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著作,作者以客观的角度,详细地
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也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深感敬佩。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斗争。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叙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苦难。

无数的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让人感动不已。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在物质匮乏
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抗战,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他们不惜一切。

这种抗战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充满了敬佩和钦佩。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史》,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民抵御外敌的胜利,更意味着中国人民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抗争,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
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不断奋发向前,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日战争读后感作文

抗日战争读后感作文

抗日战争读后感作文抗日战争读后感作文(一) 今年是抗日战争66周年,虽然是个值得庆祝的一年,但我们仍不能忘了抗日时期的战士们。

想当年,日本燃起的侵略战火几乎把中国人民没有被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打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拼了自己最后一口气也要保卫我们祖国,通过各位战士们的热血奋战,抗日终于成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也成为中国人几十年来的骄傲。

只要你听过《松花江上》这首歌,就不会不知道“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日8夜10时20分,日本河本末手中尉率领日本士兵来袭击中国。

由于中国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又得不到增援,所以连连败阵。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从此,东北的土地完全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掌握之中。

东北同胞不想做亡国奴,就向关外逃难。

没有想到,日军竟在路上拦截、屠杀逃亡的中国难民。

大家知道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吗?那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日子。

日本鬼子对我们实行了烧杀淫掠等极其残忍的手段。

他们不仅把我们残杀了,而且还把坦克行驶到我们的尸体之上,另外还把尸体抛入长江,不到几天,长江上的尸体堆积如山,腐臭味充满着南京城。

残暴的日军还举行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有的还因为不清楚谁赢了,还要再杀人。

再这段时间中,南京城成了间地狱。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丰衣足食,都是先辈们的功劳,我们不该忘记抗日的历史,忘记历史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而是一个叛徒。

前辈们把历史铭记在心,我们也应永世不忘。

抗日战争读后感作文(二) 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篇关于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故事,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爱国革命家----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贫困农民家庭。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五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在杨靖宇努力下,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总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抗日战争》是一本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著作,作者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全景式地展现了那段惨烈的历史。

通过这本书,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敬重那段历史。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到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保卫国家而进行的艰苦抗战,再到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历程,作者将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也看到了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这让我深感自豪和敬佩,也更加懂得了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意义和影响。

除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进行深入的描述,作者还通过书中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分析,展现了抗日战争中的许多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

比如,书中提到了许多抗日英雄人物,他们或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或是在后方默默奉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着后人。

通过这些故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伟大,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感人的故事让我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敬重那段历史。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惜和敬重那段历史。

在今天,我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惨烈的历史,但是那段历史仍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底气。

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也要传承和发扬抗日战争中的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珍惜和平,也传承和发扬那段历史中的英雄精神。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从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因,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世界的影响,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在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忠诚和热爱。

同时,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书中,作者对抗日战争的起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其对中国的野心和侵略性扩张。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力薄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才得以侵略中国,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掠夺。

而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顾一切地奋起抵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用血肉之躯,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中国是不可侵犯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世界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激励了整个中国人民,也激励了全世界的人民。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振奋了整个中国人民,也激励了全世界的人民,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著作,通过对
抗日战争的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
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和伟大胜利的历史事实。

这部著作让我
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宁而进行的一场伟
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从未
放弃对抗日的信念,始终坚定地站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边。

作者
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回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
民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牺牲,但他们始终坚定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和人物,让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作者详细描
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他们在战争中
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伟大的胜利。

同时,作者还生动地描
绘了一些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如林彪、叶挺、朱德等,他们在
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史》,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部著作让我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伟大的胜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摘要: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打门被打开后,中国一直受西方强国的侵略被其瓜分,其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为严重,《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叙述了抗战的史实,叙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以及中国军民的抗战过程。

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都想瓜分中国,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开始了新的争夺霸权的斗争。

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在战争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础上,经过激烈斗争,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利益的再分割。

但是这个体系并不稳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战胜国语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应当指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

苏联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

它们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

日本早在明治中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

抗日战争的读后感《抗日战争》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著作,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回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这部著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今天的和平生活。

在《抗日战争》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日寇的铁蹄下,中国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折磨,但他们并没有被打败,而是勇敢地抵抗到底。

在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英雄和英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

在读完《抗日战争》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不易。

那是一个充满烽烟和硝烟的年代,那是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奋发努力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努力奋斗,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英勇奋斗。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艰难的,但他们并没有被压倒,而是坚强地站了起来,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不易,也更加珍惜和感恩今天的和平生活。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享受着和平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艰苦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先烈的英雄事迹,我们要珍惜和平,我们要为了和平而努力奋斗。

