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析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

合集下载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作者:李毛毛来源:《决策探索》2021年第22期【摘要】当代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文献法、描述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使用的教材、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个方面对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另外,还对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教学经验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套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国外涌现了大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这些研究使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为清晰明确,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在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心理素质”一词,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到21世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社会基石。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在改革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与我国中小学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从深层次探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从使用教材、主要内容以及课程模式三方面对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以期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中找到可借鉴的国外教学经验。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以下简称《纲要》)。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一、绪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高校极端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渐紧迫。

大量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林永和,2001[1];王建中,2004[2];刘春雷,2010[3]),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金春寒,2014[4]);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2003[5])。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于1996年所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应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明确提出来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同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提出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或专题讲座。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他们的当前生活具有现实性影响,而且还将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满足大学生可持续性成长成才的必要要素。

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人格倾向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吴佩杰,2009,宋凤宁,2009[6];龚光军,2009[7])。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案例

文献综述举例1:题目: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历史逻辑上看,其实我国古代更早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了:孔子的乐学说就涉及了人的兴趣与情感。

到了现代,非智力因素已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开展了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深入广泛研究了非智力因素的组成要素数学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了共识。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从狭义上来讲,则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和学习方法等。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故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2、探讨了学习动机的意义、作用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动机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它对数学学习有如下的功能:第一是激活启发功能;第二是指向和选择功能;第三是维持增加或弱化学习的反馈强化功能。

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激发培养动机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反馈等等。

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动机对学业影响的研究经历了由情绪反应型到动机向价值取向型动机的转变。

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注意动机的认知成分。

90年代以来,动机的实证研究逐步加深。

在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无力感方面,在成就需要、失败焦虑、控制和归因倾向的个体差异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而且越来越重视动机与环境间的关系。

3、广泛研究了数学学习兴趣许多学者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范先友在《数学学习情感和情感教育初探》一文中认为美育因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与成绩的关联西方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与学生的成绩关系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口语教学为例人的发展始终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

作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令人十分关注。

起源于美国的高校学生发展理论探讨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发展内容、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在回顾美国高校的学生发展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关于学生发展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有影响的研究综述,并对该理论的地位、作用加以评述。

一、学生发展理论简介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上的重要地位与突出成就,以及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这里我们主要综述美国学生发展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成果。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有 300 多年的历史,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习俗、传统与信仰在美国研究学生发展理论的学派可分为三派,即认知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和个人—环境作用学派。

认识学派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过程;社会心理学派着重分析学生的发展内容;个人—环境作用学派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下分普遍和专题结论介绍部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追求普遍结论的学生发展理论:(一)七向量发展理论奇克林提出了学生七方面的发展内容:(l)培养能力;(2)控制情感;(3)自治;(4)确立同一性;(5)建立人关系;(6)目标辨析能力;(7)实现整合。

1(二)参与理论阿斯廷认为学生只有参与学校环境才能学得更好:(1)参与包括体力和心理两方面时各种“目标”的投入:(2)参与具有连续统一性;(3)参与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特点;(4)学生与教育计划有关的学习数量和个人发展程度,也于学生直接参与该项目的程度有关;(5)任何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有效性,和该政策或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的能力直接相关。

2(三)重要性理论施洛斯伯格等人认为学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自我感觉到的重要性程度。

在大学环境中,学生要想成功,必须感到自己具有重要性。

着重专题研究的学生发展理论:(一)道德发展理论佩理和柯尔柏格认为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其思维模式的变化有关。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俄裔美国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所以要准确的了解这个系统,必须要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明确的掌握。

文章就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做全面性的分析,旨在更加准确的认知此理论。

标签: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儿童教育中需要基于其发展的特点和情景性做教育的针对性强调。

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其认为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化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个体发展的育种研究取向。

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重要是在特定环境方面集中,但是在生态理论提出后,这种研究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基于此,研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学理论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分析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一共涉及四个环境层次。

首先是环境最里层的微系统。

该系统具体指的是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环境,而且这个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中。

对于大多数的婴儿来讲,微环境仅仅限定在家庭,但是在婴儿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其能够接触的环境也会越来越丰富,比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其次是中间系统。

所谓的中间系统具体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者是相互的关系。

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分析来看,其认为微系统当中构建的具有积极性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发展的优化,相反,如果联系是消极的,那么影响结果也会成为负面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关系会影响到其在校园中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

再次是外层系统。

所谓的外层系统具体指的是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却能够对其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这些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儿童不会直接的参与到其中,但是父母在工作环境中的情绪会被带入家庭,而带入后的情绪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说父母的工作环境对儿童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

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

国外教学论基本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们要提及的是“教育心理学概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这本书,它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梅尔著作。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强调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对教学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我们不得不提及“教育学”(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这本书,它由英国社会学家琼·普特南编写。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制度的运作机制。

作者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社会公平和教育质量。

还有“国际教育研究概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这本书,它由美国教育学者保罗·詹森编写。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国家教育制度的比较和国际教育政策的影响。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篇示例:国外教育论文是指一系列关于教学和教育方法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在国外教育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国外,教育论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涵盖了从教学方法到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谈到国外教学论文,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教育研究。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的热门地区,其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美国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培训和教育政策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理论和波恩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教育研究也备受关注。

英国的教育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方法、学生学术成就和教育公平等议题展开。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健康心理学外文文献翻译

健康心理学外文文献翻译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School Counselors andNon-Schoo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WorkingTogether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Students浅议基于合作关系的学校辅导员和非学校的心理健康专家对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改善作用Chris Brown, Ph.D.David T. DahlbeckLynette Sparkman Barnes摘要:本研究调查了53名受聘于各初中、高中的辅导员和管理员关于他们对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专家协同工作来回应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的看法。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试图了解学校辅导员和学校校长或副校长是如何看待学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以及对学校辅导员培训的范围。

