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规律,而国际贸易政策则是针对国际贸易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并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换各自拥有的资源和产品来实现互利共赢。

他指出,国家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随后,大卫·里卡多提出了“绝对成本差异理论”和“比较成本差异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双方在特殊条件下的互惠互利。

而后的学者们也陆续提出了其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如赫克歇尔-奥林格模型、产品寡头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国际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保护主义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两大类。

保护主义政策主要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各种贸易限制措施。

关税是指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费,旨在提高进口商品价格以保护本国产业。

而非关税壁垒则包括进口配额、反倾销措施、技术壁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但也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不利影响。

自由贸易政策强调降低贸易壁垒,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性。

自由贸易政策的核心是贸易便利化,如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

这些政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规律,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

比如在实施国际贸易政策时,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分析和预测其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从而制定出可行的政策措施。

著名的“大洋洲挡板案”就是保护主义政策的一个案例,通过对进口挡板的征税,保护了本国农业产业。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 比逐渐提高,传统服务贸易占比相对 下降。
自由化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服务业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限 制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导 致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 务贸易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 •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 进行的,以提供或接受服务为标 的的国际交易活动。
谢谢
THANKS
鼓励企业加强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 的国际竞争力。
ABCD
深化服务贸易开放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准入,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吸引更 多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维护我国利益 和发展空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相似要素密集度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该理论认为,产业内 贸易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引起的。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具有同时性,且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服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普 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关注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内 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章导论学习要点: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制度。

理论:(1)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发⽣——“国际贸易纯理论”;(2)国际贸易对⼀国经济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价格、⽣产和消费;(3)国际贸易中产⽣的利益如何分配;(4)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

政策:(1)分析各国及国际社会过去和现在的贸易政策;(2)探讨这些政策的理论依据,研究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基础(3)对政策的效应进⾏分析,判断贸易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制度:有关国际贸易的⼀些基本框架,这⼀框架包括成⽂和不成⽂的各种规则和惯例。

集中对世界贸易组织(WTO)进⾏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的学科地位国际贸易学属于应⽤经济学范畴。

从理论上看,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学科课程设置的⾓度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为“国际⾦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等应⽤型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国际贸易学这⼀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核⼼课程。

第⼆节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封建社会末期,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了⾰命性的影响。

国际贸易成为⼀种催化剂,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产⽅式的产⽣。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产⽅式的产⽣,⽽资本主义⽣产⽅式的确⽴,来开了近代、现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序幕。

可以把近代、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致划分为资本原始积累、⾃由竞争、垄断和国家垄断四个时期。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时间: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事件:“地理⼤发现”和随之⽽来的殖民掠夺。

(1)1431年,葡萄⽛⼈维尔和到达了⼤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2)1486~1487年,葡萄⽛⼈迪亚⼠发现了⾮洲最南端的好望⾓;(3)1497~1498年,葡萄⽛航海家达·迦马绕过好望⾓,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4)1492~1493年,意⼤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西班⽛船队“发现”了美洲新⼤陆;(5)1519~1522年,葡萄⽛⼈麦哲伦第⼀次完成了环球航⾏。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知识点总结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政策对于理解各国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是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其他国家高,那么这个国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石。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通常会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创新阶段,通常在发明国生产并出口;在成熟阶段,生产会逐渐向其他发达国家转移;在标准化阶段,生产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明国则转为进口。

(五)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当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时,它就可能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政策(一)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减少政府对贸易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贸易的最大利益。

其优点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消费者福利、推动技术进步等。

但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业受到冲击,出现失业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过程。

这个领域涉及许多理论和政策,旨在促进贸易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 国际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专门生产他们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

(2)绝对优势理论:大卫·里卡多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优于其他国家,那么他应专门生产并出口这些商品。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

(3)增长模型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增长模型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转让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 国际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开放和自由的贸易环境。

