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诗律平仄总结优选稿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郭锡良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

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

”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古义今义义素一蔬菜蔬菜义素二肉蛋奶等副食②睡:古义指打盹。

《说文·目部》:“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今义义素一打盹打盹义素二其它睡觉方式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六)参考答案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六)参考答案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练习题(六)参考答案一、“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

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二、熟记先秦古韵三十部和“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韵目。

1、先秦古韵三十部是: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第一类之部职部蒸部第二类幽部觉部冬部第三类宵部药部第四类侯部屋部东部第五类鱼部铎部阳部第六类支部锡部耕部第七类歌部月部元部第八类脂部质部真部第九类微部物部文部第十类缉部侵部第十一类叶部谈部2、“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的韵目是:上平声入声下平声入声一东一屋一先九屑二冬二沃二萧三江三觉三肴四支四豪五微五歌六鱼六麻七虞七阳十药八齐八庚十一陌九佳九青十二锡十灰十蒸十一真四质十一尤十二文五物十二侵十四缉十三元六月十三覃十五合十四寒七曷十四盐十六叶十五删八黠十五咸十七洽三、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解释下列名词:●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五一、解釋下列名詞:四六:文體名,也稱“四六文”,就是駢體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稱駢四儷六。

此文體形成于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成爲文章的正宗,唐代稱爲“時文”,晚唐至明稱“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稱駢體文。

其語言特點是:駢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飾。

工對:駢體文和近體詩中的一種對仗,因其對得工整,故稱“工對”。

它要求在對仗中用相同“事類”的詞語相對,即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動物對動物,植物對植物等。

律賦:唐宋時科舉取士所採用的駢賦,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此又叫做律賦。

律賦大都內容貧乏,文字呆板,毫無生氣,在文學上沒有多少價值。

互文:古代修辭方式的一種,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

其特點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

二、簡述賦體的演變和各種賦體的特點。

賦體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産生了四種主要形式:騷賦、古賦、駢賦和文賦。

騷賦産生于漢初,由楚辭演變而成,其寫作類比《楚辭》,如賈誼的《吊屈原賦》。

這種賦體在形式上同楚辭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內容則重在“寫志”而不重在“體物”。

古賦是指騷賦以外的漢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這種賦體往往可分爲三部分。

開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

中間常用問答的形式,篇幅也較大,極力鋪陳誇張;韻文中夾雜散文,用散文敍述,用韻文描寫。

結尾再用一段散文,發些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類似楚辭的“亂”或“訊”。

古賦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雜以三言和五言。

古賦在六朝時期發展成爲駢賦,如江淹的《別賦》。

這種賦體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講究對偶和平仄,堆砌典故。

實際上,駢賦等於有韻的駢體文,既具有駢體文的一般特點,又體現出賦鋪陳誇張的特色。

另外,駢賦到唐宋時期,科舉中要求平仄對仗,並限定韻字,因而又稱“律賦”。

文賦是受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産生的。

唐宋古文家在賦的創作上,極力摒棄駢儷之習,通篇貫串散文的氣勢,重視清新流暢,在藝術形式上給賦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創作了一些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賦,如蘇軾的《赤壁賦》等。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docx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docx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一、文部分复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填海》、《夸父逐日》、《女天》、《》、《巫山、巫峡》《王子坊》、《山草堂》、《是楼》、《伯克段于鄢》、《桓公伐楚》、《之》、《触太后》、《》第二册:《逐客》、《任安》、《答李翊》、《逍遥游》、《秋水》、《行》、《天》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哀郢》、《》、《氓》、《七月》2.复法:A.熟悉文,每一句都要会翻,每一个字都要会解;B.注意特殊句型,如前置、被句等;C.注意字的特殊用法,如名作,名作状,使用法,意用法等等;D.注意关的古、本、特殊意,尤其是不同于代的意。

二、常用部分复要点:1. 复范:第一册(一)古今不同辨析例(二)的本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分析例(上)(四)引申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辨析例2. 复法:A.注意每个的本、古;B. 注意古今意的不同;C. 注意同、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部分复要点:复通部分的基本原是,掌握基本知、基本理,在住知的要点的同,一定要掌握上出的例子,回答的候,尽量合例子。

上册(一)怎字典辞:1.字典排列方法: A. 按音序排列; B.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C.按号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年代, 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 xi 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 《》的作者是(),收字()个,全分()卷,按()排列。

6. 《》作者是(),其他虚著作有裴学海的《》,唐以后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字的构和展1. 什么是“六”?上字的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注,很作出定。

2.住慎在《文解字·叙》中“六”的解,即:“一曰指事,⋯⋯;二曰⋯⋯。

”3.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上的古字形。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1Aaronsun0468淘宝汉语言资料屋独家出售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使用者自行注意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郭锡良《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古代汉语常识(古代汉语常识(25~29))【圣才出品】

郭锡良《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古代汉语常识(古代汉语常识(25~29))【圣才出品】

第6单元古代汉语常识(25~29)一、名词解释1.四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

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

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2.喻三歸匣(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

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

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

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3.韵部(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

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

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

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

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

”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

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

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4.叶音(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叶音说(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答: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郭锡良诗律平
仄总结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标注诗律平仄之后,要分析作者为何使用拗救。

结合思想感情表达,结合诗歌音乐节奏分析
平仄就是利用汉语声调高扬拐降长短舒促的特点,造成回环往复顿挫的节奏美。

对,粘:平仄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是相对立、相反的。

这就是“对”。

“粘”就是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完全相同,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起来。

永明体
格律诗
破读是用读音的改变(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

其规律一般是把原来的声调读成去声。

中古10各全浊声母字:唇音重唇并、轻唇奉、齿音齿头从、邪、正齿床、禅舌音舌头定、舌上澄
牙音群喉音匣。

韵和韵母区别:
韵母通常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三个部分组成。

押韵的要求是韵腹和韵尾相同,所以最容易构拟古代韵母的韵腹、韵尾。

韵书的韵除了韵腹、韵尾相同,声调还要一致。

如何判定入声
(1)根据声调演变规律
凡普通话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塞音、塞擦音读阳平不送气),一律是古入声字。

(其中有分入阳平的清入声字)国破山河在深居俯夹城
(2)根据韵母的演变规律
凡普通话鼻尾韵([-n]、[-
])肯定不是原入声韵。

韵母er、uai、ui无入声; e、ie、üe多入声。

(3)根据方言读音淮安方言尚有一些入声字,口语中读短促的声调。

可以作为辅助依据。

如:白、黑、哭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 (客拗何救)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 │,─ ─
││─(梗拗芜救)薄,入声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竹,入声字。

(竹拗沙救)这种拗救往往和孤平拗
救结合在一起。

如:“芜”既救本句的“故”,又救上句“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歧拗在救)───
││,│││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 ││─(不拗吹救)
丁种句,永远没有拗救。

甲种句,两种情况:岀三拗,对三救(与孤平拗救连用);岀四拗,对三救。

乙种句,只能出现孤平拗救。

丙种句,四拗三救。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报任安书论语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北冥有鱼秋水诗经(《七月》)
楚辞(《哀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