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江花月夜》之诗情、乐韵、舞美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曲赏析导语: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雅清越、悠游淡远、恬静淡泊、旋律优美的文曲,是我国古典民乐合奏的代表作,乐曲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将“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人们眼前,带给人们高度的艺术美享受。

下面是小编特意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曲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篇一、春江花月夜曲赏析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

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

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

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早叫。

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浔阳江头夜送客”。

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

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的同名诗作为该曲命名。

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张旭、包融并称“”。

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色中,,.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一、诗歌的意境春、江、花、月、夜的融合:诗中开篇便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将这五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神秘的氛围。

空间的拓展:诗人通过对春江、明月、夜空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读者的视野从眼前的江水拓展到整个宇宙,使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神秘。

时间的流逝: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

在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而江月却年年相似,永恒不变。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韵律和谐:《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这种韵律的变化,使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工整:诗中大量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三、诗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江水、岸边的花朵、天空的明月和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永恒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之情。

对爱情的向往: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之情。

四、诗歌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对音乐的影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被改编成了多种音乐形式,如古筝曲、钢琴曲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文化的影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物描写与音乐美感

《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物描写与音乐美感

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物描写与音乐美感1. 引言《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所作,被誉为"千古绝曲"之一。

它不仅通过文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还融入了音乐元素,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听的美感。

本文将探讨《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物描写与音乐美感之间的关系。

2. 景物描写2.1 江南水乡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以生动而精致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清新、宁静、柔美等特点。

这些景物描写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并唤起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2.2 花与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江花月夜》中对花与月的描绘。

"花明月皎,万里长空,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句子中,作者将花与月巧妙地融入了整个作品中,使它们成为了整个景象中最亮眼的部分。

花与月作为自然界中最美的元素之一,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无尽的魅力和神秘感。

3. 音乐美感3.1 节奏与韵律《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带给人们震撼和陶醉。

如"风烟俱净天山雪,"这样的字句更像是音乐旋律上的流动,让读者在阅读时不禁产生共鸣。

作者运用工整而有规律的诗行和平仄抑扬顿挫来创造出优美的音乐感觉。

3.2 情绪表达音乐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通过精确而恰到好处地选取词语、构建意象等手法传递了自己对江南水乡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音乐化的文字表达,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验到景物之美所带来的情绪共鸣。

4. 结论《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物描写与音乐美感密不可分。

作者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和细腻地叙述方式,创造出了一个完美融合了自然景色和音乐美感的艺术世界。

这首诗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在音乐美感上带给人们深层次、丰富多样的体验。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经时可以好好品味其中蕴含的景色描写和音乐美感的交流,进一步领略其独特魅力。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

浅谈《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与哲理张若虚,初唐诗人,以诗文创作显名于京师文坛,与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仅存诗两首其一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沿用陈隋乐府的旧题,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以其真挚动人的离愁别绪及富有人生哲理的感叹,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由春天、江流、花林、明月和夜晚就构成了一幅浓淡相生的水墨画,让我们也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

诗人挥笔即成诗,这是他笔下的宁静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孤身一人,伫立于江畔,眺望着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他不禁高歌吟咏。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他又似踏入仙境,若隐若现,虚幻飘渺,面对此情此景,他怎能不发出生命的感叹与思索。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远在他乡的情妇,或许此时也在深思着他,这让飘零无归的他激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年华似水,诗人将人世间的种种体验融入于对浩瀚间天地宇宙的体悟。

[1]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禹锡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仿佛此情此景已经和诗人密不可分了,已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不分之境界,或许已经超越了时空,他不禁仰天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感叹。

整首诗以“哀而不悲,哀而不伤”为感情基调,是基于初唐诗人的共情而对宇宙及生命的独特思索,可这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美,文学史上的美,艺术史上的美。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花、月、夜五景物被作者增添了新的内涵、赋予了画一般的诗意,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别具一格的美,这是对景物的独特描写,对生命的独特见解与真切体验,诗情、画意、哲理共生共存,融为一体,由此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幻缥缈的诗境。

