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
Hale Waihona Puke 、播 ,使译语读者不 仅能获得原语新 闻记 者所 报道的信息 ,而且还能获得 与原语 新 闻读 者大致相 同的教育或启迪 ,获得 与原语 新闻读者大致相 同的信息享受 或
文学享受 。①
往往 负载着一定 的文化 意蕴 ,正如王佐 其语言 ,还熟悉其政 治 、经济 、历史 、
良教授在 《 翻译与文化 繁荣 》一文 中所 风俗习惯 、感情生 活 、哲学思想 、科技 说, “ 就是 两种文化 的不 同。在一种文 成就 ,等等。
导 向的资源开发 ,使纸质媒体真正走 向市 助新 媒 体 做 好信 息 资 源 的合 理 配置 、 纸 和网络的互动 ,开拓新 的发展渠道 。 场 ,更加重视受众 的需求 ,不仅追求受众 提 高 信 息 的 运 作 效 率 、加 强 市 场 监 例如很 多新媒体联合纸质媒 体开办手机 数量的多少而且重视受众群体价值特征的 管 、增 强 融 资 能力 等来 推动 办 刊产 业 报 、在线读报等 ;纸 质媒 体还可 以与 网 调查 ,实现市场效益和受众受益现实化。 升级 和结 构 调整 。例 如解 放 报 业集 团 络媒 体联合创建论坛 ,媒 介之间 的融合 同时通过举办活动或调查使受众参与,获 在实施改 革 以来 ,保 持每年 1 %以上的 产生 的效益必定会超越单 一媒体所产生 4 取更多 的信息资源, 出版方 向和市场 增长 ,净资 产从 2 亿增 加 到6 亿 。可 的效 益。所 以,纸质媒体 也必须紧跟时 找准 2 6 定位,实现纸质媒体份额 、受众群体数量 见 ,在 当前 纸 质 媒 体 发展 受 到 冲击 的 代 的步伐 ,加快 自身 的改革 实现资源共 及多种 回报效益的最大化。 形势 下 ,加 快报 刊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和优 享 ,使读者更方便 、快捷 的获取信息 。 ( 2)坚持 创新 思维 ,加强 纸质媒 化升级是 十分必要 的。 通过对纸质媒体 的优势及面临 的挑 体信息策划 的新颖性 。 ( 4)加强 吸收 引进优秀人才 。 战进行分 析 ,提 出从市场 和受 众的实际 纸质媒体 内容 的策划要坚持创新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

中西方文化差别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翻译其实不是纯真地变换语言文字, 而是一种跨文化社交行为。
不一样民族之间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俗民情等方面差别较大, 因此我们应认识中西文化差别,找到中西文化适合的切入点, 灵巧运用翻译技巧 , 以此来防止翻译误区, 使得翻译出来的语句更切近原文意思。
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 ) 翻译概括详细而言 ,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变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
换言之,翻译是借助不一样的语言文字再现原话者的正确意思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翻译的过程中 , 为了翻译正确 , 不行任意增减。
翻译人员的职责在于变换文字, 可是不得改变其原意。
因此 , 表达性和正确性是翻译的两种重要因素。
表达性则是保证文字简单被世人所理解 , 正确性则是翻译的基础必需条件[1] 。
(二 ) 文化概括当前为止 , 文化还没有被正确立义 , 十九世纪四十年月 , 有名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试试采纳唯心主义重要观点, 将文化定义为其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表达形式。
我国现代人类学者则提出 , 文化是指某一特定人群的活动、感觉、思想与妆扮的全部方式。
(三 ) 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活动包括了翻译。
翻译有益于促使译语文化的发展, 同时遇到译语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社交活动中, 翻译饰演侧重要角色 , 处于当先地位。
翻译有益于促使文化沟通、丰富人类文化、建立精神文明国家。
从微观层面而言, 翻译又有利于提升我们专业素质、文化涵养, 保证职业生涯顺利实现 , 使得我们使用和学习外语的能力提升。
二、东西文化差别背景下英文翻译常有误区(一 ) 拼写错误剖析我国公共场所英语表记语翻译得悉, 拼写错误层出不穷, 只需略微拥有英语能力的人都能易如反掌地发现拼写错误, 这是一种最初级的错误。
比如,“卫生间”的正确翻译为 Toilet, 但是本质生活中 , 人们广泛将其翻译为 Tolet、Tolleet。
(二 ) 汉语拼音取代英译若我们对城市的各个街道予以认真的察看, 能够发现随地都存在利用汉语拼写来对英语翻译予以代替的状况。
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翻译
跨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从一种语言转
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翻译,而且要涉及到不同文化
的理解和融洽。
跨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把原文的意思保持完整,尊重不同
文化的差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文体。
跨文化翻译不仅要求翻译人员熟悉双方语言,而且还需要精通语言学和
文化方面的知识,并较好地掌握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只有充分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例如,英国人
和阿拉伯人在谈话时具有很大不同,阿拉伯人谈论话语要求礼貌,而英国人
则偏重有趣的话题。
当英译阿时,翻译人员需要注意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把意思正确地传达到另一方,从而才能达到翻译效果。
此外,跨文化翻译有可能出现字面上无法准确翻译、两语言表达法不同
而不能翻译相应意思的问题,这就要求对于跨文化翻译的翻译人员必须学习
更多的文化知识,掌握有效的翻译工具和途径从而让翻译达到最高质量。
总的来说,跨文化翻译不仅是文字翻译的过程,还涉及到不同文化的理
解和融洽。
它既要求翻译人员学习语言学和文化知识,又要提升他们的技能
去辨认文化差异,并对双方文化使用有效的翻译方式,使翻译保持原文的意
思完整,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课文参考译文U1

