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道客巴巴存在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道德教育》第二讲 存在主义道2

《西方道德教育》第二讲  存在主义道2
历史上的各种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视为主人与物品的关系,完全由 教师摆布物品,师生之间形成了“我一它”关系 另一种是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一改过去 对儿童“强制”的态度与做法,强调给儿童绝对“自由”。
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的交往关系。
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由教育目的决定 的:养成学生分担和共享的品质 道德教育过程的人际关系主要应是“我—— 你”关系。只有“我——你”关系才能相 互平等对话,实现教育目的 。
• 第三,包容关系更不是一种爱恋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中有人提出要把“爱”的原则作为教 育原则。有人主张教师不要以传统文化代表的身 份与学生打交道,而应以纯个人的身份与学生交 往,要“爱”学生。 这种观点布贝尔极力反对。布贝尔认为爱恋(eros) 意味着人的一种愉快欲望。人出现这种欲望是有 选择的,选择总是基于某种倾向进行。教育准确 地说不是依据什么倾向进行选择,所以教育不能 容忍“爱”的概念掺入其中。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 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 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笛卡尔认为,这既不是一个演绎推理也不是 归纳的结果,而是一个“直观”的命题。
萨特只承袭了笛卡儿的主观唯心主义,而排 斥了笛卡儿的理性主义。 他把人作为单纯主观存在看待,认为人有任 意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属性
萨特
1905—1980 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剧本《苍蝇》 小说《自由之路》
• 1947年他与别人合作创办了《时代》杂志,任主编。这 杂志成了宣传存在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 • • •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 《辩证理性批判》(1960) 《对于一种方法的探求》(1963) 《共产党人称和平》(1968)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back
2、“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
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决定论是没 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者坦然说人是痛苦的。他的意思是这样——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
第三节

《局外人》
1、荒 诞
“起床,有轨电车,四小时办公或工厂打工,吃饭, 有轨电车,又是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
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个节奏,循
着此道走下去,大部分时间轻便自然。不过有一天, ‘为 什么’的疑问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这种略带惊讶的百
无聊赖中开始了。厌倦处在机械生活行为的结
第一节

存在主义哲学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 第二、“自由选择”论 第三、世界荒谬论和人生痛苦论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正意味着人首先存在着,
遇到他自身,涌现到世界上,然后才给自己定
性”;

“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 己,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能给予定义 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的,只是后来 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造就他 自身”。
怎么样的地狱圈内,我想我们有砸碎地狱圈的自 由。如果有人不这么做,他们就是自愿呆在里面, 归根到底,他们自愿入狱。

综上所述,跟他人的关系,禁锢和自由,通 向彼岸的自由,这就是该剧的三个题材。 萨特:《萨特谈萨特戏剧》
境遇剧(处境剧)
一个剧本的中心养料不是人们用巧妙的词儿
来表现的性格,而应该是处境。如果人在某一特 定处境中真的是自由的,如果他真的在这个处境 中并且通过这个处境选择自己,那么应该在戏剧 中表现一些单纯的、人的处境,以及在这些处境 中选择自身的自由。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课件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课件
• 克尔凯郭尔把“存在”的概念从名词变成 动词,凸显出“自由抉择”的内涵。然 而他也认为,尽管在宇宙万物中,惟 有人有资格使用“存在”二字,却很少 人真正去使用。
11
一、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
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 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 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 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
L GO O
存在主 义
1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 自主和主观经验 。
2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35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都是“存在” (也可翻 译为“实在”)的问题,特别是回荡在他中后 期的哲学中的始终也是那个紧迫的问题: “ 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 ”
36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在“畏和死”中 揭示此在的真相。
• 死亡的问题很复杂,我以为海氏对死亡的 谈论虽然富有启发性,但远不及他对“畏” 的分析来得精彩。
43
四、代表人物——萨特
• 恶心
• “恶心”是萨特一部小说的名字,并且成为他的一 个重要哲学概念。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洛丁 根的人经过几年的旅行生活之后,来到了布维尔 市。他曾希望安静地进行研究,从而摆脱人生的 烦恼,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感情出现了一 种变化,浑身感觉不舒服。只要看到周围的一切, 就有这种难受的感觉,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偶然性, 荒谬性,感到了人生面对不可理解的东西时的无奈。

