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完美融合——执教《荷塘旧事》的感悟
读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与反思》有感

读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与反思》有感李镇西的《〈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与反思》展现了一个传统文化进教室的全新实践方式,引起了我的深思和启发。
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在课堂中运用文学艺术手段教授古代文学作品的全过程,同时还完整呈现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教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一些启发。
首先,我想强调这本书所追求的教育理念,重视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都相对较少。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将古代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李镇西试图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传承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培养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久违的国学课堂中,我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古文阅读的乐趣,更加理解了古文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其次,我惊叹于李镇西的教学方法的独特创新性。
他将文学艺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音乐、影视等多种形式的媒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特别是,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名篇时,李镇西利用了音乐与绘画,让学生们在美妙的旋律和艳丽的画面中沉浸进文学的世界。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了他们的情感与审美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感悟和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李镇西的教学方法正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我要提及的是李镇西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关怀和呵护。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学生想法和情绪的尊重和关注。
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用心聆听每位学生的声音。
他试图找到最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中敢于开口,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这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够自觉地去发现和学习。
《荷塘旧事》反思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
作者回忆了儿时外祖母家旁边的荷塘美景和在塘中戏水以及自己遇险、伙伴相救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向往之情,赞美了那里的景色、生活和人。
本课语言优美、质朴,故事描述具体、生动,情节紧凑,学生较容易把握故事的情节。
五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能够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完成对课文内涵的解读,教学时可以文章中“溺水被救”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读中学法,读中悟情。
荷塘是主人公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这美丽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淳朴善良的小伙伴,也是“我”受到心灵熏陶的地方。
在教学本课时之前,我采用配乐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先回顾荷塘的自然之美,再讲发生在荷塘的人和事,使学生更入情入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表演“溺水获救”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铁链般”的内在含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想象、理解,同时也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伙伴的淳朴善良,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不足之处:1、由于是公开上课,心里过于紧张,没有完全放开,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2、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像这样的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多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较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流于形式,给学生的评价用语也显得单一,枯燥。
3、本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对旧事的理解花费太多时间,导致拓展延伸部分的教学有点仓促。
其实,旧事中的第一、二件事,文本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交流,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
这样既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拓展部分的教学就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对学生加以指导。
总之,以后每一次教学都要注意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在设计时更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荷塘旧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荷塘旧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荷塘旧事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写景的散文,主要是写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你都有样的感想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荷塘旧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荷塘旧事读后感篇一最近,下校听课时听到了城关刘老师执教的《荷塘旧事》一课,刘老师优美的语言,清晰的流程,灵活多样的评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刘老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学生的深处。
刘老师在教学《荷塘旧事》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
刘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本节课紧紧围绕“荷塘旧事为什么令人难忘?”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通过反复的读悟,感受到了荷塘的景色美、生活美,进而体会到了人情美。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
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我想,刘老师所执教的《荷塘旧事》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刘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刘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的画面?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刘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和胆量”。
“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
“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2024年《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第八,第二课时重点欣赏描写部分通过诵读来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写技巧。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5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机械操作的误区。这三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荷塘旧事读后感

荷塘旧事读后感《荷塘旧事》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而闻名于世。
小说以荷塘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林徽因与柳宗元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段爱情的描写,曹雪芹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思考。
在小说中,林徽因和柳宗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林徽因是一个温柔善良、纯洁美丽的女子,而柳宗元则是一个文雅俊逸、才华横溢的才子。
两人在荷塘相遇,一见钟情,但由于身份和家庭的原因,他们最终无法在一起。
小说以林徽因的回忆和思考展开,通过她的内心独白,曹雪芹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林徽因对柳宗元的爱情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她将自己的爱情理想化,认为爱情应该是纯洁、高尚的。
而柳宗元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对爱情的态度更加务实,他认为爱情需要经营和珍惜。
两人在爱情观念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分离,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主要冲突。
通过对林徽因和柳宗元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爱情需要珍惜和经营,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理解。
同时,他也认为,命运是无法预料的,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命运考验,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也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在小说中,林徽因和柳宗元虽然最终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美好,也给了读者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荷塘旧事》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通过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思考。
小说中的荷塘成为了爱情的见证者,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荷塘虽然清幽美丽,但其中却隐藏着无数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都成为了荷塘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爱情和命运依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人们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荷塘旧事》-----教案及反思大全

