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之美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其美学构建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意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从语言表达、意象塑造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在语言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优美的诗歌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抒情、典雅、优美。
通过对偶的运用,使得整个诗篇在音韵上更为和谐,达到了意境的传达。
比如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运用了对偶手法,通过将“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潮生”两句呼应,使得整个诗篇在语言上显得平和和谐。
在意象塑造上,《春江花月夜》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塑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诗中描绘了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等自然景观,并通过对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永恒,以及人类的情感与命运。
比如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水波不光绕梁栏,月照花林”运用了对景物的描绘,使得整个诗篇在意象上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感伤。
诗中诗人以春江、明月、花林等自然景观为切入点,展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比如诗中“荷花妖艳半遮面,草色新翻濑少年”表现了诗人对春江上开满的荷花的妖艳和新生芽翠的情感,以及对于这些自然景观的沉醉和向往。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读

《春江花月夜》文章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
该篇诗创作于北宋大文学家张若虚,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
全诗共八十四行,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
首先,诗人描绘了春夜的美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篇,就展示了春江的磅礴壮阔之景。
接着,诗中描绘了江边的花草,以及月色的美丽。
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诗人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切感受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
他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呈现了瑰丽的山水画卷。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描写,巧妙地将春江的气势与大海相媲美,突显了春江的壮美。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春江比作奔腾的马群,给人一种磅礴之感。
而对花草和月色的描写,则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优美动人。
《春江花月夜》其中一大特点是诗人的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诗中,诗人以高度的情感投入,表达了对江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痴迷。
他通过诗歌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作。
此外,《春江花月夜》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通过对春江和月夜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在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寓意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正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描述,生命如潮水般起伏,人生如明月般变化无常。
这种哲理的蕴含,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品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脆弱。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春江花月夜》是宋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之一。
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江水的宁静和富饶,以及花月的美丽与和谐,给人以清新而宁静的感受。
作品以春江为背景,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来描绘春江的景色。
诗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描绘了江面的宽阔与潮起潮落的景象。
通过描写明月出现在海上,将月与江水相结合,形成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面。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为整个诗歌构建了通透明亮的美学氛围。
诗中描绘了花的盛开与田间的景象,增加了田园风光的美感。
诗中形容了“花门柳巷蝴蝶飞,古道西风瘦马骑。
”刻画了乡村的宁静与繁华景象。
诗人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花开的盛世和农田的丰收,给人以田园乐趣的美学体验。
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元素构建美学氛围。
诗中写道:“日照香庐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通过形容瀑布的景象,令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声音和音乐。
诗人运用了节奏感强烈的押韵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节奏感和流动感。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层次感。
诗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通过对比,表现了天门的高耸与楚江的宽广。
通过写碧水东流一词,表现出江水的永恒与周回不休,给人以旷远的眼界和广阔的胸怀感。
整个诗歌通过诗人的精湛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的花月、江水和山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美好的画面。
