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测试题及答案
三十六计最终题

3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21、"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22、"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23、"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24、"无中生有:
A树上开花B反客为主C美人计
24、"李渊采取韬晦之术,他让隋炀帝、自己的追随者都以为他纵情声色,胸无大志,但私底下,他却积极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等到最有利的时机,成功出击。这是著名的()
A上屋抽梯B树上开花C反客为主
25、"春秋时期,越国利用西施颠覆吴国统治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的计谋。
A美人计B空城计C反间计
4、三国时期,曹操被袁绍围困于白马城。曹操兵分两路攻打袁绍,最终解白马之围,使用的计谋是()。
A.空城计B.远交近攻C.声东击西
5、古人云: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意思就是要以少量的损失取得很大的胜利,这一计策是()
A.李代桃僵B.偷梁换柱C.隔岸观火
6、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在《三十六计》中被叫做()
17、"下列不属于“混战计”的是()
A.釜底抽薪B.金蝉脱壳C.假痴不癫
18、"抓住敌人的首领,打击敌人的精锐力量,使敌人陷入混乱,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计策是()A.隔岸观火B.擒贼擒王C.釜底抽薪
19、"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十六计”中()计策的最好例子。
A.欲擒故纵B.笑里藏刀C.擒贼擒王
20、"三国时,曹操偷袭袁绍的乌巢,烧掉袁绍军粮,使得袁绍军队军心浮动,无心恋战,最后袁绍打败。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答案趁火打劫1.敌:敌人利:胜利2.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3.示例:听说过,我觉得这种行为不好,做人应该光明磊落。
打草惊蛇1.疑:疑点复:反复阴: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2.(1)×(2)√3.用来比喻自己的对手。
4.我军作战时很谨慎,以免打草惊蛇。
隔岸观火1.阳:指公开的暴:残暴睢:任意胡为2.阴——阳3. 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
穷凶极恶,翻目仇杀。
4. 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借刀杀人1.已:已经未:没有友:军事上的盟者推:推演2.(1)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
(2)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3.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便可以杀敌。
瞒天过海1.周:周全、周密意:意志疑:疑心对:对立面2.(1)懈怠、大意(2)疑惑3.A4. 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声东击西1.A A2. 正像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
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3.因为可以扰乱敌人的方向,让敌人产生错觉从而出奇制胜。
围魏救赵1.(1)敌对(2)攻击,攻打2.因为这样可以使敌军分散减弱,容易取得胜利。
3. 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4.洛阳洛阳纸贵无中生有1.A B2. 要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各种假想掩盖真相,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3.是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
4.略以逸待劳1.A A2.用等待有益3.闲情逸致、劳逸结合4.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欲擒故纵1. ①②2. 假如让敌人逃走,反而会减弱敌人的气势和斗志。
这样用兵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流血牺牲。
3. 这样才能消耗他们的体力,瓦解他们的士气,等敌人的兵力分散了,然后再去追击捕捉他们,这样用兵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流血牺牲。
4.略反间计1.疑:疑阵,迷惑对方的布置失:损失2.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教学课资)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判断题: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试题及答案

三十六计题目及答案三十六计相传为檀公所辑,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SUMMER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真题演练【1】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六条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下列战役中成功运用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之计的是:A.城濮之战B.垓下之战C.猇亭之战D.淝水之战【2】《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反戈一击B.声东击西C.暗度陈仓D.调虎离山真题解析【1】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六条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下列战役中成功运用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之计的是:A.城濮之战B.垓下之战C.猇亭之战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第一步,看提问方式。
本题属于选是题。
本题考查中国史。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错误。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属于诱敌深入的战术。
B项:错误。
垓下之战是在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战术。
转载《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 所以战争失败了。
(X )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X)20、历史上着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班级: 姓名:、判断题: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V)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 X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 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 V )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 V)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 策是“假途伐虢” 。
( X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 备 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来迷惑项羽。
( X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
( X ) 13、战国时, 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 订立盟约, 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 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 X )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 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
( V )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 V )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 营, 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 ) 17、 “—— 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 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 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 X) 。
( V ) 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 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三十六计试题含答案

三十六计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几计?A.第一计B.第二计C.第三计D.第四计答案:A2.“笑里藏刀”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类?A.胜战计B.敌战计C.攻战计D.混战计答案:B3.“声东击西”的策略主要运用在什么情况下?A.对方实力强大,需要分散其注意力B.需要迅速撤退C.需要集中兵力攻击对方D.需要进行长期围困答案:A二、填空题4.“借刀杀人”是指利用______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答案:第三方5.“以逸待劳”是指在对方疲惫时,自己保持______,以逸待劳。
答案:精力充沛三、简答题6.简述“调虎离山”的策略及其应用场景。
答案:调虎离山是一种诱敌深入的策略,通过诱使敌方的主要力量离开其有利的阵地或根据地,从而在敌方力量分散或处于不利位置时,进行攻击或占领其重要据点。
7.解释“空城计”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著名应用。
答案: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故意展示空虚的城池,使敌方怀疑有伏兵或陷阱,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历史上著名的应用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阳平关使用空城计,成功迷惑了司马懿,使其不敢进攻。
四、论述题8.论述“反间计”的策略原理及其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用。
答案:反间计是一种通过散布虚假信息,使敌方内部产生猜疑和不信任,从而达到分化瓦解敌方的目的。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反间计可以应用于市场信息战,通过发布竞争对手的假信息,影响其合作伙伴或消费者的信心,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五、案例分析题9.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三十六计,并给出你的评价。
案例:某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发布虚假的财务报告,使竞争对手误判其经营状况,从而在关键时刻减少了对该公司的打压力度,该公司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
答案:该案例中运用了“瞒天过海”和“空城计”。
评价:这种策略虽然可能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一旦被揭露,会对公司的信誉造成严重损害,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六、综合应用题10.假设你是一名军事指挥官,你的部队被敌军包围,而援军尚未到达。
《三十六计》练习题

