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学案新版教科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1)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31章“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电荷与电中性;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概念,理解电中性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原理,电荷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测试仪,摩擦起电实验装置,演示电荷相互作用实验器材。
2. 学具:每组一套电荷测试仪,摩擦起电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触摸塑料梳子与头发,让学生观察梳子与头发之间的吸引现象。
(2)提问:为什么梳子与头发会产生吸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1)电荷与电中性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种类,以及电中性的意义。
(2)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梳子与头发之间的吸引现象。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
(4)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电荷在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3. 例题讲解讲解与电荷相关的典型例题,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等。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电现象2. 主要内容:(1)电荷与电中性(2)摩擦起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4)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3)电荷守恒定律的验证。
2. 答案:(1)摩擦起电现象如:塑料梳子与头发,气球与衣服等。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在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荷的概念、摩擦起电原理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掌握较好,但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以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什么是电池和电池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3.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难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四、教具准备旋片式高压起电机、橡胶棒、玻璃棒、丝绸、皮毛、塑料泡沫颗粒、碎纸屑、验电器,柠檬,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
【教学流程】环节一:课程导入视频引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先观看一个视频。
:在视频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闪电视频里面的达人说他能控制风雨雷电,其实我们在这里也能制作闪电。
———演示旋片式高压起电机。
看,这是不是电?我们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电现象。
问答,观看视频通过闪电现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引入了课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环节二:讲授新课静电现象老师也来做一个实验,用梳子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对,没什么现象。
接下来老师把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迅速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碎纸屑被梳子吸引。
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直尺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首先用直尺去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没有什么明显现象,接下来把直尺在头发上摩擦之后再迅速靠近碎纸屑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摩擦之后的直尺会吸引碎纸屑。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电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线,灯泡,电珠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观察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电的产生和作用。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
3.观察记录:让孩子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4.电的安全使用: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我会反思活动的效果和孩子们的反应,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电力公司,了解更多关于电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幼儿园课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电的产生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电的力量,从而加深对电的理解和认识。
电的安全使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活动中,我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向孩子们介绍了电的安全使用知识。
我强调了触摸电源和电线可能导致触电的危险,以及用湿手触摸电源可能导致电流通过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的内容,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将抽象的电现象变得具体形象,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 使幼儿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3. 培养幼儿的安全用电意识,学会正确使用电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难点:让幼儿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线、开关、灯泡、电阻器等。
2. 学具:每人一份电路图、电路元件模型。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电现象的有趣故事,引发幼儿对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电现象。
3. 互动: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电器元件的认识。
4. 练习:发放电路图和电路元件模型,让幼儿按照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2. 难点:让幼儿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耐心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观察电器的工作原理,与家长共同进行电路连接实验,将学习延伸到家庭。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希望幼儿能够掌握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电器。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4.关于能量的转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蓄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D.核电站发电时。原子能转化为电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8.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极流向其极。
9.我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分别把是电能转化成什么能?
答:。
【探究案】
一、交流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
二、电流的形成
1.实验探究:电流的形成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
连接起来(如右图),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时,有通过金属棒从A流到B,即是说金属棒上有了。
8.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B.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C.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D.接有电源的电路中一定有电流流过
小结整理
存在的问题与疑惑
则:形成电流。
2.照右图那样,把小灯炮与干电池连接起来,闭合(断开)开关,
观察小灯炮发光情况。
答:。
[及时练习1]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A.电路中必须有电源B.电路是闭合的
C.电路中有电源,且有用电器D.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闭合
三、电源
电源有,两个极,常见的电源有、、等等。分别说一说它们是把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归纳总结:电流有,,效应。
【训练案】
1.把小小接在电池两极之间,灯泡会发光发热,这是电流的效应,电镀利用了电流的效应,把机械手表放在通有强电流的用电器旁边,会使手表走时不准,这是电流的效应造成的。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3.通过观察及讨论,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课前学习1.回忆小学《科学》课中你学习过哪些与摩擦起电有关的物理知识?2.摩擦起电用以下的物体进行探究:请你找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
课堂学习一、交流预习情况1.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小实验的情况2.讨论: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静电现象用你准备的一些物体(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你能做哪些实验?通过实验请你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丝绸、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答:。
议一议: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摩擦起电的现象有:2.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两两相互靠近,你有什么发现?答:。
归纳小结整理: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对静电现象的初步认识是:①叫做带了电;摩擦起电是指。
②自然界中存在着种电荷,分别叫做和电荷;人们把叫正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④带电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叫做。
[及时练习1]1.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A.A、C带正电,B带负电 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 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2.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被带正电的物体吸引,则小球()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电,也可能来带电三、验电器轻轻摩擦几下玻璃棒,然后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交流讨论:通过实验你对验电器有哪些了解?①验电器由、、等构成。
②它是用来,使用时将被测物体接触它的,若表明物体带了电③验电器其原理是。
[及时练习2]3.验电器的金属馅张开,说明验电器 ( )。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场:电荷在静电场中受到的力称为静电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场的概念及静电力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义,复习基本电荷单位库仑。
(2)讲解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3)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有关静电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静电现象1. 接触带电2. 摩擦带电3. 尖端放电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 教学设计

整个过程,电荷的总量没有变化
进入下一问题: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视情况补充电荷量
视情况补充液体中电荷的移动(气体导体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中考题第题:
强调:吸引存在两种情况,排斥只有一种情况
观察教材演示实验,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制成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ppt:验电器的结构、使用方法演示
分组实验:1组用橡胶棒摩擦毛皮后,接触验电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组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接触验电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一般情况下,是否金属箔都张开?
