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前段时间,陈桂芳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和媳妇将他们接到了成都。“我们先在省医院草堂病区,前几天被转到省医院本部,医生说我们感染了一种病菌,是从羊身上传播来的。”陈桂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想起当时给羊接生时,手上都有伤口。据了解,省医院已将陈桂芳及其丈夫的病情上报相关疾控部门,患者家中的50多只病羊已被当地有关部门捕杀,确保病羊不流入市场。

3种途径可感染

及时就医可治愈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方式是动物传染给人,但人和人之间、人向动物一般不传染。”省医院内科医师杨仁国说,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尤其是羊、牛和猪。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接触病畜,主要是通过病畜的分泌物,如接产、挤奶等;二是经消化道,如误食病畜的肉品、奶品等;三是经呼吸道,吸入布鲁氏菌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这种病有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长则一年。“布鲁氏菌病在人体可引起一系列类似感冒的症状,造成发烧、多汗、头痛、背痛和体质虚弱。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疾病,如周期性发烧、关节痛和疲劳乏力;还可能对人体其他脏器和功能系统造成影响,具体情况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杨仁国医生介绍说,这个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发烧一个月治疗就是急性期。“如果发现得及时,在急性期治疗,就可以把体内的细菌杀死,病人可以彻底治愈,不会反复发作;如果是在慢性期才发现,就需要长期治疗。”

小贴士

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

成都市疾控中心的专家提醒,职业人群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具体措施包括

1、对家畜采取“淘汰病畜,病畜、健康畜分群圈养,疫苗免疫”等防治措施,加强动物检疫。

2、加强动物制品作业场所的消毒措施,如紫外灯照射、喷消毒剂。

3、对畜产品加工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包括紫外灯照射、煮沸消毒、消毒剂浸泡等。

4、大力进行卫生宣传,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保护水源,防止被病畜、病人的排泄物污染。

5、凡从事畜牧业的兽医、饲养员、挤奶员、毛肉类和乳制品加工销售人员、野生动物园的饲养人员,接触畜牧流产物、排泄物等,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N95口罩、橡胶手套、穿工作服等。特别在处理羊只流产物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把流产羊只的排泄物深埋消毒处理。在工作完成后,个人防护用品要统一收集,按上述第3条进行消毒处理。

布鲁氏菌病

1、引起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三个种

2、布鲁氏菌引起不同动物流产的最易发时间

3、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4、防制要点和培养健康群的方法

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致怀孕母畜流产,公畜发生睾丸炎,付睾炎。

病原

主要三种:

羊布鲁氏菌:1887年,英军医生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当时称为“地中海热”的病人的脾脏中分离出此菌,故这种菌又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r.melitensis)。

牛布鲁氏菌:1897年,丹麦医生Bang发现了致牛流产布鲁氏菌,又称班活氏菌,又称流产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

猪布鲁氏菌:1914年,美国的Traum发现了致猪流产布鲁氏菌。

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胞,刚分离的毒力强的细菌(光滑型)有荚膜。染色时,该菌对染料吸收较慢,故使用两种染料。

柯兹罗夫斯基染色:

火焰固定:(1)2%沙黄,酒精灯加热,但不能煮沸,维持1.5~2分钟,洗去沙黄。

(2)1%孔雀绿复染0.5分钟。

红色菌为布鲁氏菌,而蓝色的则为杂菌。

培养要求

比一般细菌苛刻,牛肝汤琼脂,再加些血,葡萄糖及马铃薯浸出液,羊、牛布鲁氏菌初次培养,需放在5~10%CO2环境中。

菌落小,凸起,边缘齐,光滑型菌落发蓝绿色荧光,菌落透明,时间长变不透明,变灰绿色,抵抗力较弱,60℃ 30分钟,65℃ 10~15分钟灭活。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牛、羊、猪,其次马、鹿、骆驼。人亦易感,家禽较少感染。

成年动物易感性比幼年动物高,易发病,母畜比公畜高,人可感染牛、猪、羊、犬四型布鲁氏菌,其中以羊型菌对人的毒力最强,有全身性病变,可发生波浪热。

传染来源:除发病动物,野生偶蹄兽、啮齿类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其次皮肤、粘膜伤口,生殖道。呼吸道较少感染。布鲁氏菌侵袭力很强,可从完整皮肤粘膜侵入(除此,钩端螺旋体病是另一例子)。

