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34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海口经济学院/易汝芃 潘玥琦 李洋【摘要】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并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能够让人们增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差异敏感性。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 翻译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它注重对信息、内容以及艺术的表达。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曾指出:“我们所说的翻译,就是在译语中使用最贴切的对等词汇将语言和文体描绘出来。
”多年来,功能等值、对等、传神等标准已经被翻译界的人士列为翻译实践中的通用规范。
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并通过举例说明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期能够让人们增强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重视,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对文化差异敏感性,进而帮助改善人们在翻译中经常遇到的文化障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通常我们将一个民族所归属的地质条件和生活领域统称为生存环境,由于语言来自于生活,所以生存环境是影响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主要因素。
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与英文中的“east wind ”,因为中国东面紧邻大海,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东风有春天、温暖之意,而英国面临的是大西洋,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东风则意味着寒冷。
为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别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免由于语境上的误区造成读者的误解。
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其共同特性,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中西双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
例如,汉语言中会存在许多的故事,“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而“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寓言。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语言习惯的差异
表达方式:中文表 达委婉含蓄,英文 表达直接明了
句子结构:中文句 子结构灵活多变, 英文句子结构相对 固定
词汇含义:某些词 汇在中文和英文中 具有不同的文化含 义和情感色彩
效果。
注意事项:在运 用增词和减词技 巧时,需要注意 保持原文的语义 和风格,避免过 度改写或扭曲原
文的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案例分析:红 楼梦的英译本 中,对贾宝玉、 林黛玉等人物 名称的翻译处
理
案例分析:唐 诗《静夜思》 中“床前明月 光”的英译版
本对比分析
案例分析:西 方文学作品中 对于中国文化 的引用与翻译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 文形式和语言
的翻译方式
意译:注重原 文意义的传达, 不拘泥于原文 形式的翻译方
式
优缺点:直译 能保留原作风 格,但有时可 能造成理解困 难;意译更易 于理解,但可 能失去原作特
色
适用范围:直 译适用于形式 和语言比较简 单的翻译,而 意译则更适用 于文学和具有 文化特色的文
适用场景:归化适用于翻译中需要强调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场合,而异化适 用于需要保留原文文化和语言特色的场合。
优缺点:归化可以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 异化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但可能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强 调忠实于原文 的词汇和句法 结构,力求将 原文的语义内 容和风格准确 地传达给读者
单击添加标题
翻译中的文化差 异处理
中西文化差异下 的翻译策略与技 巧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李文婷【摘要】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人群的重要纽带,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的人类,虽然民族语言不尽相同,但是却可以用同样的概念来解释词义,这也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翻译在促进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着着鲜明的差异性与地域性,且各民族的语言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语言既是文化的一种思维转换,又是思维的一种工具和结果,因此,语言的翻译就涉及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转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何谓文化? 文化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学界对文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还不甚确定。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给文化下过的定义达 160种之多。
文化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你的所作所为,相互之间的沟通等,都是文化的一种反应和功能。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给语言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基础。
文化的形成依托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要熟练的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文化的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处。
语言是构成文化成分中的重要部分,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两种语言的相互交流实际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而两种语言无法直接相通,需要利用翻译。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码,更要反映的是语言文化所承载的文化,那么,翻译不可避免的同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其中一些显著的差异包括:1.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个人隐私权很重要,人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为密切,交往方式更注重亲密和尊重长辈的传统。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准时和规划时间。
在商务谈判或社交活动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需要准时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因此会更灵活地处理时间。
3.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社会责任和和谐。
这导致在对待权威、家庭关系、个人目标和责任感等方面有所不同。
中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中文的过程。
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符合当地文化习惯。
同时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歧义和误解,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
在翻译时1.文化等效: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考虑,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例如,对于西方谚语或习语,可以采用相应的中文谚语或习语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2.文化适应:根据特定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确保翻译的意思在目标文化中能够被理解和接受。
这可能需要对原文进行解释或添加必要的背景信息。
3.文化传达:除了简单地翻译文本,还可以尝试传达原文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
这需要对原文的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
总之,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中文翻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翻译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文化等效、文化适应和文化传达等策略来处理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对比》第五章 汉英翻译的九种技巧

4.