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给人以闲适而舒心的美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花月等景物的描绘,以及对音乐元素、对比手法的运用,构建了诗歌的美学氛围。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景物的情感投射,使整个诗歌充满了宁静与美丽,给人以美感与愉悦,堪称是一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读

《春江花月夜》课文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由北宋文学家张若虚所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下面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全面解读。
第一部分:诗歌背景《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场景,以花、月、夜色为主要元素,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远思考。
第二部分:整体结构《春江花月夜》共四十二行,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式。
每一句都十分精炼,表达了作者对春江夜景的独到感受。
第三部分:意境描写诗中通过花、月、江、夜四个元素,展现了春江夜景的壮丽和宁静。
诗歌的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立即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浩渺的夜晚。
接着,“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进一步强调了江水与明月相映的景象。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与对偶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壮丽画面。
第四部分:人生思考在描绘春江夜景的同时,作者还融入了对人生的关怀和思考。
“江流宛如人去国,恰似江南忆故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
诗的结尾几句“余亦能乘醉舞,有人邀我须乘船”则表达了作者对享受生活、把握机会的态度。
整首诗凝练而深刻地展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美好,引人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部分:诗歌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整篇诗歌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诗歌中的意象描写生动而质朴,让人仿佛身临夜晚的江边,感受到了作者所描述的美的力量。
结语: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洞察和深厚思考。
这首诗歌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通过对春江夜景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美的追求。
阅读这首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发和力量。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
从内容看,《春江花月夜》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以问答起,引出诗人回忆江楼赏月的情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接着描绘江畔、江面、江空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幽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图。
第二部分先写花,次写月,再写江。
第一句用设问手法写花,强调白花映江。
第二句用拟人手法写月,表达对花的赞美。
江月不知何时升起,似乎随着潮水而涌出,那它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春江花月夜》构思宏伟壮丽,气势雄浑,与李白同时代的刘禹锡称赞道:“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锁断襄阳路。
”这首诗将抽象的感觉形象化,融情入景,把无形的感觉变为可见的具体形象,情景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完美地创造了一个清幽、邈远、怡淡、宁静、和谐的境界。
清人沈德潜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与《西洲曲》,正如清代吴楚材所评价的那样:“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写月写花,层层深入,脉络分明,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江花月夜图。
例如:诗人先写江水中的流水、游鱼、白沙、高山等景物,只是一般的刻画;进而写遥远的空间,落在江楼上,但见天上的皎月与波光,给人以春江渺茫的感觉,引发出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然后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此中人语响千秋。
读罢有意犹未尽之感。
从而拓宽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又如第三章写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的探索。
首章中“江楼”二字已暗含月夜之景。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的“何”字暗含询问。
是谁最先看到月亮呢?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明说。
接下去诗人抒发了两种不同的感慨:第一种感慨为:由此产生联想:天上的月亮照耀千年万载,人间的人们都是经历多少岁月才能看到如此明亮皎洁的月亮呢?引出对人生短促的感叹。
第二种感慨为:由此引发奇想:这江边的江月究竟是哪一年最先照耀在人身上的呢?使诗人产生疑问。
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它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暗示了时间的无限,思绪的悠长。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引导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经典之作的?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之后也有很多人对这个诗评价是如何如何“第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包括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不过换一个角度说,既然这么说,这首诗肯定是不错的,但是既然问题是这么问,肯定不是讨论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
其实说不同的诗体之间就没有比较的价值,举个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随便一首律诗放在一起说谁好谁不好,八成都是逗。
甚至说你拿不同诗人的诗歌作比较可能都没有比较的价值,比如许丁卯不如韩香奁清丽芊绵,韩香奁不如许丁卯圆熟沉稳云云。