流行规律:通常为地方流行性。在牛和羊开始时仅出现一批血清学阳性的家畜,然后有少数母牛和母羊发生流产,其后就陆续有大批母牛和母羊发生流产,在新发病的畜群流产率可达全部孕畜的50%以上。在猪,开始时仅少数公猪发生睾丸炎,接着大批母猪发生流产。

症状

发病动物,有些体温升高,也有些不升高(如牛)。部分眼结膜发炎,腱鞘炎,滑液囊炎。

怀孕母畜流产,牛怀孕6~8月,羊怀孕后3 ~ 4月,猪怀孕后1 ~ 3月,流产前2 ~3天,母畜不安,阴道水肿,阴道流出分泌物,流产的胎儿有死胎,快到产期流产胎儿可能是弱胎,产后1 ~ 2天死亡,不死亡者,长期带菌,易死亡。流产后,胎盘常常滞留不下,长时间流恶露,由于胎盘滞留而导致子宫及其附近器官的急性和慢性炎症。

病变

牛羊:子宫绒毛膜的间隙中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

绒毛膜的绒毛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的坏死物。

胎儿的病变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

流产之后常继发子宫炎。这是由于胎盘滞留不下,化脓性细菌趁机侵入而引起的。

在病情严重的病例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和滑液囊炎,还可引起关节周围炎。最常发病的关节为腕关节、肘关节和股关节。到病的后期,则因结缔组织的广泛增生,使关节变形。

公畜患布鲁氏菌病,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

猪:病理变化与牛、羊略有不同。流产后子宫的粘膜很少发生化脓—卡他性病变,但常有许多由针头到大麻子大的小结节。结节的中央含有脓性或干酪样物质。

诊断

临诊症状、病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有很多病原可致类似症状疾病。

牛:弯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

羊:沙门氏菌病、衣原体病

猪:乙型脑炎、弓形体病、猪瘟

诊断重点应放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诊断上:

采样:

(1)最好采集整个胎儿,或单取其胃(肠),要扎紧。

(2)母畜胎衣、子宫分泌物、乳汁,局部脓肿液。

动物试验

最易感动物为豚鼠,只有在1:5以下,接种两只豚鼠,腹腔或皮下接种10 ~ 20天后,心脏采血作血清凝集试验,如滴度在1:5以上,可判阳性,阴性豚鼠继续培养,4周后采血做血清凝集试验,然后扑杀,无细菌分离出,只要有一只豚鼠的滴度在1:5以上,可诊断为布鲁氏菌病。

免疫学诊断布鲁氏菌病

牛患布鲁氏菌病后,其凝集反应通常出现较早,其次是补体结合反应,变态反应出现较晚,但保持的时间最长。

1、血清凝集试验,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a) 试管凝集试验

我国生产的布鲁氏菌凝集抗原,是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规定的标准标定的,其应用液(即抗原原液1:20稀释液)对国际标准布鲁氏菌阳性血清的凝集价恰为1:1000二个加号。而国际血清每毫升恰含凝集素1000个IU,我国抗原进行检验所获得的凝集价正好等于凝集素单位数。故可用凝集价来表示被检血清所含的凝集素单位。

国际兽疫局在重新修订的《国际动物卫生法规》(1982)中对进出口动物的布鲁氏菌病检疫作了新规定,即所有进出口牛,不论繁殖或饲养用,凡未接种过布鲁氏菌苗的,血清凝集价必须少于30国际单位/ml才认为是阴性。我国1952年的规定是,牛的血清凝集价1:100(即100 IU/ml)判为阳性,1:50(即50 IU/ml)判为可疑。

最近几年对城市奶牛和进出口牛的布鲁氏菌检疫则严格按照国际兽疫局(1982)规定的

标准进行,即未接种过布鲁氏菌苗的牛,血清凝集价必须少于30 IU/ml才认为阴性,3 ~ 6月龄时接种过布鲁氏菌苗的牛,凝集价必须少于80 IU/ml方认为阴性。

对未出现过布鲁氏菌病的场,凝集出现阳性,则隔3 ~ 4周重检,如血清凝集(素)价未上升,则宣布该场为布鲁氏菌病检验为“-”。如重检时血清凝集价上升,除隔离、消毒外,仍作分离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确诊。

过去发生过布鲁氏菌病的场,作凝集试验,如1:100,则定为“+”,如1:50 ++,3 ~4周检查出阳性,则予以淘汰。

试管凝集试验,可出现非特异性反应:

I)假阴性

原因:① 检查时,动物处于潜伏期;