正是那段艰苦的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

在《抗日战争》中,作者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回顾,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更加珍惜和感恩今天的和平生活。

这部著作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也更加坚定了我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和平,为了和平而努力奋斗。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著名小说,作者
是鲁迅。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受读者的
喜爱。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
中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展
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
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

有的人选择了顽强抵抗,有的人选择了牺
牲奉献,有的人选择了投降妥协,这些形象的对比使整个故事更加
生动和感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
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精神。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家庭中,
中国人民都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定地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
的未来,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斗争。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
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完全断粮八天之后,被日军包围,但他毅然决然拒绝了日寇的劝降,仍以疲惫之躯坚持战斗20多分钟,直到全身中弹倒地牺牲为止。

日军为解除疑虑,竟残忍地将将军的尸体剖腹检查,结果发现,将军的胃与常人无异,所不同的是将军的胃里没有粮食,只有枯草、树皮、棉絮……”①二三十年前的历史教科书和青少年历史普及读物,看到的几乎都是共-产-党人的抗日身影,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八女投江、左权、马本斋、罗炳辉、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协…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铁道游击队、雁翎队、武工队……抗日战争时期难道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打击日寇吗?当时不是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吗?国民党的军队干什么去了?难道都躲到后方去了吗?卢沟桥的枪声,震撼了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国难当头!国民党中,除少数败类临阵逃脱,畏敌畏战外,广大爱国官兵同共-产-党一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向日本侵略者继续了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该书收入国民党抗战殉国的少将以上将领八十多名,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抗战事迹及殉国经过。

放在我案头上的这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早在读大学时已经拜读,可以说,它是国内最早真实客观较全面介绍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殉国将领的专著,让我看到了国民党的“另一面”。

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国民党抗战的书籍不断面世出版,中国抗日战争的脉络和轮廓日渐清晰。

即便如此,二十年来,我一直对《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珍爱有加,不时翻阅,既为兴趣,也为教学。

在人们的印象中,国民党就是“刮民党”,贪生怕死。

可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却有这么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实实在在的一幕: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孙连仲下令组织敢死队,出发前,孙连仲给敢死队员分发了不少光洋,可是将士们却把它全扔在地上,拔出大刀,振臂高呼,誓死一战,尔后踏着光洋奔赴前线……中华抗暴,气壮山河!抗日战争是近代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牺牲之重、作用之巨,是前所罕见的。

通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作用。

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抗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

“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一寸山河一寸血”。

三千五百万军民负伤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抗日英雄,向我走来翻开书本目录,眼前飞扬者一个个鲜活的脸容:佟麟阁(陆军上将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赵登禹(陆军上将第一三二师师长)、郝梦龄(陆军上将第九军军长)、高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王铭章(陆军上将第一二二师师长)、冯安邦(陆军中将第四十二军军长)、陈安宝(陆军中将第二十九军军长)、张自忠(陆军上将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戴安澜(陆军中将第二00师师长)李家钰(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单单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八年时间里,国民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集团军总司令2人、军长副军长9人、师长19人,旅团长以下更是以百千计。

随着时间的流淌,随着战争硝烟的远去,时下不少少男少女们狂热地崇拜和迷信着那些所谓的“歌星”、“影星”,有多少人知道“抗日名将”、“抗日英雄”?“一个没有诞生过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崇尚英雄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

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他们是侏儒。

这是这一代人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一不论权力、二不论财富,三不论成败,他们是以其伟大的人格而成为英雄。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无数值得大写的英雄,最感动我的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张自忠。

“我们军人今天要洗刷他们的罪恶,完成对于国家的义务,也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去死,早点光荣去死”“无论作好作坏,但求良心得到安慰……”②弥留之际,他留下了最后的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③自1937年12月重返军旅到1940年5月枣宜会战殉国,张自忠将军率部转战大江南北,战功显赫,令日寇闻风丧胆,短短三年,歼灭日军6万余人,占侵华日军总数的5%,表现了当时中国-军队一流的战斗力。

“张上将是一方面的统帅,他的殉国,影响之大决非他人可比……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