所以说如此来看孤篇压全唐的比较在于何处?和谁比盖了全唐,比那些诗好在何处,我估计王闿运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问答主,你觉得这首诗如何?这首诗还是很好的,放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
个人不觉得能盖全唐,但是起码可以盖初唐同类的诗体。
这是一首乐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多,比较著名的无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郭震的《古剑篇》。
而这首诗在这几首的比较中还是应该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但是也未必真的高于这几篇,比如《长安古意》胡应麟有“七言长体,极于此矣”的美誉,这个不也是类似于孤篇压全唐的七古的意思么。
)。
胡应麟的《诗薮》里面有这样的评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已经是很高的肯定了,因为我们也都知道白头翁诗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七言古诗之一(“大为时人所称。
”《大唐新语》)。
但是只能说是这首诗本身还算不错,也没有任何孤篇横绝的征兆。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乐府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美学思想和优美的艺术表现而备受赞誉。
在这首诗中,张若虚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幅美丽的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展现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构建,探讨其美学内涵。
一、意境之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为主题,借春江花月之美,表现了诗人对浮世流转的沉痛感怀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转溶溶,未了缘愁意今生。
”通过对春江潮水和海上明月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深邃。
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滟滟随波转溶溶”的表述,将自己的思想与自然的景观进行了微妙地融合,达到了意境之美的效果。
诗中“江悦绕更红”、“蜡炬千秋”等句,通过具体的描摹,为诗篇增添了一层细腻的色彩,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在细节的描写中,诗人巧妙地展现了春江花月之美,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情感之美《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还表现在其丰富的情感内涵上。
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迷茫和对情感的悲凉。
诗中“江心寒烛照年华,交情怀抱何时了?”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生活中的爱恨情仇的感慨。
这种情感的抒发,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使诗歌更加饱满和丰富。
诗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楼,宫女弦歌当户听。
”虽然描绘了壮美的春江花月景观,但其中蕴含的感慨令人感到悲凉,使整个诗篇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厚重。
这种情感之美使《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情感内涵的抒情诗篇。
《春江花月夜》通过对春江花月景观的描绘,不仅仅展现了自然的美景,还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构建了一种富有哲思的美学内涵。
诗中“江悦绕更红,密叶蔽清阴;轻云蔽月明,中宵一何静。
”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和世事沧桑。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北宋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其绮丽的意象、秀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来全面赏析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春江花月夜共有七十二行,可分为七个段落。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具体描绘来展现出江河之美、花卉之繁盛、月夜之明丽。
诗人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江河曲折蜿蜒的景象,形容了春江水的质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春江之美。
首段描绘了春江水流之奇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里的“残阳”与“水中”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江水的特殊之处。
同时,红色的江水给人以震撼之感,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接下来的几段重点描绘了花之盛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用“两岸猿声啼不住”形容花粉拂袖的情景,表达了春江两岸花的繁盛之处。
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现了花海的广袤无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在描绘花的盛开的同时,诗人还从多个角度突出了夜晚的明亮。
诗中写道:“月照花林皆似霰,飞花摘叶何萧瑟。
”这里使用了“月照花林”一词,将夜晚的明亮和繁花作为反衬,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再加上“飞花摘叶何萧瑟”,更加生动地描绘了月光下花叶的摇曳之景。
整首诗以花、月和夜景为主要描绘对象,展现了春江夜景的壮美和绚烂。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诗人成功地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传达给读者,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总的来说,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其绮丽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之一。
它通过描绘江河之美、花卉之繁盛和月夜之明丽,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的特殊魅力。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正因如此,春江花月夜被广大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之美
摘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压全唐”之美誉,且无论其是否副实,单就此名而言,也足以窥见此诗之绝妙。
而关于此诗的结构划分,历来各家
