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作业
海上钢琴师的影评

海上钢琴师的影评海上钢琴师的影评「篇一」在众多没有获得奖的影片里,往往沙里藏金,也有精品。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当年就没有得什么奖,可是过了许多年以后,我们再回头看看,这部电影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海上钢琴师》也是一部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电影。
但是当年它诞生的时候,确实也没得过任何奖项。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
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影片采用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成功打造了这部经典影片。
《海上钢琴师》的题材和视角都非常独特。
它是意大利的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作品。
在一个,豪华游轮头等舱里,有一个孤儿被遗弃了,这个事发生在1900年,船上的水手把这孩子养大。
由于什么信息也不知道,不知道他爸爸他妈妈是谁,只能按他年代起名,就叫1900。
1900在船上一天天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
后来他长大了,就在船上的爵士乐队里当钢琴手。
他把这个船当做自己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船上走下,来到什么纽约,巴黎,这个船停靠的繁华都市。
他身边有个朋友叫麦克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
但是这个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过了自己人生唯一一段爱情。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这麦克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
他得到一个消息,说那个游船叫佛吉尼亚号,说最后要把它炸毁了,他才想起这1900是不是还没下船。
他再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1900在一个角落里还出来,还真跟他见面了,说我生在这条船,死也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
后来麦克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地看见这个佛吉尼亚号和1900一起被炸得粉碎沉在大海里。
但凡你看过这部电影,我相信99%的人会被这个电影里头这种情节打动。
这个片子拍摄起来既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
海上钢琴师 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美妙的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感人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首先,电影以海洋为背景,给人一种宽广而深沉的感觉。
无边无际的大海,与人类的小小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力,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海洋的伟大和神秘。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与海洋的声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的合奏,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力量和美妙。
其次,影片通过主人公阿里斯提德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
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演奏钢琴,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中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里斯提德的钢琴老师伊丽莎白是一个坚定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让我明白了女性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而小提琴家达琳娜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才华的年轻音乐家,她的音乐演奏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这些人物形象都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让我对音乐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感动和共鸣的电影。
它通过音乐和故事,打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坚持和勇气的电影。
它让我明白了音乐的力量和人生的美好,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每个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共鸣,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让人心碎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爱情和人生
的美丽故事。
这部电影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改编自意大利作家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在二战期间的动人故事。
首先,电影的音乐是令人难忘的。
拉杜·伊利亚尼尼的钢琴演奏让人心醉神迷,
每一曲都充满了激情和深情。
音乐成为了电影的灵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
音乐和梦想的世界。
每一段音乐都让人感到震撼,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了主
人公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其次,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也是令人动容的。
主人公在二战期间与心爱的女人分离,但他对她的爱却永远不曾改变。
他用音乐来表达对她的思念和爱意,让人
感到了他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
