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甘油三酯测定(范玉平)
甘油三酯测定的操作规程

甘油三酯测定的操作规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准备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包括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试剂瓶、称量瓶、吸管等。
2.清洁实验用具,保证实验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3.检查仪器的使用情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二、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将其放入离心管中。
2.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离心5-10分钟,使红细胞和血浆分离。
3.用吸管将上清液吸入试剂瓶中,确保不吸入红细胞沉淀。
4.在一个干净的试剂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甘油三酯试剂。
5.将试剂瓶摇匀,使甘油三酯试剂均匀分散。
6.取适量的上清液,加入已摇匀的试剂瓶中。
7.用吸管慢慢吸取液体,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8. 将试剂瓶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设置波长为546nm。
9.读取并记录光密度值,作为读取的基准值。
10.按照甘油三酯试剂的说明书,进行标准曲线的制作。
11.将实验样本分别加入已制作好的标准曲线体系中。
12.读取标准曲线上与实验样本对应的光密度值。
1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实验样本中甘油三酯的浓度。
14.计算每个样本的甘油三酯浓度的平均值,并记录下来。
15.清洗实验仪器和试剂瓶,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三、数据处理:1.对于每个样本,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甘油三酯的浓度。
2.将测得的各样本的浓度值进行平均计算,得到样本组的平均浓度值。
3.根据实验设计和需要,对样本组的平均浓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2.严格按照试剂的使用说明操作,避免误操作。
3.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换液的避免,避免产生气泡。
4.保持实验仪器的清洁和正常工作,可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5.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洁仪器和实验台面,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生物化学试验》实验四: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A standard
0.2
M standard = C standard× V standard
正常参考值为10-150 mg/dl。
注意事项
抽提时摇匀静置,待完全分层后才能吸取上层液, 吸取上层液时不能吸入下层液; 选用小试管时试管口径不能太细;
试管使用时必须要干燥;
实验完成后,试管和比色杯必须用皂粉洗干净, 不能有油污,将水甩干,倒置晾干; 枪头必须清洗干净,甩干
组成与含量 总 脂 400~700mg/dl (5 mmol/L) 甘油三酯 10~150mg/dl (0.11 ~ 1.69 mmol/L) 总 磷 脂 150~250mg/dl (48.44 ~ 80.73 mmol/L) 总胆固醇 100~250mg/dl (2.59 ~ 6.47 mmol/L) 游离脂酸 5~20mg/dl (0.195 ~ 0.805 mmol/L)
实验四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Assay of Triglyceride content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清(serum)甘油三酯含量测定的 正常值与临床意义
2、掌握血清甘油三酯化学法测定的基本原 理及主要技术方法
BACKGROUND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PRINCIPLE
甘 FA 油 FA
FA
1、血清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经正庚烷-异丙醇混合 溶剂抽提(isolated )后,脂蛋白变性,结合的甘 油三酯分离。
2、用氢氧化钾皂化(saponified),使甘油三酯水解 成脂肪酸和甘油。
3、游离的甘油被过碘酸氧化(oxided)成甲醛,甲 醛与乙酰丙酮在铵离子存在下,缩合成黄色的3, 5-二乙酰-1, 4-二氧二甲基吡啶,
甘油三酯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甘油三酯的测定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甘油三酯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甘油三酯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甘油三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学习使用实验室仪器进行样品检测。
二、实验原理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一种脂质成分,其测定主要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的测定通常采用酶法,利用甘油三酯酶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和脂肪酸,再通过甘油激酶将甘油二酯转化为甘油一酯和磷酸,最后通过磷酸脱氢酶将甘油一酯转化为甘油和磷酸盐。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磷酸盐的量,可以推算出甘油三酯的浓度。
三、实验步骤4.样品准备:采集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分离出血清,备用。
5.试剂准备:准备好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配制好试剂。
6.仪器准备:准备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调试好仪器参数。
7.样品检测:将血清样品加入试剂中,充分混匀,放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进行检测。
8.数据记录:记录每个样品的检测结果,包括样品编号、甘油三酯浓度等。
四、数据分析9.数据整理:将检测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出每个样品的甘油三酯浓度。
10.数据统计:计算所有样品的甘油三酯浓度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等统计指标。
11.数据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例如,可以绘制柱状图或折线图来直观地展示不同性别或年龄组的甘油三酯浓度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2.本实验采用的酶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方法可靠,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13.通过对受试者血液样本的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甘油三酯浓度分布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甘油三酯浓度存在差异。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甘油三酯控制标准。
