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传承

《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传承

《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传承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之一。

在这部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学生孟子之间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这些对话和交流不仅是对于孔子和孟子的个人理念和人生哲学的阐述,更是儒家思想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孔孟之道以及儒家思想的传承。

I.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1. 仁爱在《论语》中,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们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并通过仁爱之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学习孔子和孟子都非常重视学习,他们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得到真正的智慧和人格的提升。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教导学生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

3. 君子与小人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和小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类型。

孔子和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而小人则是指那些道德败坏、品德低下的人。

他们通过对话和故事,强调君子的人格力量和影响力。

II. 孔孟之道的传承演变1. 孔子的学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仁爱、学习和修身养性为核心,通过理性和智慧的引导,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2. 孟子的哲学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并提出了关于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具体观点。

3. 儒家学派的传承自孔子和孟子以后,儒家学派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后来的儒家学者通过对《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他们继承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根据时代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观念。

III.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1. 社会道德建设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

他主张“天命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

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

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

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

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和孟子。

他们对于人性、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主张,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礼仪、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谐关系。

孔子主张人人都应该有教育机会,他提出了“以教民以礼义”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根本。

同时,孔子对于政治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君主应该仁政明理,以身作则,带领国家走向和平和繁荣。

其次,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了以天命为主的政治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服从天命,而臣民则应该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婪和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

荀子还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政治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他主张人性本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价值观。

孟子认为人们本能具备了善良和道德的本性,只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恶劣。

他主张以仁爱和忠诚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契约和责任。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心”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有爱心、善良和同情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

总体而言,孔子、荀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都强调了道德、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世的思想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伦理、教育和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儒家”。

此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人性观孔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恶行。

他认为通过“礼”的法度和规则,可以使人自我约束,维护社会和谐。

孟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可以通过教化和修养,使其自我改善。

他认为人类有四种本能,即仁、义、礼、智,只有通过正义和仁慈的行为实践,才能体现人的本真。

二、教育观孔子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培养人类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孟子也认同孔子的教育主张,但强调关爱学生,在教育中要以“恻隐之心”为根本,即具有同情心和关爱心。

三、政治观孔子提倡“仁政”和“和谐”,主张君子可以通过德行、才能和道德领导人民,实现和平、公正和和谐。

他认为以“仁”为中心,才能实现一国的治理。

孟子也强调君子的德才与民众的同理心,认为国家由君子统治,“民无虐怨,必有所得”,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四、宗教观孔子尊崇祖先,提倡尊重传统礼教,但并不建议拜神求助,所以孔子学派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

孟子则认为人的内在需要精神寄托,有明显的信仰需求。

他主张“天命”,认为人是上天所赋予的,人类应该为天下的和平和稳定服务,同时也应该尊敬和尊重神灵。

五、伦理道德观孔子将“仁”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仁”,才能体现充分的人性。

孟子也强调“仁”。

他认为,人应该具备“爱人之心”,即面向别人,并关心其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他强调人要尽量以正义和公正为行为准则,同时也应该尊重传统礼教,尊重神灵,推崇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的生活方式。

总结: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仁、礼、智、信、忠诚等核心价值观,力求推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人均提倡仁慈和正义,认为通过培养修养和智慧,以及推崇传统礼教,才能实现和平、公正、稳定以及国家繁荣。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总结孔孟儒学

总结孔孟儒学

总结孔孟儒学引言孔子和孟子是先秦时期的两位儒家代表,他们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孟儒学进行总结和梳理,介绍其核心理念、教育观念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1. 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

仁是孔子儒学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要义。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道德素质,表现为对他人关怀、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仁德和尽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孔孟儒学还强调“礼”。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合适行为和应有的仪式,是社会秩序和人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秩序。

2. 孔孟儒学的教育观念孔孟儒学对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观念。

孔子提出了“五经”教育体系,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原则。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使人成为符合礼乐规范的社会人。

他主张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进行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学习礼仪和道德规范来塑造优秀的个体。

他还强调师德,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

3. 孔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尽管孔孟儒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但其核心理念和教育观念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仁德和礼仪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重要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培养仁爱精神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遵循礼仪规范也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素养。

其次,孔孟儒学对教育的思考和观念也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

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是现代教育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同时,孔子强调师德,提出了教育者的要求,对于现代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论总而言之,孔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其中,孔子和孟子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的思想与影响孔子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孔子的思想以家庭和社会伦理为基础,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贤明的领导能力,而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也应该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的观点,即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教学。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以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体制中。

此外,孔子对中国礼仪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举止,使社会更加有序和稳定。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礼仪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学生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孟子的思想与影响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人应该遵循天理,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心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他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主张劳动与收入之间的公平分配。

孟子的政治观点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强调人应该尽己之力去改变社会不公和不义。

他提倡个人和社会的主动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和孟子思想总结

孔子和孟子思想总结

孔子和孟子思想总结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而孟子则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并强调天命和人的责任。

本文将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总结。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孔子看来,人性本善,只是受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渐堕落。

因此,他认为人人都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主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的过程。

他提倡“君子学以致力,问以事业”,强调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仁”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善待他人,并提倡孝道、忠诚、诚实等美德。

