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摘要:基于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的翻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中西方翻译研究中,语言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说明语言翻译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化的过程,翻译也是文化的交流转化。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而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习惯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惯的具体体现。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及中西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也导致对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英语中,加入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会让翻译人员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了解,也对英文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障碍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中国人对于问题的思考总是感性思维居多,总是站在生命的高处思考问题,考虑人与自然等高深的理论。

而西方更偏向于理性思考,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重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把国家利益和自身联系在一起,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极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

西方总是注重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个人利益是国家集体利益的基础,注重自身的自我价值。

中国人注重精神自由,中国人民总是渴望一个平等的权利,希望有一个好的领导为人民谋福利,而西方则认为,一切政权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来实行权利。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对西方的影响深远,对他们的生活,政治,经济等发面都具有影响,基督教文化对英语国家的影响更是占据主导位置。

中国人传统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无神论是最为深入的。

西方国家关于宗教的传说与典故体现在绘画、文化等方面,如绘画“最后的晚餐”,文学作品《圣经》都对西方的文化产生影响,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就是出于《圣经》。

中国的传说典故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其中含有少部分宗教故事,但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几乎为零。

宗教信仰对西方的生活也具有影响,比如在教堂举行婚礼,有神父和修女,向“主”宣誓,请求上帝的帮助等等。

在中国是由风俗习惯影响,像供奉关公,菩萨等神话人物,这些习俗都源于古代礼仪制度。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代码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apply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o as to achieve pragmatic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

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直截了当与含蓄委婉:西方文化表达方式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而中国文化则表达方式较为 含蓄委婉,强调言不尽意、点到为止。
语言习惯的差异
表达方式:中文表 达委婉含蓄,英文 表达直接明了
句子结构:中文句 子结构灵活多变, 英文句子结构相对 固定
词汇含义:某些词 汇在中文和英文中 具有不同的文化含 义和情感色彩
效果。
注意事项:在运 用增词和减词技 巧时,需要注意 保持原文的语义 和风格,避免过 度改写或扭曲原
文的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案例分析:红 楼梦的英译本 中,对贾宝玉、 林黛玉等人物 名称的翻译处

案例分析:唐 诗《静夜思》 中“床前明月 光”的英译版
本对比分析
案例分析:西 方文学作品中 对于中国文化 的引用与翻译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 文形式和语言
的翻译方式
意译:注重原 文意义的传达, 不拘泥于原文 形式的翻译方

优缺点:直译 能保留原作风 格,但有时可 能造成理解困 难;意译更易 于理解,但可 能失去原作特

适用范围:直 译适用于形式 和语言比较简 单的翻译,而 意译则更适用 于文学和具有 文化特色的文
适用场景:归化适用于翻译中需要强调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场合,而异化适 用于需要保留原文文化和语言特色的场合。
优缺点:归化可以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 异化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但可能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强 调忠实于原文 的词汇和句法 结构,力求将 原文的语义内 容和风格准确 地传达给读者
单击添加标题
翻译中的文化差 异处理
中西文化差异下 的翻译策略与技 巧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前言: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正是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又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所以语言自然是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语言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社会现象,从某种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个人价值和行为准则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了翻译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

由于中西文化源流传统的差异,使得文字转换的过程更加艰难,对译文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

是否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会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我将从汉英词义关系、中英思维方式对比两方面对论题进行阐述。

正文:一、汉英词义关系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英词义的把握将对翻译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汉英词义关系比较复杂,这是语言和文化的异同造成的。

我们可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类:词义相符、词义相异、词义空缺。

1、词义相符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所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的大脑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词义相符的关系。

因此,对于词义相符的译文翻译,我们常常选择直译法。

它既可使译文简洁明快,又能保留汉语文化词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例文中将京剧脸谱的“红脸”“黑脸”“白脸”直接翻译为:‘red face’‘black face’‘white face’。

2、词义相异词义相异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指称意义相符,蕴涵意译相异。

汉语有些词所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彩,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如:松、梅、竹在汉文化中称为“岁寒三友”,人们赞誉它们不畏严寒、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品德,然而pine trees/plum blossoms/bamboo却不能引起英美人这样的联想,也就是说,这三个词在英语中不具备松、梅、竹在汉文化中的蕴涵意义。