② 幼年畜,细菌在局部淋巴结,活动受限制,抗体滴度低。

③ 母畜怀孕后期,母源抗体随血液循环至乳腺排出。

④ 布鲁氏菌病慢性,长期刺激,动物对抗原不敏感,故抗体滴度不高。

II)假阳性

动物感染巴氏、土抗、弯杆菌、大肠杆菌的某些群等G-菌,与布鲁氏菌有类属抗原,抗体滴度一般在阳性及格,重检,可能下降,再检,最多维持原来水平。

b) 平板凝集试验

在平板凝集试验中,抗原0.03ml。0.08ml血清量的反应相当于试管法中的1:25血清稀释液的反应,0.04ml相当于1:50,0.02ml相当于1:100,0.01ml相当于1:200。在0.02ml 量中的凝集反应判为阳性,在0.04ml中出现反应的判为可疑。

近年来我国对牛、猪的检疫,已改为按国际兽疫局规定的标准(1982)进行判定,即血清凝集价少于30国际单位/ml者判为阴性。

2、全乳环状试验

加1滴经苏木紫(或四氮唑红色)染色的环乳抗原,振荡放37℃ 水浴箱1小时,观察,如出现红色(四氮唑)蓝色(苏木紫)则为“+”。

影响因素:

① 奶酸度,酸度高,不反应。

② 观察迟,假阳性出现。

③ 抗原太浓,敏感度降低,太淡,敏感度又偏高。

3、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操作复杂。

牛感染布鲁氏菌,通常在10 ~ 20天出现补体结合反应。

(1)接种19号菌苗的牛,凝集反应消失较晚(注射后9个月尚未完全消失),补体结合反应消失较早(注射后3个月变为阴性或可疑)。

(2)自然感染的牛与此不同,凝集反应与补体结合反应经常相伴出现。

4、变态反应

羊、猪:布鲁氏菌水解素,经被检动物尾根皮内注射,或肘关节皮肤较薄部位注射,24、48小时观察,有无发热,肿胀而判断。

部分病牛康复后,相当长时期内仍保持阳性变态反应,因此根据变态反应实行防制措施时,将有一部分已康复的牛被当作病牛处理。

防制

1、清洁地区,抓好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引进家畜,隔离2个月,并进行2次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受威胁地区,除采取上述措施,应与发病地区划分草地,水塘,定期检疫,可疑动物隔

离。

2、免疫接种

① 牛、绵羊可注射19号苗(活菌苗)

国外报告,19号苗对牛引起的免疫力,可保持10年。19号苗对山羊免疫效力有限,猪无免疫效力。

② 猪种布鲁氏菌2号活菌苗(S2),兽药监察所研制成功。适用于牛、羊、猪都可作口服免疫。牛免疫期1年、绵羊1.5年、山羊、猪1年。

③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成功的羊种布

鲁氏菌M5号菌苗。适用于牛、羊。气雾或注射免疫。接种后产生的凝集素消失较快。

④ 羊种布鲁氏Rev.1号苗

最大优点是产生的免疫力保护时间长,但由于本苗毒力强,对制苗人员,防疫人员和孕畜不安全,在我国尚未试用。

3、疫区

疫区定期检疫,一年二次,阳性动物隔离,治疗或淘汰,阴性动物则继续饲养,但对它们一年两次连续检疫,如无阳性和可疑病例,则为健康群。注意疫区消毒,杀虫和灭鼠。

注意母畜产前消毒,分娩要在产房(专用)。

病畜处理:布鲁氏菌病(或检疫阳性),应淘汰,对人危害较大,价值较高的动物,可隔离治疗,淘汰家畜按规程要求:

① 屠宰间或急宰室屠宰

② 生殖器官严格消毒

③ 内脏器官高温处理

④ 肉尸应盐腌60天以上。

无症状、检疫阳性动物:

宰杀后,生殖器官严格消毒,去势过的动物:肉尸与内脏不受限制出物,但母畜肉尸、内脏要高温处理。

培育健康的幼畜:

健康公牛的精液,对母牛人工授精,母牛生产后仔畜运到隔离室初乳3 ~ 4天,然后灭菌牛奶饲喂,5和9月龄各检疫一次。只要出现一次阳性反应作为病畜处理。如某些场无条件进行隔离饲养,则对所有动物检疫,剔除阳性动物,对所有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以后不进行检疫,只要每年一次免疫接种,也可控制本病发生。

