人体实际情况的是()A.2dm B.5cm C.10cm D.15cm2.科技界提出了超级高铁的计划。
设想乘客坐在类似胶囊的“车厢”里,“车厢”在低压管道中被发射出去,沿着空气轨道行驶,其速度最高可以达到约1200km/h,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厢”的速度可以达到1000m/sB.坐在“车厢”里面的乘客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C.“车厢”1秒钟最高可行驶1200mD.“车厢”1秒钟最高可行驶333m3.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体的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B.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该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以上说法都正确4.看电视转播百米赛跑时,我们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
运动员跑得很快所选取的参照物是()A.比赛场地背景B.运动员本身C.看电视的人D.电视5.我国“天和号”核心舱在环绕地球运行时,以“天和号”内部的冰箱为参照物,下列物体中静止的是()A.天和号B.月球C.火星D.太阳6.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7.图是小车和卡车在某时刻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后,两车的位置变成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C.以卡车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D.以路牌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8.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矩形工件的宽度,在不同位置先后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2.36cm,2.83cm,2.37cm,2.37cm。
则该工件的宽度应记为()A.2.37cm B.2.367cm C.2.36cm D.2.48cm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第1章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测试(一)机械运动(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30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9~1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1.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60次左右B.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可达72 km/h C.中学生脚的长度约为250 mm D.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 m2.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在实验中应该()A.尽量使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完全一致B.当发现测量数据相差太大时,可以修改数据C.记录数据和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D.按实验要求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3.对一个匀速直线运动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C.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D.速度既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又与运动时间成反比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6 m、12.35 cm、12.7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C)A.12.45 cm B.12.34 cm C.12.35 cm D.12.36 cm5.小明家有一个乒乓球,他想知道该乒乓球的直径是多少,于是他用了下列四种测量方法,其中正确的是()6.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7.小明陪着妈妈在奥体大街散步,拍了些远处的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是向左运动的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左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大卡车8.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记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 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 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A.90 km/h B.70 km/h C.50 km/h D.40 km/h9.若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直道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小车都相对于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木向西运动,那么,关于三辆车的行驶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车可能向西行驶B.乙车可能向西行驶C.丙车一定向东行驶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一定是相同的10.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两物体在0~1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B.两物体在15~2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C.两物体在15 s相遇,且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20 s相遇,且0~20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1.(石家庄40中期末)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__ __,一位初二的学生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1__ __,某同学测得物理教材的长度为26.12 cm,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 __mm.12.如图甲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 __min__ __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 __(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 ____ __cm.13.如图所示是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的情景,呈“口”字形展开的战斗机群,好长一段时间队形不变,甚为壮观.其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队形不变时,飞机之间相对__ __(填“运动”或“静止”);机群必须速度大小__ __(填“相等”或“不等”),方向__ __(填“相同”或“不同”).14.(连云港中考)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_ __cm,平均速度为__ __m/s.15.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区间测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5 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__ __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 km/h和100 km/h,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__ __km/h.该车__ __(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第15题图第16题图16.图象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1)甲物体做的是__ __直线运动,乙做的是__ __直线运动(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甲物体在3 s内通过的路程为__ __m.(2)聪明的小燕发现: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是正确的.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为__ __m/s,乙在前4 s内通过的路程为___ __m.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0分,共18分)17.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 __;错误的步骤是__ __,应改正为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 ____ ____ __.18.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小车的位A B C D E F置距A点距0.0 10.0 20.0 30.0 40.0 50.0离/cm小车运动0 5 9 12 14 15时间/s(1)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__ __cm/s.