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材的煎煮方法与保持药效

中药材的煎煮方法与保持药效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充分激发中药材的药效,提高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材煎煮方法,并探讨如何保持药效,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水煎法水煎法是中药材煎煮的基本方法之一,适用于大多数中药材。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取适量的中药材、清水和瓦制煎药壶。
2. 清洗煎壶:先将煎壶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卫生。
3. 研磨药材:将中药材用刀或研钵研磨成粉末,以增加药物溶解度。
5. 加水煎煮:将研磨后的中药材放入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使水面稍高于药材表面。
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持续煮沸30分钟至1小时,直至药液呈现黄褐色。
6. 过滤取药液:用纱布过滤药液,去除药渣。
二、蒸煮法蒸煮法适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药效的中药材,通常用于提取药材的挥发性成分。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取适量中药材、清水和蒸锅。
2. 清洗蒸锅:先将蒸锅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卫生。
3. 切碎药材:将中药材切碎成小块,以利于药材的蒸发。
4. 水蒸煮:将切碎后的中药材放入蒸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使水位稍高于药材表面。
在大火下蒸煮30分钟至1小时,直至药材熟软。
5. 提取药液:将蒸熟的药材取出,用纱布包裹,轻轻挤压药渣,将药液收集起来。
三、酒煮法酒煮法多用于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尤其适用于一些具有美容养颜功效的中药材。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材料:取适量中药材、白酒和玻璃煮药容器。
2. 清洗煮药容器:先将煮药容器用清水冲洗干净,确保卫生。
3. 切碎药材:将中药材切碎成小块,以利于药材的充分浸泡。
4. 酒煮药材: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煮药容器中,加入适量白酒,使酒液稍高于药材表面。
盖紧容器盖子,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浸泡3天至1周,期间需摇动容器使药材均匀接触酒液。
5. 过滤取药液:用纱布过滤药液,去除药渣,并将药液收集起来。
保持药效的注意事项:1.选用优质中药材:优质中药材的药效更佳,因此在购买中药材时应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品质。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熬制方法:
1、分配中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用量药量应以伤寒论定;
2、洗米法:根据病情要求洗米,洗取清水;
3、开水煎煮:将中药加入清水,放入锅中,用慢火加热,沸腾后减小火力熬煮;
4、裹药熬煮:将中药和水放入药袋中熬煮;
5、蒸煮:用沙锅中加水加热,将中药放入沙锅,加盖封住, 用慢火蒸煮;
6、加条熬煮:将中药放入清水中加热,待熬煮,再放入条料,继续熬煮。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优质的中药,以保证其药效。
2、按照药物方剂量熬制,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不宜过热,过熬过煎。
3、防止中药中毒,尽量使用新鲜的中药。
4、中药液要温热,不宜过热,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药液发酸后若能完全混匀即可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改用冷开水冲服。
5、煎煮时留意时间,在熬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不要过度煎煮损失中药的药效。
6、学会熬制中药时的技巧,比如:增湿药如海参、蟹壳是先加热再熬煮,燥药和涩药如甘草则先熬煮后加热,以及煎药时要不断搅拌以保持药效等。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
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2、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3、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4、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5、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6、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滋补类中药,可以煎煮3遍。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煎煮3遍。
7、搅拌: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中药煎煮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中药的质量、药效、用法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药煎煮的10条一般方法及详细描述:1.选材:在煎煮中药之前,必须要选择质量优良,干燥无虫蛀和霉变的中药材。
选择时还要根据配伍关系以及个体差异进行搭配,以达到理想的药效。
2.浸泡:将选好的中药材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浸泡可以使中药材变软,更容易煎煮出药效成分。
3.清洗:浸泡后,应该将中药材清洗干净,以去除浸泡过程中可能残留的杂质,确保中药干净卫生。
4.破碎:对于较大颗粒的中药材,需要先进行破碎,以便更好的释放药效成分。
采用破碎工具时,应该避免过度破碎,以免影响药效。
5.冷水入锅:将清洗干净的中药材用冷水加入炖锅中,不要事先加热水,以免影响药效。
6.加热:将中药材加入锅中后,点燃炉火,缓慢加热。
由于中药的煎煮时间较长,所以要采用小火缓慢煎煮,以充分释放药效成分。
7.煮沸:当水开始沸腾时,应该继续小火煮沸,煮沸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左右。
此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水位,及时添加水以免中药熬煮过度。
8.排渣:煎煮完成后,需要将煮好的中药渣过滤出来,以便于取药汁。
可以采用纱布或过滤器进行过滤,确保药汁清澈透明。
9.取药汁:将过滤好的药汁倒入药杯中,等待药汁冷却后即可服用。
药杯应该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无毒无害的材质制作,避免药汁被污染。
10.保存:中药煎煮后,药汁一般只能在冷藏状态下保存3-5天,冰冻保存则可达一个月。
在保存药汁时,应该使用密封容器,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避免影响药效。
中药煎煮是一项需要仔细细致的工作,只有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特殊煎煮的七种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的七种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中药一直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中药的烹饪过程中,煎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不同的中药材需要不同的煎煮方式,以便发挥最佳的药物功效。
本文将介绍七种特殊的中药煎煮方法。
第一种是水煎。
这是最基本的煎煮方式,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其煮沸,然后慢火煮约30分钟。
这种煎煮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中药材。
第二种是酒煎。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中药的药效,特别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炎等疾病。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白酒或黄酒,煮沸后慢火煮制约30分钟。
第三种是醋煎。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中药材的酸性,适用于治疗脾胃不好、食欲不振等症状。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醋,煮沸后慢火煮制约30分钟。
第四种是蜜煎。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中药材的甜味和滋润性,适用于治疗干咳、口干舌燥等症状。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蜂蜜,煮沸后慢火煮制约30分钟。
第五种是油煎。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中药材的温热性,适用于治疗寒性病症。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油,煮沸后慢火煮制约30分钟。
第六种是煤炉煎。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煎煮中药材。
将中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在煤炉上煮制约30分钟。
第七种是微波炉煎。
这种方法适用于快速煎制中药材。
将中药材放入微波炉中,加入适量的水,按照微波炉的指示进行加热,一般需要4-5分钟。
以上是七种特殊的中药煎煮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作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病症进行选择。
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掌握,以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1.先加水煮沸:将适量的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
2.慢炖煎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煮约20~30分钟。
在慢炖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加水。
3.加水煎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水沸腾时再加入一定量的水,保持适度煮沸。
4.倒煮: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倒入另一个锅中煮沸,反复倒煮数次,以提取更多有效成分。
5.点煮:先将药材放入几倍水量的锅中煮沸,煮沸后立即用小火继续煮沸10~15分钟,然后立即倒掉水,再重新加入药材和水煎煮。
