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总结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总结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早期的电影产业始于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
该时期的电影以奇特的镜头技巧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特点。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有限的市场,电影产业一度发展缓慢。
随着 sound-on-film 技术的引入,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种技术允许电影配音,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黑白电影,如《乱世佳人》,它们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0年代,电影工业再次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好莱坞运动时代,电影制作开始探索更多的主题和风格。
《荒野大镖客》和《公民凯恩》等电影成为了经典之作,这些电影对后来的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年代至今,电影工业进入了现代化的数字时代。
随着特效技术和数字摄影的进步,电影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片,如《星球大战》和《阿凡达》。
这些电影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也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边界。
如今,美国仍然是全球电影行业的巨头,每年制作和发行许多影片。
同时,美国电影也影响着全球观众,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电影院、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节等。
总的来说,美国电影发展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创新,演变成为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
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使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在影片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将看到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发现今天的美国已大相径庭。
美国的影剧院如小说《最后一场电影》所隐射的那样,曾一度消退,小说表现的是美国50年代初的小镇生活状态,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与开拓的时代精神,于20世纪70年代初改编成同名电影。
当时,电视的出现曾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而传统价值理念亦一度成为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桎梏。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低迷踯躅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创新前行的60年代跨入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政策冲击文化行业,美国影视随之跨入创新前行的轨道。
影视艺术的蓬勃兴起归功于当时的欧洲导演,其执导的片子吸引了大量影迷。
欧洲导演没有美国国内导演的顾虑,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创作美国电影艺术家可能有意回避的敏感问题,而这类国外的影片也给美国本土的影视创作带来了生机。
当时,其他国家的影片吸引着日益增长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文化人,新鲜信息开始大量涌入,人们不再一味囿于渐趋古板老套的好莱坞题材,逐渐开始走出日渐低劣的电视节目。
60年代的美国政治也经历着很大变化,一批电影新人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着手深入研究。
当时的美国电影日渐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影响到美国的文化生活。
以1963年的影片为例,这一年搬上荧屏的有《奇爱博士》。
该片明显反映出美国新一代导演们正努力迎合观众的口味,由于欧洲导演的影片影响,观众亦变得愈加挑剔。
库布里克逐渐成为影视业的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后半叶执导的影片不仅在拍摄技术上有所创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提出了诸多有趣的问题。
《奇爱博士》拍摄于冷战期间。
面对世界的“疯狂”局面,库布里克编排出这样一部纯粹的闹剧。
影片并不回避当时的社会问题: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抗争、军队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核战争威胁。
影片的放映触动了观众,人们开始质疑这个社会是否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研制出的最具破坏力的毁灭性武器就掌握在两个有这种毁灭意识的超级大国手中。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