15.需要注意的是,甘油三酯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运动、药物等。
因此,在解释实验结果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甘油三酯测定

甘油三酯测定
甘油三酯测定:人体储存了大量的甘油酯,其首要功能是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血浆中的甘油酯90-95%是甘油三酯。
饮食中脂肪被消化吸收后,以甘油三酯形式形成乳糜微粒循环于血液中,乳糜微粒中80%以上为甘油三酯。
参考值:TG水平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以≤1.69mmol/L(150mg/dl)为合适水平,>1.69mmol/L为TG升高。
临床意义:
(1) 甘油三酯升高:甘油三酯也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当其升高时也应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
其升高可见于各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痛风、梗阻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低下、胰腺炎等。
(2) 甘油三酯降低: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还可见于过度饥饿、运动等。
甘油三酯的测定方法

甘油三酯的测定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甘油三酯的测定方法。
这可真是个重要的事儿呢,就好像咱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你想想看,甘油三酯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指标精灵”,它的高低能反映出咱身体的一些状况呢。
那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小精灵”的情况呢?这就得靠测定方法啦。
一般来说呢,常见的测定方法有化学法和酶法。
化学法就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虽然传统,但也挺靠谱的。
它通过一些化学反应来检测甘油三酯的含量。
而酶法则像是个机灵的小鬼头,更快捷、更准确呢。
咱先说说化学法吧。
这就好比是一场古老的战斗,各种试剂和样本在那里“战斗”,最后得出结果。
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呢,需要操作人员特别细心,就像绣花一样,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要是稍微不小心,那结果可能就不准确啦,那可不行呀!再来讲讲酶法。
这可就高级多啦,就好像是有了魔法一样。
酶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快速打开检测甘油三酯的大门。
这种方法不仅快,而且还很准呢,就像射击比赛里的神枪手,一枪一个准儿!那在做这个测定的时候,咱可得注意好多细节呢。
比如说样本的采集,这可不能随随便便的,得按照要求来,不然结果能准吗?还有操作过程中,那些仪器就像是咱的宝贝,得好好爱护,不然它们闹脾气了,结果不就乱套啦?还有啊,不同的测定方法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呢。
化学法虽然可靠,但操作相对复杂;酶法快速准确,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呀。
这就像人一样,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嘛。
那咱为啥要这么关心甘油三酯的测定呢?这还用问吗?这可是关乎咱身体健康的大事呀!要是甘油三酯太高了,那可得小心了,可能会有心血管疾病来找麻烦呢。
所以呀,定期检测一下,心里有个数,不就放心多啦?总之呢,甘油三酯的测定方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只要咱了解了,也就不那么难啦。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觉得难,等学会了就觉得很简单啦。
咱可得重视这个事儿,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咱得好好照顾它,对吧?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甘油三酯(TG)测定操作规程(SOP)

甘油三酯(TG)测定操作规程(SOP)一、用途体外定量测定血清、血浆样品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
二、临床意义(一)概述甘油三酯(TG)分子量约为885道尔顿,是血液中主要的脂质成分,主要参与体内能量代谢。
(二)临床意义甘油三酯是最常用的高脂血症筛查指标。
甘油三酯升高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及其他肝病、SLE、胰腺炎、糖原累积病等。
妊娠中后期TG升高。
先天性脂蛋白脂肪酶缺陷时TG异常升高。
甘油三酯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
甘油三酯与HDL-C间呈负相关,而HDL-C和冠心病的流行呈负相关。
测定血清TG评估HDL-C降低是否由于血中TG过多引起,以制定治疗方案有意义。
血清TG>2.8mmol/L时,HDL-C下降的机会增大。
(三)医学决定水平0.45mmol/L:此值在正常下限附近,低于此值多与营养不良有关,应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69mmol/L:年轻男性此值接近参考范围上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的一个危险因子,应给予病人提供合适的预防建议。
4.52mmol/L:高于此水平常预示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应给予适当治疗,如控制饮食和用降脂药物等。
三、检验原理甘油三酯+H2O−−→−LPL甘油+脂肪酸甘油+ATP−→−GK 3-磷酸-甘油+ADP3-磷酸-甘油+O2−−→−GPO磷酸二羟丙酮+H2O2H202+4-AAP+4-氯酚−−POD醌亚胺+H2O−→醌亚胺的生成使505nm波长处吸光度上升,吸光度的变化与TG的含量成正比。
通过与同样处理的甘油三酯校准品比较,即可计算出样品中TG的含量。
四、样品血液样品原则上采集空腹血(禁食12小时);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减少患者由于运动、饮食带来的影响;静脉采血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止血带使用后1分钟内采血,回血后立即松开;正确使用抗凝剂;防止溶血;防止过失性采样。
样品运送过程中应防止过度振荡、防止样品容器的破损、防止样品被污染、防止样品及唯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样品对环境的污染、水分蒸发。
实验四-甘油三酯含量测定-yql

4、比色法
T = I/I0, A = - lg T
Lambert-Beer 定律(p.11)
A= KcL
标准管法:
C测 = A测/A标×C标
A测:A标= C测:C标
标准应用液1mg/ml×0.2ml
结果计算 :
TG mg/100ml =A测定管/A标准管 ×1×0.2÷0.2×100 TG mmol/L =TGmg/dl×10÷885
实验二十六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Assay of Triglyceride content
(乙酰丙酮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的正常值与临床
意义
2、掌握血清甘油三酯化学法测定的基本原理及
主要技术方法
甘油三酯的生理意义
甘油三酯(TG)的化学组成 TG是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 血清中90%~95%是TG
测吸光度: A档
休息状态: 拉杆2档
Let’s begin !