这种深沉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到心痛和感动,让
人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电影中的人生哲理也是令人深思的。
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梦想的追求让人感到震撼和鼓舞,让人对人生有了
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让人感受到了音乐
的魅力、爱情的伟大和人生的意义。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
生活和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
欣赏这部美丽的作品。
海上钢琴师影评15篇

海上钢琴师影评15篇海上钢琴师影评(15篇)海上钢琴师影评(一):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将在院线以修复画质重新上映,这部电影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初看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可在了解了爵士乐的发展背景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隐喻,电影的主人公叫1900,那“1900”到底是什么?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
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
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
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
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
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
而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拉格泰姆。
如果说蓝调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就是爵士乐之父。
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
成年后的他一向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
之后他遇见了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麦克斯。
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
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
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1900”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
这个故事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或许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终没落的全部历史!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
2019电影海上钢琴师专业影评4篇

2019电影海上钢琴师专业影评4篇关于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海上钢琴师专业影评在众多没有获得奖的影片里,往往沙里藏金,也有精品。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当年就没有得什么奖,可是过了许多年以后,我们再回头看看,这部电影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海上钢琴师》也是一部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电影。
但是当年它诞生的时候,确实也没得过任何奖项。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
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影片采用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成功打造了这部经典影片。
《海上钢琴师》的题材和视角都非常独特。
它是意大利的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作品。
在一个,豪华游轮头等舱里,有一个孤儿被遗弃了,这个事发生在1900年,船上的水手把这孩子养大。
由于什么信息也不知道,不知道他爸爸他妈妈是谁,只能按他年代起名,就叫1900。
1900在船上一天天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
后来他长大了,就在船上的爵士乐队里当钢琴手。
他把这个船当做自己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船上走下,来到什么纽约,巴黎,这个船停靠的繁华都市。
他身边有个朋友叫麦克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
但是这个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过了自己人生唯一一段爱情。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这麦克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
他得到一个消息,说那个游船叫佛吉尼亚号,说最后要把它炸毁了,他才想起这1900是不是还没下船。
他再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1900在一个角落里还出来,还真跟他见面了,说我生在这条船,死也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
后来麦克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地看见这个佛吉尼亚号和1900一起被炸得粉碎沉在大海里。
但凡你看过这部电影,我相信99%的人会被这个电影里头这种情节打动。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海上钢琴师,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其实好像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晰,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爱问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或者什么道理,而这部影片看完之后的混沌感让我彻底有点崩溃,崩溃的不仅是我的思想,还有对传统教育的信任危机。