《荷塘旧事》-----教案及反思大全第一篇:《荷塘旧事》-----教案及反思大全《荷塘旧事》一、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 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设计以景物描写为线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语文知识的环境。
培养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并在其中穿插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文学鉴赏力,使语言素养也有所提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
2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3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的优美,归纳写作要领。
教学难点: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并领悟文章的主题。
(三)过程与方法:1、个别的朗读方法2、小组讨论法3、赏析理解法4、归纳总结法三、教学过程:1、大家谈往事,激趣导入。
请2—3名学生讲一讲让自己最难忘的往事并谈出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去荷塘边看看作者在童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荷塘图片,板书题目《荷塘旧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示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想一想在荷塘我和小伙伴们发生了几件事。
指名个别朗读(配上音乐)。
学生评议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快速记忆,归纳事件。
请学生说出共写了几件事?请学生用小标题形式概括出每件事,并依此分析人物性格。
(播放投影片)狗刨比赛--------------------活泼、无拘无束打水仗-----------------------纯朴水中救“我”-------------机智、善良、纯朴对“我”这个从城市来的小少爷,小伙伴们纯朴的性格表现得更加难能可贵,在他们的身上使我们感受到了本文所要讴歌的一个主题,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板书:人美----纯朴美读课文,学以致用。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师生共同生活在哈尔滨这块热土上,我们同饮松花江水,脚踩黑土地,这一切铸就了我们东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和纯朴气质。
《荷塘旧事》-----教案及反思

《xx旧事》一、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设计以景物描写为线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语文知识的环境。
培养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并在其中穿插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文学鉴赏力,使语言素养也有所提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
2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3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的优美,归纳写作要领。
教学难点: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并领悟文章的主题。
(三)过程与方法:1、个别的朗读方法2、小组讨论法3、赏析理解法4、归纳总结法三、教学过程:1、大家谈往事,激趣导入。
请2—3名学生讲一讲让自己最难忘的往事并谈出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去荷塘边看看作者在童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播放xx图片,板书题目《xx旧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示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想一想在荷塘我和小伙伴们发生了几件事。
指名个别朗读(配上音乐)。
学生评议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快速记忆,归纳事件。
请学生说出共写了几件事?请学生用小标题形式概括出每件事,并依此分析人物性格。
(播放投影片)狗刨比赛--------------------活泼、无拘无束打水仗-----------------------纯朴水中救“我”-------------机智、善良、纯朴对“我”这个从城市来的小少爷,小伙伴们纯朴的性格表现得更加难能可贵,在他们的身上使我们感受到了本文所要讴歌的一个主题,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板书:人美----纯朴美读课文,学以致用。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师生共同生活在哈尔滨这块热土上,我们同饮松花江水,脚踩黑土地,这一切铸就了我们东北人特有的豪爽性格和纯朴气质。
那么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小伙伴们纯朴的性格呢?板书:景美-----和谐2、请学生挑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进行朗读。
浅谈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融合