一、诗情1、独特的风景美感当我们在观看或者阅览一幅“作品”时,我们都会被作品独特的创造美感所吸引,陶醉于幽美独特的意境之美,被生动形象的景物吸引。

解读诗词意境春江花月夜

解读诗词意境春江花月夜

解读诗词意境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宋代文学家张若虚所创作的一首传世名篇。

它以细腻瑰丽的文辞和优美的意境描绘了春江之夜的美景,给人以宁静祥和、唯美浪漫的感受。

本文将对《春江花月夜》的诗词意境进行解读,探寻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审美特点使得诗人通过文字描绘具象景物,展示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

《春江花月夜》以“江”、“花”、“月”为主要意象,通过对它们的艺术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了春江之夜的美妙世界。

在诗中,作者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一幅江水涌动、明月皎洁的意境中。

江水与海平相连,明月与潮水共同诞生,给人以旷达、奔放的感受。

这种艺术手法在宋代诗词中颇为常见,通过将不同元素进行巧妙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诗意。

接下来,诗人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绘了春江两岸的风景。

江水蜿蜒曲折,环绕丰美的田园,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

同时,月光映照下的花林则如同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感。

细腻而瑰丽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清新宜人的春光之中。

随后,诗人以“空忆波音入梦幽”展示了自然酣睡的境界。

作者在波音声中悄然入眠,将自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传达出宁静祥和、惬意无忧的心境。

这种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写作手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舒适,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诗词通过吟咏“月色与花香”,以及“宜春”、“无限春色”等词语,强调了春江之夜的美好氛围。

其中,“宜春”既有地名之意,也有“适合春天”的意思,诗人通过这种词语的运用,加深了春江夜景的醉人之美。

而“无限春色”则更加强调了春江夜景给人以无限遐想、美不胜收的感受。

整首诗词以美景和美好心境为主线,给人以耐人寻味、久久难忘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之夜的艺术描绘,展示了宁静祥和、唯美浪漫的意境,赋予了江水、花林、明月等元素以美的象征。

诗人通过细腻瑰丽的文字,创造出令人陶醉的美学空间。

品读《春江花月夜》

品读《春江花月夜》

品读《春江花月夜》在争奇斗艳的唐诗百花园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称得上是一朵清丽动人的奇葩,堪称绝唱之作。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牍》中曾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唐诗杂论》)而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唐朝的诗歌讲究声、色、意。

声,指的是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之美。

色,指的是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

意,指的是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诗人言志的部分。

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它使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意境优美,如梦如画《春江花月夜》诗题包括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

春是温馨的季节,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春的色彩;夜是诗的背景,静谧而又朦胧,使一切事物带上了神秘感;月却提供了一种色调、氛围,把春夜的一切事物都包容在月的光色之中,似白非白,似明非明,清晰而又朦胧。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境界非凡、空明纯美的奇丽画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江春水,江潮浩荡,滚滚而来,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雄伟。

在江海相接处,一轮明月好像从海潮中涌动而出,景象壮观。

好一派银光闪烁、晶莹澄明的世界!开头寥寥四句就勾画出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明月东升、光照万里的优美壮阔的图画。

接着,诗人的彩笔又在这幅画卷上略加点染,把春江月夜图描绘得更加绚丽迷人。

随着一江春水的宛转流淌,诗中的画面不断扩大:花草飘香的原野,月光笼罩的花林,雪珠一般的繁花,难以辨认的白沙,弯曲流淌的春水,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一派如霜似乳的清辉里,梦一般轻盈,沙一般神秘……使人似入梦境,心醉神迷。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韵遗音 情调谐宜——试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乐美