回答:张开
引导学生总结:玻璃棒或者橡胶棒都带了电
播放视频:讲解验电器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
2.演示实验:用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小纸屑,发现能够吸引小纸屑
提问:这种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叫做什么现象?
2、探究新知
1、静电现象
观察ppt,学生回答问题: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带电现象
补充: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回忆刚刚摩擦橡胶棒的实验: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补充: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视频、橡胶棒及毛皮、玻璃棒及丝绸、气球、水瓶、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在教材P.34勾画带电、摩擦起电的定义
了解电器金属外壳“电人”
教材勾知识点;
插入富兰克林的简介,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1.举例:闪电、冬天脱毛衣产生的静电、教室多媒体外壳有时候会“电人”
引导学生了解:以上现象都属于电现象
课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电现象一、知识梳理(一)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用____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2.带电体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4.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是由______与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______,原子呈______性.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弱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5.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______.(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验电器:(1)主要结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______.(3)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电流1.电流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物理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只有负电荷能定向移动,故电流的方向与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3.电池:(1)发明者:______.(2)种类:普通干电池,______,______,______,锂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太阳能电池……(3)作用: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以提供持续电流.(4)电池有______、______两个极,在电池外部电流从______极流出,从______极流回电池.二、易错分析1.“排斥”的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两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2.验电器不仅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且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电越多.3.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三、达标训练1.在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带电的是()A.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时,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吸引铁屑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3.如图所示,小聪用橡胶棒在动物的毛皮上摩擦后,橡胶棒和动物的毛皮带电情况分别是()A.正电、正电B.负电、负电C.正电、负电D.负电、正电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橡胶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橡胶棒一定带负电B.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说明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则毛皮一定带正电D.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仍不带电,说明这两个物体没有电荷5.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玻璃棒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6.把两张用丝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时,它们会张开.这是因为()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7.甲和乙两个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甲带正电,乙不带电,会出现的情形是下图中的()甲乙甲乙甲乙甲乙A B C D8.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9.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A.小球A带正电B.小球B带正电C.小球B可能不带电D.小球A可能不带电10.摩擦起电的原因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摩擦使原子核发生了转移C.摩擦使电子发生了转移D.摩擦使原子核和电子都发生了转移11.一个带电体跟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断定()A.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正电B.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负电C.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正电D.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12.如图所示,小华把餐巾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放在支架上,吸管能在水平面自由转动.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A端,A端远离橡胶棒,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吸管不带电B.吸管带正电C.摩擦时,吸管的正电荷转移到餐巾纸上D.摩擦时,餐巾纸的电子转移到吸管上13.小芳在科技馆用手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有趣现象,如图所示,竖起的头发丝所带电荷是()A.同种电荷B.异种电荷C.正电荷D.负电荷14.如图所示,是闪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已知云层带正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生闪电时,创造了电荷B.产生闪电时,云层失去了原子核C.云层带正电,是因为云层得到了电子D.图中的电流方向是从云层到避雷针15.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负电,B不带电.当用金属棒连接A和B的金属球时,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明显张开,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A.金属棒一定带正电B.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C.瞬间电流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16.关于电流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导体中的电荷运动,就会形成电流B.只有正电荷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C.只有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D.不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只要它们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17.小明对所学的电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有()A.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会得到电子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C.导体中只要有电荷的移动,就能形成电流D.电流的方向总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18.如图所示,把A、B两根碳棒分别与电源连接插入盐水中,盐水中的负电荷向B移动,正电荷向A移动,则盐水中的电流方向是()A.由A向B B.由B向AC.有时A向B,有时由B向A D.无法确定19.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______而带了电,带电体有______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20.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______电,用这根玻璃棒靠近悬挂的气球,气球被推开,则气球带______电.21.如图所示,小丽用气球在头发上蹭几下,头发就随着气球飘起来,这表明摩擦后头发丝和气球带上了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经检验气球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气球______(选填“失去”或“得到”)了电子.22.如图所示,是部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图,毛皮与图中的______摩擦最容易起电,且它们摩擦后毛皮带______电(选填“正”或“负”).第21题图 第22题图 第23题图第24题图23.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上了____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使塑料丝带电的实质是_____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24.将两个充气后的气球悬挂起来,让它们碰在一起,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分,放开气球后,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5.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 和B ,使A 带正电B 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 和B 连接起来,则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选填“A →B ”或“B →A ”),发生定向移动的自由电荷是______.26.物理学中,把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按照这个规定.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四、能力提升27.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透)的饮料吸管插入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现在分别用A 、B 两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附近,发现吸管都会向A 、B 两物体靠近,如图所示,已知A 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吸管因失去电子带负电B .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餐巾纸因失去电子带负电C .B 物体可能不带电D .B 物体一定带正电28.A 、B 、C 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 带负电,A 和B 互相吸引,C 和A 互相排斥,则()A .B 一定带正电,C 带负电B .B 可能带正电,C 带正电ABC.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29.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3.11.D2.C3.D4.C5.A6.A7.B8.A9.D10.C 11.B12.D13.A14.D15.B16.D17.B18.B 19.摩擦、吸引轻小物体;20.正、正;21.异种、得到;22.梳子、正;23.同种、电子;24.排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5.同种电荷相互排斥、A→B、电子;26.正、相反;27.C28.D2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