在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只能通过放映机来播放。
然而,电影很快就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最早的美国电影制片厂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成立了美国昆特人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
该公司开拍了大量的默片,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播放。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默片成为了主流。
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上映,这开创了音乐电影的新时代。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也引发了一场美国电影业的革命。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成为了美国电影产业的中心。
好莱坞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拥有良好的阳光和气候条件,适合拍摄电影。
许多大型电影公司纷纷搬到好莱坞,建立了制片厂和摄影棚。
好莱坞之所以成为电影之城,还得益于其政府的扶持和资本家的大量投资。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伴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电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
许多关于战争和爱国主义的电影被制作出来,以表达美国人民的观点和情感。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美国电影产业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候,电视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电影票房大幅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电影制片商开始尝试新的技术和创新,如广角电影、3D电影等。
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电影业的活力。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电影产业的重要转折点。
好莱坞电影常常被批评为商业化和缺乏创新。
在这个时候,一些独立电影制片商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制作了一系列艺术性更强的电影,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电影催生了新的电影风潮,也促使好莱坞加强创新和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美国电影产业在近几十年来持续发展。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变迁及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变迁及对现代电影的影响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莱坞电影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迁,不仅在技术和题材上有所改变,更对现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谈到的是好莱坞电影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以青铜时代(1895-1925)和黄金时代(1925-1960s)为主。
青铜时代主要是指好莱坞电影产业刚刚兴起的时期,这个时候好莱坞还只是个小规模的产业,技术水准低下,电影内容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短片。
到了黄金时代,好莱坞电影工业迅速成长,电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电影内容也开始多样化,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世界各地电影的引领者。
在这个阶段,好莱坞电影给现代电影产业带来了很多技术和内容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好莱坞在电影技术方面的引领地位,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在制作技术上有着一定的先进性,比如在特效制作、声音技术、色彩技术等方面都有着领先的水准。
这些技术在当时对电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当时全球电影业向好莱坞学习的对象。
其次是好莱坞电影产业对电影内容和题材的影响。
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电影市场的引领者,其电影内容以及题材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对现代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由于其内容的多样性和制片人的不断创新,使得好莱坞成为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引领者,也为现代电影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接下来要谈到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阶段。