第一单元语言:汉语与英语Section A 汉语Passage 1 中文的方方面面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由数百种地方语言组成,其中许多语言互不相通。
据估计,10多亿人的第一语言是某种形式的汉语作。
历史2古汉语是经证明最古老的汉语,是所有现代汉语变体的始祖。
从先秦到晋代都使用过古文。
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3000多年前,最早的例子是商代末年甲骨上的占卜铭文。
在随后的周朝,青铜器铭文变得丰富起来。
周朝后半期文学繁荣发展,包括《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著作。
这些作品都是文言文的典范。
3中古汉语是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以韵书《切韵》为标志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以切韵系统的指南“韵表”为标志的晚期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是恢复早期汉语发音的口传的起点。
4北宋灭亡后,在晋朝和元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种通用语(现在称为旧官话)。
明清时期的官员们使用基于普通话变体的“官话”来管理国家。
在明清时期的多半时间里,这种语言是以南京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但与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完全相同。
到1909年,即将灭亡的清朝将北京话定为“国语”5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推行共同的国语,于1956年正式确定了中国的标准语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发音规范,以北方方言为方言基础,以白话文学语言为语法规范。
在中国,普通话现在被用于教育、媒体和正式场合。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发音7 汉字不能可靠地指明其发音。
因此,对于那些不识汉字的人来说,将汉语音译成拉丁字母是很有用的。
拼音系统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语言学家在早期汉语罗马化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8年由中国政府出版,并多次修订。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2年将拼音作为一项国际标准,随后于1986年被联合国采用。
8声母和韵母构成拼音的基本要素。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可以用一个声母后跟一个韵母拼写,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个韵母,但特殊音节er或后缀-r被视为音节的一部分时除外。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贸易和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商务 英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也日益受到广泛。然而,中西文化差 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种影响并提 出应对策略。
一、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 影响
1、词汇差异
中西文化中的词汇差异很大。在商务英语中,一些词汇在中文中可能没有完 全对应的翻译,反之亦然。例如,“inventory”在英文中指“库存”,而在中 文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同样,中文中的“关系”一词在英文中也没有完全 对应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成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 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西文化 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方面展开论 述。
在文献综述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国内外学 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与文化、文化差异 与翻译策略、译者素养与跨文化意识等方面。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加客观地评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 响等。
3、社交习俗层面: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交习俗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中国人 注重礼尚往来,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独立。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目标语言的社 会文化背景,避免产生误解或冒犯。
4、价值观层面: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西方文化强调 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东方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 目标语言的价值观,避免产生冲突。
2、语境差异
中西文化中的语境差异也是很大的。在商务英语中,一些表达在中文中可能 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in the black”在英文中通常指“盈利”,而在 中文中却可能被误解为“黑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0-18[作者简介]王黎丽(1981-),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跨国、跨种族、跨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广泛与频繁。