好的作品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那样的绝笔,《海》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的世界“船、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靠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钢琴师喜爱船,喜爱摇摆和漂移的大陆,喜爱那些匆忙的过客从眼前走过,由于他已经彻底的习惯了,已经与船和钢琴融为了一体,一旦离开哪里,他会感觉到陆地在摇摆和颤抖,习惯了动荡,是不是也就拒绝和厌恶和平和清静呢?喜爱看别人实现理想的人生匆忙来去,喜爱自己在钢琴前独唱主角,这种喜爱是不是也说明白一个人思维定式对人生观简直观的禁锢?一个不能适应环境改变、不能随环境改变而转变自己角色的人注定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这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那么,那么钢琴师的结局是不是一种历史时代消亡的寓意?钢琴师是依靠那个时代还是被那个时代抛弃了?只知道他的故事变成了另一个伙伴的传奇!钢琴师是喜爱自由的,喜爱自由的弹奏自己的钢琴,喜爱自己的生活表达方式,喜爱船上那种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究竟是世外桃源,这是不是导演心目中的抱负世界?抑或是对战役世界的一种躲避心态?由于片中,小号手离开船之后,像钢琴师那样说了“让战役滚蛋!”的台词,惋惜没有钢琴师的气概。
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净?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是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惊?当钢琴师站在舷梯上迟疑不决的时候,面对尘烟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钢琴师究竟下定决心从今不再离开自己漂移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一部反映人们内心抱负境界的情感呓语。
《海上钢琴师》电影影评

《海上钢琴师》电影影评在温暖的被窝中,我静静地看完了《海上钢琴师》,心中充盈着难以言喻的酸楚。
这部电影,我已记不清看了多少遍,但主角生动的面容和忧郁的眼神,依旧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麦士在船舱里找到 1900 时,他所说的那些话,让我难以忘怀:“城市如此之大,无边无际,尽头在哪里?你能给我看看尽头吗?当年,我踏上跳板,并不觉得困难。
我穿上大衣,感觉自己一表人才,充满决心、把握和信心。
然而,我停下来,并非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
你明白吗?是因为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连绵不绝的城市,应有尽有,但就是没有尽头。
对于我来说,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位太美的美女,是一条太长的航程,是一瓶太浓的香水,是一篇无从弹奏的乐章。
我无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记得我,除了你,麦士。
你最好习惯一下,因为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
朋友,请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麦士的眼泪如泉水般涌出,流淌在他的脸庞。
两人静静地坐着,默默等待着。
最终,麦士缓缓戴上帽子,与1900 紧紧相拥,然后转身走上楼梯。
楼梯发出噔噔的响声。
1900 看着麦士上楼,面带微笑,眼神中闪烁着上帝的光芒。
“麦士!”他喊道。
“当我站在天国的大门外,圣人查阅生死册,却找不到我的名字。
‘你叫什么?再说一遍。
’‘1900。
’‘哦,名单上只有易九龄、裘铃、伊灵岭。
’‘圣人先生,我在船上出生。
’‘什么?’‘我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也许因此册上无名。
’‘哦,是沉船而死?’‘不,是炸死,六吨半炸药,砰!’……”麦士带着笑容离开了那艘船,他为有 1900 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骄傲。
其实,他又何尝不想如此?这或许也是每个人的心愿吧,但我们却缺乏这样的勇气。
“两条右臂,怎样在胸前划十字架呢?”“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样的音乐呢?”“希望天堂有钢琴。
”麦士坚信,天堂一定会有钢琴的。
如果没有,上帝也会为他的朋友量身定制一架。
他的名字是:丹尼勃曼 T·D·林蒙·1900。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令人难忘的音乐,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难以忘怀的触动。
这部电影由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根据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首先,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出了一个浪漫而神秘的海上世界。
托纳多雷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和激情的故事中。
无论是海上的风暴还是钢琴的旋律,都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美妙。
其次,电影通过主人公特拉梭的音乐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传递了一个关于追求梦想和坚持信念的故事。
特拉梭在逆境中坚持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他的一生中,他都用音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渴望。
这种坚持和热情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此外,电影中的爱情线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部分。
特拉梭与一个名叫诺拉的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纯真和深情的一面。
他们之间的相遇和分离,以及他们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感动。