第八章存在主义

第八章存在主义
2.人的沉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此 在当做与其他存在者类似的存在者,而 成为不独立自主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 成为平庸、刻板、缺乏创造性的常人。 此即为此在的沉沦。
3.“异化”:
此在在沉沦中离开了自己的本真存在或其 本征存在被遮蔽的状态。为了求得安宁逃避到 常人中不再追问此在的本真存在,把常人生活 看作完满的生活,就是本真的人的异化。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a、现象学一元论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主张用“现象的一 元论”来取代“使哲学感到困惑的二元论”。
“现象的一元论”指的是胡塞尔以来用现象学 方法来超越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等的对立。
b、反思前的意识
传统认识论所说的意识是反思的意识,即 把意识本身当作对象的意识。反思的意识 不是直接指向对象,而是指向关于对象的 意识,因而是第二位的。
2.此在的时间性与超越。
此在的存在在于其时间性,而时间性 正是此在的超越性的体现,此在随着时 间而不断超越自身的存在。此在的时间 性是在场的时间性,对此在的存在来说, 过去、现在和将来构成一个整体。
第二节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四、自由、沉沦和异化:
1.人的自由与超越:人的存在形式是此在, 而此在是将要成为的存在的筹划、选择 和超越,人的自由就是人对可能的存在 的自由选择。
原始的、第一位的意识是反思前的意识, 即直接指向对象,而不是指向关于对象的 意识。
c、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作为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出发点的现象 蕴含着两种存在,即作为现象的客观基 础的自在的存在和显现这种存在的意识, 后者就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的特性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 反,它不是存在,而是非存在,或者说 是对存在的否定、使之虚无化;意识对 存在的显现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 程。意识之使存在虚无化意味着它本身 就是虚无。

存在主义的思想起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起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起源存在主义的思想起源2009-09-02 23:23一、真理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康德的影响以前的传统西方哲学中,人们总认为认识的主体就是一块白板,一面镜子,完全被动地接受客观事物的映照,而主体自己什么也不要做。

或者有人认为,所谓客观事物完全是主体活动的幻象,并不存在外来依据。

康德(1724-1804)的先验唯心论率先突破了这两种对立的思维--他认为,真理毕竟有外来依据,但真理以什么形式显现在意识中,则是由主体自己说了算。

就是,外界只提供混沌不可知的感觉材料:物自体。

主体用自己先天就有的框架,把物自体改造成具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具体现象。

康德关于纯粹客体完全不可知的说明虽有些偏颇,但毕竟他第一次说明了真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能动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种思路被广大的哲学家所接受(包括马克思、叔本华、胡塞尔),成为了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存在"的新定义--克尔凯郭尔和柏格森"存在"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一种静态的东西,一个茶杯一动不动的在这里,这个茶杯就是"存在",带有偶然性,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而存在往往被理解为"实体",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永远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等人甚至直接把存在理解为一个一个偶在的物体。

即使"存在"被当作动词,那也是判断动词,是一种逻辑的认知,所以贝克莱干脆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很显然,这些解释要么把存在理解为机械的实体,从而认为必须要上帝来操纵运动,要么就把它完全主观化了,从而陷入了极端唯心论。

克尔凯郭尔(1813-1855)从存在主体性的角度,率先认为"存在"是一种动态,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对自我的不断实现,是从过去向未来不断前进的过程。

克尔凯郭尔还仅仅涉及个人的自由存在。

而著名的"生命哲学"大师柏格森则认为存在是"生命之流",宇宙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生命冲动"在时间上不断流变的动态反映。

存在主义 (2)

存在主义  (2)

