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日元
日本、香港银行历史

1985年9月,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 "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汇率升值近3倍,日元币值每年平均上升5%以上。
这个时期,日本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
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大量游资热钱不断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房地产商、建筑公司甚至一些中小企业,都利用土地担保向银行贷款,再购买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致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
企业从银行贷款非常容易。
当时的情况是,借款方不考虑一旦利率升高,还不起本息怎么办,贷款方也忘记了升息的风险,只是一味地贷款给房地产公司,并且天真地认为,如果这些企业暂时资金困难只需将手中的房子出售,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这双重收益的刺激下,国际游资大举进入日本的股市和楼市。
国际游资的流入,又促使日元进一步升值,股市和楼市泡沫的进一步膨胀,而这反过来又刺激国际游资进入日本进行投机。
周而复始,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
1991年,历时6年的日本房地产泡沫从天堂步入地狱,日本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开始暴跌。
日本国土交通省2005年3月23日发表的一组数据表明,12年前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所撕裂的伤口,至今还在流血。
你可以想像,说到土地短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00%。
日本的土地比中国更加短缺,更加寸土寸金,却也能一连12年狂跌不止。
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三十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东京部分地区的商业和办公用房及其地价,平均跌去75%,只有房地产业鼎盛时期的1/4,住宅及其用地的价格也只有1990年的40%。
泡沫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日本经济十多年来一蹶不振。
至今未能恢复元气。
房地产价格的暴跌重创了日本金融业。
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许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的投资血本无归,纷纷倒闭破产。
据统计,在十多年来日本的破产企业中,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的比例最大。
日元

日元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 日本与日元的崛起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走向复兴。
1948年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出口贸易占1.6%,黄金外汇储备量占2.2%,而在1970年时已经分别上升至9.5%,6.9%和5.2%,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
1985年,日本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0世纪60 年代末期,日本经常账户开始出现盈余并迅速增长。
日本企业成功适应了两次石油危机,在全球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快速增长的经常账户余额促动了日本金融市场的改变,日本开始以资本输出为目的建立了东京国际资本市场。
80 年代中后期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逐渐放松管制,使得日元逐步开始国际化道路,通过与美元争夺全球结算货币的过程,叠加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为日元成为全球套利资本和避险货币奠定了基础。
如今日元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外汇储备货币之一,是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中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第三位交易频繁的币种,也是美元指数中的权重在欧元之后位列第二的货币。
2 日元角色的演变日元逐渐成为全球套利和避险资产货币: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日本通过着重出口和提供后勤资源,经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由贸易拉动转向科技立国,因而得以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为后期全球套利提供资本积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日本金融机构向海外的不断拓展,加速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加速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连续降低的贴现率助力资金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然而“巴塞尔协议”的签订,抑制日本资本急剧向外扩张的步伐,加速了资产泡沫的破灭。
而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低融资成本,为日元成为全球套利和避险的货币打下基础。
过剩的流动性和资本流入,加快信贷增速,推升资产价格:1997年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日货币政策的变化,使美日之间利差趋向稳固,为日元套利的酣畅进行提供了温床;全球流动性宽松也推升全球资产价格稳步回升,日元套利同步再起:2008 年金融危机叠加2010 年的欧债危机,使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套利交易趋于避险平仓,或直接加速了危机的蔓延。
日本经济泡沫的历史过程

第一章日本经济泡沫1.1历史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破裂1985年前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高速成长已经引来了美国的不安。
日本出口打击了美国的制造业,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日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
而美国经济在巨大的压力下运行,当年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经济,美国开始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压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日、法、英和联邦德国五国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此后,日元兑美元迅速升值: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为抵消日元升值给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大幅降息。
而被日元升值打击得元气大伤的日本出口商为弥补亏空,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票。
日本股市三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也涨幅惊人,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而沾沾自喜。
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甚至重金收购了美国最高的建筑洛克菲勒大楼,“购买美国”的声音喧嚣一时。
但危机正悄悄袭来。
1989年初,为了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危害日本经济,日本开始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日本股市由最初的下跌,变成恐慌性出逃。
股市暴跌,地价急剧回落。
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保险业,直至制造业。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衰退。
在高峰期,日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1%,2009年,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5%左右。
对于日本经济泡沫的成因,虽然尚存一些争议,但是回看历史,泡沫的产生与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难脱干系。
日元的 贬值的历史趋势