1.黄芩:先用凉水浸泡黄芩15分钟,然后加水煮沸,用小火煎煮
30~60分钟。
2.板蓝根:将板蓝根先用水煮沸,水沸腾后用小火煮沸5分钟,然后焖煮约30分钟,最后滤出板蓝根渣。
3.木通:将木通先用开水加热,煮沸后焖煮约10分钟,煮熟后焖煮约30~60分钟。
4.乌梅:将乌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改用小火焖煮5分钟,再用大火煮沸,最后滤出药渣。
5.石斛:将石斛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改用小火焖煮15分钟,然后用大火煮沸10分钟,最后滤出药渣。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主要是因为这些药材的性质特殊,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时间才能提取出药效成分。
而传统中药的煎煮方法虽然简单,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煎煮效果。
总之,中药的煎煮方法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制剂方法,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煎煮方法,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可以更好地提取药效成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煎煮的温度和时间,以免影响药效或造成药材的损失。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是指在传统的煎煮过程中添加特殊的材料或采用特殊的技巧,以增强中药的疗效或改善中药的口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1. 水煮法:将中药材和适量的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然后转小火煮10-15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黄耆、茯苓等,可以使其更容易煮烂,释放有效成分。
2. 醋煎法:在煎煮中加入适量的醋,可以提高中药的溶解度,使其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适用于一些硬质的草药、木药和矿药等。
3. 蜜炙法: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干炒至微黄色后,加入适量的蜂蜜炒制。
这种方法可使中药芳香扑鼻,提高其口感,适用于一些苦味较大的中药材。
4. 酒炒法: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料酒或米酒炒制,可以提高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适用于一些需要激发药性的中药。
5. 研磨法: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再进行煎煮,可以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充分地释放出来,提高中药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殊煎煮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中药材特点和具体的治疗目的来决定,不适用于所有中药材的煎煮。
同时,这些方法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进行,以确保正确使用中药材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水煎法水煎法是最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之一。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4.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5.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6.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水煎法适用于大多数草药和中药材,煎煮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醋煎法醋煎法主要用于一些难以溶解的中药材,有利于提取药物活性成分。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醋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加入适量的醋,使其与药材充分混合。
4.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5.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6.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7.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醋煎法适用于一些难以溶解的药材,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
双煎法双煎法主要用于一些产生油脂类药物的中药材,可以充分提取药物成分。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4. 煮沸后,将药液倒掉,再次加入新的清水。
5. 再次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6.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7.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8.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双煎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油脂类药物的药材,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煎煮方法,根据不同的药材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请在使用中药煎煮时谨慎操作,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
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清洗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
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一般选用砂锅,搪瓷器皿次之,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详见前发博文:煎中药,用什么容器最好?3.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
以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详见前发博文:煎中药,用什么水最好?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
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5.方法(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2)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
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
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3)煎煮榨渣取汁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
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
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
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
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
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6.服法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
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
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
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
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
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
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
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
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
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
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7.机煎中药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
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
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
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
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8. 适当忌口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
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9. 特殊中药的处理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
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
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
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
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
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
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
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
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