从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商业往来看,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当一个亚洲人到了欧洲或者一个中国人去了英国,再或者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时,当他们之间能够顺利交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国与国之间存在的界限。
只有当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才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但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载体,是容器,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使外国人熟悉本国文化,人们应该利用语言开展翻译。
当今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引入了翻译领域。
没有语言,很难将跨文化交流变成现实。
二、文化,语言与翻译(一)文化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
它包含了世界万物,物质的和精神的。
从广义上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指所有产品;机构文化,指各种各样的体系及相关理论,例如社会体系、宗教体系、教育体系和语言体系;精神文化,指人们精神、行为、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很久以前来自于德语“kultur ”,指的是土地的开垦、植物的培育和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培养艺术能力、道德素质和天赋。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一词出现在中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
当时,中国人意识到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这些交流存在着很多的障碍。
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包括中等专业教育,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荒谬的错误导致了交流的失败。
据说,文化冲突曾经造成了经济损失。
(金惠康,2001)“文化”一词,看上去似乎很难定义,很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去解释它,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学者。
人类学家Malinowski 在他的著作《OnCulture 》中指出:文化是人类身体或者灵魂的习惯,包括一系列的方法和习俗,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有的文化要素都是动态的、有效的。
(李延林,2006)总之,从广义和狭义上讲,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王黎丽(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英汉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
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文化载体【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1-0048-02第15卷·第1期2012年2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 .15,No.1Feb .2012概念。
狭义的文化强调精神,包括上层建筑、社会习俗与习惯;广义的文化指社会的各个不同方面,包括物质文化、社会体系文化和精神文化。
此外,文化还具有如下属性:社会、国籍、宗教、时代以及相似性。
(二)语言语言属于机构文化,具有文化所具有的所有特性。
和文化所有的方面一样,语言不能继承,而是获得并与全社会分享;和机构文化所有的方面一样,语言是传统的并受规则控制的。
语言能反映出文化的其他方面,并支持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
语言的这一特性使它与文化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并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夸张地说,语言是文化的血液,文化是语言形成与发展要遵循的轨迹。
(三)翻译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含义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口语、书面语或者手语。
(包慧南,2001)翻译涉及到这样的过程:解译-重译-翻译。
随着各种文化间彼此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多文化间的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今,当我们想要理解一篇原文时,文化的差异会为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我们不应该过于关注文章的时间、空间和社会与政治形势,而是应重点考虑文章的“文化”方面。
跨文化翻译应合理安排文化的各个因素,以此来确保在读者眼里译文的可信性。
三、汉语与英语在文化翻译方面的不同文化翻译这一概念是指描述学术研究的新兴领域和日常生活的行为理论。
(一)图像与功能汉语是具有想象力的,因为汉语强调直觉与想象;而英语是实用的,因为它重原因与逻辑。
汉语是用文字书写的(也成为表意文字),它的早期形式就是根据物品和想法所画出的图片。
现在的汉字的形式得到了发展,已经不再是象形文字了,而是一种复杂的手法,通过想象来表意。
例如,“人”,是用两条腿站着的图像;“雨”有四个点,代表雨滴;“伞”的形状像一把撑开的伞;“日”和“月”代表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日”和“月”合在一起变成“明”;“从”,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
