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整理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概念、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一、群落结构的概念与原理群落是指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的总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密切的多个种群。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丰度分布、空间分布、物种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1. 丰度分布: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状况。
常见的丰度分布模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2. 空间分布:物种在群落内的空间分布模式。
可以是聚集分布,即物种个体相互靠近;也可以是随机分布,即个体分布无规律性。
3. 物种间相互关系: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如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共存等。
群落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生物间相互作用等。
它们共同塑造了群落的特征和功能。
二、演替的概念与类型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表明了群落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的持续演变过程。
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初级演替:发生在尚未有土壤或有极少量土壤形成的裸地上。
典型的初级演替是由岩石裸露开始,经过苔藓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侵入,逐渐发展为乔木和林地。
2.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被破坏的群落中,如火灾、风灾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破坏。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被破坏后,通过残存植物种子、根茎或种间关系的再生和重建。
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演替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过程。
三、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对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2. 竞争和捕食: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度。
资源的争夺和捕食行为是物种在群落中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个 体 数
2
竞争
A
B 时间
B
个 体 数 3
B
共生 时间
个 体 数 4
寄生 时间
A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⒈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特殊形式。
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成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 的反映。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地上与地下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 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有 ,甚至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
火灾后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农田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 响
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影响群落演 替的因素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生物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生物体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群落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演替。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这些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间的相对丰度。
物种的丰富度越高,群落越复杂。
纵向结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层次关系。
群落中的植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生境类型,例如森林的上层、中层和下层。
动物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二、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例如火山爆发后的岩浆表面。
这时,最先出现的植物是一些耐寒和耐旱的物种,例如青苔和地衣。
它们通过生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逐渐改善环境条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当原有群落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快,因为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存在。
原有植被的死亡和土壤中的种子会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再次发芽和生长。
然而,次生演替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能与原有群落有所不同。
三、演替的影响演替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演替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中逐渐增加。
初期物种往往是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的物种,而后期物种则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其次,演替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群落发展,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体数量和种类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高考生物群落及其演替梳理汇总(新教材学生版)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1.P22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柄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
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共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P23旁栏思考: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3.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资料1:红尾鸲(qu)和鹅(we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
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
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鹅,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
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1)红尾鸲和鹩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4.P26想象空间: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5.P28思考·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人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
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薦(biao)草带,宽度为400m 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目很多,而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有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失去优势。
3.群落的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
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5.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调进化的结果。
7.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还需统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生物组合。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指在群落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群落结构是指在群落中各个物种的组成、相互关系和空间分布的方式。
而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从初始阶段逐渐演化为成熟阶段的过程。
群落结构可以分为物种组成和物种相对丰富度两个方面。
物种组成是指一个群落中具体存在哪些物种,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生物组合。
物种组成决定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程度。
而物种相对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相对丰富度反映了一个群落的多样性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群落结构还可以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划分。
例如,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垂直分布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等。
不同物种的空间分布方式反映了它们对生境的适应能力和资源竞争的程度。
此外,群落结构还包括种内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因素。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发展和变化的重要过程。
演替分为原位演替和外来演替两种类型。
原位演替是指一个原有群落内的物种通过竞争、适应和选择等过程,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群落。
外来演替则是指一个新的生物群落通过入侵或移入,逐渐替代原有的群落。
演替过程中,物种之间的竞争和相互依赖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演替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先驱期、建群期和成熟期。
先驱期是演替序列中的初始阶段,此时种群数量较少,物种相互之间的竞争较小。
建群期是群落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此时物种数量增加,生态位分化,竞争逐渐加剧。
成熟期是群落内物种达到稳定状态,生态位分化达到最大,物种相对丰富度减少。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群落结构的稳定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而演替过程则使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动态平衡。
因此,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理解生态系统演化和维持的重要基础,对生态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考查群落的类型、分布和演替及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因 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是 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群落必须与其环境相适应才能存在和发展,群落 的演替也要受环境的限制。B中可恢复为寒带针叶林,C、D中可演替 为温带阔叶林,而A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适合,不能演替为森林,故选 A。 答案:A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 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 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 (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 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度越高。由于螨类是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活动范围小,实验常采
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
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D 6.(2009年高考宁夏卷)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
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
(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 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 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 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1.群落(1)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群落的垂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定义群落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长型是指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生长型有苔藓、草木、灌木和乔木,它们自下而上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三大群落垂直结构①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②草原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草本层、地表层和根系层。
③水生群落从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种类。
3.陆地生物群落(1)热带森林①热带雨林②热带季相林③热带干旱林(2)温带森林①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的垂直分层不明显。
②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通常可分为4层,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由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组成的地面层。
(3)寒带针叶林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树种主要是各种云杉和松树,也有少量阔叶树。
(4)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①草原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完全由绿色的禾草组成,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
②热带稀树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5)荒漠荒漠共同特征是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6)苔原苔原又称冻原和冻土带,特点是严寒、生长季短、雨量少和没有树木生长。
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几个概念(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基本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
(3)实际生态位是指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种间竞争,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D
返回 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
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5)、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⒈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 象——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返回
群落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返回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互利共生:
白蚁与鞭毛虫、
真菌与藻类
种
寄生:
间
关
系
竞争:
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病毒与宿主 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捕食:
猪笼草、 狼与羊
大豆与根瘤菌
种
种内互助:
护犊行为、
育雏行为
内
关
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的行为
返回
种间互助 种间斗争
识记:正确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返回
(1)寄生与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
获得营养物质。
(2)捕食与竞争: 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
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
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
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①一种生物以非生物
为食,如牛饮水;②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
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个
A
个
体
体
数
数
B
A
B
时间 竞争能力不同
A
C
B 时间
竞争能力相同
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返回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
A B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总结.群落的种间关系
返回
种间关系 捕食 竞争 寄生
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
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返回
4.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
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整理
返回
知识体系——定内容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
返回
(1).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结构 落的结构
返回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叫做群落。
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群落特征:
1、物种丰富度 2、种间关系 3、空间结构 4、群落演替
返回
(3)、群落的物种组成
返回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和类别有差别
返回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 杂。如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变化
武夷山
西伯利亚低等植物 840种 Nhomakorabea返回
(3)种内斗争与竞争: ①“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种内斗争, 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②“异”竞争:异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如水 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典型图示] 运用曲线图、模式图区分四种种间关系
返回
[问题设计]
返回
图 1 为四种种间关系的数量关系曲线图,图 2 为营养关系模 式图。图中的 A、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 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1)在图 1 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② ,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①④,
互利共生
概念
实例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
狼与兔、鹰与鼠
食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和空
间等
牛与羊、水稻与稗草
一种生物_____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
表 资源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
此____
寄居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 藻类与真菌
有利
生物之间的关系
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③。(填图 1 中序号)
返回
(2)若甲: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乙:大、小草履虫;丙:兔与狐; 丁:细菌和噬菌体。则甲~丁对应图 2 中哪种能量关系图。(填 图 2 中序号) 甲: a ;乙: c ;丙: b ;丁: d 。
1.连线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
返回
返回
2.(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高等植物 139种
动物
5000种
动物
1000种
脊椎动物 475种
捕食
(4)、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返回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生
物
数
A
B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捕食
返回
生
物
生物A
数
量
生物B
时间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
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返回
人体内的疟原虫 2.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A
B
生
物
数
体表寄生
量
B 寄生虫
A 宿主(寄主) 时间
B A
体内寄生
返回 3.竞争: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
象。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
斗争加剧
答案:C
返回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技巧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 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 5 题图甲)。 (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 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 5 题图乙)。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 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如 5 题图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