萨特的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由于传统哲 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它以把握存在者的方式把握存在, 致使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传统哲学是一种“无根的 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应该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存在本身的研究, 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因此,通过阐明存在的意义,使 哲学成为“有根的本体论”。 人是唯一关心其它存在物的存在、能够对于存在的一般意义提出问 题的存在者,一个与存在的意义最接近的存在者,这就是此在。当一 个人追问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此在”了。所谓的此在 不是指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认识主体,也不是人的肉体存在,而是指 某个人此时此刻存在的自我,这个自我是有所作为,通过自己的活动、 人生选择来显示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存在。
存在主义疗法
Frankl认为,人所擁有的任何物件均可被取走, 唯有人性的最終自由---選擇一己的態度、選擇
生活方式的自由是無法被剝奪的,人有做決定的自由,人有意志的自由.最終的結果是我們自由的選 擇的結果,人們也為這些選擇負責。 悲剧性乐观主义者的真正积极意义在于他在困境中从内心深处寻找人生的意义并得到拯救,而战胜苦 难,最终他要乐观地投入现实世界之中。 他注重对人生真正意义的探讨,完成了《人生的真谛》一书,并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临床实践 中,提出了继费洛伊德、阿德勒之后又一新的心理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学派,其焦点放在「人存 在的意义」以及「人对此意义的追寻」上,归属于“存在主义疗法”。 以Rollo May等为首的人本心理学(存在主义的人本心理学)更多认为人性是善恶和兼具备的。一 个人只有通过努力才可能接近人性的善,而不至于被人性的恶所偏差。这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人本心理 学。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 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 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 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Irvin Yalom认为在存在主义讨论中,人不仅仅是it,而是I。这一疗法注重当下的觉知,围绕自由、 孤独、无意义、死亡等主题展开谈话等治疗。 欧文.亚隆的团体存在主义,团体辅导的11个疗效因子 如果把人的成长、自助能力增强、认知重构、 情绪平复、适应性行为增加等等看作的实际效果,欧文.亚隆,把这些引起改变的因素,叫做疗效因 子。对疗效因子加以审视,可以增进我们对咨询过程的和工作成效的理解。

存在主义.docx11

存在主义.docx11

存在主义——走向存在的《城堡》袁彩云(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卡夫卡归于表现主义旗下。

但纵观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卡夫卡从根子里就是一位展现现代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状况的天才,就是一位揭露现世存在的荒诞的天才,就是一位“纯粹的存在主义者”。

一方面,他怀着对生活、世界的畏;另一方面,他也怀着“超人”的梦想,要把现世的障碍与荒诞砸个粉碎。

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是直面存在的——存在中的痛苦与磨难,存在中的虚无与荒诞。

存在中人的目标、意义与价值。

而他笔下的人物也具有蔑视、挑战既定的多舛命运的勇气,正视生存的坚韧精神。

这在《城堡》的出场人物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论文试以人物分析为主,以《城堡》为主体探寻卡夫卡的存在主义。

世界虽然荒诞,但值得探索与抗争。

关键词:《城堡》;存在主义;荒诞一、K的抗争在《城堡》中,K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形象。

“我是为了战斗才来到这里的,可我不想在到达前就挨一闷棍。

”[ [奥]卡夫卡.审判·城堡[M].韩瑞祥、张荣昌,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第18页]K对初次见面的伊丽莎白说。

K不仅要把一切的事情都搞清楚,还敢于挑战一切的传统与惯例,反抗一切的权威。

他敢于拜访被众人冷落、疏远的阿玛丽亚一家,那是犯了极大的忌讳的。

他敢于违拗客店老板娘、弗丽达和秘书的意愿去找克拉姆,而只有被召见的人才有资格去见他。

K这样做,只会进一步丧失接近城堡的机会,但他无视这一切。

虽然最终没有见成,但一切的权威、传统、惯例,一切被众人奉若神明的东西,都遭到K 的蔑视。

固有的、已定的、早就安排好的命运,不能使他屈服。

那么,他为什么而战斗呢?是为“人”而战斗。

在城堡下的村庄生活,什么都无法让他高兴起来;只有“生命的标志使他感到欣喜”,当“认出来人是那两个助手”时,他“感动非常失望,他不知道为什么”。

K 又在追求什么呢?是对人的存在的确认。

一个丰富的、完整的、鲜活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现代社会,种种障碍,纠缠着人,束缚着人,使人失去自由——言说的与行动的,使人失去为人的尊严与地位。

存在主义 (2)

存在主义 (2)