这种政策通常包括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以及避免使用出口补贴和歧视性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2)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保护主义政策的做法包括提高关税、限制外国投资、实施贸易配额和补贴本国生产等。

这种政策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带来短期利益,但可能会导致贸易战和经济衰退。

(3)区域贸易协定:区域贸易协定是一种贸易安排,旨在促进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典型的例子包括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这些协定通常包括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以及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规定。

3. 国际贸易的影响(1)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和劳动力,增加劳动生产率,并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

(2)就业机会:国际贸易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出口行业。

较低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3)消费者福利:通过国际贸易,消费者可以获得来自全球的更广泛和更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011-12-17
5
第一次产业革命 (18c60b)
保护垄断工业 (30b大危机 大危机) 大危机
(四)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前期( 中叶): 资本主义前期(15~18c中叶): 中叶 自由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18c60b~19c末): 末 垄断资本主义前期( 末 二战 二战): 垄断资本主义前期(19c末~二战):
2011-12-17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 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 段 ,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 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 天的有利条件
2011-12-17
世界
2单位 单位
表1
毛 呢
劳动日( 劳动日(天)
分工前

劳动日( 产量( 劳动日(天) 产量(匹) 产量( 产量(匹)
葡萄牙 英 国
90 100
1 1
80 120
1 1
从表1可知,在毛呢和酒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 从表1可知,在毛呢和酒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 葡萄牙都占有优势地位,而英国都处于劣势。 葡萄牙都占有优势地位,而英国都处于劣势。 两国开展国际分工, 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 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 毛呢,其结果如下表: 毛呢,其结果如下表:
2011-12-17 陈雅丽 14
• 背景:该法令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涨到 背景:该法令规定, 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 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而且这个价格限额不断 地提高。 地提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保护关税政策。
(五)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政策
2021/3/10
8
三、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 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 现相反的结果。
(过多的出口 →国内市场供应减少 →国内物价上升 →出 口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 →贵金属流入减少。过多 的出口 →国内价格上升, 即国际价格下降 → 进口增加 → 贵金属流出增加)
2021/3/10
7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
论的政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想方设 法吸引外国金银,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 求之中。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国家在 其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 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如英国的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021/3/10
1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结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 论”。
2021/3/10
13
绝对利益学说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梁坚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梁坚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后习题答案——梁坚第一章相对供求模型、贸易三角形1.1.错;国际贸易是独立关税区而非国家之间的贸易;2.错;不同独立关税区之间,而且是商品而非限定货物;3.对;贸易的背后意味着国际分工和资源的世界范围配置;4.对;市场较小国家,分工的范围受到限制;分工的深入对国际市场依赖更深;5.错;商品包括货物、服务和技术、专利等等;6.错;一个国家可能有多个独立关税区;7.错;国际贸易总额由各独立关税区的出口值或者进口值加总而得;8.对;定义如此;9.错;贸易条件指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10.对;间接贸易中间包含转口贸易;11.错;转口贸易只是间接贸易的一个环节;12.错;转口贸易存在商品的二次所有权转移出口国与转口国之间,转口国与进口国之间,过境贸易不存在商品所有权出口国和过境国之间的转移;2.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GDP=12016/49928=%进口依存度=进口总值/GDP=10056/49928=%贸易依存度=贸易总值/GDP=22072/49928=%3.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主要出口品和主要进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都相对较高,数量极为庞大;主要出口品的大幅增加导致国际市场供给大幅增加,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下跌;主要进口品随着国内的需求的大幅增加,导致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进口价格上升;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为一种不得已的结果,但是另一方面也为影响相关商品的国际价格提供了基础;4.1.