诗韵遗音  情调谐宜——试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乐美
诗 韵 遗音 情调 谐 宜
作 与品 究 家作 研
试谈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的诗乐美
曾 灵 玲 ( 东省河 源市 东环 路河 源理工 学校 广 东河源 5 0 广 7 0 ) 10 摘 要 : 春江 花 月夜 》 《 亦诗 亦 乐亦舞 ,它 以“ 篇横绝 全唐 ” 孤 的态势 ,浸 润着 中正平和 , 轻微 淡远 的诗 乐意境 , 溢 着空灵 纯美 的诗情 洋 画意 。 文将从“ 论 诗歌 音乐性 质”“ 、 诗乐舞联 系”“ ,诗歌 抒情韵律” 诗歌 意境 丰富音 乐想象” 及“ 出发, 图展现 情景 交融 , 珑透彻的诗境 , 试 玲 进 而推 及 诗 歌 音 乐性 的 相 融 与 解 读 。 关键 词 : 春江 花 月夜》 诗歌 音 乐性 质 节奏韵律 审美化境 音 乐想象 《 ! 中图分 类号 : 8 HI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7 —9 9 ( 0 ) 2b 一O 8 —0 I 3 7 2 1 0 () 0 6 1 6 5 2
可分 。
我 之 私 的 “ 我 之 情 ” 它 与 天地 共鸣 , 无 , 与 残 月清 辉 难 留 , 夜 思 情 依 依 。 论 是 浓 墨 静 无
重 彩 的 写景 , 是 深 沉 迷 离 的 抒 情 , 不 体 还 无 花 月 夜 》 诗 看 《 江 花 月 夜 之 曲 知 有 吻 之 春 曲一 样 往往 追 求 “ ” 意 境 和 “ 蓄 ” 表 现 出春 江 花 月夜 的清 幽意 境 之 美 。 虚 的 含 的 以 春 江
宇宙之 无穷 , 吾生之须 臾” 哲理 灵光 , 哀 的
莺语 , 落玉盘 ; 第二幅画面 出现时 , 珠 当 曲
[]杨辛 , 霖 . 学 原 理 新 编 [ . 京 : 1 甘 美 M]北 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聆 听管弦乐 《 春 江 花 月 夜 》 时 ,会 自然 而 然 地 将 其 与 张
起具 有异 曲同工之 妙 。无 论是 诗歌 、乐曲还是 舞蹈 ,《 春 江花 月
夜》都是绝 世之作 ,不仅 在这三个 领域取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 就 ,也 在 思想情 感表 现上达到了高度 的和谐与统一。
二 ,乐舞交融 ,珠联璧合
音乐 是舞蹈创作 与表演 的灵魂 ,舞蹈 通过音 乐旋律来处 理动作 的变化 。2 O 世纪5 O 年代 ,舞蹈 《 春江花 月夜》 由同名诗作 改编 ,以 栗承 廉编 导、陈爱莲表 演 ,其 舞蹈 音乐是 根据舞蹈表 演 的需要对 同 名民乐合奏 曲恰如其分 地进行删减 和创编 ,最终保 留为七个 乐段 。 通 过对原 曲第 一段 “ 江 楼钟鼓 ”主题旋律 的添加 ,耐人寻味 地刻画
《 春 江花月夜》的句法特点是 “ 顶针”, 全诗紧紧 围绕题 目的五个字
回环盘旋 ,句与句之 间上下 、首尾相 连 ,环环相 扣 ,形成 曲折 回旋 的韵律 。而乐 曲则采用 “ 鱼咬尾 ”的旋律发展手 段 ,全 曲共 十段 ,
晚 ”、第七段 “ 回澜拍岸 ”和第九段 “ 欲乃 归舟 ”的再现 ,深情 地 暗示 出少女春 心萌动 、顾 盼生辉 ,对 美好爱情 的 向往和 憧憬 的思想
黄河之声
2 0 l
瘩 辋
浅 析 春 江 花 月 夜 之 诗 情 、 乐 韵 、舞 美 术
智 院,海南 海 口 5 7 1 1 2 7 )
摘 要: 诗歌 、音乐与 舞蹈 ,是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联系密切 、相 互依存 、相互渗透 的艺术形式 。 《 春 江花月夜 》 亦是 诗中有 乐舞 、舞中显 诗乐 、乐中含 诗舞 的典范 。其 诗篇浸 润着深 邃优 美的 意境 ,其 乐章洋 溢着 空灵纯美 的情 感 ,其 舞蹈 传达着细腻 唯美 的韵律 。文 章从诗乐舞之 间交融互补 的角度 出发 ,对 《 春江花 月夜》的诗乐 舞之美进行
以第一段为 主题旋律 ,之 后通过九 次主题变奏 的循环衍展来 阐述乐
孔子 的音乐思想紧 紧围绕着 “ 仁” 、“ 德 ”、“ 礼”三 方面展开 , 强调音乐在教 育中的作用 ,将 “ 尽善尽 美”、“ 中和 ”作为 音乐审美 重 要标准 ,孔 子认为音乐 是为统治阶级 服务 的,在 现实社会 中有教 化 、交际 、维 稳等功能 ,在 “ 仁 ”和 “ 德 ”的基础 上,音乐应 发挥 其 “ 礼 ”的作 用, 以礼乐 维护统治者地 位,实现 自己 “ 天下有 道 ”
的政 治思 想 。
感情 。而结尾 音乐对应 原曲的第十段 “ 尾声 ”,舞者渐 渐消失在 虚