公共卫生

人与患病动物或病料接触,经消化道、皮肤、粘膜、生殖道感染。感染牛的布鲁氏菌无自觉症状,但血液中存在抗体;感染猪的布鲁氏菌,症状轻,关节炎、肌肉疼痛,疲劳,局部炎症;感染羊的布鲁氏菌,症状重,发生波浪热,痛苦,下午发热,第二天早晨大出汗,神智清楚,可活动,出汗后,关节、肌肉疼,肝脾肿胀,男性可发生睾丸炎,女性可流产、神经炎。

青霉素,链霉素共同治疗,疗程42天,有的能治愈,有的不能治愈,胞内寄生。

人也可预防接种,M104菌苗,现有19 ~ 13A菌苗。

布鲁氏菌病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 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ICS11.220 B 41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T 2470—2015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The defecation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brucellosis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 2015-04-30发布2015-06-30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国丽、谷志大、陈瑶、王军、张雅为、段亚良、何利昆、李璐、王冰、王志国、赵鹏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术语、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诊断、净化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T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NY/T 1567 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7号) 《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 《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指南(试行)》疫控(监)[2014]107号 《辽宁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辽动卫发[2007]11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规模化奶牛场 large-scale dairy farms 有独立封闭的饲养管理区域,占地面积依据NY/T 1567,饲养规模50头以上,管理规范的奶牛饲养场。 3.2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3.3 布病监测 brucellosis monitoring 是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布病进行检测和结果分析。 3.4 布病净化 brucellosis purify 对布病流行的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达到消灭或清除传染源的目标。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科(所)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1.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叫马耳他热、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牛、羊、猪中常发,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2. 布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吗? 答:它不是新发传染病,早在1861年就有该病描述,1887年英国的军医Bruce首次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除少数国家和地区消除布病外,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该病。 3. 布病的传播因子是什么? 答:布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和分娩时,布鲁氏菌随病畜流产的胎儿、胎水和胎衣大量排出;病畜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和皮毛及布鲁氏菌污染的水、土壤也是传播布病的媒介物。 4. 家畜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答:家畜感染布病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雌性动物发生流产、空怀、胎衣不下,特别是第一胎易流产,1-2次后可以正常生产;雄性动物一般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临床还偶见关节炎。 5. 布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给人? 答:布病有多种传播给人的途径,通过皮肤、粘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都可以进入人体。如当感染的怀孕母畜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经常用手帮助其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病菌即可经擦伤的皮肤进入体,使人感染;食用感染的生奶或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也会感染。 6.人感染布病后有什么症状? 答:人感染布病后没有明显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在急性期,表现为波浪热、驰张热,多汗、乏力、盗汗、肌肉疼痛、游走性关节疼痛、全身不适。在慢性期表现多样,长期低热、乏力、关节疼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有的也会表现生殖系统炎症。