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 grief. Now warm, then like the autumn cold again, How hard to calm the heart!
1. 重复法
1.汉语重复,英译时也重复; 2.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习惯用法,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进
行重复,这种重复通常是为了传达原文的生动性.
英语一般避免重复,代称用得多,不但名词可以用代
词来替代,动词、形容词也有相应的词来替代。汉语则
不怕重复,实称用得多。
We hav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血债要用血来还。
7. Rain or shine, I’ll go there. 雨也罢,晴也罢,我都要去那。(使译文生动流畅)。
8.We talked of ourselves, of our prospects, of the journey, of the
weather, of each other---of everything but our host and hostess. 我们谈到自己, 谈到前途, 谈到旅程, 谈到天气, 谈到彼此的情 况, ---谈到一切,只是不谈我们的男女主人。
被人需要被人欣赏是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于他人的赞美假如听不到任何赞美之词我们将无从知道自己在朋友或同事心目中的价值
汉英翻译常用的九种技巧
常用的九种翻译技巧
1. 重复法 (repetition) 2. 增译法 (amplification) 3. 减译法 (omission) 4. 词类转移法 (conversion) 5. 词序调整法 (inversion) 6. 分译法 (division) 7. 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法 (negation) 8. 语态 变换法 (the change of the voices) 9.修辞重现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谈英语翻译技巧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谈英语翻译技巧英语翻译是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对于中文到英语的翻译工作,需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下面将分享一些英语翻译的技巧。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纠错和打磨。
英语是一门严谨的语言,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都有一定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准确,以及表达是否通顺。
此外,要注意语态和时态的转换,以及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词性的转换。
只有语言表达准确无误,翻译才能更具说服力。
同时,要注重文化差异的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到这些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有很多成语和俗语,翻译时要注意寻找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另外,中西方的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的文化适应性,避免产生误解或冲突。
还要注意对于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翻译,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扰或冒犯。
此外,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化。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风格选择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正式的文档或学术论文,翻译要保持严谨和准确;对于文艺作品或广告等,翻译则要注意保持表达的生动、吸引人。
最后,要进行反复校对并参考其他资源。
翻译工作是一个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翻译者可以多次阅读自己的翻译稿,检查语义和语法的准确性,并寻找其他资源进行参考。
可以查阅相应领域的专业词典或参考资料,遇到难以翻译的词汇或表达时,可以与其他翻译者或专家进行交流和请教。
总之,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和要求。
翻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化素养,通过准确理解原文、纠错打磨、处理文化差异、转化语言风格等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和技巧,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者:王媛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着文化。
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的成功与否。
本文主要就习语,俚语,色彩词,动物,植物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对翻译中遇到的文化差异提出了恰当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翻译是在语言平台上进行的,而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体系,彼此之间具有差异性,研究和分析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1)地域区别。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中国文化是在北温带黄河两岸的大平原农耕地区发展起来的,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而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罗马,地处海滨和近海岛屿,由此形成了海洋型的商业城市文化。