日元的贬值的历史趋势
日元的贬值历史趋势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影响了日元的贬值:
1.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出口大幅增加,导致日元升值压力。
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刺激内需,其中包括保持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等。
这些措施导致日元贬值。
2. 1985年:由于美国对日本贸易不平衡的担忧,七国集团(G7)协议迫使日本政府采取行动,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
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来抑制日元的升值,包括干预外汇市场、提高利率等。
这次干预使日元贬值了约50%。
3. 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导致日本长期经济停滞。
由于通货紧缩和低增长,日元进一步贬值,跌至历史低点。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投资者避险,导致全球货币市场紧张。
由于日本的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投资者纷纷抛售日元,导致日元贬值。
5. 2012年至2015年:日本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称为“阿贝经济学”,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除通缩。
这一政策导致日元贬值,帮助推动出口。
总体来说,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等
因素都会对日元的贬值趋势产生影响。
请注意,外汇市场非常复杂,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预测货币贬值趋势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无法简单预测未来的走势。
日本外汇储备发展的历史

日本外汇储备发展的历史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的外汇政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外汇政策下,一国的外汇储备也会有不同的增长状况。
据此,可分三个阶段来分析日本外汇储备的变化情况。
1.小规模快速增加阶段(1985年以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汇短缺被称为日本经济的天花板0,经常成为阻碍和制约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利因素。
直到70年代以后,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崛起,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收支顺差逐渐扩大,日本外汇短缺的局面刁-逐渐得到了改善。
从表3一2中可以看出,1970一1980年末日本外汇储备由3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巧亿美元,增加了5.94倍。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外汇储备增长缓慢,1980一1985年末只增加了349亿美元,只比1980年末增加1.62%。
总体来说,1985年以前,和美国、西欧相比,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还非常小。
2.大规模快速增加阶段(1985一2004年)这一阶段,日本外汇储备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地迅猛增长。
从表3一2中可以看出,1985一2004年末,日本外汇储备由219亿美元增长到8242亿美元,增加了35.63倍之多。
从这一时期的具体情况看,1985年以后,以世界第一的贸易顺差为基础,日本外汇储备再次出现了规模迅速扩大的局面。
1990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695亿美元,相当于1985年末的3.17倍,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大国。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9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纪初,日本外汇储备在达到世界第一的规模以后继续呈现迅速扩大的局面,2000年末达到3472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1748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2004年末又达到8242亿美元,又比2000年增长了137.38%。
3.缓慢增长阶段(2005年以后)这一阶段,日本的外汇储备虽然仍在增加,但是增长的步伐明显放慢。
如前所述,2005年末只比2004年增加46亿美元,即使到了2010年末也只达到1035亿美元,只比2004年末增加25.67%,远远低于上一阶段超过100%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与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人民币与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 赵兰兵
【内容简介】 文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历程和现状,对货币国际化的普遍影响因素的界定,当前人 民币国际化与 20 世纪 80 年代日元国际化的内外环境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均处于允许国际储备呈现多 元化的牙买加体系下,均为 SDR 入选货币,在总体经济规模、汇率变动趋势方面都具备有利条件,同时,共同受 制于主导国际货币美元的粘滞作用和经济开放度不高的制约。相比于 20 世纪 80 年代日元国际化,我国推动人民币 国际化在经济增长速度、潜力、抗风性能力和币值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成熟度方 面上应继续深化。
(二) 日元国际化的背景、历程和现状
日本政府推进日元国际化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50 年 代和 60 年代,美国分别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冷战格 局中对日政策由抑制调整为扶持和发展,大量战争物资从日本采 购,有力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日本国民经济得到
了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从 1955 年到 1973 年,日本创造 了经济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9.8%,20 世纪 60 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日本国民经济 实力持续增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 始,日本出口贸易总量中以日元计价的部分占比不断提高,1980 年达到 30%左右。在此背景下,1980 年 12 月,日本政府修订 《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对涉外劳务交易、外资和技术引进、 进出口、对外支付方面管制进行松绑,日元在资本项目项下实现 了基本可自由兑换,以此为标志正式启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国内股市暴跌、房价泡沫破灭导致经济 崩溃,日元国际化进程陷入停滞。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区域 合作机制逐渐形成,日本政府再次启动日元国际化战略,试图凭 借雄厚的财政实力、金融实力和先进技术,主导推动“10+3”区 域金融合作机制,从政策层面推动日元国际化重启,但效果不 佳。日元国际化主要包括日本银行贷款、海外协力基金、“黑字 还流”贷款等模式。目前,日元在国际社会的利用率始终在低位 徘徊。
日币介绍

