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伟大越孤独》高三五班夏仲康
2021年韶关市曲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韶关市曲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瘟疫疾病从未停止折磨人类,而一代一代人也从未放弃与病毒的斗争。
在这场大战中,人类并非总是输家,很多疾病都被我们彻底消灭,比如人类在很短时间内就永久消灭了天花,这场胜利挽救了大约2亿人的生命,天花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绝迹的人类传染病。
然而,根除其他疾病的尝试却并不顺利。
31年来,医生们一直致力于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它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可以在数小时内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最初人类曾希望到2000年时使其完全消失。
201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根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3,这意味着除了极少数高度安全的实验室外,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种病毒株。
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2在2015年已被宣布根除,因此目前唯一仍能造成危害的只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1,仍有三个国家将由该病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归类为地方性流行病。
从根本,上说,如果想要消灭某种病原体,我们就必须找到阻止其传播的方法。
阻止病原体传播之后,就可以隔离受感染的患者,使其他人不再感染。
如果做得足够彻底,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任何新的病例,也就意味着这种疾病已经被根除。
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这一过程,比如开发出有效的疫苗,使病原体失去潜在的宿主;又比如消除关键的病媒,阻断感染的途径;对于细菌病原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本身。
然而,理论方法并不总是能在现实世界中发挥全部作用。
要了解什么是真正能根除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从天花这个完美的案例中寻找启发。
天花病毒几乎是最适合根除的病原体。
它是一种只影响人而不影响动物的病毒,因此在人类身上将它消灭之后,就一劳永逸了。
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天花会如此挑剔,这个问题也不太可能很快找到答案,因为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这种致命的病原体。
孤独成就伟大

孤独成就伟大作者:刘箫语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第11期“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獨。
”——赫胥黎孤独是一笔财富,是一种境界。
欲成就伟大者,必先承受孤独。
面对孤独需要长时间的忍受,需要极大的勇气。
古往今来,能够敢于享受孤独的人并不多,在孤独中有大成者的就更少了。
思想的独舞者是孤独的。
孤独可以使人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思想睿智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被誉为“自然之子、真理之子”的老人卢梭,漫步在香榭丽舍大街,蹒跚地行走在巴黎郊外草丛,无人理会和问津。
但面对孤独,他沉浸在“孤独散步中和迷人的沉思默想中”。
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于野花杂草的花蕾根茎中去领略人生的百味。
孤独使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的勇气,生命又变得光芒四射起来。
伟大的总归是不朽的,卢梭用孤独之火,照亮了余生,又点燃了生命,留下了光照后人的教育思想。
孤独孕育着奇迹。
钟情于黄土地的路遥,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把自己封闭在陕北深山老林的一个煤矿里,在极度的孤独寂寞中进行高强度的创作。
写到深更半夜,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便忍不住停下来陷入遐想之中,臆想某个人会坐着火车来看自己。
“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
”于是,脱离了浮华喧嚣的他,放开思维的缰绳在故乡的土地上驰骋,终于完成了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的孤独和崇高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从而摘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
伟人需要孤独,才能品味出人世的喜怒哀乐,自由思想才会无拘无束地蔓延。
他们在孤独中思索人生,探究自然,默默品味着那份难言而痛苦的孤独,在无边的孤寂沉思中“咀嚼”着自己的灵魂。
孤独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也诞生了悲剧。
屈原在无人理解的孤独中纵身汨罗,司马迁在孤独痛苦中承受腐刑带来的心灵沧桑,哥白尼在科学的世界里被烈火焚烧,梵高在寂寞的艺术中孤独地死去……他们成了历史长河中的孤独者,又在后人的铭记中逐渐远去。
孔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王国维……思想家的悲剧永远在延续着。
越是伟人越喜欢孤独

越是伟人越喜欢孤独林清玄说:“孤独是半身浸江,秋水生凉。
寂寞是全身如麻,寒意渐深。
”真正的努力是孤独的,真正的创作是孤独的,真正的投入是孤独的。
孤独是骄傲的。
陈州,他在失去双腿又无双亲,流浪街头,卖艺求生时,孤独陪他走过九州的大好河山,他以双手铸造攀越泰山的梦想。