如东风和西风在中西文化中的涵义是不同的,在汉文化中,“东风”即“春天的风”,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而“西风”则是凄凉、萧条的代名词。
而西风对于英国人才是暖风,生命的催化剂。
(2)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如“三生有幸”,“三生”是指前生、今生、来生;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西方人们的语言表达,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
汉语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国有“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说法;然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恐怖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中西小说比较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一)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文化因素,即文化词和三个类型的文化含义词在翻译中语际转换时一般的处理方式。
本讲将结合小说翻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小文化,及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
1.童养媳在西方社会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因此在英语中也没有与它对等的词。
请看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几个“童养媳”的处理方式。
(1)……有个老李带来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因为没有吃的,愿意把姑娘送给人家逃个活命。
二诸葛……就替小二黑收作童养媳。
(2)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
(3)二诸葛家里除了童养媳之外,三个人谁也没有睡。
(4)问:“你给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5)回去吧!童养媳没处退就算成你的闺女!译文:(略)以上种种处理,都是“little girl”为基本词,在根据上下文加些适当的词语加以解释,“童养媳”的文化含义必须通过整个句子才能给以传达。
2.媳妇“媳妇”这个词在汉语中可以指“儿子的妻子”,“晚辈亲属的妻子”,也可指“妻子”。
“新媳妇”也可指新婚的儿子的妻子或妻子或新娘子,概念差一代。
在汉译英时,往往要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1)于富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了地,家里只留下新媳妇一个人。
(于富的妻子)(《小二黑结婚》)(2)于富他爹看见不像个样子,有一天发了脾气,大妈一顿,虽然把外人挡住了,新媳妇却跟他闹起来了。
……哭了一天一夜。
(是于富他爹的儿媳妇)(《小二黑结婚》)(3)林妹妹早就知道了,他如今要做新媳妇了。
自然害羞,不肯见你的。
(新娘)(《红楼梦》)(4)你如今做媳妇了,我才告诉你:这如今你林妹妹没了两三天了。
(妻子)(《红楼梦》)(5)老太太和姑妈打量是那里的笑话儿?就是咋们家的那二位姑爷新媳妇啊!(新郎新娘)(红楼梦)译文:(略)3.亲属词亲属词(kinship term),我们在第2和第3讲也已介绍过。
它属于A类文化含义词。
这也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一般采用替代、释义(定义)、换一个角度说明的办法来处理。
(1)宝玉……拉着手哭道:“我问你:宝姐姐怎么来着?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么叫宝姐姐赶出去了?……”(《红楼梦》)译文:(略)(2)凤姐姐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
宝兄弟拉着宝妹妹的袖子,口口声声只叫:‘宝姐姐!你为什么不说话?’”译文1:(略)译文2:(略)英语中brother、sisiter两个词长幼之分,而汉语中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分得很清。
《红楼梦》中不断出现大量的宝哥哥、宝兄弟、宝姐姐、宝妹妹、林妹妹,如果都要认真地分清长幼,西方读者肯定会不胜负担。
但一概说brother, sister有可能分不清谁是谁。
两种译文都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替代办法,就是用cousin加个姓,或加个名来区别他们,尽管有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都是cousin,如熙凤与宝玉并非cousin,而是in-law。
(3)袭人握了自己的嘴,笑的说不出话来,半日才说道:“那是新娶的二奶奶。
”……宝玉道:“好糊涂!你说的‘二奶奶’,到底是谁?”袭人道:“宝姑娘。
”(同上)译文1:(略)译文2:(略)袭人是个丫头,低人一等,所以称宝玉的妻子为“二奶奶”。
如果仿译为The Second Granny (或grandmother), 译语读者不了解这个风俗习惯会感到十分惊讶,不解其意。
这里只有用替代和解释的办法才行。
(4)行者道:“嫂嫂修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
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西游记)译文1:(略)译文2:(略)按照我们的风俗习惯,对丈夫的兄弟,妻子要称“叔叔”以显示尊敬。
如果译成uncle 也同样会使西方人迷惑不解,因此也只能用brother或brother-in-law来替代。
(5)贾母……说:“你替我告诉他(指林黛玉)的阴谋:‘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了个亲疏。
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