对;PPF曲线表示特定技术约束下的资源禀赋的最大产出能力;2.对;更加简单的表述为对应于机会成本的递增、递减和不变;3.对;规模报酬递减意味着边际成本递增,也就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增;4.对;生产可能区域内任何一点,要么表示资源没有完全被使用,要么表示资源的使用效率过低资源被完全使用时;5.1.等收入曲线的斜率=-PX /PY=-10/2=-2;因为相应的方程为:Y=R/ PX- PX/ PYX2.最优生产点的条件是MRST= PX /PY=2; 最优点的单位机会成本等于MRST=2.6.边际替代率MRS表示横轴商品X替代纵轴表示商品Y的能力;当X商品的消费不断增加而Y 商品的消费不断减少时,前者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后者的边际效用则不断上升;使用一种边际效用不断下降的商品去替代边际效用不断上升的商品进行消费,在保证消费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一定是替代能力越来越差;7.1)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P X /P Y =-100/200=; 截距=M/ P Y =1000/200=5. 2) 最优点上,MRS= P X /P Y =.8.封闭经济中,由于没有贸易,消费来源于生产;所以最优消费点与最优生产点重合;9.10.贸易三角形为TAE.能够告诉我们以下信息:1)贸易条件2)贸易分工方向3)出口量4)进口量11.画图参照教材图1-6.1)按照题意,开始时两国之间没有贸易的可能;两国在所有产品的供求影响因素都相同,则相对供求曲线必定也相同;由此确定的产品相对价格也必定相同,不存在贸易的套利空间;2)出现技术进步一国,X商品的成本下降,相对供给曲线必定向右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此决定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必定低于另一国;所以该国将会专业化于X商品的生产,另一国将于专业化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12.画图参照教材图1-7.1)中国大规模的基建将会使得中国对于铁矿石的需求大幅增加;表现为本国的出口商品的提供曲线右移,或者他国的铁矿石的提供曲线右移,最终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2)外国媒体的抹黑,将导致外国对于中国服装偏好的减弱、需求下降;表现为中国出口商品服装的提供曲线的右移,最终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第二章绝对优势、相对优势、比较优势1.1) LP CM =1/100=;LP AM =1/200=;LP CM > LP AM ,所以在手机生产上中国具有绝对优势;2) 单位劳动投入系数:αCM =100;αAM =200;αCM <αAM , 所以中国具有手机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1中的判断结果一致;3) C CA M =100/200=; C CA P =20000/10000=2;C CA M < C CA P , 所以中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或者说比较优势;4) LP CA M ==2; LP CA P =1/20000/1/10000=; LP CA M > LP CA P ,所以中国在手机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5) 两者的结论完全一致;6) C MP C =100/20000=; C MP C =200/10000=; C MP C < C MP A ,所以中国具有手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 7) C PM C =20000/100=200; C PM A =10000/200=50;C PM A < C PM C ,所以美国具有飞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8) 两者的结论一致;一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在所有产业上都是比较劣势;9) 三者的结论完全一致;2.1) 对; 2) 对; 3) 对; 4) 对;3.画图参考教材图2-1.1)比较优势理论表述:每个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国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社会福利水平都将得到提高;2)中国和朝鲜的比较优势阐述;3)中国和朝鲜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分析;4)结合图形予以说明;5)结论;4.1)必要条件:两个国家在两个产业上的机会成本不相等;2)充分条件:贸易条件位于两国的机会成本之间;5.1)美国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构成商品成本的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即使是理论上限定于一种要素劳动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等于工资率与单位劳动投入系数之乘积,或者说等于工资率除以劳动生产率;中国人的工资低,但是未必会一定导致中国商品的低价格优势,理由在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2)中国人的说法也是错的;一个国家所产商品的价格优势受到该国相对工资率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受到该国相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只要美国的相对高工资,没有高于其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不会导致美国产品的高价格,从而不会影响其比较优势的形成和维持;第三章要素禀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帕尔-萨缪尔森定理1.1) 中国的劳动充裕度=TL/TK=4/20=; 越南的劳动充裕度=TL/TK=1=;中国的劳动充裕度小于越南的劳动充裕度,所以越南是一个劳动充裕国家,中国是一个资本充裕国家; 2) 在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下,中国的劳动的相对价格也就是相对工资率应该高于越南;2.1) 50150===KB LB LB ααρ; 02.0501===LB KB KB ααρ 2) 2001.020===LD LD LD ααρ; 005.0201.0===LD KD KD ααρ 3) 连衣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自行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4) 52001000===KC LC LC ααρ; 2.01000200===LC KC KC ααρ; KB KC ρρ ; 所以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自行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5) 自行车与连衣裙比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汽车比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结论是: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取决于和哪一种产品相对而言;3.1) 手机价格上升时,其使用的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价格都将上升;原因在于要素的需求是产品需求的派生需求;短期内,可以考虑手机的供给不变,手机价格上升可以看做是手机需求增加带来的结果;所以背后意味着对于劳动和资本的需求也上升,所以其价格会上升;2)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更大;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使用资本的比例相对更大,所以手机价格的上升以及其背后的手机需求的增加,对于资本的派生需求比对于劳动的派生需求的影响更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价格即资本收益率所受到的影响会更大;3)生产商将会使用资本来替代劳动;资本密集度会上升,劳动密集度会下降;4.