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最被常引用的社会学着作

合集下载

柯林斯(西方社会学理论)

柯林斯(西方社会学理论)

2、“贱民”的体验 Siu-song男护士谈到:感染SARS(对我来说)最糟糕的事 情不是最痛苦,而是我的家庭经历了很多的歧视,我生病时。 当我的姐姐告诉她的老板,我已经感染SARS,我无法相信, 在冒着我的生命去帮助别人,我的家人最终被歧视。每次我 听到人们谈论他们如何支持卫生工作者我感觉不舒服,他们 对待我们像麻风病人或怪物
微观
宏观
主要理论
(一)、互动仪式链 (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互动仪式链的核心机制:高度的相互关注 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是一致的,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兴奋 的神经系统与身体的有规律的带动相协调一致、由这种“身心”集合“,形成了 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带来了情感能量,感到了信心 ,热忱。 互动仪式(IR)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的关注对 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 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 3、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 此知道了关注的的焦点 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参与者的体验
1、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 2、个体的情感能量【EE】: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满腔热忱 的感觉 3、代表群体的符号“标志或其他的代表物”,使成员感到自 己与集体相关。(涂尔干所说的神圣物) 4、道德感: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的符号。
IRC是一个动机模型,它把个体从一种情景拉到和推到另一个 情境,它受市场式机制的驱动,这一机制表明拥有社会资源— —他们的EE和以前的IRC中积累的成员身份符号(或文化资 本)——的每个参与者,如何与他们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类型 的IR的基础。每个IR达到的情感强度的相对程度,自热地会与 那些人的社会视阈之内的其他IRs做比较,把每人吸引到他们 感到会有更多的情感性的社会情景之中,而远离只有较低的情 感吸力或情感上厌恶的其他活动。

教师应读的100本书目

教师应读的100本书目

教师100本必读书目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作为中国教师,论语一定要读的。

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教师不能不读,不能不研。

3、《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新世纪的教师应该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卢梭呼吁:“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读卢梭,你会明白该不该“把人当人待!”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图书之一,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菱,被誉为“新时代教育之父”的巨著。

也许你早就知道夸美纽斯,但今天、明天读来,你会有着永远的震憾。

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是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有位专家是以“我们需要赫尔巴特”撰文推荐。

7、《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此书是英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刻影响后世学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至今仍然是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必读之书。

从绅士教育的背后,领悟教育的又一价值。

8、《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杜威使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相信教育无关任何东西,它只是产生民主人士和科学家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正是这些人将指引我们进入一个更为进步的未来。

效应大全

效应大全

效应大全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巴纳姆效应,又称:弗勒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

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2、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3、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

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

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性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

名人的学习方法

名人的学习方法

中外名人学习方法启迪1 爱迪生“读书”——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

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

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

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

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

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

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

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

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 陶渊明“指点迷津”——学习没有捷径“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

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

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

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1. 引言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理论和观点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广告。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旨在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原理在广告中的应用,深入分析如何利用社会学原理进行广告策划,并通过列举案例进行解释。

2. 社会认同与广告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对自身身份和归属感的认同程度。

在广告中,利用社会认同的原理可以让消费者与产品或品牌建立情感联系,从而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2.1 明星代言利用明星代言是一种常见的广告策略。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形象和社会地位能够传递一种值得认同的信息。

例如,某品牌使用著名演员张艺兴作为代言人,他的时尚形象和年轻群体的社会认同度高,能够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关注和认同,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2.2 情感共鸣广告中创造情感共鸣是另一种利用社会认同的方式。

通过刻画广告中与目标消费者社会角色和情感关系相符的场景,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某洗发水广告中展现了一个年轻母亲为孩子洗头的场景,通过刻画母爱和家庭温情,让目标消费者能够产生共鸣,觉得使用该产品能够满足他们对家庭关爱的需求。

3. 社会认知与广告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在广告中,利用社会认知的原理可以通过塑造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来达到推销的目的。

3.1 理性信息传递理性信息传递是一种常见的广告手法。

通过提供产品的信息、特点和性能,让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积极的认知,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例如,某汽车广告突出了该车的安全性、节能环保和科技配置,通过传递这些理性信息,让消费者对该车产生认知和信任,提高购买的可能性。

3.2 社会标签的塑造社会标签是一种对个体或产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归类。

广告中通过塑造产品的社会标签,能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某高端珠宝品牌的广告片中展现奢华场景和社交名流,通过这种社会标签的塑造,让消费者将该品牌与高端、尊贵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其吸引力和购买欲望。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孔德一、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

人类行为受情感支配与决定。

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和利他主义或无私的精神。

情感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将维持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1、语言2、所有制3、社会组织(劳动分工)4、宗教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工业社会同传统社会明显区别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化的正功能:充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分化的负功能: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人粘合剂。

宗教具有增加社会团结的功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社会的变迁,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

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工业社会的特征:(见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利益。

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1、才智2、死亡3、人口4、种族5、气候6、道德价值7、政治活动斯宾塞一、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一直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也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

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50个书目说明:文史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标志着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这套推荐书目是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了哲学、美学、社会科学、经济、历史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推荐给对文史哲有爱好、有兴趣的中学生,共50种。

哲学方面有儒家经典——“四书”中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有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选本《史记选》;有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全球35国翻译出版的《苏菲的世界》等。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阅读。

在选择这套书目时,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时还兼顾到各个学派,并坚持学术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阅读文史哲著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风,克服枯燥乏味情绪;其次要掌握著作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科学、经济历史地理工具书及其他哲学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2017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汇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许多重要论述,对于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注重用理论来说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把握科学的方法论。

3.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10本书描述的是“理念”自身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描述绝对理念的进展时,力图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