因为他享受孤独,他卖艺求生时,他用那嘹亮的歌声打动世人的心,也打动了一位要陪他走过一生的女子。
他在孤独中说:”人生最难登的不是山,而是你自己。
“在孤独中,战胜自己,孤独是骄傲的,孤独的人善良但坚守观念。
孤独是黑色的。
孤独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湮灭一个人。
刘同说:”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老舍、傅雷夫妇等,诸多文人在文革期间,未能忍受社会给予的黑色的孤独,他们在孤独中选择自杀,而余秋雨、钱钟书夫妇等将他们的一生增添更加绚丽的一笔。
在那黑暗的孤独中,孤独的人热情但不谄媚,热爱着孤独并享受着孤独。
孤独喜欢内心丰富而心性单纯的人。
苑子豪苑子文高中三年,兄弟两人在一间房间,努力奋发学习,直到身体对咖啡产生了抗体,频频睡倒在书桌上,吃饭时边看书边吃,孤独的寂寞的承受着诸多的压力。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在这孤独中,他们热爱着孤独。
他们享受着孤独,他们双双进入北大。
孤独的人用功但不功利,他们喜欢孤独。
孤独的人选择投入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陆谷孙参与《中华汉英大字典》的编纂,甘为字典当苦工。
”消磨绚烂归平淡,独步秋风无古今”,四十余年搜集材料,一坐就是十五年,十五年间他逐字翻译,在那单调烦琐、繁重艰辛的编纂中,一丝不苟全身心的投入。
他说:“我喜欢孤独。
宁静。
”孤独的人是投入的。
他热爱着孤独,他喜欢着孤独。
孤独是黑色的,越伟大的人越投入在孤独中,孤独时骄傲的,越伟大的人越热爱孤独,孤独是喜欢内心丰富而心性单纯的人,越伟大的人越是善用孤独的高手。
孤独磨练他们,孤独铸造他们,孤独热爱他们。
正如英国作家赫胥黎说:“越伟大的人越有创造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既然这样,当孤独悄然来袭时,去喜欢孤独,去热爱孤独。
2021届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
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
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
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2021届执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执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2021届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榜样的精神力量。
今日之中国让我们踌躇满志,更需要塑造符合时代特征和历史潮流的英雄人物。
塑造英雄形象,弘扬英雄精神,能唤醒民众更为广泛的集体记忆、催生出更为博大的正能量。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一个国家内生力量的精神内核。
一部英雄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心灵史。
黑格尔称英雄是“民族精神标本的博物馆”。
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群像,既呼应着时代的召唤,又彰显着民众的精神诉求。
任何时代,都要以英雄叙事来占领思想高地和精神高地。
对于英雄主义的阐释和书写,几乎贯穿于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创作。
“五四”时期的先贤们,“呐喊”出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人性解放的时代最强音,倡导人人觉醒,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精神。
延安文学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劳动英雄”赞歌。
此时的英雄书写顺应了时代要求,也解决了前期抗战文艺中存在的“英雄”的“个人主义”倾向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任务繁重,需要在全社会张扬起信念坚定、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实现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动员。
作家们准确捕捉到了民众心理和时代气息,塑造了一批拥有个人奋斗精神的“新人”形象。
《创业史》中带领贫苦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梁生宝、《红旗谱》中坚贞不屈的朱老忠等。
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大潮和时代主题的引领下,一批新英雄形象纷至沓来,如《乔厂长上任记》中的改革英雄乔光朴、《新星》中的改革先锋李向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开始呈现出彰显个体化的倾向,琐碎、平庸的烦恼人生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沉迷在光怪陆离的个人“碎片化”记忆中不能自拔;与之相对的是,英雄叙事随之日渐式微,让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遭受质疑。
重新激活沉淀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崇尚英雄的文化基因,重新定义时代英雄的新品格、新风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0-2021学年广州海珠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广州海珠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刘建超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
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
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
没啥说的!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
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