要素密集度用于表示一种产品生产中对于某种要素的依赖程度;该种产品属于特定要素的密集型产品与否,取决于与另一种产品相比较的结果;要素密集度会随着特定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意味着一种产品相对另一种产品是某种特定要素的密集型产品,则不管这种要素的价格如何变动,该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始终大于另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比如,甲产品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乙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当劳动的相对价格出现上升时,两种产品的劳动密集度都会出现下降,但是甲产品的劳动密集度总是高于乙产品的劳动密集度;5.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偏向一国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性质;德国作为一个资本充裕国家,其相应的PPF曲线会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一端;缅甸作为一个劳动充裕国家,相应的PPF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端;6.1)画图参照教材图3-3;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一般制造业产品和肯尼亚的充裕要素密集型的矿产品;2)要素禀赋理论陈述;3)中国资本充裕,肯尼亚矿资源充裕4)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肯尼亚的比较优势在于矿产品;5)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制造业,肯尼亚专业化于铜矿产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7.1)画图参照教材图3-4;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中国的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越南的密集要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2)要素禀赋理论陈述;3)中国资本充裕,越南劳动和农业资源充裕4)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5)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开展贸易,中国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南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两国的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提升;8.S-S定理可以推论出,贸易会导致充裕要素的收入上升,却会导致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1)农用地是美国的充裕要素,所以农场主会从贸易中受益;2)劳动是中国的充裕要素,大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所以种植大葱的农民会从贸易中受益;3)台湾的充裕要素在于高科技资本,所以作为高科技资本的所有者的代工工厂主人,会从贸易中受益;4)德国的充裕要素并非是高科技工人,所以贸易会对这种稀缺要素的收入产生负面的影响;9.1)要素价格均衡化定理陈述;2)贸易应该导致中国的产业工人工资应该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3)现实是,除了最近两年,产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大幅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巨大;4)工资没有均等化的原因在于,中国并没有满足S-S定理所要求的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国际贸易也没有完全自由化;第四章专用要素、生命周期、代表性需求1.1)椰子产业的名义日工资为50美元,粗布产业的日工资为20美元;2)椰子产业和粗布产业的真实日工资用椰子表示为50只椰子和20只椰子,用粗布表示为5米和2米;3)由于存在工资差异,椰子产业高于粗布产业,所以劳动可以充分流动,必然出现劳动流向椰子产业;4)名义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直到两者相等;真实工资,椰子产业将下降,粗布产业将上升;5)随着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加,椰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名义工资和真实工资都将下降;原因在于边际收益递减;6)由于配套使用的资本钩刀的数量上升,导致劳动的生产率上升;边际产出增加,真是工资和名义工资都上升;2.1)岛国的名义工资将上升,实质工资将下降;椰子受出口的拉动,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这将会导致对于要素劳动和钩刀的派生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这个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的需求的增加特别明显,导致劳动的价格也就是工资率上升;真实工资由于由边际产出决定,随着椰子产业工资的提升,劳动会由粗布产业转移到椰子产业,边际产出下降;所以出现下降;2)钩刀是椰子产业的专用要素,由于椰子需求的拉动,其需求会上升,所以名义价格出现上升;真实收入等于边际产出,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由粗布产业转入而提升;3)织布机是粗布产业的专用要素,受进口的挤压,粗布需求会下降,所以对于织布机的需求也会下降,最终导致其价格也就是织布机的名义收入下降;同时由于,配套使用的劳动部分转移到椰子产业而下降,边际产出下降,织布机的真实收入也会跟随者下降;3.1)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表述为:产品具有生命周期,在每一个阶段蜕变为不同性质的产品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该阶段拥有充裕要素吻合产品使用要素密集度的国家,拥有比较优势;2)美国、德国与中国分别是技术、资本和劳动的充裕国;3)在录音机的发明、成熟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时期,美国、德国和中国应该分别拥有该阶段的比较优势;4.1)要素禀赋理论表明:一国具有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优势;2)生命周期表明:在产品周期的特定阶段,如果密集使用的要素吻合一国的充裕要素,则会导致该国拥有该阶段产品的比较优势;3)本质上两个理论都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源自于该国充裕要素;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个理论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前者说明静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后者说明动态产品的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6.1)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2)中国的在汽车产业上的需求为低端需求,也就是中国的主流需求为中低端汽车;所以中国最终会在中低端