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异同点)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摘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体系,仁分为成德之仁和为政之仁两个方面:成德之仁要求个人在爱的基础之上,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实施以忠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以塑造个人的完美人格;为政之仁就是把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以周礼为落脚点、通过正名恢复周礼。
成德之仁是出发点,为政之仁是目的。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仁学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学的核心的基础之上,通过先验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得出仁政,要求执政者“保民而王”:贵民思想是核心,以德配君和制民之产是对贵民思想的落实。
两人由于是继承关系,必然存在相同之处:都是在人生而有之的真实情感上,以个人为出发点,要求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对社会秩两人由于是继承序价值的追求。
但二人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思想的立足点上存在差异。
孔孟二人虽然距今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思潮和经济形态来说存在缺陷,但也不无助益,而且助益是主要的。
关键词: 孔孟;仁;仁政The idea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Abstract: Confucius i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system, its core is benevolence, drove in benevolence into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nd Good political behavior two aspects: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sked individuals in love, abide by a series of foundation of moral norms,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will be in perfect shape personal personality, The kernel is the moral politics as political basis, zhou foothold, through the rectification for restoration of zhou.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kernel is independent, objective. Mencius was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onfucianism, his benevolence is in succession ofConfucian benevolence, through the core based on the "all men have a priori obtained of" giving "protecting the leadership,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the king" : your people thought is the core of morality, and the peopl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your people thought is carried out. They are due to inherit relationships, there must be of the same: all is in life and true feelings, based on individual as a starting point, people-oriented, finally realize social rank two due to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sequence is inherited. But two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cause in the standpoint of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lthough it has two Confucius thought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 but also defects, and helpful.key: Confucius ;Mencius ;benevolence ;benevolent governance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任浩(甘肃天水师范学院 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741001)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孟子处于战国初期,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发展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

孔⼦孟⼦荀⼦思想发展_孔⼦孟⼦荀⼦思想的⽐较 孟⼦的思想部分继承了孔⼦的思想,有继承就有发展,那有什么表现呢?下⾯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孟⼦荀⼦思想发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对孔⼦思想发展的表现 第⼀,从反对“⽤⽥赋”到“制民之产”,孔、孟维护不同的经济关系,孔⼦维护的是奴⾪制的经济关系,孟⼦所维护的已是封建的经济关系了。
第⼆,由⿎吹礼治到宣扬仁政,孔、孟维护不同的政治制度。
孔⼦所主张的是奴⾪主贵族专政的礼治。
孟⼦的礼,被赋予了封建性政治涵义的伦理道德规范。
并把建⽴“合理”的封建⼟地关系即“经界”与缓和阶级关系作为仁政的重要内容。
第三,从尊君到轻君,孔、孟对国君态度有变化。
孔⼦把国君看得⾄⾼⽆上,即使是⽆道之君,也决不能反对;孟⼦则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孟⼦看来,国家的⾂民可以选择君主,要以君主是否实⾏仁政、王道为准绳,把新兴地主阶级“得天下”、“王天下”的事业看得⾼于⼀切。
第四,从畏天命、重⼈事到尽⼼、知性、知天,孟⼦吸取与改造了孔⼦的哲学思想,创造了天⼈合⼀论的主观唯⼼主义的哲学体系。
孔⼦孟⼦荀⼦思想的⽐较 孔⼦:更关注贵族,⼠⼈以上级别的阶级利益,这是儒家思想有等级的“仁爱”思想的体现,本来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
孟⼦:最关注民⽣,⽼百姓的利益,可以说孟⼦是最关注民⽣的先秦思想家,甚⾄超过了以“兼爱”为思想的墨⼦。
荀⼦:是⽐较有争议的,甚⾄有⼈认为他是法家思想,所以他的思想⽐较切合社会实际。
荀⼦有“⼈性本恶”之说,其实应该是“⼈性向恶”,两个的差别是,前者是本性是恶,后者说的是有可能向恶。
孔⼦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不思的局限性,也道出了思⽽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成为有道德、有品位.有学识的⼈。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价值。
孟⼦认为学习要专⼼致志,他举例说,从前有个弈秋是当时全国最善于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下棋,⼀个⼈听得专⼼,另⼀⼈却思想开⼩差,在想着拿⼸箭射天鹅.结果后者的成绩⾃然不如前者了.所以孟⼦指出:“学问之道⽆他,求其放⼼⽽已矣。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
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孔子;孟子;发展一、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孔子以仁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并一直影响中国以后的儒学发展方向。
孔子“仁”的内容是丰富的,思想是深邃的。
孔子的“仁”无形中塑造了理想人格。
这种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仍然有着重要作用。
从政治上讲,他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反映在民族意识上,个人应以维护民族利益为最高的人生价值,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了不少仁人志士,从而唤醒了中国人民思考中国民族意识感和民族精神。