第二种情况是指称意义和蕴涵意译相异。

如:例文中“花脸”和“丑角”的翻译。

“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作者将其意译为‘male character’。

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OCCUPATION2011 12134中外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王海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

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

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

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

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交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传递。

本文从翻译实践出发,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分析,列举了一系列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阐明文化差异对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旨在让人们能正确面对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运用语言的准确性,从而消除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的影响文化障碍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多年来,译界学者提出功能对等、等值、传神化境作为翻译实践的标准。

而译者发现翻译中真正的困难不在于语法或句子结构,而来自于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活动中的负迁移。

奈达认为互译中需要克服文化障碍甚于语言障碍。

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一定社会范畴内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可以说,“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因此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王佐良先生提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我们唯有重视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深刻理解各自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跨越语言的鸿沟,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蕴含的思想和涵义。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生存环境的差异生存环境是指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它对这个民族的语言及词语的内涵意义有深远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汉语中的“东风”和英语中的“east wind”。

中国东临大海,在中国文化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固有“东风报春”之说。

而英国面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东风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不过英国人很喜欢报告春天消息的“西风”,正如中国人对“东风”的偏爱。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 引言1.1 中英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英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习惯用语、情感色彩和文化隐喻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中英两国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在翻译领域中,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翻译工作者充分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才能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变得越发重要,需要引起重视和深入研究。

通过加强中英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英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1.2 翻译的重要性翻译在中英文化差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而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因此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翻译帮助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互相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在中英文化差异中,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存在差异,而翻译的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跨越这些障碍,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翻译在促进文化输出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学术成果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被更广泛地传播和理解。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纽带,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分享到各种不同文化的精华。

翻译在中英文化差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共享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正文2.1 语言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语言结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在中英文化差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这会直接影响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达和理解。

中文和英文的语序差异会在翻译中带来困难。

中文的语序通常是主谓宾,而英文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2班刘诗韵2013111040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 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

对翻译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语言和翻译之间关系密切。

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认:“特定的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风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

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为此,译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语和源语,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

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不能回避的指令, 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 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

变成民族性格的基石。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

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

与此相通,中国人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

称年长者“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

“马老”、“张老”甚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享有的尊称。

与此相反。

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

美国人喜欢向前看, 总是着眼于未来。

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

老在西方意味着来日无多,面临失去。

竞争力而被淘汰的危险。

因此, 我国公共汽车上为敬老而设的专座的字样不能简单地译为“old people“, 应按西方人的观念译为“Courtesy Seats”, 方可被英美人所接受。

英美人忌老、怕老。

他们费尽心机地来委婉地表示“老”这个概念。

如: the adbanced in age( 年长者) , the mature( 成熟者) , the longer liv ing( 生活经历较长者) , a seasoned man( 历练者) , senior cit izens( 资深公民) 等。

谦逊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喜欢谦虚内敛。

所以中国人与人相处,习惯于卑己尊人。

比如在接受别人赞誉时与西方人反应不同,总是说成“做的不够”或“没什么”, 给人的感觉是受之有愧。

于是写文章的标题总爱用浅谈、略论、试论、管见等。

提及自己的作品总爱用拙文、敝作等。

中国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 通常表现自谦或自贬, 力图达到“无我”或“超我”的境界。

这种贬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费解。

按照他们的习惯, 听到别人赞扬时应表示感谢或赞同, 这样既是对自我的肯定, 也是对他们鉴赏力的尊重。

鉴于文化的差异, 汉语论文标题中的初、浅、试之类的谦辞,译成英语时可不译, 以避免误解。

相反, 在论及有关对方的事情时, 中国人总爱抬高对方, 也是贬抑自我的一种方式。

汉语中的敬辞很多, 如: 大作、贵府、贵姓、恭候、雅正等。

译成英语时, 可把“敬”含义省去,译出“辞”即可。

如”大名”译成”your name”, ”贵府“译成” Your home“。

若将”大名“译成”your greatname“, ”贵府“译成”your honorable home“, 英美人会认为那是讽刺或挖苦, 或至少是虚伪。

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观念是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其具体表现是自立精神( Self- reliance) 和自我实现( Self- achievement ) 。

翻译 Amer-ican dream实际上要对美国人不依赖世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个人奋斗的精神进行诠释。