汽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3)德国在汽车产业上的代表性需求为高端需求,对于高质量的汽车存在庞大的需求;所以德国会在高端汽车的上升上具有比较优势;7.1)代表性需求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国的代表性需求能够培育一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该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2)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国人对于价格较低的低端手机存在庞大的需求;换言之,中国对于手机的代表性需求是低端手机;3)中国的庞大需求会培育起中国在低端手机上的巨大竞争力;4)所以,我们看到的山寨手机在世界市场上的巨大的比较优势和极强的竞争力;第五章规模经济、先发优势、干中学效果1.1)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3)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4)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加上外部规模经济;2.1)内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企业产出量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的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源自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导致的每一个企业能够享受到的外部共享效果,包括专业化市场、劳动池和技术溢出,以及其他的资源共享;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或者可以说处于集聚状态下众多企业的内部规模扩大导致产业规模扩大,有可能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但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依赖于内部规模经济存在与否;3.如果PPF模型中横轴和纵轴表示产品都具有规模经济,生产点位于PPF曲线的中间位置意味着两个产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享受到的规模经济都不明显;由中间位置向任何一边移动,意味着其中一个产业的规模扩张,能够享受到该产业上的规模经济;所以PPF曲线呈现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4.1)由于什么都相同,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代表性需求理论看来,法国和德国没有任何的比较优势也没有任何的比较劣势可言,所以不会存在贸易的机会;但是,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由于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于一个产业上会享受到规模经济,会导致两个国家共同产出的扩大,所以存在贸易的可能;2)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5-3以及相关的说明;5.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4以及相关的说明;6.画图和解析参照图5-5以及相关的说明;7.1)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的内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3)更加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4)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内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8.1)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国由于有先发优势占有比较优势;2)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对手国的需求,会导致出口国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得该国的外部规模经济发挥得更加明显;3)更加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4)这种循环影响不断进行下去,就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下的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9.1)干中学效果指随着经时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源自于经时产出的增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动态的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产业规模动态扩大而导致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3)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成本的跳跃式下降,表现为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移动;4)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在于不同批次产品的生产中累积的生产经验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后者则在于产业规模扩大产生的共享效果的强化;10.我们可以把美国在飞机产业上的比较优势看作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以及干中学效果共同存在情况下,先发优势型比较优势的自我强化的结果;11.画图参照教材图5-7;对于贸易的参与国,不但会带来产品品种的增加,而且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12.完全同质的产品,依然存在贸易的可能;处于不同的两国的两个垄断企业参与相互倾销会导致这种贸易的出现;这种贸易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完全垄断的市场,转换为寡头垄断的市场,从而强化竞争,最终导致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带来福利的提升;13.第六章罗伯津斯基定理、恶性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型、进口导向型、荷兰病与去工业化1.1)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2)进口竞争偏向型经济增长;3)平衡型经济增长;4)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5)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6)中性技术进步;2.1)画图参照教材图6-2.2)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铲除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减少;3)地理的变化,导致中国可耕土地的大幅增加;4)土地的增加将会导致密集使用土地的农产品的产出的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土地要素的工业品的产出减少;3.