浅谈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融合作者:张银香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0年第05期作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作文教学不是独立的课堂教学,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融入于我们跟学生的交往中。
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就要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始终,镶嵌于阅读教学的每个细节。
根据从教经验,我来谈一下自己是如何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互融合的。
1. 仿写《赶海》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童年趣事,用了很多语气词,“抓螃蟹”不但描写了小朋友的动作、神态,还描写了螃蟹的动作、神态,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写作方法引导孩子写一写投沙包、踢毽子或者跳绳的细节让孩子仿写片段。
例如:你看王小红左手一甩,右脚一抬,小毽子稳稳当当地飞了起来。
毽子上下飞舞,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又像一只长着尾巴的小松鼠在跳跃。
她双眼紧盯着毽子,当毽子快要落下来时,她把右脚往里一弯,使劲地向上一踢,由于用力过猛,毽子飞过了头顶。
可是她并不慌乱,等毽子落下来时,她用脚一勾,毽子又飞了起来,就这样,毽子在她胸前不停地上下飞舞,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2. 续写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质,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
很多课文的结尾处都给人留下了预设的悬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尾,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
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们可以设计小红马和小骆驼又见面了,它们分别会说什么?续写结尾,拓宽想象思维,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思维习惯。
3. 补白留白原是绘画中的艺术手法,現引用到文学表达中,用来为文本含蓄的表达服务,大量的留白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要不断尝试利用这些“空白”去唤起学生的想象。
《菩萨兵》第一自然段写道:“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此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藏族同胞躲红军的情景……这样的练笔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唤起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填补学生习作能力的不足,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完美融合——执教《荷塘旧事》的感悟
发表时间:2013-01-25T14:19:50.297Z 来源:《教育与发展》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马燕芳[导读]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了描绘颜色的词语,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河北省涿鹿县合符小学马燕芳《荷塘旧事》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了描绘颜色的词语,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同时还回忆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事,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通过美景旧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一、让学生自己品读课文
在教学荷塘这一部分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品读课文,在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下画出波浪线,作出自己的批注笔记,要求写出自己认为优美的理由。
学生在自己读文的过程中,勾画出许多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
如:“来到塘边,只见一塘波动的春水,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
”“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在那一围黑绿中,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他们大都谈到了这些语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颜色的描写,写出了荷塘的形状美:‘像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静态美:‘月朗风轻的夜晚,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在那一围黑绿中,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和动态美:‘白天,塘面几乎一片绿,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
又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轻纱跳舞的少女。
’学生交流完以后,我问他们:“作者笔下的荷塘为什么写得这样美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是因为用了一些比喻句。
这时,我适时进行点拨:“刚才同学们读的句子都是描写荷塘景色的,这种描写叫做景色描写。
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描绘颜色的词语,对荷塘进行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同时运用恰当的比喻修辞手法进行描述,使我们产生了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感觉。
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使你们的作文更有文采。
”然后,我又让他们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到了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通过阅读让学生交流感受
在教学文章叙事部分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
孩子们在交流时说出了三件事“狗刨比赛”“打水仗”“溺水遇险”。
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在这三件事的旁边写出不同自己的感受,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写出自己的批注笔记,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学生在进行交流时都说出了“狗刨比赛”“打水仗”两件事使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在水边孩子独有的快乐。
而“溺水遇险”这件事又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惊险。
在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的批注笔记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如:当作者越过那条生命的边缘线而溺水时,孩子们大多勾画出了这句话:“水一下子便没过了我的头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攫住了我。
我挣扎出水面,凄厉地嚎起来“救命啊……“咕噜”一口水进了肚。
我晕头转向地一个劲往上挺,每次冒头只能喊“救……”便“咕噜喝一口水。
”并且写出了精彩地批注。
有的同学这样写:“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作者溺水时的感受和危险,读完后,我感觉到危险就在他身边,生命随时就要离他远去。
”有学生说:“我从‘我挣扎出水面,凄厉地嚎起来‘救命啊……’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感受到了真正的绝望。
”还有的学生勾画的是“我双脚够不着底,身子像铅块般地往下坠,只觉得眼前金花乱冒,耳朵里嗡嗡作响,脑袋胀得几乎要炸,水还一个劲往嘴里涌。
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
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派成一排,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上岸。
”这句话。
有的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溺水后从身体、眼睛、耳朵、脑袋的变化描绘了作者当时身处的绝境。
有的学生说,从‘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派成一排,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上岸。
‘这句话体会到了小伙伴门的机智、勇敢和淳朴,这也是作者多年以后仍然怀念荷塘和小伙伴门真正的原因。
我表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之后,又引导同学们总结叙事的写作方法。
学生们再一次浏览课文,说出了叙事要有详有略,要有真情实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描写写出童真童趣。
我又作了适当的补充,使他们体会到把一篇叙事文章写好的诀窍是叙事要有详有略,要有真情实感。
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三、阅读与作文融合
课文学完之后,我请同学们仿写一篇有关往事的作文,要求有景物描写,并把在《荷塘旧事》一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写得普遍有血有肉,较之以往有进步。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我想说:一篇好的课文,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是几个好词,几个好句子,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处事的态度,甚至是一种美德。
正如《荷塘旧事》这篇文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写写景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还体会到了作者笔下那种久违的大自然和谐的美和小伙伴们之间淳朴的爱,这种和谐,一定也能在学生的心中荡起一些涟漪,使他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