这种爱情让人相信,即使在困难的时刻,音乐和爱情仍然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总的来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共鸣的电影。
它通过美妙的音乐和精彩的表演,向观众传递了关于追求梦想和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爱情的美好,也让我明白了人生中坚持不懈追求自己梦想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要一部能够触动心灵的电影,我强烈推荐你去看《海上钢琴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钢琴师》影评院(系)名称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学生姓名尚轩轩学号101214055《海上钢琴师》影评上帝说,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
生而旅途求索,死而安然停留。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让心灵归栖的地方。
生命最珍贵的幸福,恐怕就是找到自我--那个一直萦在梦中,漂泊的终向···一、影片介绍《海上钢琴师》(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指导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影片,同系列的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制作与1997年7月。
最早在意大利上映也就是1998年10月28日,此后逐渐在其他国家上映。
获奖情况: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最佳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1999年欧洲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199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最佳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制片人、最佳剧本(朱塞佩.托纳多雷)、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另,颜尼欧.莫利克奈因本片原创配乐的创作和研究工作而获得特别银丝带奖;2000年德国艺术院电影公会(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公会电影奖-银奖最佳外语片;200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原创电影配乐(颜尼欧.莫利克奈);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二、故事介绍1900年元旦,维吉尼亚号邮轮到达美国纽约,人们望着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大声欢呼着“America”。
而邮轮上的添煤工丹尼在头等舱寻找着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值钱的东西,结果却在一架钢琴上发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儿(这恐怕是后来最有价值的“东西”)。
丹尼收养了他,教他读书、写字。
并给孩子取了一个奇特的名字“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由于这个孩子没有任何身份的证明,丹尼为了保护他而不允许他离开船舱。
直到8岁那年,父亲丹尼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而送命,1900参加父亲海葬仪式的时候突然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旁边的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music”。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在晚上来到餐厅里的钢琴旁信手弹奏,从来没有人教他他却弹出美妙的曲子,船长问他“Nineteen hundred, all of this is entirely against the regulations”,1900转过头回答说“Fuck the regulations ”!从此便开始了他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
1900此生从未下过船登上大陆,在维吉尼亚号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船上认识了好友知己max,也爱上过一个女孩儿,可是最后还是和破烂的邮轮一起被炸毁在海上。
即使他击败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Fuck jazz too)使他名声大振,但这些似乎都对他没有任何意义。
之后有人找他录制唱片,而录完唱片1900才明白这些人是要把他的音乐拿去为他卖钱换取所谓的名声,1900立马拿走唱片说“I won’t let my music go anywhere without me ”。
或许在录制唱片的时候1900偶然看到并且爱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风琴匠的女儿),对爱情的憧憬使他曾经“下定决心”要离开船去开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张唱片送给她(唱片最终没有送出去,所以被他亲手毁掉,而max却把它粘好并藏在钢琴架里,而这也成为这位天才钢琴师唯一流传于世的曲子)。
可当他在走到船梯上看到了迎面而来的巨大繁华如迷宫一样的纽约市,1900伸手把自己的帽子扔到海里,从此和这个世界擦肩而过。
三、电影语言分析(一)摄影:1、导演采取极端的浪漫主义,构建了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意“史诗”影片。
因此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走入两个极端:西方有人称他为“最好看的烂片”,当然也不乏佳作的称赞。
其实没有统一的答案,导演想要表达的初衷只有一个,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却千差万别。
用一句永不过时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要在与你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优秀的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赢得声誉和功名。
站在这样的角度对待这部影片,那么它肯定是过于理想太过虚假或者是难以接受。
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应当属于古典电影的范畴,精神上偏向于形式主义,因为它既没有现实主义那样过于追求准确而忽视了艺术美感,也并不只是单单注重各种夸张技巧的形式主义。