在这个阶段,好莱坞电影产业经历了一些新的变化,电影内容更加多元化,包括动作、科幻、恐怖、喜剧等各种类型电影的出现,这些类型的电影给现代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电影对现代电影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电影内容的影响,二是对电影市场的影响。
在电影内容方面,好莱坞电影开始追求更加大胆和创新的创作方式,很多颠覆传统的电影作品出现,这些作品让电影内容更加引人注目,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美国电影文化的演变和地位

美国电影文化的演变和地位美国电影是世界闻名的文化符号之一。
从1895年的“现象级”电影院,到现在的国际巨星和不朽经典,美国电影业一步步地走向繁荣。
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创作形式,以其生动、直观、易懂的表现形式,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它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影视语言和审美体验。
美国电影文化不仅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电影文化的演变1. 早期电影时代在电影发明之初,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和电影市场都十分简陋,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受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1915年,美国通过了管制电影法案,对电影进行了严格限制,才逐渐开始形成严密的电影产业和文化市场。
2. 好莱坞时代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诞生了,成为美国电影业的中心。
好莱坞电影工业逐渐成熟起来,电影市场逐渐形成,进入了大规模制作的时代。
好莱坞制片厂大肆生产大片,电影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吸引了广泛的观众群体。
3. 好莱坞后现代主义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业认为自己的表现方式过于保守,不符合当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开始寻求新的表现方式。
这一时期,电影制片厂开始主导电影艺术的形态,出现了一大批新派导演和演员。
这一时期更注重电影的艺术性,体现了电影的新时代。
4. 当代电影今天的美国电影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制作水平和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观感体验。
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电影已经走出了单纯奉献娱乐的局限。
例如,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在商业和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极大成功。
二、美国电影的地位1. 电影业的经济贡献电影业是美国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美国电影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样化的、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的经济体,年营业额超过1800亿美元,创造了90多万个工作岗位。
2. 电影改变世界美国电影也创造了很多不朽的经典,如《教父》、《乱世佳人》、《泰坦尼克号》等,它们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代表。
好第二章:美国电影的发展概貌

经典好莱坞前期的力作 《公民凯恩》 出镜率太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对美国而言,资金流入 美国,使美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飞跃提高。 反映在电影方面表现为更多的资金流人电影市场, 电影制作成本大幅增加,资金环境变得更加宽松, 电影制作人可以更随心所欲地制作先前由于资金 紧张而无法完成的影像,类型电影也因此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二时期:(1969-1971) 1969年的《逍遥骑士》是丹尼斯·霍佩尔的第 “一部影片,也是在“新好莱坞”阶段极其重要 的一部影片。影片描述了两个优哉游哉的“嬉皮 士”青年骑着摩托穿越美国,过着到处游荡的生 活。这两个“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被导演有意地 隐去了身份背景和社会背景,他们是现世的虚假 的逃逸者,同时又是勇敢的自由的追寻者。
查理·卓别林
巴斯特·基顿 “冷面笑匠” 面部毫无表情 《我们的好客之道》
哈洛德·劳埃德 《大学新生》
哈莱·朗东 《漂泊者》 “老气横秋的脸与幼 稚的服装”
美国电影发展初期的几十年中,很多电影先驱者 在不断完善电影艺术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根据自己 的喜好拍摄出了各种类型的影片。这些具有先锋 性的类型电影很快就被纳人了制片体制,成为批 量生产的质量标准。观众们现在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这些类型在诞生之初却曾经一度引起轰动。 而且明星制度的产生、奥斯卡奖都是在美国电影 初创时期就已经形成的。
1967年-1989年 嬉皮士是20世纪60年代的颓废派,他们厌恶战争, 对抗和兵器社会现状,并且以奇装异服、群居、蓄 长发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而“嬉皮士”的形 象与其代表的精神价值正是宣告新好莱坞诞生的信 号之一。
灵异化、丑恶化、卑贱化:欧美恐怖电影审美的三次流变