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一些理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是天生的,认为人天生就有关心他人的善良之心。

另一方面,孟子也承认人性容易被恶劣环境影响而变坏,因此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善社会环境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行。

孟子还提出了天命思想,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人类的命运,但人有自己的选择和责任。

孟子认为人应该与天命合作,积极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现状。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使人民得到善治和公平,同时人民也有责任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努力改善社会。

总的来说,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都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的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他主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道德规范。

而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注重社会改革和人民参与。

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结合道教,佛教思想的。

既然儒家如此重要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那么探寻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脉络就显得很重要了。

就像人类要寻求人类起源的答案一样。

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最初的形态又是个什么样子的?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

儒家思想经孔子创立,并由孟子和荀子的发展补充确定了儒家的基本框架。

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出仕,为国家效力。

因此其对治国思想的发展尤为重视,提出来一系列的治国理念。

为给今日的治国之道探寻方向,因此我将选取孔子,孟子及荀子当中关于礼法的阐述评论。

“礼法”,指代道德与法制。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正如梁启超言,“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仁是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地位。

那么,何为仁?孔子没有直接出明确的定义,在《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等等不同语境来指出仁与不仁。

仁的根本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者有义务要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人民,这一过程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管理思想之中,就是德政。

《论语·子路》载:自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以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大体看出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不外乎表现在教民与养民两大方面。

从次第上说,庶之、富之等养民手段在先,人民在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障,衣食无忧之余,则又需教之化之,使之有良好的品性与行为。

这正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要以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就不能不关心民生问题,由此可见,德政的首要之务在于养民富民。

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之曰:“何事于人!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

(《雍也》)在孔子看来,要做到博施济众,连尧舜都还有所不如。

因此,孔子积极主张惠民政策,提出“因民之力而利之”,认为这样“惠而不费”。

(《尧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

(《子路》)
这实质上是把政治活动归结为正己正人两端。

当政者若不能帅身以正,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正是“名不正”的具体表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可见,正己是正人的前提,这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的治理与个人的修身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在后来的《大学》才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

对于我们今天的腐败问题的个人没有正身有很大的反思与借鉴意义。

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之一,孔子并不极端地排挤“刑”与“法”的作用。

在孔子看来,社会教化的力量虽大,但是“困而不学”,(《季氏》)者大有人在,要是其所有的人都能从教化而归化事实上几乎不太可能。

因此,刑、政对社会治理来说也有其应有的功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这也就说,仅仅通过刑政等方面的社会控制手段来整治人们的行为,只能使老百姓因害怕受到惩罚而暂时不敢为恶,却不能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使之自觉地扬善去恶。

反之,如果能用道德来劝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则不但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而且可以进而培养人民的道德意识,使之自觉地走上正道。

也就说,孔子认为,行政与法律的手段只能
起到补充教化不足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孟子的社会管理思想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的“仁”的思想,提出了“性善”、“仁政”等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作为人之善性的“仁、义、礼、智”四者中,孟子尤其重视“仁”,甚至称“仁,人心也”(《告子上》),从而以“仁”来统摄其他三个方面的德行。

孟子认为,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

行仁得的天下,不仁则失天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失其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离娄上》)因此,仁义之政实质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废,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行仁是得人之道。

民心的向背不依靠霸道武力的征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公孙丑上》)第二,仁政是战胜之道。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使天下“定于一”,因此他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是认为仁政是战胜不败的根本保证。

他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使人民拥有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防辟邪侈,无不为已。

(《滕文公上》)在孟子看来,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有可能“防辟邪侈”,违法犯禁。

而一旦等到他们犯了罪,再“从而刑之”,那就是“罔民”(《滕文公上》),即是陷害老百姓。

可见,仁政保民的首要之务就是使人民衣食无忧,做到“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黎民不饥不寒”,从而“养生丧死无憾”。

(以上均出自《梁惠王上》)
那怎么实现养民惠民的理想宏图呢,孟子认为,薄赋税作为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在发展民生的同时,孟子反对取民无度,主张应该“取民有制”,(《滕文公上》)薄赋税以养民之财,所谓“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可使富也”。

(《尽心上》)
孔孟之道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发展的,虽然主张建立“三代”的理想社会,但也意识到社会形势的发展已大不一样了,退而求其次,先建立小康社会,然后大同。

孔孟认为民为天下之本,因此要实行仁政,爱民。

孔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的日常行为中,对国人的思想影响程度可见之深。

孔孟的主张人际关系上以仁,要和睦相处,相互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对我们的行为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孔孟也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贵贱有别,这是不符合当时的要求的。

同时,其主张以德为上,法治只是不得已的辅助手段。

这也是对我们现在强调建设法治国家不符的,过分强调德治就会削弱法治的理念,法治不及,人治还是存在,是不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信任并不能代替监督,只有用法律的,道德的手段去监督,才会让人不至于违法违德,在腐败问题比较严重的今天,如果只讲求道德,希望那些官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自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法律就显得很重要了,并且让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那样的法才真正对人起到约束作用。

尽管孔孟的儒家学说存在某些不足,但是在今天我们的信仰缺失,随时有文化迷失的社会上,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文化学说能比儒家更能影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儒家的许多主张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指导人们的行动,我们更应该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