1元 5元 10元
树苗,国号 及面值
面值,铸造 年份
稻穗,齿轮, 国号,铸造 水及面值 年份 平等院内的 凤凰,国号 及面值 菊花,国号 及面值 樱花,国号 及面值 泡桐,国号 及面值 常绿树,面 值,铸造年 份 面值,铸造 年份 面值,铸造 年份 树叶,橘子
50元 100元 500元源自&图案日本在改革后在日元纸币上用的都是学者的肖像。也是国 家主体价值观的一个缩影,更是国家科学发展的展览馆。 世界上各个国家通用的纸币上,大都印刷有人物头像,且 几乎都是政治家唱独台戏,或者是国家的缔造者,或者是皇位 继承者,或者是某一时期的最高执政者,而以为国家作出贡献 的伟人来印制“货币名片”的甚少。 日本自1871年日元诞生后至1984年新日币发行前,纸币上 也都是印制着当政者的肖像,诸如1881年开始发行的纸币上曾 印着神功皇后的肖像,后来的一万元和五千日元纸币上是圣德 太子像,千元纸币上是伊藤博文像。 然而,自1984年以后流通的纸币上,日本政府一改以前的 做法。进行改革,决定全部用清一色的学者肖像,且又都是明 治维新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各个学科领域里的领军式的人物,以 此来鼓舞国民的士气。
正面:福泽谕吉 背面:平等院的凤凰像
福沢谕吉 日文假名读音:ふくざわ ゆきち。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 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 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 塾大学的创立者。他毕生从事 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 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 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 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 教育的伟大功臣”。
&符号特征
日圆(円),又称作日元,其纸币称为日本银 行券,是日本的官方货币,于1871年制定。日圆也 经常在美元和欧元之后被当作储备货币。货币符号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4217订定其标准代号 为JPY。日语罗马字写作Yen。 日文“円”字即为“圆”之略字(日本异体 字),读为“えん”,并制订1円=100分。英称 “Ye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4217订定其标准代 号为JPY。 日圆是用¥表示的,在数字后日圆的表示方法 是加一个E字,比如:¥10000E。
从幕末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的历史