从文化上讲,他的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思想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开启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新纪元,创造出人类新的思想灵魂。
但孔子的“仁”只是确定了仁的本质内涵,他的说法带有很强的约定性,只告诉人们应当以仁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人为什么要履行仁道,以及在现实的生活中怎样履行仁道并没有充分说明,这主要是因为孔子没有将仁与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这个任务主要是由孟子来完成的,孟子将仁与心联系起来,使仁学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对孔子仁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孟子从性善论仁孟子性善论从理论上说明履行仁道的内在根据和履行仁道的可能性,使儒家内在性原则得以深化。
孟子性善论是心性论仁,肯定人心是仁的,因而人性就是善的。
性是指现在人性化的倾向即是善,不但圣人是性善,就是说现在倾向是善的,现在就是,故不是未然性善,是彻始彻终的没有人不是性善[1]12。
凡说性恶的人,都是从结果往上推,并未就发端起念处去说[1]131。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建立起新的诠释体系。
处于战国时代的孟子,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新的诠释。
在遵循孔子著述思想的前提下,提升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品格从人的生命主体和人的生存意义的角度,深化了孔子的“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化和开拓了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论述孟子对于孔子文艺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解诗对孔子解诗的继承和发展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儒学典籍。
孔子将《诗经》作为教学中的教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作用,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将《诗经》作为了“仁”和“礼”的范本。
孔子在儒学思想的前提下,以故有的思想体系解经,演绎出诗》中无处不在的“仁” “礼”观念。
对于孔子的解经,孟子做出了这样的论述: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 :“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孟子 ?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 ,对于诗句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
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去损害诗歌的深层意义。
需要用自己的 领会和感悟 ,去探求诗歌的真正内涵。
即所谓“当以己 ‘意',' 。
” (朱熹《孟子集注》 )以意逆迎取作者之‘志志的解经方思想方法。
孟子不是单纯从艺术欣赏的方法来解读《诗》 而是强调将之视为教学的素材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中 与“理”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对人格之美的继承和升华 孔子从 “仁”的思想出发 ,建立起了一套身为儒者的完美人格体系 ,并试图以此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道德颓势。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教育功能
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
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
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
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
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
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
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
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
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
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滕文公上》)这就把国家办学校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了。
孟子这样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政治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教学方法
(一)培养道德习惯
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
(《雍也》)又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这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上能保持继续不断前进的毅力,养成道德习惯。
孟子曾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讨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孟子还作比喻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告子上》)孟子用庄稼的成熟来比喻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颇为形象的说明
(二)培养道德行为自觉
孔子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孟子着重论述了道德的责任感。
他认为“任何道德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要反问自己。
总之是行为的正当与否,行为的效果如何,都是要自己负责的,不能依赖别人,或归咎于别人。
”
“修己”、“修身”是孔孟儒家伦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本观念。
今天我们应当吸取
和发扬其积极方面的意义,使之成为道德教育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讲“志于道。
”(《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
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
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
(《尽心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
”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
(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
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
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
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五)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
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六)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
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着教师学习。
(七)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
孔子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孟子跟据孔子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五种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
我们看《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他的众多弟子的指导,大致符合孟子的这段描写。
孟子认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我们今天还是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诸如教师、学生、环境、设备等等主客观条件来选定可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孟子首次提出和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