图像在汉语中频繁地使用,用于比喻一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蚕食”是指逐渐侵入或占据,就像蚕在一口口的吃着桑叶一样;“手忙脚乱”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人急匆匆地做事,这个复合词描述的是活动的匆忙性,并没有特别提及“手”和“脚”。
由于汉语是表意的语言体系,每一个汉字都可以看做是图像、意象和语音的三位一体。
这唯一的特性使汉语特别的美,但可惜的是,图像与声音的这种美在汉语被翻译成英语时,完全丧失了。
(二)完整与独立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相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连续性。
西方国家说英语的人崇尚个体性,他们相信,尽管人生活在自然中,他们是与自然相独立的,必须要与自然争斗来满足他的需要。
因此,英语是以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为依据的。
汉语与英语的这种差异造成了两种语言的很多不同之处。
汉语词汇的意思通常是泛指的,而英语单词的意思是具体的。
例如,“摩托车”在汉语中指各种类型的摩托车;而在英语中,除了“摩托车”,还有其他具体的单词:light motorcycle(轻型摩托车)、heavy motorcycle(重型摩托车)、touring motorcycle(旅行摩托车)等等。
(三)含蓄与开放汉语语法的特点是含蓄,而英语语法比较开放。
汉语词汇的分类不像英语那么清楚。
汉语只有几个后缀(如:子、员、者)和几个助词(如:的、地、得),没有正规的标志区分词的类别,因此必须通过上下文和词与词间的关系来确定类别。
英语就像其他印欧语系一样,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标记名词,有时态、语态、语气,有后缀来表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段落的发展也反映出了英语与汉语的不同点。
汉语的段落遵循的是归纳法,悬念贯穿文章的始终。
英语的段落比较直接,以主题句开头,紧接着是一系列的副标题来进一步解释主题,也可以被称作演绎法。
下面以著名作家冰心的《笑》为例: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副清美的图画!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 patter,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window curtain.I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Ah,the rain clouds had vanished and the re-maining raindrops on the tree leaves glistened tremulously under the moonlight like myriads of fireflies.To think that there should appear before my eyes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on a lonely evening!(张培基译)(下转第53页)王黎丽: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上接第49页)四、结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世界万物,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
本文通过对汉语与英语的对比性研究,找到它们间的不同点。
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出结论,语言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精神文化的差异。
翻译的过程实际是通过语言完成的精神方面的转换,因此对于一名翻译来说,在文化方面应该进行对比研究,以此获得对翻译精髓深刻的理解,并解决有效解决跨文化翻译问题。
参考文献:[1]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功底,同时,也要求他们学好外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潮”,“我们要求比较文学的硕、博士生,无论是研究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及其理论思潮,均应在中外文学、中外理论思潮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汇通中,考察中外文学及其理论思潮之间的深度关系,在准确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上,以国际化与深度化的比较视域展开研究。
”[5]很显然,不区分本科学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比较文学教学上的不同需求、知识储备、能力差别,而一味将比较文学的内容一股脑儿地照搬进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教材,与提高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南辕北辙,欲速而不达。
同时,比较文学教材在编著过程中还经常出现方法论上的误导。
一些教材注重讲解比较文学的概念,且多以中外文学史上的现象和作家、作品为例泛泛说明;或是在解释术语、阐释理论时,仅仅进行一种方式的说明,所举例子也是一两个材料的概括证明,还没有深入到文本内部进行细读。
这样的比较文学教材看似向学生介绍了学科的发展概况、术语、方法,实际上这些抽象、概括地说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运用性,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熟悉了一堆概念,而无法演变为切实有效的运用能力,学生也无法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比较文学教材中涉及到中西审美与审丑意识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阐释:“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西审丑意识与审丑艺术实践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因强调对立物的协调、渗透,对‘丑’能宽容接纳;西方因崇尚美,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与冲突,对‘丑’总是排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