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国一役。

他的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②二、云南抗战,奇功至伟前不久,凤凰卫视每晚8:00——8:30播出由陈晓楠主持的《将军一去——云南籍抗日殉国将领记》,我马上翻出《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对照阅读,通过观看电视和重读史书,我突然有了惊人的发现,读出了“抗日战争中不一样的云南”:云南虽然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但她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史家大书特书:云南陆军讲武堂是近代中国三大著名军校,她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相互辉映,各有千秋,云南籍抗日殉国将领大多年轻时求学于此,受到革命的洗礼和正规的军事教育;三大学府清华、北大、南开南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一时人文汇萃,学校集中了梁思成、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即使抗战艰难时期,仍培养出象杨振宁这样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大学首屈一指的地位;云南是当时中国最穷的省份之一,但是却是抗战期间捐款最多的省份,所捐款项足可以购买38架战斗机;滇缅公路是抗战期间中国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国际公路,完全靠人工,在敌机轰炸的威胁下,硬是在悬崖峭壁、崇山峻岭之间开凿出一条生命通道,美国及东南亚华侨的援助经过蜿蜒曲折的滇缅公路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战区;1945年1月滇西抗战的结束奠定了云南胜利的基础,云南是中国抗战最早获得全胜的省份……云南籍抗日殉国将领的事迹可圈可点,令人敬仰:陈钟书,1891年生于云南安宁县。

出身贫寒,17岁从军,1923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以资深善战,被任命为第六十军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少将旅长。

还在七七事变发生时,陈钟书即对家人说:“日寇侵略成性,年内必有大战,我要上前线抗日,作为军人,报效国家民族的时刻到了,我已决心舍身卫国。

”出征之前,他与家人话别:“此次出征抗日,誓以必死决心报效国家”。

其抗战情殷,忠诚可见。

部队开赴前线期间,他忍住老父病故的巨大悲痛,一心只想把部队训练成一把刺向日寇的利刃。

1938年4月21日,日军突破台儿庄正面一线国民党汤恩伯集团,与六十军一八三师遭遇。

滇军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4月22日,陈钟书发现距前沿阵地五百米的一个村庄里,有一股敌人已经休息,即传令挑选一百余名敢死队前往夜袭,不到二十分钟,干净利索地消灭该股日军,缴获许多轻重武器及弹药,大大振奋了部队的士气。

24日,在邢家楼、五圣堂一线,陈钟书指挥所部先后击退日军四十余次进攻,直至弹尽粮绝。

战至五时许,敌人已向旅部逼近。

陈钟书身先士卒,率领旅部特务排跃出战壕,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他奋不顾身,连续刺到几个日寇,虽身中数弹,仍浴血奋战,直至被敌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当即昏厥倒地,但仍不断大喊冲锋。

所部奋勇冲杀,稳住阵地,而陈钟书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47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

③唐淮源,云南江川人。

1884年生。

云南讲武堂毕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奔赴河北抗日前线,后调至山西,参加了太原保卫战,后入中条山作战,保卫潼洛,屏蔽陕甘。

他指挥部队先后与日军数百战,其中击退大的“扫荡”十三次。

被日军视为中国-军队之精锐。

1939年秋,升任第一战区第五集团军第三军中将军长。

时逢母去世,乞假奔丧。

回中条山后,对部下说:“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1941年5月,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

唐部不幸被围,他召集各师师长会议,说道:“现在情况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

12日,由于遭到日军层层堵截,在数次冲锋突围无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唐淮源为免遭日军俘虏,乃于大雨滂沱之中,屏去左右,拔枪自戕于一小庙内,慷慨殉国,时年57岁。

为了表彰唐淮源的功绩,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④寸性奇,云南腾冲人。

1895年生。

云南讲武堂毕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唐淮源调守中条山,,坚持四年之久,经战十余次,每战必奋勇当先,给日军予很大打击。

1941年5月,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

寸性奇时任第三军第十二师少将师长,在阵地被突破,后援断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他对部下说:“吾今日惟奋勇杀敌,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俘也,济则为国家光荣,不济以死继之”。

在突围中,胸部中弹负伤,当他听闻唐军长慷慨殉国,壮志益张,大呼杀敌。

寸性奇因腰部受伤不能行走,抱定必死之决心劝说守护他的营长上阵杀敌。

“不成功便成仁,不要因为我连累你们”。

在激战中,他再次负伤被炮弹打断右腿,乃拔剑自戕,时年46岁。

为了表彰寸性奇的功绩,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

⑤王甲本,云南富源人。

1901年生,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

抗日战争中,以治军严明,英勇善战闻名三军。

历经淞沪、南昌两次会战,1939年秋到1943年底,连续参加四次湘北会战,四战皆捷,功勋卓著。

1944年9月在衡阳保卫战中与日军肉搏,受伤多处,仍拼死战斗,后因中弹累累,壮烈殉国,是抗日战争中唯一一位与日军拼刺刀时殉国的军长。

在忠孝大义面前,他们选择了忠,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他们选择了死。

让我们永远记住和怀念那些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牺牲的抗日先烈和死难同胞吧!英雄不死——烈士英风,山高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