(2)小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做__ 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3)小刚认为做实验时斜面的倾角不能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__ 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4)在实验前要熟练掌握使用停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F的平均速度将会__ __(填“偏大”“偏小”或“一样”).理由是: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6分,共12分)19.(石家庄桥西区期末)假期,小明从自己家出发到学校交一份调查表,然后去奶奶家吃饭,整个过程中有步行、有骑行,其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1)步行过程对应的图象是哪一段?(2)骑行的速度是多少?(3)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0.“复兴号”动车组以350 km/h的速度开跑,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如图甲是乘客放在窗边的随身物品,即便在350公里的时速下,列车运行得相当平稳,这些物品“纹丝不动”.(1)某段高铁全长1 296 km,某列“复兴号”动车组,跑完全程用时约4.5 h(其中包含途中站点停车时间总计30 min),则该列动车组在这段高铁上运行得平均速度约是多少?(2)若运行过程中“复兴号”动车组以图乙所示的速度匀速完全通过一座桥用时10 s,已知该桥长800 m,则该动车组的全长是多少?章末测试(一)机械运动答案版(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30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9~10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1.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是(B)A.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60次左右B.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可达72 km/h C.中学生脚的长度约为250 mm D.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 m2.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在实验中应该(D)A.尽量使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完全一致B.当发现测量数据相差太大时,可以修改数据C.记录数据和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D.按实验要求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3.对一个匀速直线运动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C.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D.速度既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又与运动时间成反比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6 m、12.35 cm、12.7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C)A.12.45 cm B.12.34 cm C.12.35 cm D.12.36 cm5.小明家有一个乒乓球,他想知道该乒乓球的直径是多少,于是他用了下列四种测量方法,其中正确的是(D)6.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A B C D7.小明陪着妈妈在奥体大街散步,拍了些远处的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是向左运动的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左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大卡车8.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记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 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 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B) A.90 km/h B.70 km/h C.50 km/h D.40 km/h9.若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直道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小车都相对于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木向西运动,那么,关于三辆车的行驶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A.甲车可能向西行驶B.乙车可能向西行驶C.丙车一定向东行驶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一定是相同的10.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C)A.两物体在0~1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B.两物体在15~20 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C.两物体在15 s相遇,且0~15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20 s相遇,且0~20 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1.(石家庄40中期末)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__cm__,一位初二的学生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1__min__,某同学测得物理教材的长度为26.12 cm,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1__mm.12.如图甲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3__min__7.5__s.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B__(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1.36(1.35~1.37均可)__cm.13.如图所示是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的情景,呈“口”字形展开的战斗机群,好长一段时间队形不变,甚为壮观.其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队形不变时,飞机之间相对__静止__(填“运动”或“静止”);机群必须速度大小__相等__(填“相等”或“不等”),方向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14.(连云港中考)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_7.50__cm,平均速度为__0.15__m/s.15.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区间测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5 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__7.5__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 km/h和100 km/h,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__150__km/h.该车__会__(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第15题图第16题图16.图象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1)甲物体做的是__匀速__直线运动,乙做的是__加速__直线运动(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甲物体在3 s内通过的路程为__9__m.(2)聪明的小燕发现: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是正确的.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为__1.5__m/s,乙在前4 s内通过的路程为__6__m.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0分,共18分)17.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A__;错误的步骤是__C__,应改正为__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_d__.(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DBEC(或DEBC)__.18.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小车的位A B C D E F置距A点距0.0 10.0 20.0 30.0 40.0 50.0离/cm小车运动0 5 9 12 14 15时间/s(1)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从B 点运动到F 点的平均速度是__4__cm/s.(2)小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做__加速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3)小刚认为做实验时斜面的倾角不能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__斜面的倾角越大,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__.(4)在实验前要熟练掌握使用停表,如果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F 的平均速度将会__偏大__(填“偏大”“偏小”或“一样”).理由是:__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运动时间偏小__.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6分,共12分)19.