7. 人感染布病后是否能治疗? 答:在早期、急性期用药可以彻底治愈。治疗应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多采用抗菌素联合治疗,多疗程治疗,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疗效。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等。 8. 什么人容易得布病? 答:主要是职业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养殖人员、皮毛加工人员,频繁接触牲畜的人更易感染,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该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9. 如何诊断人是否得了布病? 答:主要是通过接触史调查、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接触史主要调查什么职业、与牲畜和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习惯等。职业人群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 10. 该如何预防布病呢? 答:预防布病主要是做好动物布病的防控。饲养的家畜应按国家规定进行一年两次检疫,发现阳性动物按规定进行处置;养殖户发现畜群出现大量流产现象,应及时上报兽医部门,对畜群进行检测;在地方性流行的地区也可通过对家畜进行免疫接种的方式控制该病。 对人布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对职业人群的自我防护教育。在饲养、屠宰和检疫等过程接触家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等(必要时带护目镜);接触动物后及时洗手消毒;不食用生奶、生肉,注意卫生习惯。 供稿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五、布病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在一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一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㈡发病及前驱期症状: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一般诉说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征可以发现患者有微热,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者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㈢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 ⑴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根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驰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发热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热型,因此,曾把布氏菌病称为“波状热”。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短者3~5天,长者数周。波状发热多见于羊种布氏菌感染。近年来,波状热型已属少见。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题3分,计30分) 1、布鲁氏菌病是由()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 2、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指()。 3、目前布氏杆菌分为六个生物种:包括()、()、()、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菌。这几种菌属致病力最强的是(),()次之,其它种属少见。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布病急性期是指在发病3个月内的患者。() 2、疑似病人分离到布氏菌或有一项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3、羊奶或牛奶煮沸2分钟以上食用可有效预防布病。() 4、吃未熟透的牛羊肉串也能感染布病。() 5、布病是《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二类动物疫病。() 6、牛羊猪三型布氏菌,以牛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 7、布氏杆菌不能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机体。() 8、开展布病筛查,血清初筛实验多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9、区疾控中心负责确诊布病的流调。() 10、布病健康教育一类人群也叫布病高危人群。() 三、简答题(每题10分,计40分) 1、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2、布氏菌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一、填空:1布鲁氏菌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乙类 2患布病的家畜及野生动物 3牛种、羊种、猪种、羊种菌、牛种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三、简答 1、(1)经皮肤粘膜感染(2)经消化道感染(3)经呼吸道感染 2、(1)发热(2)多汗(3)乏力(4)关节和肌肉疼痛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360docs.net/doc/1f8969942.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鲁氏杆菌病试题及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11、自治区每年几月定为布病宣传月()。 A、9月 B、10月 C、11月 D、12月 12、到2015年重点人群和和医务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以上。 A、60%和70% B、70%和80% C、80%和90% D、85%和95%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答案: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2020年度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病畜及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2、布病主要症状、体征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隰县位于临汾市盆地西北边缘,山区地带,东邻汾西,西靠永和,南接蒲县,北连交口。全县总面积1415.3K㎡,有8个乡镇,下辖97个行政村,包括384个自然村,人口10.29万,其中城镇2.4万,农区人口7.6万。我县农区占18%,牧区占5%,山区占41%,属于农区县。 一、内容与方法 1、常规监测 <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 <2>暴发疫情监测 2、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人口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居民生活条件卫生习惯,职业人群个人防护情况,畜牧业概况。 <2>本底调查:病史追溯,畜间布病防制情况,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3>畜间疫情收集:主动与畜牧部门取得联系,掌握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情况,如流入牲畜检疫和免疫情况等。 二、监测结果:

(一)1.地区分布:今年我县新发病人26例,发病率2.6/万,病例分布在7个乡镇19个行政村,具体分布参照下表: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2、时间分布: 在1-9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6、7、8、9月份,8月份占首位,具体见下表:

注:8月份我县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发病人数6例。 3、人群分布:今年共报告新发病例26例,年龄集中在30-50岁段,男女比例为21:5(详见下表),主要以养殖业为主。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二)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 1)人口资料(据2000年人口统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构成见下表: 总劳动力:61244人 2)自然地理,气象资料及监测点性质 我县年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10.1℃,最低气温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科室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A、1:50+ B、1:50++ C、1:100+ D、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

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预防

布病小常识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体传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含有布鲁氏菌的家畜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为布病传播因子。其中布病性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汁品易患布病:布鲁氏菌病畜乳排除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可长达2年以上。这样含有布鲁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鲁氏菌存在。在生肉中可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鲁氏菌,尤其是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地区的水源。 布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乏力等。人患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肝脏和脾脏肿大和睾丸肿大等,严重者可尚失劳动能力,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梅花鹿、马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不要生吃牛、羊肉,吃涮锅时,一定要煮熟,吃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布病多见于农村,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近年来出现了因饮食不当而罹患此病的情况。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

团结乡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团结乡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病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遏制布病的高发势头,有效控制人间、畜间布病在我乡的发生和流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遏制布病疫情扩大,消除布病的严重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保持全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系统开展监测工作,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规,突出政府行为,部门协作,依靠科学,动员全社会参与,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布病的目的。 二、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布病综合预防和控制 (一)畜牧部门要落实好“检、免、杀、消、管、宣”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畜间布病疫情。 (二)卫生部门要负责人间布病疫情监测、调查、处理、病人的诊治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一是搞好疫情监测。布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布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资

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二是搞好诊断和治疗。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对病人及时做出诊断。三是搞好疫区处理。进一步完善布病疫情通报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做好布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三、加强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布病防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科学饲养方式的培训,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布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布病防治基本知识为主,同时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饲养家畜。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团结乡政府成立布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乡布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布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本乡布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各村开展布病防控工作。建立监督机制,对各村布病防疫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布病疫情调查、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配合畜牧部门开展家畜检疫、免疫工作;发生暴发疫情时,协助卫生和畜牧部门做好疫区处理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二)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举报私自购畜者,一经查实,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