另外, 美国人强调人生而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孝“,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

中国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

汉语说“闲人莫入“, 首先着眼于他人, 英语却说The employees only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中国人非常注重等级观念。

汉语通常以职务称呼人, 如李科长、张市长等, 以示尊重。

英语里除总统( president ) 、教授( professor ) 、医生( doctor) 等为数不多的头衔用于称呼外, 绝大多数人之间以名字称呼。

由于这种文化差异, 这是陈科长一般不译成: This is sect ion chief Chen, 而译成This is Mr. chen, our section chief。

总之, 价值标准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我们通过英汉民族价值观念的对比研究, 在翻译时力争恰到好处地完成文化对接的任务。

二、民族审美观的差异汉英民族分属于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汉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深层的沉淀, 反映出汉民族天人合一、重整合、重暗示、重含蓄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

以景物描写为例: 中国人写景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

汉语的景物描写大多文笔优美, 用词含蓄, 体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则表现了一种意境美和情感美。

西方的审美习性在这些方面则大相径庭。

西方的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 更多的强调模仿和再现。

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这一观点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历来提倡“模仿自然“, 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本质都源于模仿论。

反映出西方哲学思维天人各一、重理性、主客观对立的特点。

反映到景物描写的语言上, 就出现英语思维缜密, 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写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

下面一例翻译可反映汉英两种语言在描写景物时的差异:T iny islande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H unks of coral reef ,coconut p alme and f ine w hite sand .试译: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 紧密相连, 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 环绕着半岛边缘。

岛上珊瑚礁红, 椰林成片, 沙滩如银, 景色如诗如画。

英文读起来就像真实拍下的照片, 全是景物的客观排列, 汉语则多见景生情的自然抒发。

因而在翻译时, 我们一定要注重突出两种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的差异。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西方, 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如绘画的第一个高峰发端于拉菲尔米开朗基多的宗教作品, 文学上但丁的“神曲“、米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均取材于宗教。

特别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几乎主宰了所有的精神领域。

所以说宗教贯穿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几乎所有的领域。

毫无疑问, 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大量的英语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均来源于”钦定圣经译本“, 成为英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 习语the st ill small voice( 良心的声音) , of the earth earthy( 世俗之至) ; 格言 Hat red st irreth up st rifes,butlove covereth all sins( 恨挑起争端, 爱宽容过错) ; 典故scapegoat ( 替罪羊) 、t hirty pieces of silver( 三十块硬币) 等。

中国人信仰儒教、道教、佛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三教互补, 甚至合而为一, 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

他们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

如: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乐极生悲等。

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 翻译中切不可望文生义。

英语中有很多词语表达特定的宗教意义。

如: End of the w orld( 世界末日) , 中国人看到这几个字很容易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

然而对西方人来说, 它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 是指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之意。

另外, 宗教术语( 作为隐喻) 进入非宗教的语境, 变成日常用语, 是常见现象。

有些字眼有佛经里的术语, 如报应、许愿; 有的是伊斯兰术语, 如施舍; 有的是基督教术语, 如赎罪等。

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的身世来源, 否则可能翻译不当。

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介绍儒家思想的书, 引入孔子若干语录, 其中之一为: The man of principle is courageous. He knows the right and w ill f ight for it at all vost s. God is on hisside . 孔子怎么也不会说“God“, 这里应该是误译。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拢, 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 才能准确、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传统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的差异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词义, 而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则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图示。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中象征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只不过是三种普通的值物, 没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英汉两个民族因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 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老黄牛、小绵羊“不会给英美人带来任劳任怨和顺从听话的联想, 英语的bear 和lizard 也绝不可能在中国人心中唤起怒气冲冲或油头粉面的形象。

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 从regal as a lion( 像狮子一样庄严) 、majest ic as a lion( 像狮子一股雄伟) 可以看出狮子在英语里享有很高的声誉。

雪莱就号召压迫者像狮子般醒来( rise like a l-ion) 。

在中国文化里, 人们对老虎才有类似的联想, 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 所以有”将门虎子“、“生龙活虎“等词语。

因为众所周知的龙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象的原因, 大家熟悉的“亚洲四小龙”被译为“亚洲四虎”( four t iger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