色谱法 酶比色法
实验操作步骤:
1、抽提
取三只干燥小试管加入样品、TG标准液、蒸馏水, 抽提剂及硫酸,充分振荡5min; 静置5min后,吸取 上层液。 2、皂化反应 取三只大试管加入上清液各0.5ml,然后分别加入 异丙醇及皂化试剂,混匀后,放置65℃水浴5min。 3、氧化显色 加入氧化试剂过碘酸,混匀后再加入乙酰丙酮和 氨的混合液,摇匀, 65℃水浴15min,取出冷却后于 420nm处比色。
临床意义
血清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是一项重要的 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 临床检测TG浓度主要用于高脂血症、胰腺炎、 肝肾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营养学评价 正常值方法
化学法、酶法和色谱法
甘油三酯测定操作规程

甘油三酯测定操作规程甘油三酯(TG)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体内能量储存物质,也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指标。
测定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可以用于评估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甘油三酯测定的操作规程(SOP)。
一、实验室准备工作:1.1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1.2检查试剂的保存情况,确认试剂未过期。
1.3准备所需的实验室耗材和试剂。
二、试剂准备:2.2标准品溶液:准备一系列的浓度不同的甘油三酯标准品溶液,用于构建标准曲线。
三、仪器设置:3.1打开甘油三酯测定仪器,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设置。
3.2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设置测定参数,包括反应时间、温度等。
四、样品准备:4.1血液样品采集: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集受检者的静脉全血样本。
4.2血清分离:将采集的全血样本放置在离心机中,以适当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将血浆和细胞分离。
4.3样品存储:为了保持样品的稳定性,将分离出来的血清样品储存在-80℃的低温冰箱中。
五、试剂操作:5.1标准曲线建立:取一定量的不同浓度的甘油三酯标准品溶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操作方法进行处理,然后使用甘油三酯测定仪器测定各标准品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5.2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血清样品,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操作方法进行处理,使之适用于甘油三酯测定仪器。
5.3甘油三酯测定:将处理好的标准品和样品加入甘油三酯测定仪器中,按照仪器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测定。
六、数据处理:6.1利用标准曲线中各标准品的吸光度值和对应的浓度值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样品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值。
6.2统计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实验需求进行数据分析。
七、质量控制:7.1进行质量控制:使用已知浓度和稳定性好的标准品进行质量控制,检查甘油三酯测定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2定期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7.3记录质量控制的结果和操作过程。
八、实验安全:8.1操作人员要穿戴好实验室安全用具,包括实验手套、眼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有足够的精密 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有足够的精密 度、准确性、特异性和适当分析范围。 用途:经方法评估和学术组织认可后推荐 为常规方法。 例如: TG 定量 决定性方法——同位素稀释/ 决定性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 ID/GC/MS) (ID/GC/MS) 参考方法——酶法 参考方法——酶法 常规方法——酶法 常规方法——酶法
误差和准确度属于不同概念,两者之 误差和准确度属于不同概念, 间不能划等号。 间不能划等号。
不准确度的数字表达是不确定度 (标准 标准 差和置信区间的半宽度表示)。 差和置信区间的半宽度表示 。 可以理解为测量结果与约定真值之差 可以理解为测量结果与约定真值之差 的范围。 的范围。
生化分析相关概念
实验方法选择原则
①实用性:速度快、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 安全可行。 ②可信性:精密度、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 均达到要求。
实验四 血清三酰甘油测定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掌握酶法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原理 1.掌握酶法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原理 掌握酶法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 和意义. 和意义. 2.了解三酰甘油的正常值范围. 2.了解三酰甘油的正常值范围 了解三酰甘油的正常值范围.