从幕末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的历史日本的货币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日元,日语为“円”,罗马拼音为YEN。
日元是外汇市场上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交易货币,同时也是第四大储备货币(前三为美元、欧元和英镑),另外由于其稳定性还是最受欢迎的避险货币。
从德川幕府末期到今天,日本的纸币,日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发展的,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很长,建议先马后看。
明治维新前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就已经有了纸币,但还不是日元。
那时候,日本的纸币主要是藩札(hansatsu),由德川幕府或者地方各藩独自发行,类似于中国的钱庄票或者银票。
据说是最早的藩扎,越前福井藩扎由于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地方割据,藩的数量很多,幕末各藩的经济又都非常混乱,造成了藩扎极其繁杂,单开一篇文章,又是几千字才能说清楚的,因此藩札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一笔带过。
明治维新后~日本银行成立前藩札的面值和使用范围在幕府时期,各藩之间完全互不相容,因此在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在规划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方案中,全新的、仿照欧洲十进制货币体系的全国统一货币,就被提上了日程,至此日元的概念才第一次被确立了下来。
也就是明治维新之后才有了日元。
1869年,民部省札,金一朱明治二年(1869年),为了统一币制,日本公布了禁止藩札增印令,并停止流通以前发行的藩札。
同时以民部省的名义发行了一部分以“RYO”(两)为主货币单位、以“朱”、“分”为辅币单位的纸币,标以“太政官会计局”、和“民部省通商司”,分别叫做“太政官札”、“民部省札”。
除了明治政府直接发行的纸币,一些地方还发行了地方区域性纸币,这些纸币都获得了明治政府的授权,其中地方政府发行的叫“府县札”,地方商业组织发行的叫“为替会社券”,其中“为替会社”是日本最早的地方本土商业银行的雏形。
1872年,横滨为替会社券,10元明治四年(1871年)政府颁布了《新货币法》,正式推出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新货币单位:“YEN”、“SEN”、'RIN',对应的就是“圆”、“钱”、“厘”,同时藩札必须兑换成新发行的纸币,且兑换公式极其复杂,并于明治五年(1872年)开始实施,到明治十二年(1880年)的时候,藩札的收兑工作才告以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外贸遭受了国际 压力。1971年,美国借由放弃金本位制度 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受此影响,日本在 1971年12月重估日元币值,本币汇率由 360日元兑1美元升值为308日元兑1美元; 1973年之后实现浮动汇率制。
• 外贸方面的压力使日本认识到,国内经济需要新 的增长点,开发更多国土、促进地区之间更平衡
PPT制作者:
孙立涛 梁萌智
背景
• 20世纪60年代末,贸易品部门快 速上升的劳动生产率带来了日本贸 易品部门日益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和 贸易顺差。
• 当时的经济过热和经常项目巨额顺 差,证明日元确实被严重低估了。 为了保持日本经
济平衡发展也确实需要对日元汇率 进行调整,可日本政府并没有这样 做。1969年秋,日本银行仍然实 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快 了金融自由化步伐,不断放松资本 输出管制,并促进商品和劳务进口, 同时放松进口商品和劳务的管制。
为了更好的理解广岛协议,日本的 泡沫经济,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对人民币升值的启示
• (一)为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央行 应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 (二)人民币升值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 和渐进性原则
• (三)货币政策应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 • (四)防范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
投机房地产市场 • (五)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应循序渐进
形成经济泡沫的原因
• 我们认为,日本泡沫经济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形成和崩溃,但其根源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 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很多年 GDP增长率超过10%。外贸的贡献是这个奇迹得 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外贸拉动的经济发展导致日 本经济的区域分别极不平衡。企业和劳动力向沿 海地区集中,形成了东京、名古屋、大阪三个大 都市圈。在这三个大都市圈,工业和人口过于密 集,造成用地紧张,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经历了 地价的疯狂上涨,比1980年代后期更甚;而在其 他地区,人口严重外流,经济发展滞后。 。
日本央行不能收缩货币供给、提高贴现率 以抑制经济过热。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特 别是对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贷款继续大幅增 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12%。一直到1989 年3月,日本银行才开始调高贴现率,但 此时“泡沫经济”已形成。1989年3月到 1990年8月,日本央行五次提高贴现率。 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刺破了资产泡沫: 1990年股票市场崩溃,1991年房地产价格 狂跌。
地发展、扩大内需是主要的可行措施。于是, 1972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提出“日本列岛 改造计划”。主要是使过度集中于三大都市圈的
工业和人口向更广阔的其他地区分散,实现工业
和区域经济的重新布局。同时,田中角荣也大力 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但是,田中角荣的“列岛改造”却没有成功,两 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计划不能顺利进行。
• 第二个原因是在“列岛改造”过程中 出现了贪污腐败。
“列岛改造计划”推行不利,日本 失衡的区域经济格局没有明显改观。 日本没能通过“列岛改造计划”形成 新的经济增长点,1973年之后便增长 乏力。没有新经济增长点的日本经济, 就像没有挂上档的汽车,即使日本央 行在20世纪80年代注入大量流动性, 将油门踩得非常大,也不能使速度明 显提升
1991年,日本经济进入衰退。从 1991年7月起,日本政府实行扩张 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幅调低贴 现率。但是日本金融机构巨额不 良资产所带来的资产贬值以及日 本经济严重衰退的趋势已无可挽 回。资产泡沫最终破灭,导致20 世纪90年代乃至新世纪最初几年 经济的长期停滞。
广场协议过程
• 1985年9月22日,美、日、西德、 英、法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聚会纽 约“广场饭店”,达成所谓“广场协 议”,
• 第一个原因是“列岛改造”导致地价 和物价上涨。这个计划引起了土地投
机,致使地价大幅上涨。这次是六大
都市之外的其他地区领涨。同时,物 价上涨压力也非常大,1974年CPI同 比上涨23.2%,前后几年的涨幅也都在 10%之后。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上 涨,而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又使能 源价格上扬,物价形势变得更为恶劣。
经济泡沫破灭后产生的现象
• 日本经济因日元升值受挫,日本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政策。1986 年,日本央行连续4次降低贴现率。 1987年2月再次降息至2.5%,达二 战后最低。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 下,1987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 不幸,美国于1987年的10月19日 出现“黑色星期一”股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