分析参看教材节关于台湾经济的分析;4.1)画图参照教材图6-4.2)恶化性经济增长的定义;3)哥伦比亚是咖啡出口大国;4)哥伦比亚咖啡的大幅增产和大幅出口,一方面导致PPF曲线向着偏向咖啡产业的方向外移;另一方面,同时导致咖啡的国际相对价格的大幅下降;5)产出效应导致国家福利增加,贸易条件效应导致国家福利的减少;后者超过前者,就导致了恶化性经济增长;5.1)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通过人为的市场保护措施,促进国内工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利用国产工业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2)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贸易自由化等手段,促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不断积累资本和技术,最终促成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3)1980年代坚持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的亚洲和南美国家,大多属于农业、矿产品和劳动充裕国家;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她们的比较优势在于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4)这些国家强行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大部分都遇到了无视自国比较优势,人为推动自己具有比较劣势产品的发展;这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5)所以,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工业产品成本奇高、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后,放弃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回归,本质上意味向着能够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发展道路的回归;6.1)罗勃津斯基定理:在产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的禀赋量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的铲除增加,却会导致费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产出减少;2)中东、非洲等资源富有国家,由于不断有新矿藏发现,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这些矿产品要素不断增加;3)在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作用下,密集使用矿产资源的油气、采矿产业的产出就会不断扩大,而制造业的生产要素被矿产部门夺走,生产相应出现萎缩;4)总之,中东、非洲等资源富国制造业不发达的现象,可以理解为罗勃津斯基定理起作用的结果;第七章劳动的国际流动、要素价格决定模型1.1)本质上,偷渡可以看作为一种短期的劳动移动;2)对于输入国家的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劳动的增加而其他要素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递减,而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增加;由于偷渡者得到的工资会少于他们的生产价值;总的来说,输入国家的整体福利会增加;3)对于输出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劳动的减少而其他要素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出将会递增,而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将会减少;由于偷渡者得到的工资会多于他们放弃原来在国内从事工作的工资所得;总的来说,输出国家的整体福利会增加;4)全体而言,偷渡是一种世界劳动市场被政治人为分割情况下的要素市场的贸易,对于世界全体的福利具有一种增加的效应;2.1)画图参照教材图7-1.2)印度是一个劳动充裕而资本稀缺的国家;中东则是一些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3)作为劳动输入国的中东国家,由于与资本配套使用的劳动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出增加,将会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增加;而作为劳动的要素所有者的中东工人,其边际产出会相应减少,所以工资会相应下降;但是在劳动相当稀缺的情况下,中东工人工资的下降应该不会太明显;4)作为劳动输出国的印度,理论上由于劳动的流出,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上升;而资本的配套使用要素减少,会导致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少,从而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减少;但是如果原来失业较为严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5)现实中,由于印度人口众多而中东国家劳动极为稀缺,所以印度的劳工输出对于双方国家都存在极大的利益;3.画图和分析参照教材图7-2,以及相关的分析;中国作为一个穷国借款给富国美国的主要原因在于累积的庞大的贸易盈余客观导致的结果,并非刻意所为;从长期的角度而言, 过度追求顺差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4.1)商品贸易与要素贸易具有一种替代关系;原因在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背后,出口劳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背后,出口了资本;同理,进口也有着同样的倾向;2)如果实现了充分的自由贸易,则无需劳动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的要素价格也会实现一种均等化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超保护贸易理论Super protection trade theory
第五节 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学习要点与要求 Learning points and requirements
本章小节
This chapter bar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theory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第一节 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Mercantilism theory and policy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 Free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Trade protection theory and policy
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需求 和供应情况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分别制定 的适用于不同产业或不同类别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按 照对外贸易政策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管理。
如在政府中设立外贸部或商业部作为对外贸易的行政 管理机构;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地点设立海关作为进出 口商品的通道,对商品进行监督查验、征收关税、查 禁走私;设立进出口银行,从金融上支持商品的进出 口,发放出口信贷、办理国际支付结算;设立商品检 验局和卫生检疫机构,从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卫生和 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把关。