《局外人》
•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 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 故事。 •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 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 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 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 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 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因为审讯 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 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读者看来有 罪的倒不是莫尔索,而是法庭和检察官。
《墙》:人的生命是从荒诞开始,人
的死亡也是荒谬的 。
• “什么是死亡?”——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徒 劳无益,人不能战胜偶然 。 • 人的存在与死亡的限制和荒谬性——死亡 从外部来到人身上,又把人改变成外在的, 这就是一个“趋向墙的另一边的过程”— — “没有任何人愿意正视存在”。 • 人的死亡也是荒谬的,人可以选择自己的 存在,但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人是被 判处死刑而又不知何时服刑的存在。
• 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悲剧的,那是因为它的主人 公是有意识的。若他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 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那里呢?今天 的工人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 这样的命运并非不比西西弗的命运荒谬。但是, 这种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 悲剧性的。西西弗斯,这诸神中的无产者,这进 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 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 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 时也就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 我超越的命运。
《苍蝇》—借用古希腊神话,以古喻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 纳粹运动兴起后,他参加了纳粹党,并于1933年4月在纳 粹当局确认下任弗莱堡大学校长,10个月后辞职。因为他 与纳粹的这段牵连,1945-1951年期间,法国占领军当 局禁止他授课。
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新闻界多次成 为热门话题。尽管海德格尔参与纳粹运动是他的历史污点, 但不能因此说他的哲学就是纳粹思想的反映。后来反纳粹的 存在主义者也能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这些 事实表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往往要比他在某一阶段 的政治观点有更远的意义。
(3)只有人才是这样的存在者。因为人是“此 在”。
二、关于“此在”的理论
1、“此在”的优先地位
第一,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人是始终面对可能性筹 划 自身的开放的存在者,人的此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 程,这一过程的全部内容就是人的本质。海德格尔:
2.存在主义力图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把存在论从认识论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使存在论 从“无根”的本体论发展为“有根”的本体论, 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3.存在主义的主要问题:
对人的理解及其自由观忽略了社会历史条件对人 存在及其自由的制约,具有抽象性。存在主义总 体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存在主义在 批判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的同时又陷入形而 上学的思想泥潭。存在主义只看到科技理性的负 面作用而忽视了它的积极方面,在对人的存在状 态的过分渲染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悲观主义的理 论色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介绍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1926) 《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 《真理的本质》(1943) 《形而上学导论》(1953) 《什么是思》(1954) 《诗、语言、思》(1971)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德国哲学 家,存在主义创始人。1889年出身于一个天主教 家庭,家境十分贫寒。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 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 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 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 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3、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
(1)从存在者入手去追问存在的意义,不能离开 存在者去玄思冥想存在。
(2)但并非所有的存在者都是我们追问存在的意 义的出发点,它必须是这样的存在者:它的存在 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础,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 因其自身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通过对它的 分析能够导致对一般存在的把握。
2、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
(1)二者之间有着严格区分:
存在者: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它是因“存在”而成为 自身。存在: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其为自身的先决条件, 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存在具有优先地位。
(2)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离不开存在者,存在的各种
意义总是通过存在者来表达。由于存在并不是在存在者之 外的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没有独特的本质和规律,“存 在”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否则, “存在”就是一个什 么东西了即成为“存在者”了。 (3)哲学对“存在”的研究不能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应 该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即追问存在者存在的意义。 因此, “存在”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
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哲学和现 象学的研究年鉴》编辑工作。胡塞尔非常赏识他,认为海
德格尔最能理解他的思想的人,“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 和我!”
在胡塞尔的举荐下, 1922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 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 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 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 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 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三、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1、存在主义把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 出发点。
存在主义既反对“知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也 反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研究,主张从“存在”本身 即人本身来研究本体论问题,因为只有人才能意 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赋予世界一切存在的真实的意 义,人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2、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揭示是存在主义的重要 特点。
存在主义认为只有人的心理体验和纯粹意识才是 人的真实存在:孤独、忧虑、烦恼、沉沦、死亡 以及恶心等。存在主义思想家通过对人的生存状 态的揭示,敞开人的存在的本真性,以此切入真 实的存在、澄明人存在的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存在主义表现出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的批判和超越态度。
存在主义汲取现象学的方法,把人的存在还原为 先于主客、心物对立的“纯粹意识活动”,主张 回到本源同一性的存在中。
一、“有根”的本体论
1、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整个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就 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它以把握存 在者的方式把握存在,致使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传统哲学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应该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存在本 身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因此,通 过阐明存在的意义,使哲学成为“有根的本体论”。
4、人的自由和超越性是存在主义的共同主题。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
海德格尔:把人的自由与人的非本质的“沉沦” 状态对立起来。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四、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
1.存在主义所揭示的现代社会人的存在的沉沦状态 以及世界的荒谬性质,对于反思西方现代社会的 精神危机和文化矛盾,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启发 意义;它凸显了人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和严峻性,切中了现代人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 题;特别是把人从理性主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 解放出来,敞开了人的非理性方面,表达了现代 人追求自由的内在心里渴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