正确度 大量测量的均值与真值的接
近程度。用偏倚表示不正确度 。 偏倚值( 偏倚值(Bias=Xi-x),
生化分析相关概念
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的随机误差大小
的程度,即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 定时,所得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常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
生化分析相关概念
实验方法分类
method) ①决定性方法(definitive method) 决定性方法( ②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 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 ③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 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
混匀,37℃孵育15min,以空白管调零,520nm波 混匀,37℃孵育15min,以空白管调零,520nm波 长处测定各管吸光度值(A)。 长处测定各管吸光度值(A)。
酶工作液
试剂1 试剂1(稀释液) 过氧化物酶 EDTA 4-氨基安替比林 4缓冲剂 试剂2 试剂2(酶试剂) 脂蛋白脂酶 ATP EDTA 甘油激酶 甘油磷酸氧化酶 3,5-二氯-2-羟基苯 二氯磺酸盐 Mg2+
酶法
1.磷酸甘油氧化酶法 1.磷酸甘油氧化酶法 最为普遍使用 酶试剂稳定,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 2.乳酸脱氢酶法 结果准确,但灵敏度低, 2.乳酸脱氢酶法 试剂不太稳定 3.甘油氧化酶法 3.甘油氧化酶法
磷酸甘油氧化酶法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LPL
TG + H2O 甘油+FFA 甘油
GK
化学法
1.Van Handel-Caslson法(二氯甲烷-硅酸Handel-Caslson法(二氯甲烷-硅酸变色酸法) 比较准确 2.分溶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 比较简便, 2.分溶抽提条件温和,但灵敏度低 基本步骤:抽提、皂化、氧化、显色 基本步骤:抽提、皂化、氧化、显色
色谱法
核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ID/GC/MS) 核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ID/GC/MS) 主要用作参考系统中决定性方法的建立及 参考物质的制备与定值,此法费用昂贵, 参考物质的制备与定值,此法费用昂贵, 样品处理复杂,难以推广应用。 样品处理复杂,难以推广应用。
②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是指准确度与精密度已经 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是指准确度与精密度已经 充分证实的分析方法,干扰因素少,系统误差很小,与 重复测定的随机误差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有适当的灵敏 度、特异性、直线性及较宽的分析范围。此类方法在条 件优越的实验室中应经常使用。但它主要应用于鉴定常 规方法,评价其误差大小,干扰因素,并决定其是否可 以被接受。 用途:它也用于二级标准品定值,也可用于评价商品试剂 盒等。 ( 有条件实验室可用于常规工作 )
计算TG的含量 计算 的含量
甘油三酯浓度(mmol/L)=A样/A标×标准液浓度 甘油三酯浓度
(2.26mmol/L)
单位换算:
甘油三酯mmol/L×88.5=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mg/dL 甘油三酯
实验操作(自动分析) 实验操作 自动分析) 自动分析
空白管 校准管 质控管 样本管 试剂1 ul) 试剂1 (ul) 240 240 240 240 蒸馏水(ul) 蒸馏水(ul) 3 —— —— —— 标准液 (ul) —— ul) 3 —— —— 质控液 (ul) —— ul) —— 3 —— 样本(ul) 样本(ul) —— —— —— 3 混匀,37℃孵育5min 混匀,37℃孵育5min 试剂2 ul) 试剂2(ul) 60 60 60 60 混匀,37℃孵育5min,以空白管调零,520nm波长处测定各管 混匀,37℃孵育5min,以空白管调零,520nm波长处测定各管 吸光度值(A)。 吸光度值(A)。
临床意义
TG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体重超过标准 TG一般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体重超过标准 者往往偏高。 原发性高TG血症多有遗传因素,包括家族 原发性高TG血症多有遗传因素,包括家族 性高TG血症与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 性高TG血症与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 等。 继发性高TG血症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病、 继发性高TG血症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病、 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症、妊娠、 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注意要点: 注意要点:
1.酶试剂发红时,不可再用。 酶试剂发红时,不可再用。 2.加入显色剂要准确,加入后立即混匀。 加入显色剂要准确,加入后立即混匀。 3. 线性范围上限为11.4 mmol/L ,若超过用生理盐水 线性范围上限为11.4 稀释。 稀释。
血清TG参考范围:
成人 0.45—1.69mmol/L(40—150mg/dL) 0.45—1.69mmol/L(40—
除TG外,外周血中还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 TG外,外周血中还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 酯(两者总和不足TG的3%)和游离甘油 酯(两者总和不足TG的3%)和游离甘油 (FG)。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 FG)。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中,TG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中,TG 含量高,被统称为富含TG脂蛋白(TRL), 含量高,被统称为富含TG脂蛋白(TRL), 也称残粒样脂蛋白(RLP) 也称残粒样脂蛋白(RLP)
内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
CM水解产物—CM残粒以受体介导的 CM水解产物 CM残粒以受体介导的 水解产物— 形式被肝脏吸收,其衍生物和一些 形式被肝脏吸收, 新组分合成VLDL。 新组分合成VLDL。
TG测定的方法学
化学法 色谱法 酶法
化学法
化学法用有机溶剂氯仿抽提标本中的TG,去除抽 化学法用有机溶剂氯仿抽提标本中的TG,去除抽 提液中磷脂等干扰物后,用碱水解(皂化)TG, 提液中磷脂等干扰物后,用碱水解(皂化)TG, 以过碘酸氧化甘油生成甲醛,然后用显色反应 以过碘酸氧化甘油生成甲醛,然后用显色反应 测甲醛。但因操作步骤繁多、技术要求高、不 能自动化,而不适于常规工作应用。
临床意义
富含TG的脂蛋白是CHD的独立危险因 富含TG的脂蛋白是CHD的独立危险因 子,TG增加表明患者存在代谢综合症, 子,TG增加表明患者存在代谢综合症, 需进行治疗。 TG降低比较少见,甲状腺功能亢进、 TG降低比较少见,甲状腺功能亢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肝功能严重损 伤时可见。
பைடு நூலகம்
①决定性方法(definitive method)是指准确度最 method) 决定性方法( 高,系统误差最小,经过详细的研究,没有发 系统误差最小,经过详细的研究, 现产生误差的原因或在某些方面不够明确的方 法,测定结果为“确定值”,与“真值”最接 测定结果为“确定值” 真值” 近。由于技术要求太高,费用昂贵, 由于技术要求太高,费用昂贵, 用途:一级标准品定值; 用途:一级标准品定值;参考方法评价 ( 一般不用 于常规工作 )
甘油+ 甘油+ATP
磷酸+ADP 甘油-3-磷酸 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H 磷酸二羟丙酮 2O2
GPO
甘油-3-磷酸 甘油 磷酸+O2 磷酸
H2O2+4-AAP+DHBS
POD
醌亚胺+ 醌亚胺 H2O
实验操作(手工分析) 实验操作 手工分析): 手工分析
加入物 蒸馏水(ul) 蒸馏水(ul) 标准液 (ul) ul) 样本 (ul) ul) 酶工作液(ml) 酶工作液(ml) 空白管 标准管 样本管 20 —— —— —— 20 —— —— —— 20 1.5 1.5 1.5
生化分析相关概念
准确度为一次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 为一次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 真值之间的
一致程度。 一致程度。 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用于定性描述,如 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用于定性描述, 谈准确度高、 谈准确度高、低,是否合格。 是否合格。
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减真值之差。 是测量结果减真值之差
TG的生物化学
一 , 血清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是 一项重要的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特别 是随着对其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研 究的深入,TG作为冠心病的一项独立的危 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 。
TG的生物化学
二 TG又称中性脂肪,由3分子脂肪酸和 TG又称中性脂肪,由3 1分子甘油酯化而成,是体内能量的主 要来源。TG处于脂蛋白的核心,在血 要来源。TG处于脂蛋白的核心,在血 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
TG的代谢
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指食物中的TG在小肠内水解成脂肪酸和甘 指食物中的TG在小肠内水解成脂肪酸和甘 油一酯、二酯后由肠粘膜吸收入细胞, 油一酯、二酯后由肠粘膜吸收入细胞, 再合成TG并与其他脂质形成 再合成TG并与其他脂质形成CM,通过 并与其他脂质形成CM, 淋巴系统入血。CM中的 在脂蛋白脂 中的TG 淋巴系统入血。CM中的TG在脂蛋白脂 肪酶(LPL) 肪酶(LPL)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游离 脂肪酸(FFA),被细胞利用或贮存。 ),被细胞利用或贮存 脂肪酸(FFA),被细胞利用或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