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
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 策。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
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放 任自由,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8世 纪至19世纪),主要在英国、荷兰等首先进入资本主义,在经 济上和竞争上居优势的国家实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 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案例提示: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各国经济普遍高涨,如19世 纪中叶和20世纪中叶,贸易自由化倾向就占上风 。
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括三个层次: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本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
经济和政治地位,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 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本国的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制定的在一 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基本政策。
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 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本国与不同国 别(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分别制定的适应特定国家(或 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 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 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 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需求和供应情况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 能力,分别制定的适用于不同产业或不同类别商品的对外贸易 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 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 ,保护国内市场和国 内生产 ,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 予优待和补贴 ,鼓励扩大出口 。
保护贸易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所保护的 对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为: 重商主义, 幼 稚工业保护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 实务提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处于发达阶 段,且仍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由于面临日本和欧 共体国家日益赶上的强有力的竞争,转向采取保护贸 易政策就是证明。
思考与练习题 Thinking and exercises
学习要点与要求
1. 熟悉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 2. 熟悉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 3. 掌握保护贸易和超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 4. 重点掌握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 保护 主义
引 论(Lead theory )
1、国贸理论产生:从资本原始积累→当代各国开展国贸的思想 发展、实践经验总结→制定外贸政策依据\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发展一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2、对外贸易政策: (1)定义: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 (2)内容: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对外贸易的国 别政策。 3、研究理论→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家提出研究理 论—执政者采纳、制定政策—指导实践—市场变化、经济发展-理论政策也变化(反复循环) 4、我国研究理论政策的意义:我国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繁荣我国经济,了解国贸发展的历史、理论、政策措施,借鉴其 他国家成功经验,对将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事国贸理论或实务 奠定基础。 案例提示:汽车关税、双反调查、特区优惠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TheoreticalBiblioteka model )主要理论模型
主要理论贡 献者
古典贸 绝对优势 A.Smith 易理论
比较优势 D.Ricardo
新古典 要素禀赋 H-O
贸易理 论
特殊要素
P.Samuelson
关键假设
决定贸易模式 的主要因素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 绝对劳动生产
入、边际成本(MC) 率差异
固定、完全竞争、无
规模经济、不考虑需 相对劳动生产

率差异
2种以上要素投入、 资源禀赋不同
MC递增、完全竞争、 无规模经济
当代贸 规模经济 P.Krugman 易理论 产品周期 R.Vernon
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又称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 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实现一国对外
贸易的有秩序、健康的发展;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及 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 权利与义务。管理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联 系日益加强而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双重背景下逐步形成 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既保护本国市场,又不伤害国际贸易 秩序,保证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外贸 易的管理和协调,从而逐步形成了管理贸易政策或者说协调贸 易政策。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 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是各国对 外贸易政策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