都有不同的解释,讨论不一,结论也不一。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结构美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一体说”和“九段说”,又有“三段说”、“五段说”、“新五段式”等说法,这些分类方法皆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而划分出来的。
而
在我看来,《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之美并不需要如此严格的分类,其美就美在结
构与情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结构与所含情韵哲理是一个整体,通过意象、描
写等等手段为我们勾勒出来了一幅绝美的“春江花月夜”之图。
此诗重点绝不在
层次分类或意义翻译,应该去整体感知诗人在暮春江畔,赏花看月之夜心中的所
思所感。
文章题目便是“春”、“江”、“花”、“月”、“夜”五个中国诗歌中常
用意象的罗列,再由这些意象向时空、向宇宙、向人生所无限地延伸,其所指富
含了深厚的意味,此题目其实就是对于全诗审美情趣和审美结构的一种概括,用
意象地叠加罗列,先给我们以具象的感受,然后再上升整体的情景,最后表现诗
人自己所思考的哲理,引人入胜。
“首先是选取意象,如江、海、月、花、海雾、白云、青枫浦、鸿雁、鱼龙、碣石、潇湘、江树等,诗人所选取的这些意象,
有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也有植物、动物,除此之外,还有诗人所写到的人物,
这些意象之间确乎有一种联系,诗人将它们进行巧妙的安排,使之构成优美的意境,和谐自然,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景,月照花林,春江潮涨。
”1本诗其实也是这样的展开思路。
开篇八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
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描绘出江潮乍起,同海水连成一片,气势恢弘,气魄庞大,
而后明月随潮涌生,“生”字极其传神地写出潮月共起的辽阔之感,使静物具备
了“生”的活力。
春潮浩荡千里,月光也贯穿千里,诗人将我们的视角瞬间拉长
拉高。
而紧接着,视角又瞬间被诗人拉回,江流婉转,月照花林,流霜纷飞,汀
沙迷踪。
这样视角连续轮番的变换,远近结合,高低协调,使画面极富立体感。
之后八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是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情丝,并将这种情丝巧妙地隐晦地引申为对于人生,对于宇宙时空的哲思,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江畔之人也非初见月,
江上之月也非初照人,然而千年过后,月还是江月,可人还是那当年被照的人吗?人身处历史洪流之中,代代相传,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可月总是亘古不变,千
年前的月和如今的月又有什么分别呢?江月不会去等待谁,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浩
荡的江水奔涌不息,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这几句看似是诗人在感慨时光匆匆,人
世短暂,可仔细品来,其实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热爱与珍惜,所谓“向死而生”也就是此种含义了,明晰了生死的价值,才会去更加热爱生命,珍惜时光。
接下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
月楼?”总说思妇与游子的愁绪,用白云和青枫浦等情景轻描淡写,寥寥数笔勾
勒出淡淡的愁绪,为下文具体写这两种愁绪做下铺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
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
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八句写思妇之愁,作者并未直接着墨,而是在描写孤月徘徊,照影妆台,玉户帘不去,捣衣砧还来”,从侧面烘托
出一派孤寂愁绪之感。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
情满江树。
”末尾八句着重写游子之思,月落路尽,归乡无计,空看江树,暗自
啜泣,才真是一派孤寂凄凉之感。
月光同时撩拨了思妇之愁与游子之思。
似乎古人对于这两种哀思尤为钟爱,
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所表达的,其实也是思妇和游子的愁思。
“采
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和在明月楼上的喟叹
的人与在青枫浦里哀怨的人有什么分别呢。
在思妇和游子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对
立的情绪,游子“可回”与“难回”;思妇“有情”与“无情”。
游子困于思乡
却难回的尴尬处境,而思妇醉于不知离人之情是否尚在己处的惶恐,这二种情绪
看似毫无关联,却在深层次上又有相通的地方,同样的迷茫,同样的不安,同样
的不知所措,在这样的月夜中,化为了一体,随着江月流水,一同逝去了远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2诗词同理,分析过这篇诗歌的结构之后,我们同样再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诗为我们所造的“境界”。
“从孔夫子
‘逝者如斯夫’的喟然长叹开始,滚滚流动的江水就是流逝时间的外在形象;而
‘阴晴圆缺’的月亮,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永恒象征。
短暂和永恒在‘江’、
‘月’这两个意象上构成了巧妙的平衡和互补。
谁意识到‘春江花月夜’的美好呢?是谁意识到天地之间人的渺小和短暂呢?是谁意识到人的生命像江水一样逝
去不回呢?是谁意识到月亮阴晴圆缺却始终如一呢?只能是处在这个情景中的人了。
”3这样一连串的发问,其实正符合了诗人心中对于所要思考的问题的答案,时间流逝,岁月如梭,我们又能把握住什么呢?人皆会如同江水一样远远流去,
留下的便只有月亮。
我们的人生与宇宙相比起来又是多么的渺小,又如东坡所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此看来,张若虚似又确乎深受佛理影响,无物恒常,
万物皆变,何愁八苦,淡泊平生。
在《人间词话》中还有关于有我无我之境的论述:“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
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4诗文前半部分即为“有我之境”,江水浩荡,朗月清风,好似先行“起势”。
而后诗人这一主体
逐渐淡出视野,转而描写思妇和游子的情感,是“无我之境”,这里其实是作者
通过这两种情感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至于思考了什么,上文已经进行探讨,在此不赘述。
《春江花月夜》绝对是一篇难得一见的佳作,作者将自己的情与景、理穿成
一条逻辑线,使其富有层次感地表达出来,将所思所感寓于结构之中,而同时又
将结构蕴于无形,对于情境结构的把握也真可谓是臻于化境了。
所以我们在阅读
赏析的时候要从总体着眼,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这首诗,这样才能对于千年前
立于长江之畔,对月流珠的张若虚,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了解。
1郑宇:《<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名作赏析,2019年11期,第110-第111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
3郑刚:《<春江花月夜>中的境与人》,语言文字报,2019年04月12日,第3版。
4同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