正文:为了努力提供一系列广泛的服务来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带进课堂的社交及情绪问题,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机构已经开始实施合作伙伴关系(Walsh & Galassi, 2002)。

沃尔什和加拉西断言,如果我们想要成功的使结构复杂的校内和校外儿童生活产生交叉,我们就必须以整个儿童的发展为重点。

这样做将需要“跨越专业和机构界限的合作”。

体现着学校与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建立伙伴关系的扩展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在美国有不断发展的倾向。

在这些计划中,学校聘请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在强调有效地预防、评估和干预方面提供了无数的服务(Weist, Lowie, Flaherty, & Pruitt, 2001)。

这项合作活动是为了减轻教育系统的负担和责任,同时提高了服务的零散和不完整传递给适龄儿童和青年。

研究表明,在申请心理健康服务的年轻人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关心(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1999)。

考虑到提高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系统协作的重要性和认可度,这些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觉功效就是这项调查议程的驱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分析模板(心理学)
基本信息
(Article information)
主题(cite information)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摘要(Abstact)
摘要(Abstact)
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经过无数
专家和学者们的努力研究、不断实践,经历两次世
界大战的美国人民对心理专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
长,通过美国国内社会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发展,学
校心理学在美国已发展成为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一
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

关键词(Key words)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发
展过程
2. 主要内容美国学校心理学的“混合期”(1890~1969 年)
学校心理学的诞生:1896年Witmer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儿童指导诊所。

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诞生,其修订版斯坦福比奈量表于1916年颁布。

1915年,Arnold Gesell成为第一个获得“学校心理学家”称号的人。

1925 年,美国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培训项目在纽约大学成立,包括本科和硕士项目。

1928年,纽约大学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培训项目。

1930 年,出现了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博士项目,并且美国政府首期在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批准了学校心理学家证书。

1945年,美国心理学会的第十六分会——学校心理学分会(APA-Division 16)正式成立。

1954年,塞耶会议在纽约举行。

会议的目标定为“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职能、资格与培训作出明确陈述”
1963 年,全美学校心理学的第一本期刊《学校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创刊。

此后一系列的专业期刊随之出现,包括:《学校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64),《学校心理学文摘》(1972),现名为《学校心理学评论》(School Psychology Review),《国际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79),《专业学校心理学》(1986),现名为《学校心理学季刊》。

其他相关的专业杂志有:《特殊儿童》,《学习困难杂志》,《心理教育评价杂志》,《专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等。

1969 年,圣路易会议举行,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或NASP) 正式成立。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统一期”(1970 年至今)
1971年,第一个学校心理学领域APA授权的博士学位点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设立。

1975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障碍儿童普及教育法。

1977年,APA委员会决议认为专业学校心理学家必须要求博士学位,两个组织之间矛盾加大。

1978,APA和NASP的联合组织IOC成立
1980年的春山会议上讨论学校心理学家的从业领域及其作用。

1981年的奥林匹亚会议上共同讨论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1988,NASP通过了第一个资格认证项目,成立了美国学校心理学认证委员会。

组织了第一个全国性认证资格考试。

1989,第一个NASP资格认证证书颁发。

1997 年美国学校咨询师协会(A SCA)颁布了《全美学校咨询标准》,提出学校咨询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目标和争取更大发展。

1998 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学会(N A SP)提出了学校综合改革模式。

2002,学校心理学未来的邀请会议召开。

APA退出IOC
3.结果1.从业人数
1913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共有115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出生率剧增,学校人学率也随之上升,学校心理学受到进一步重视。

20世纪5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法的颁布.对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50年,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扩大到1,000人。

到了1970年,上升到5,000人。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校心理学得到迅速发展,教育部门对学校心理学家的需求空前高涨,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突破了20,000人。

1985年,APA学校心理学分会有会员2261人,同期的.NASP有会员9500人。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提出每千名中小学生至少应配备一名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标准。

直到1999年,全美已有 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

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

截至2000年,全美学校心理学家的人数在22,。

00到25,000人之间。

其中,直接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学校心理学家约占95%,其余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顾问和从事学校心理学家培训工作的专家。

由于学校心理学家一词并非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学校心理学家的确切人数很难统计。

目前,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但是,发展的速度已经比较缓慢,预计在20年内不会超过35000人。

2002年,美国学生与学校心理学家之比大约为1800 :1 。

截止到2005年,估计全美已有32300名学校心理学家
2.学校心理学家以女性为多
历史上,美国的学校曾以男性教师为主。

而大部分学校心理学家来自于教师队伍。

即便是目前,仍有许多学校心理学家具有教师证书和教学经验。

女性学校心理学家的比例也经历了由占少数到占多数的过程。

进人20世纪以来,女性教师的数量逐渐超过了男性教师。

美国学校心理学会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女性会员占全部会员人数的比例为65%。

这个比例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

一般而言,女性学校心理学家在实践工作者中占65%.占培训者的30%,在管理者中比例甚少。

学校心理学家以女性为主的倾向将对学校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预计在20年内女性学校心理学家的比例会占到75%,并将在所有的层次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

3.服务比率逐渐增加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与学生的比率总的发展趋势是逐年增加的。

1934年,这一比率为l:60,000,1950年为l:36,000,1986年已经增加到1:2,100。

目前大约为1:2,000。

1992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的推荐比率是l:l,000.显然这一目标在近期内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4.主要参考文献(Correlational research)美国学校心理学发展概况研究_基于我国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_王娟2012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启示殷建华2000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_陈虹2008
美国的学校心理学_陈永胜1989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刘惠军1994
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边保旗2001
《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