同 时 ,德 国 表 现 主 义 让 生 存 在 艺 术 黑 暗 地 域 中 的 灵 异
鬼 魂 进 行 了 又 一 次 复 活 :“在 德 国 浪 漫 主 义 的 幽 灵
中 ,鬼 魂 扑 面 而 来 … 这 些 神 秘 的 幽 灵 在 表 现 主 义 的
末 日 学 说 中 达 到 顶 峰 。”[4]W2 3 以 双 重 人 格 、古 怪 幽
化 流 变 的 三 个 阶 段 2 0 世 纪 初 至 3 0 年 代 ,以 “灵 异 化 ”为 主 导 的 恐 怖 起 源 时 期 ;2 0 世 纪 3 0 至 6 0 年 代 ,以 “丑 恶 化 ”为 表 征 的 恐 怖 经 典 时 期 ;2 0 世 纪 6 0 年 代 后 ,以 “卑 贱 化 ,,为 特 征 的 恐 怖
第 三 ,受 众 在 不 同 时 代 的 恐 怖 电 影 中 体 会 到 的 “恐 怖 体 验 ”不 停 转 变 。 文 章 以 2 0 世 纪 欧 美
恐 怖 电 影 为 研 究 对 象 ,梳 理 阶 段 性 影 像 风 格 与 受 众 审 美 诉 求 间 的 联 系 ,总 结 出 恐 怖 审 美 具 象
审 美 内 倾 、焦虑审 视 、杂糅体验
《科 学 怪 人 》
( Frankenstein,
1931)
审 美 个 体 回 归 、新 《精 神 病 患 者 》
审美秩序
(Psycho, 1960)
一、第一次流变:以“灵异化”为主导的恐怖 起源时期(2 0 世纪初一 20世 纪 3 0 年代)
受众对于眼前的影像判断会不自觉地与既定文 化 经 验 产 生 联 系 。 从 审 美 情 感 角 度 出 发 ,2 0 世 纪 初
些 电 影 使 得 “灵 异 化 ”的 审 美 情 感 倾 向 达 到 巔 峰 。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美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电影还是无声的,通过片中的表演和背景音乐来传达故事情节。
早期电影像《大卡西米尔》和《大火车劫案》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真正引领电影行业的是好莱坞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中心,许多电影公司在此设立了工作室。
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剪辑、特效和摄影技术。
在这个时期,许多经典电影如《乱世佳人》和《宾汉》都出现了。
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电影成为了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著名的导演如奥逊·威尔斯和弗兰克·卡普拉涌现出来,他们开创了新的电影风格和技术。
进入了40年代,美国电影开始面临竞争性的挑战。
电视行业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里观看电影,导致电影院的观众人数下降。
为了吸引观众,电影制片厂开始使用广告宣传和引进新的技术,如宽银幕和3D效果。
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创新高峰。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独立的导演和新的电影流派,如法国新波派和新好莱坞。
电影如《魂断蓝桥》和《哈利评审团》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0年代是美国电影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时期,电影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一些被称为“电影天才”的导演如马丁·斯科塞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开始崭露头角。
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商业化的阶段。
大量好莱坞电影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票房和市场份额。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大片如《终结者》和《星球大战》。
进入21世纪,美国电影继续发展。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影制作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
同时,美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向全球市场扩展。
大片如《复仇者联盟》和《阿凡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的来说,美国电影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声到有声,从好莱坞的兴起到黄金时代,再到面临挑战和创新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影片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将看到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发现今天的美国已大相径庭。
美国的影剧院如小说《最后一场电影》所隐射的那样,曾一度消退,小说表现的是美国50年代初的小镇生活状态,反映了年轻人的成长与开拓的时代精神,于20世纪70年代初改编成同名电影。
当时,电视的出现曾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而传统价值理念亦一度成为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桎梏。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在经历了低迷踯躅之后,开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创新前行的60年代跨入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政策冲击文化行业,美国影视随之跨入创新前行的轨道。