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
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
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
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
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
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
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
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
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
2021年上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中海幻想曲王蒙温柔的地中海是无法拒绝的,蓝紫的海波纺织着执拗无望与从容有定的花纹,雪白的浪花生灭着转瞬即逝的笑容。
而原来看着十分伟岸的地中海邮轮,也由于它的安静无声,由于它的定力超强与减震设施,显得谨慎与委屈。
空间与时间就这样在大海洋上聚合与离散,扩大与缩小,积存与失落,而体验、感动与忘却,就这样落花流水,风起云涌,而又欲诉无言,欲唱无响。
时间与空间,生命与感叹永远这样移动着变化着逝去着。
她是一个三十九岁心猿意马的美女。
身高一米七三,体重五十六点四公斤,长着广州人的眼睛,青岛人的身材,米脂人的脸庞与湖南人的意态;还有北京的学士,加州的硕士、海德堡的博士学位;有院士父亲、工商联主席爷爷、在梅兰芳门下学过戏的母亲。
早在二十三年前,她陷入了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感情旋涡,然后遭遇到了身心俱碎的失望。
她从此关闭心门,用学历学位与超级体力训练报复了生活。
然后……她走向四十岁。
最后在三年前结识了比她小五岁的声乐教师小李,小李在彼得堡与拿玻里的比赛中都得了好名次。
这终于使她恢复了美丽、笑容、狡黠,还有在大海上游览的美梦。
但在一个月前,发生了隔膜。
他们二人已经确定了结婚日期,订好了婚礼举行的酒店。
她热烈地希望小李为她做一件事。
做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猜一猜:例如约小李与她一起看一部伊朗影片;例如请小李网购一瓶匈牙利产的以三十筐葡萄为原料的金色甜葡萄酒;例如要小李替她与她的一位闹了点误会的好友通一个电话,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小李居然未予置理。
这使她伤心欲绝,她取消了婚事,仅酒店的预订费用她与小李就损失了八千块。
她的父母为此极为痛心。
她则严正指出:她不可以为了结婚而结婚,她不是一件急于处理的、即将过期的罐头食品,她宁愿一辈子不结婚,她愿意独身一辈子。
然后父亲摔了一把罕见的坭兴陶茶罐,母亲哭出了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伟大越孤独
天津市大港油田实验中学高三五班夏仲康
赫胥黎说:“越伟大,越具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孤独如悬梁刺股,一阵孤独带来一时清醒,久不品孤独,必醉于春秋大梦之中。
孤独既是需要,也是必然。
一方面我们无可依赖,因为后退一步即是地狱,另一方面我们也无需依赖,因为前进一步即是天堂。
而前行的路上,一切或明或暗,或喜或悲,多少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呼徒奈何,殊不知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我喜我悲、我哀我乐,皆由我定,可许外物相佐,怎有容外物相妨之理?该过去的终会过去,想留下的也不会过久留下。
看看借宿几十年的身躯,问问形影相吊的灵魂,越清醒越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拥有过。
人生就如旅途,在你的目送下,她来,她走,在某人的目送下,你来,你走。
偶然擦肩而过,只轻道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一时相遇,终不可得,一时相忆,终而未失。
孤独也是对世界和自己清醒决绝的深刻认识。
孤独的人从来不止一个,孤独的小径也绝非一条,当大队人马在“正道”上绝尘而去时,个别执拗的旅人就在他们各自“孤独”的小径中独自前行,寻找鲜为人知的风景,尽管筋疲力尽,尽管终点遥遥无期,但旅行中的奇异之景足以为报。
多年以后,有人循迹而至,一人,两人,很多人来了之后承认这条小道为“正道”,而孤独的旅人也被奉为“先驱者”。
“正道”上求访无果的人心有不甘,问先驱者:“您是如何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的路却不跟随伙伴走‘正道’的呢?”先驱者正色说道:“路,就是人走出来的,我不愿走别人的路,因为我不是任何人生命的重演。
”
孤独从来不带有一丝落寞。
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不可违逆的事实,我曾感谢上苍,不是感谢他赐予我孤独,因为孤独人生而具备。
我感谢他令我清醒决绝地认识孤独,如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寒气刺骨,却令我分外神清。
试想孤独不再,人的行为、情感都要被他人直接干涉,一切个体融成一个混沌的整体,人与人的界限将大大削弱,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明确的“你”、“我”,而直接组合成了一架单独运转的社会总机器。
麻痹自己,幻想人与人之间无缝隙交流,天下大同等等“圣人之道”,都是曲解古人之意,自欺欺人的幻想果实。
孤独如黑夜,心的交流如流星,美丽却短暂,黑幕却久久伫立,这才更映衬了那美好的可贵,让珍贵的星光在记忆的黑夜中久久闪烁。
有一些人,妄图把美好批量生产,枯竭的心灵却未曾受过美的润泽,却质问我这被粉饰一新的世界有何不妥。
孤独是一剂苦药,从味蕾一直苦到心头;孤独是一把尖刀,从皮肉刺入骨髓;孤独是一团烈火,从周身灼烧到灵魂。
孤独就在那,不用寻找,可叹太多人却畏匿躲避,“聪明”地蒙起双眼,任由心中的病灶遮起前路,被淹没在人海之中。
勇敢的人自剖血肉,让彻头彻尾的孤独带来新生,越孤独越伟大,反之伟大的人,同心者更廖,继而越伟大越孤独。
不论伟大与否,祝福那些孤独的背影。
天色正好,不妨现在独行上路。
指导教师:高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