’”(《红楼梦》)译文1:(略)译文2:(略)由于汉人的习俗,孙子辈有内外之分,父系为内,母系为外。
内亲和外亲在一般场合用一个grandson或granddaughter都可以指代了,不必细分。
但在这段文字中,贾母要严格区分亲疏,区别孙子与外孙的不同,所以在译文中一定要清楚交代这一层关系。
在译文1中对外孙女做了定义性的解释:daughter’s daughter,但究竟问什么宝玉比黛玉更亲,没有交代清楚。
在译文2中,译者深怕西方读者仍然不动其中的理由,顾又加了一句:“Bao-yu is a jia”以显示其直系性。
(6)凤姐说,“明儿宝玉圆了房儿,亲家太太抱了外孙子,那时候儿不是更笑话了么?”(同上)译文1:His-feng said, “Soon Pao-yu will have consummated his marriage, and then Aunt Hsueh will have a grandson to dandle—won’t that be a still better joke?” (杨宪益等)译文2:“Soon there will be no lack of them,”replied XI-feng. “When their marriage is consummated, and Bao-yu presents his mother-in-law with a grandchild…” (John Mindford) 英语中没有与“亲家”对等或近似的词。
在译文1中用Aunt Hsueh来替代,译文2中换了个角度解释宝玉的mother-in-law。
(7)他本想早给小芹找个婆家推出门去,… (《小二黑结婚》)She had long intended to find a husband for Little Qin and thus get rid of her.“婆家”英语中也无对等的词和近似的词,只能换个角度解释称to find a husband。
4.乐器的处理方法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 (《青春之歌》)译文:Before long the attention of quite a few was caught by some unusual luggage: a small bedding-roll to which were tied a fiddle, a bamboo pipe and a flute, each wrapped in fine white silk. Nearby was a balloon guitar, a moon-guitar and a small reed-organ. …Some passengers surmised that these must belong to dealer in musical instrument.文中提到的六件乐器都是中国特有的乐器。
处理的方法:(1)用西方相似的乐器名替代:南胡—fiddle(提琴),笛—flute(西方交响乐中的横笛);(2)以形状描述加相似的乐器名:琵琶—balloon guitar(气球形状,椭圆状吉他);(3)以制作材料加相似的乐器名:箫—bamboo pipe,竹笙—small reed organ;(4)仿译:月琴—moon-guitar (guitar也是替代)。
5.服装,各民族各具特色,处理起来也是方法多样(1)夏天,他穿着纺绸大褂或者竹布大褂、千层底布鞋;冬天是绸子棉袍外面套上一件蓝布大褂,头上是一顶宽边礼帽,脚底下竟穿起了又肥又厚像小船一样的“老头靴”。
(《青春之歌》)译文:(略)这些服装都歌剧民族特色,用近似词替代和描述解释定义的办法处理。
如大褂、袍子都用gown,替代再加以描述;千层底—thick-soled cloth slippers可以说是定义;老头靴—boots usually worn by elderly men就是释义了。
(2)他穿着一件灰布中山装,戴着半旧的灰呢帽。
(《青春之歌》)译文:(略)(3) 身上是谈青色的印花的华尔纱长旗袍,深黄色绸的里子,开叉极高。
(《子夜》)译文:(略)(4) 这女学生穿着白羊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
(《青春之歌》)译文:(略)“旗袍”是中国特有的服装。
在上面两句的译文中都用了相似词来替代。
句(3)用dress,句(4)用gown。
(5)所以他便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
(《阿Q正传》)译文:(略)“大襟”是指上衣和袍子的前面部分,这里用jacket替代,实际上想去深远。
但是因这个句子中并非十分必要说清“大襟”是什么样的衣服的什么部分,用jacket文字简洁,也是比较可行的。
(6)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
(《阿Q正传》)译文:(略)(7) 现在虽然明知道啊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
(同上)译文:(略)同样是“夹袄”,并在同一段文字里,而在译文里用了两个替代词jacket和coat。
(8)许多长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
(同上)译文:(略)6.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而引发与包涵的文化含义,是语际转换时最难处理的难点。
一般只能用音译、替代和解释来处理,有时可以同时加注以帮助读者了解其含义。
(1)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 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做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福,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阿Q正传》)译文:(略)汉字“桂”与“贵”同音,究竟是阿桂还是阿贵,涉及到这两个字的含义以及有关的风俗习惯。
译者用音译加注释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为什么“桂”与“月亭”、与“八月”相联系。
“贵”又与“富”相联系,这层文化含义译文中并没有交代。
(2)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为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译文:(略)这段文字中有两点要处理好。
一个是“癞”与“赖”同音词,译者用了any words that sounded anything like it做了解释;第二个是为什么“癞”与“光”、“亮”、“灯”、“烛”扯到一起,这是因为民间把发亮的癞疮疤戏谑地比作发亮的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