班级:姓名:一、判断题: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36计考试题及答案

36计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瞒天过海”是36计中的哪一计?A. 第一计B. 第八计C. 第十六计D. 第三十六计答案:A2. “围魏救赵”属于36计中的哪一类?A. 胜战计B. 敌战计C. 攻战计D. 混战计答案:B3. “借刀杀人”计策中,主要利用的是什么?A. 敌人的力量B. 盟友的力量C. 自身的力量D. 中立者的力量答案:B4. “以逸待劳”计策的实施关键在于?A. 疲劳敌人B. 快速进攻C. 积极防御D. 先发制人答案:A5. “声东击西”计策的主要目的是?A. 迷惑敌人B. 直接攻击C. 撤退逃跑D. 包围敌人答案:A6. “无中生有”计策通常用于?A. 增加物资B. 增强士气C. 制造假象D. 减少损失答案:C7. “暗度陈仓”计策的实施需要?A. 公开行动B. 秘密行动C. 快速行动D. 缓慢行动答案:B8. “隔岸观火”计策适用于?A. 主动进攻B. 被动防御C. 坐山观虎斗D. 联合作战答案:C9. “笑里藏刀”计策的核心是什么?A. 真诚待人B. 表面友好C. 背后攻击D. 公开对抗答案:C10. “走为上计”计策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A. 优势明显时B. 劣势明显时C. 势均力敌时D. 无关紧要时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计策属于36计中的“敌战计”?A. 打草惊蛇B. 调虎离山C. 欲擒故纵D. 反客为主答案:BCD12. 以下哪些计策属于36计中的“攻战计”?A. 假痴不癫B. 擒贼擒王C. 上屋抽梯D. 偷梁换柱答案:BCD13. 以下哪些计策属于36计中的“混战计”?A. 釜底抽薪B. 金蝉脱壳C. 关门捉贼D. 远交近攻答案:ABC14. 以下哪些计策属于36计中的“并战计”?A. 假途伐虢B. 指桑骂槐C. 偷梁换柱D. 反客为主答案:AD15. 以下哪些计策属于36计中的“败战计”?A. 美人计B. 空城计C. 反间计D. 苦肉计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借尸还魂”是36计中的第三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海读试题《三十六计》满分 50 分
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每小题 2分,共 20分。
1. 薛仁贵用瞒天过海之计让唐太宗轻而易举跨过了大海。
( ) 2. 周瑜用围魏救赵之计,除去了曹操的两员大将。
( ) 3. 赵国名将李牧用借刀杀人之计,战胜了匈奴。
( ) 4.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用趁火打劫之计,最终灭了吴国。
( ) 5. 东汉末年,在官渡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 ) 6. 张巡效仿诸葛亮草船借箭,也不费力气就得到几十万支箭。
( ) 7. 韩信明修栈道,是为了吸引敌军的注意力,好暗渡陈仓。
( ) 8. 苏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自杀的下场。
( ) 9. 卫鞅率兵攻打赵国,魏国隔岸观火,所以保全了自己。
( ) 10. 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替换了赵家男婴,并把他培养成了文武双全的青年。
( )
二、 选择。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楚王( )灭掉了息国。
A.顺手牵羊 B .无中生有 C .借刀杀人
2. 北魏伏兵因为( )最终被破六韩拔陵打败。
A .喝酒误事
B .贪生怕死
C .打草惊蛇
3. 孙策写信让刘勋攻打上缭, 而自己则趁机占领了刘勋的卢江郡, 这就是( )
A .李代桃僵
B .声东击西
C .调虎离山
4. 诸葛亮对( )七擒七纵,使他心服口服。
A .孟获
B .孙权
C .周瑜
5. 曹操采用( )计策,收降了文丑的兵马。
A .擒贼擒王
B .抛砖引玉
C .欲擒故纵
6. 赵高和李斯用( )手段,立胡亥做了皇帝。
A .偷梁换柱
B .李代桃僵
C .金蝉脱壳
7. 东汉末年( )挟天子以令永无诸侯,引起大家的不满。
A .刘备 B .曹操 C .孙权
8. 刘琦脱险是( )出的计策。
A . 刘备
B . 诸葛亮
C . 周瑜
9. ( )桥头大喝,吓退曹兵。
A .刘备
B .关羽
C .张飞
10. 王允用( ),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A .美人计
B .空城计
C .苦肉计
三、把下列故事与计谋对号入座。
每个 A .走为上计 B .苦肉计 C .空城计诸葛亮三尺瑶琴退雄师。
( ) 悬羊击鼓巧撤兵。
( ) 诸2 分,共 10 分。
D .浑水摸鱼 E .金蝉脱壳
葛亮智取南郡。
()
周瑜打黄盖。
()鸿门宴刘邦巧脱身。
()
三年级数学海读答案一、对错错对错对对错错对二、ACCAB AB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