2、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潮湿的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画外音慢慢告诉观众他的心里想法,他开始逐渐回忆这个故事。
在这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特写镜头,比如说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向1900挑战时不可一世的面部表情,而对1900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
这些微小的事物被摄像机特写放大到抽象,其中暗含着隐喻,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尘世的人在不断追求着外表的光鲜和完美却忽视了灵魂身处的巨大空洞,与1900天真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外还有两人斗琴时旁观者夸张的脸部表情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的那双眼睛。
这双眼睛从小时候到长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永远都是那双干净、无邪、澄澈的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具有一切大海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1900灵魂的高贵和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和尘土。
和前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导演的倾向性和思想内涵,而且导演在整部影片里用大量的镜头来表现这双眼睛,更能说明这一点。
3、从总体来说,影片的色调是明亮而偏向于暖色系。
当然,影片命名为《海上钢琴师》,就不能少了大海的颜色,在大多数的时候蓝色代表着忧郁、孤独这种冷色调的心情,在影片当中1900就是这样一个在现实里非常孤独的人,对父亲的爱、和max的友情以及对爱情的朦胧憧憬也许是他生命当中仅有的温暖回忆,大多数时候陪伴他的只有音乐和海洋。
他在维吉尼亚号看着一船又一船的人们怀着幸福和希望到达美国然后大喊“America”,为这些人弹奏舞曲,用音乐诠释生活和生命。
他不是高高在上赐予别人音乐而是在人群边缘冷眼旁观,天生的孤独造就了他敏锐的触觉,用人世百态和人生的种种情感来作为音乐的素材,信手拈来,琴键在他指尖流淌,弹奏出对于生活的真诚。
同样在西方蓝色代表着自由和冒险,1900看似终年囚禁在一艘船上,但在精神上绝对自由,相比于那些整日在陆地上奔波的大众,身体和精神被命运双重束缚,1900又是幸福的。
即使是在本应十分阴暗的邮轮底层,导演也借助于添煤时的火光或者橘黄色的灯光使船舱看起来明亮而温暖,所有人物的脸部都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没有某些先锋电影中那种半明半暗的脸或者被帽檐完全遮住脸部光线的画面出现过。
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物的脸始终是暖色的,有点类似于《勇敢的心》里的那种效果,尽管没有后者那种整部影片基本都是柔美朦胧的自然光运用。
但在人身上大致类似。
在这部影片里,蓝色这种传统上冷色调的作用被减弱,加进去的是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亮光是十分纯洁安静的,恰如1900的音乐。
(二)剪辑影片在剪辑上做了很大的功夫,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
比如说在影片中有一段1900去三等舱偷偷亲吻那个熟睡中女孩时,3分钟左右的时间差不多用了24个镜头,不算很多,也比不上《战舰波将金号》里的“敖德萨台阶那一段”精确复杂。
但是镜头的各种切换和运动都十分准确的表达了1900当时的心情。
有时镜头会移动在1900的前方,1900在镜头前一边走一边寻找,左右搜索,观众无法看到1900前方的景观,这就告诉我们此时他也还没有找到她的铺位。
有时候镜头会围着他转,说明这时1900很迷茫,没有任何头绪而发现。
镜头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跟着1900的脚步,或者充当他的眼睛,看到船舱里具体的一些情景,比如熟睡的妇人和哭泣的小孩等。
最后切到他背后,突出一条过道,明确的告诉观众那位女孩就在这条过道的某一个铺上。
其中有一个镜头用意很明显,凸显1900的单纯之处,当他偷偷亲亲吻她之后,女孩翻身,吓得他立马像一个小孩一样跑开了,怯生生的眼睛在一张床架后面望着女孩。
导演还做了一段精心的安排,Jelly Roll Morton 来挑战1900,两人在大厅斗琴。
起初大厅中一片轻松的气氛,随着max看到Morton影子后音乐的戛然而止而宣告结束。
所有人转过头注视着雕花玻璃外的Morton,灯光师故意把Morton 的影子放大投到玻璃上,就像动画片的山洞里巨大的吃人恶魔还没有走过来,恐怖的影子已经蔓延到脚下。
伴随着Morton的到来,气氛变得逐渐紧张,左右人都在下面悄声议论,当然只有1900的表情依旧是那样的平静。
随后便是两人精彩的斗琴部分,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不断地从正面和侧面烘托两人高超的琴技,钢琴师夸张的表情,丰富的肢体动作,陶醉的神情,在琴键上飞驰的手指;周围人群的议论,一动不动的身体加上瞪大了的眼睛,半张着的嘴以及来回飞快变化的琴弦,脸上逐渐密集的汗水等等镜头之间的快速切换。
此外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摄,又给观众传递了许多信息。
仰拍Morton,突出了他的“高大”、过分自信和来者不善。
从一开始镜头里的1900就处于Morton的下方,以此来显示Morton的敌意。
就像中国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样,主角没有登场之前龙套都是多么多么的厉害,后来主角登场收拾他们就像掰断一根牙签一样容易。
Morton 从一开始维持着一个绅士的做派,行为举止僵化腐朽,充满了虚假和做作,相反1900则是很随意,两手叉腰或者插在兜里,随和的表情不似Morton高高在上。
Morton代表着世俗里被金钱、欲望、名声、地位所迷惑的人类,1900则导演希望人类回归本心的具体表现。
普多夫金曾经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而在斗琴过程中最激烈的部分也就是1900“发挥出十二成功力”的一段,两分钟不到用了一百多个镜头,属于典型的交叉蒙太奇。
镜头之间随着音乐而飞速切换给观众营造一种狂风暴雨般的视听感受。
其余部分大多数都是平行式蒙太奇的运用,在电影的好几个镜头中都出现了船到达纽约港口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时的欢呼声。
反复的出现,只是人不同而已,又有大批大批的人怀揣着“梦想”到达美国。
这应该是复现式蒙太奇的运用。
(三)声音曾经有人认为声音会给电影以致命的打击,这是在《爵士歌王》开创有声电影时代后评论家的论断。
现在恐怕很少有人去聚精会神的看一部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