影视艺术的蓬勃兴起归功于当时的欧洲导演,其执导的片子吸引了大量影迷。
欧洲导演没有美国国内导演的顾虑,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创作美国电影艺术家可能有意回避的敏感问题,而这类国外的影片也给美国本土的影视创作带来了生机。
当时,其他国家的影片吸引着日益增长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文化人,新鲜信息开始大量涌入,人们不再一味囿于渐趋古板老套的好莱坞题材,逐渐开始走出日渐低劣的电视节目。
60年代的美国政治也经历着很大变化,一批电影新人开始对一些基本问题着手深入研究。
当时的美国电影日渐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影响到美国的文化生活。
以1963年的影片为例,这一年搬上荧屏的有《奇爱博士》。
该片明显反映出美国新一代导演们正努力迎合观众的口味,由于欧洲导演的影片影响,观众亦变得愈加挑剔。
库布里克逐渐成为影视业的重要人物,他在20世纪后半叶执导的影片不仅在拍摄技术上有所创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提出了诸多有趣的问题。
《奇爱博士》拍摄于冷战期间。
面对世界的“疯狂”局面,库布里克编排出这样一部纯粹的闹剧。
影片并不回避当时的社会问题: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抗争、军队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以及核战争威胁。
影片的放映触动了观众,人们开始质疑这个社会是否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研制出的最具破坏力的毁灭性武器就掌握在两个有这种毁灭意识的超级大国手中。
片中人物极其怪诞,却又无一不是真实的反映。
影片中的美军官员因个人婚恋屡屡受挫而疯狂筹划着美国与前苏联间的一场核战争,而当时美国许多民众正几近歇斯底里地担心着饮用水的安全,整个美国都笼罩在冷战的气氛中,到处宣扬“宁死勿红”的标语口号。
美国的政治、军事弥漫于整部影片,构成其中大部分滑稽表演的焦点。
影片一开始出场的两架战机呈现于观众面前的影像是一台战机对另一台战机进行的燃料补给,可谓影片试图展示的第一类奇异之爱。
为增强这一怪诞场景,战争道具侵入了人类机体,影片配乐则响起浪漫温柔的“试着温柔点”, 这里所呈现的其实是一幅色情画面,而这一色情场景中的主角正是库布里克所厌恶的先进武器。
库布里克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滑稽、荒诞的画面,向我们揭示着他的作品主题——热衷于使用核武器的狂人和淫秽之间的必然联系。
观众都清楚地知道,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博弈对抗结局将会是因核武器而引发的世界末日的来临,而两方的政治领导均无意商榷以停止这一具杀伤性的核武器对抗。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和前苏联已开始怀疑自己国家将会很快进入核武器交换时期。
影片便产生于这段历史背景。
影片主角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喜剧演员彼得·塞勒斯。
塞勒斯在剧中扮演美国总统,又扮演一名英国军官,该军官被派往向前苏联发起核战争的那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处。
他还充当剧名角色“奇爱博士”,一名前纳粹研究人员,为美国的高级指挥部献策。
塞勒斯扮演的总统形象影射约翰·肯尼迪的国务卿迪安·腊斯克,一个极其严肃刻板的人物,处理任何灾难都毫无表情。
而塞勒斯则将这么一个无任何生气、枯燥冷漠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令人捧腹。
作为一名英国军官,他得应对美国的那个战争狂,这一狂人总感觉“共党”已经在颠覆美国。
而作为奇爱博士,他亦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引导美国在早期空间战中取得战绩的奇才乃是一名德国科学家韦尔纳·冯·布朗,而塞勒斯扮演的奇爱博士会使很多观众联想起这一人物。
与影片中的奇爱博士相同,冯·布朗是名纳粹。
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他曾研制出火箭轰炸伦敦。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20世纪60至80年代的美国电影流变※■ 钟 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广东 广州 510665)※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2009-2010)。
[摘 要]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影片,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影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美国电影业的发展变化。
期间电影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时代特征,并折射出我们今天的社会。
对过去一段时光的追溯使我们得以对今天做一比较并加以反思。
[关键词] 美国电影;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学术论坛《逍遥骑士》反映了60年代的嬉皮士精神以及对自由和个人意志的向往。
影片的成功还在于其影片配乐的独特之处。
如果说传统影片配乐是为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增强某种效果,那么本片的配乐则是独立于影片之上的一种风格。
对许多人而言,该片制作似乎不算优秀,可能从审美角度看影片还嫌粗糙,又或许是对影片过于拘泥于某些细节的一种焦躁不安。
二、从战争阴影下的70年代到感伤怀旧的80年代随着60年代的帷幕逐渐拉下,美国影院的又一股风潮开始出现。