(石家庄桥西区期末)假期,小明从自己家出发到学校交一份调查表,然后去奶奶家吃饭,整个过程中有步行、有骑行,其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1)步行过程对应的图象是哪一段?(2)骑行的速度是多少?(3)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1)由图象可知OA 段速度大于CD 段速度,AB 段速度为0,所以步行对应CD 段(2)OA 段为骑行,骑行速度:v 骑=s t =1 500 m 5×60 s=5 m/s (3)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 平均=s 总t 总=2 400 m 25×60 s=1.6 m/s20.“复兴号”动车组以350 km/h 的速度开跑,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如图甲是乘客放在窗边的随身物品,即便在350公里的时速下,列车运行得相当平稳,这些物品“纹丝不动”.(1)某段高铁全长1 296 km ,某列“复兴号”动车组,跑完全程用时约4.5 h(其中包含途中站点停车时间总计30 min),则该列动车组在这段高铁上运行得平均速度约是多少?(2)若运行过程中“复兴号”动车组以图乙所示的速度匀速完全通过一座桥用时10 s ,已知该桥长800 m ,则该动车组的全长是多少?解:(1)动车组运行整段高铁的平均速度为: v =s t =1 296 km 4.5 h =288 km/h(2)由图乙知,v ′=351 km/h =97.5 m/s由v =s t 得,动车组完全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 ′=v ′t ′=97.5 m/s ×10 s =975 m所以动车组的长度:s 动车组=s ′-s 桥=975 m -800 m =175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小明和同学取两张等大的同型号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 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同的大小纸锥,进行纸锥下落快慢的研究。
运动物体
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
速度 v / m s1
大纸锥
小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得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 ___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纸锥下落至地面的_______,就可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参照速度格式, 实验表格中①和②两处应填写________和__________。 (3)晓华的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轻重(即质量) 有关,并打算用第(1)题中的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晓华认为不科 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 【来源】江苏省昆山、太仓市 2019-2020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校际联合 质量调研)
【来源】安徽合肥包河区四十八分校 2020-2021 学年八年级 9 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加速 0.5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可判断小车做加速
直线运动。
(2)[2]AC 段的路程
小球在 AC 段的平均速度
sAC=sAB+ sBC =5cm+15cm=20cm=0.2m
s 4.5cm 0.5cm 4cm 0.04m ; 小球运动的时间 t 20.2s 0.4s ; 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 v s 0.04m =0.1m/s ;
t 0.4s
(3)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 EF 的路程最大,所以 EF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 大; (4)四图都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A 图说明物体做减速运动、B 图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C 图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D 图说明 物体先减速后加速,所以能说明小球做加速运动的是 C 图. 【点睛】 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注意速度公式应用时,单位要统 一,一般要统一为主单位再进行计算.
(1)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 (2)小球从 B 点运动到 D 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3)小球在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如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选填图中 的选项字母)
(2)[2][3]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是因为斜面的坡度较小,那么小车运动的速度也 较小,运动的时间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3)[4]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这样测得的时间是偏小的,根据 v s 可知,路程 t
大小是正确的,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 偏大。 [5]小车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出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4)[6]由题意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大小是
D 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先做减速后做加速,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 C。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 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 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 的平均速度 vAC 偏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____(匀速/变速)直 线运动;
【答案】A 时间 h / m t / s 两纸锥的质量不同
一、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 A 点由静止开始滚
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 0.2s 拍摄一次,并测得 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 AC 段的平均 速度为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______;
vAC
sAC t AC
0.2m 2 0.2s
0.5m/s
(3)[3]由(1)[1]已知小球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A 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描述的是减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B 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C 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小,描述的是加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下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是
sBC
s1 2
120cm 2
60cm
0.6m
tBC 5s - 3s 2s
那么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vBC
sBC tBC
0.6m 2s
0.3m/s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0.3m/s 。
3.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 A 点沿直线运动到 F 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 0.2s 闪拍一 次.分析照片可知:
(4)若 s2 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BC=_____m/s。 【来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 2019-2020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
质量调研)
【答案】 v s t
【解析】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0.3
【分析】
【详解】
(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s 。 t
【来源】湖北洪湖市瞿家湾中学 2019—2020 学年八年级 12 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变速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0.1 EF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且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 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2)从 B 到 D,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 BD 间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