恩格斯指出:“不读黑格尔的著作,当然不行,而且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朱永新推荐给父母的100本书

朱永新推荐给父母的100本书

朱永新推荐给父母的100本书第一本:《发现母亲》作者简介:王东华,男,1963年6月25日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理论第二学士学位班。

先后任职于华东交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

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40万字),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首部成交著作。

其致力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80万字),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由他精心编选的的新作《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一经出版,便入全国畅销书榜。

最近该书又被全国妇联“世纪父母读书计划”选中,作为3本优秀家教读物之一向全国父母推荐。

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杂志“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青年人物”。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

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

其研究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

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净心倾听地独特声音。

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连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

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

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

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ourdieu, P. (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著 布迪厄,1984, 区隔:一种 《 无 1 218 the judg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作 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k S. Granovetter. American Journal of 论 2 185 Sociology, Volume 78, Issue 6 (May, 文 1973),1360-1380. Raudenbush, S.W. and Bryk, A. S. (2002). 著 3 174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Second Edition). 作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格兰诺维特,1973,弱 关系 《 的力量》 ,美 国社会学杂志 郭志刚 Raudenbush, S. W.,2002, 《 分 译,社科 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 文献, 析方法》 , 2007
5 166
著 William Julius Wilson,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作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作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基础》
著 Travis Hirschi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 无 作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因》,1969 论 William H. Sewell, (1992), A theory of structure: 文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 American 西威尔,1992, 关于结构的 《 一个理论》《美国社会学杂 ,
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助理社会学教授 NealCaren 根据对近 5 年来美国 36 本社会学杂志的 5663 篇文 章的引用分析,排列出这 5 年来被引用最多的 100 本社会学著作或文章。原文参见: /the-102-most-cited-works-in-sociology-2008-2012/ 原文 101 篇,但有 一篇完全重复,所以中文版列出 100 本。 排次 类 英文名称 名数 型 中文名称 是否有中 文版
刘波等 译,北京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著 帕特南,2000, 独自打保 《 大学出版 4 171 American Community. by Robert D. Putnam. (New 作 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社,2011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年 成伯清, 鲍磊,张 戌凡译, 威尔逊,1987, 《真正的 穷人 上海人民 出版社, 2007, Denton Nancy, Douglas Massey ,1993, 著 南西,1993,美 国种族隔 《 无 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6. 133 作 离:分割与底 层阶级的产生》 of the Undercl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McPherson, Lynn Smith-Lovin, and James M 米勒.麦弗逊等, 《物以类聚: 论 Cook ,2001,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社会网络中的同质性》 , 7 128 文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 2001, 《年度社 会学评论》 27: 415-444 (August 2001) Barney G. Glaser, Anselm L. Strauss,1967,The 著 格拉泽,斯特劳斯,1967, 《发现 无 8 127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作 扎根理论:定性研究的策略》 Qualitative Research, 9 124 著 Coleman, Jame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科尔曼,1990,社 《 会理论的 邓方译,
12 122
West, C. and Zimmerman, D. H. ,1987,Doing 论 13 121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Vol.1, No. 2. (Jun., 文 1987), pp. 125-151.
冯钢译, 著 Erving Goffman,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戈夫曼,1959, 《日常生活中 北京大学 14 119 作 Everyday Life, Anchor 的自我呈现》 出版社, 2008 Elijah Anderson,1999,Code of the Street: 著 伊莱贾·安德森,1999, 《街道 无 15 117 Decency, Violence, and the Moral Life of the Inner 作 法则》 City,W. W. Norton & Company Robert J. Sampson ,1997,Neighborhoods and 论 罗伯特﹒J.桑普森,1997, 《 社 无 16 111 Violent Crime: A Multilevel Study of Collective 文 区与暴力犯罪》 Efficacy,Science,Vol. 277 no. 5328 pp.918-924 梅耶,1977, 《制度化 组织 论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 17 105 文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构 《 》,美 国社会学杂志》 83, No. 2 (Sep., 1977), pp. 340-363 赵旭东 Anthony Giddens, 1991,Modernity and 方文 王 著 吉登斯,1991, 现代性与自 《 铭铭译, 18 104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作 我认同》 1998,三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联书店 John W. Meyer,1977,Institutionalized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 论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 20 98 文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91, Issue 3 《美国社会学杂志》 (Nov., 1985)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著 布迪厄,1977,《实践理论大 无 20 98 Practice, Cambridge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作 纲》 Anthropology 吴宗宪、 苏明月 Gottfredson, M. R., & Hirschi, T. (1990). A general 迈克尔·戈特弗里德森、特拉 著 译, 中国 《犯罪的一 22 96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维斯·赫希,1990, 作 人民公安 般理论》 Press. 大学出版 社,2009 William Julius Wilson ,1996, 《When Work 著 威尔逊,1996, 当工作消失 《 Disappears :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 无 22 96 作 时》 Vintage; James 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 论 Sociology, Vol.94, Supplement: Organizations and 科尔曼,1988,社 会资本对 无 22. 96 人类资本的创造》 文 Institutions: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Structure. (1988),pp. S95-S120. David A. Snow, E. Burke Rochford, Jr., Steven K. Worden and Robert D. Benford. Frame Alignment 斯诺.1986.《框架整合过程, 论 微动员及运动参与》.《美国 25 92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文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社会学评论》 51, No. 4 (Aug., 1986), pp. 464-481 Erving Goffman, 1968, Stigma: Notes on 著 26 91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作 Harmondsworth: Pelican Books. 27 87 28 86 宋立宏 戈夫曼,1968, 《污名:受损身 译, 商务 份管理札记》 印书馆,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