③ ④ ⑤
《 论语 ・ 里仁》
《 论语 ・ 八佾 》 《 论语 ・ 泰伯 》 “ 县 ”通 “ 悬 ”,悬挂的意思
解读 、对 比、分析 。
关键词 : 春江花月夜 ;诗情 ;乐韵 ;舞美 ;交 融
诗 歌 、 音 乐 与 舞 蹈 ,一 直 伴 随 着 人 类 从 远 古 进 入 高度 文 明 的 现
意 , 九 曲 连 环 , 层 层 递 进 。可 见 两 者 在 叙 述 性 的发 展 手 法 上 具 有 异
出 一 位 古 代 少 女 在 春 天 的 月 夜 漫 步 江 边 的景 象 。通 过 对 原 曲第 四 段 “ 花 影层叠 ”和第五段 “ 水 深 云 际 ”的 删 节 , 独 具 匠 心 地 表 现 出 一 个 在 繁 花 丛 中 翩 翩 起 舞 , 或 抬 头 望 月 ,或 低 头 遐 想 , 或 抚 弄 花 枝 , 或 对 江 照 影 的妙 龄 女 子 的 天 真 烂 漫 。 通 过 对 原 曲 第 六 段 “ 渔 歌 唱
样,有 ‘ 宛 转 递 传 ’ 的语 言特 色 , 两 者 并 有 一 定 的 渊 源 关 系 ”。 诗 歌
若虚 的 《 春江花 月夜》 中的诗情融合在 一起 。诗歌的节奏 与韵律 完 美地诠释 了音乐性 的美感 ,而音乐 的情 感表达 与叙述手法 恰如其 分 地显现 出文学 的意境美 。
代社会 。在人类 艺术之 初,“ 诗歌 、音 乐、舞蹈 原来是 混合 的。” 虽然在后 来的发展 中,它们逐渐 从原始 的三位 一体 中分 离出来 ,成 为具有各 自特点 的三 门艺术 。但 是,这三种不 同的艺术 形式融合在

曲同工之妙 。亦可说 诗歌 《 春江 花月夜 》是一首 以 “ 月 ”为 中心 的 九重奏 ,是一首情 思哀婉的月光小夜 曲,是一首天籁之音 。 此外 ,“ 音 乐使诗 歌插 上 了翱 翔的翅 膀 ”。在欣 赏诗 歌作 品的 过程 中 ,因乐曲的产生丰 富 了审美 想象 ,拓 宽 了欣 赏视 野 ,体 现 了 二者相互 之间的密切关系。“ 音乐对文 学也产生 了互动式 的影 响和推 动作用 ”的效果 ,而乐 曲也同样起 到阐释 诗意的作用 。


诗中有乐 ,乐中有诗
诗作 《 春 江 花月 夜 》本 是乐府 旧题 。而乐 府作 为 一种 诗歌 体 裁 ,则是指一种 带有音乐 性的诗体名称 。 “ 乐府者 ,声依永 。律和 声 也。” 之后 张若 虚首 次将这 一 旧题 改为七 言歌 行 ,是 “ 孤偏 横 绝 ,竟为大家 ,压倒全唐 ”@ 之作 。丝竹合 奏曲 《 春 江花月夜》是在 1 9 2 5 年前后 ,大同乐会 的柳 尧章和郑觐 文 以汪昱庭 的传 谱 《 浔 阳夜 月》为蓝本 ,并借用古乐府诗歌题 目改名为 《 春江花月夜》。可见二 者在选材与标题上一脉相承 。 当然,音乐 与文 学往往具有相 互的渗透 性。著名音 乐理论家钱 仁康教授在 《 论顶真格旋律 》一文 中指 出:“ 音乐 中一句句末和 下旬 句首 同音 相顶的旋律 ,我称之为 顶真格旋律 。这是我 国民族 民间音 乐 中( 特别是器 乐中) 常见 的旋律 形式 。顶真 格旋律像项 真格诗歌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