以上所谈的影片类型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与70年代的大片相比,60年代的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讲,都还算较为经济的影片。
单从70年代的影片名就能看出当时制片人可运用的资源之丰富,其中影片如:《教父》《星球大战》《大白鲨》《第三类接触》。
此时的影片正逐渐脱离60年代的主题及定位,人物角色不再厌世、另类,不再继续从日渐丧失理智的社会中探索人性的价值(尽管还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子尚在演绎着60年代的一些主题及风格,如:《出租车司机》《纳什维尔》《唐人街》)。
或许这新一轮的娱乐形式源于美国在越战中的惨痛经历。
人们已从日常生活中走出,并转移至对文化需求的体验。
如果说60年代涌动的是对美国社会新政治、新体制的憧憬,那么越战则彻底毁灭了人们对美国的梦想。
如退回到30年代时的美国情结,此时的美国人对本国的经济前景一片迷惘,只想着彻底的遗忘。
70年代的许多影片如连环画册般清晰呈现着善恶交锋的主题,而片中人物正是这类矛盾冲突的极端表现,影片流露着孩童般幼稚的生活态度。
大多数影片都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收入,影片的成功源于其内容多是对80年代将出现的异常灾祸的预测。
这时的导演完全任由自己尽情发挥,也拥有着比以往更多的可支配经费。
直至7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现有关越南战争问题的影片。
或许是由于这一问题从电视新闻报导中消失之后,开始成为影片拟考虑的话题。
这时期最有影响的影片是《现代启示录》《猎鹿人》《返乡》,而《现代启示录》则是对美国战争的无情批判。
尽管如许多人所言,影片的后半部分差强人意,却还是展示出其制作的恢宏。
该片如气势宏大的叙事长诗,其中的某些场景总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与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相扣,小说是对19世纪在非洲存在的欧洲帝国殖民主义的控诉。
影片导演科普拉认为,美国对越战争正与康拉德当年的描述如出一辙。
康拉德指出,殖民霸权标榜着帮助“落后”国家走向文明,随后便是毫无人道的殖民侵略。
科普拉则指出,随着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在20世纪的滋生蔓延,殖民霸权的企图也在更迭。
美国对越宣战不是打着文明开化的旗帜,也不是单纯地劫掠越南本土资源,相反,美国只是为了要在越南这个国度使用世上最具杀伤力的先进的武器。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较之康拉德时所提出的为在殖民侵略中获取最大利益而言,科普拉的影片所揭示的是更深一层的内容,活跃在越南的是美国的军事力量,美国在越南不是为财富而去,而是试图检验其摧毁、破坏的力量。
科普拉运用了康拉德小说中的隐喻以构思整部影片。
片中主人公逆流而上之时,他亦在不断地经受着病魔与恐怖的侵扰。
影片对结构与主题的处理尤为引人注目。
观众2009年第8期感受到的是战争的纷扰与喧嚣的场景,却又难以找寻影片的中心内容。
对于战争的认识,1979年的美国观众早已习惯了通过电视了解由大批新闻记者所采访报道的内容,那令人惶惑、惊恐的战争报导则是通过电视媒体有序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而科普拉的影片则为我们呈现出不一般的场景。
构成影片的诸要素相互冲突,以一种并不和谐的形式贯穿始终。
影片开始就预示着所欲展示的一种不确定性。
影片主人公威拉德军官逆流而上之时,遇到一位拥有美国空军武器装备的军官黑尔高。
威拉德在其中惊恐地目睹了黑尔高的“武器成果”。
先是黑尔高运用一系列现代高科技武器设备猛烈轰袭一个看似平静祥和的村庄,在战争进行之时,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忽然出现在现场进行录制采访,其中的电视导演颇具讽刺意味地示意美国士兵们不要看其摄像头。
就在战争紧张激烈地进行时,又出现为美国士兵传教布道的牧师。
突然间我们看到一架巨大的载着一头奶牛的直升机以及运送步兵的水陆两用装甲车,装甲车的装料门上涂着张得大大的牙齿,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从战场上“救”出的妇女、儿童被安置在里面。
还有一个士兵通过牛角对着当地的村民大喊稍安勿燥,对村民们大喊说不必对美国士兵的到来惊慌失措、不用害怕。
整个事件的执导者则是一副牛仔装束,仿佛在继续着美国当年对印第安土著居民的战争屠杀。
他在这场战争中肆意疯狂的演绎着其领袖角色,战争对他而言,似乎就是场邪恶的游戏,而他的玩家则尸横遍野。
随着夜幕降临,他开始召集手下人马围坐在篝火旁,高举美国啤酒享受典型的美国大餐。
他们仿佛在尽情地享乐,而酒肉盛筵则将活动推向了娱乐高潮。
随着影片的发展,又一个村庄被美军的直升轰炸机夷为平地。
影片为我们呈现的美军直升机宛如巨大的昆虫驶向村庄的沙滩边,同时发出刺耳的瓦格纳背景音乐。
很明显,黑尔高的军队旨在恐吓当地村民,而音乐又使人联想起当年希特勒德国纳粹的法西斯幻想。
为彻底平定所轰炸的村庄,直升机上又掉下汽油弹轰炸。
所有这些荒唐疯狂的行为就是为了争得地盘,从而使某些人得以恣意驰骋。
看似支离破碎的情节的复杂性完全难以用语言加以表达。
影片场景宏大,观众似乎会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恐怖情景。
影片通过视觉的震撼展示出片中主人公必将遭遇的心理迷惘。
其他越战片则与以上所谈科普拉的影片风格迥异。
这类影片在揭示战争伤痛的同时亦呈现出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影片中充斥的感伤情绪。
80年代的影片既蕴含纷乱世事,又有着平和安逸的情愫影响。
80年代的影片似乎有着太多的泪水以及痛苦与悲哀,同时又有着对快乐的向往。
影片中着实反映着一些并非无法解决的严峻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的美国似乎在试图寻回正在逐渐逝去的一些东西。
美国当时的一位极端保守的总统上任,希望重拾美国的传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