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的三层结构
浅析《春江花月夜》

浅析《春江花月夜》浅析《春江花月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春江花月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它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堪称古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点也不为过。
其文辞与意境之美,人们已做过各种各样的赏析和评价,却似乎忽略了其结构之美。
笔者认为,正是该诗看似平淡的结构编排,造就了全诗的百转千回,成就了其经典与绝伦。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
它描写了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从整体结构上看,全诗分为三层,从写景入手,到借景抒情,再到情景交融,即景情景,层层递进,前一个阶段为后个阶段作铺垫和衬托,后一个阶段又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回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第一层写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共10 句,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之美;第二层抒情,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可怜春半不还家”共20 句,抒发了在如梦如幻的月夜美景中作者对爱人的相思之苦;第三层从“江水流春去欲尽”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共6 句,把抒情与第一层描绘的景再次结合起来,情感也从作者对爱人的个别情感进一步升华到天下有情人之间普遍的思念之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回味无穷,震撼心灵。
全诗结构首尾呼应,浑然天成,更重要的是每一层的结构编排也独具匠心和特色。
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层结构安排,作者首先由点入手,然后通过想象扩大到面,然后再回归到点的描写,即点――面――点的结合,将全诗的景物描写在空间上作了合理安排和布局。
作者从目光所触及的江、月等具体景物入手,描写了春江、明月共生的瑰丽景色,但这样的景色尽管绚丽精致,如果不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下呈现,不免失却磅礴气势。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把当前的月色引入到广大的空间中,从而使一幅气势磅礴、恢弘的春江月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后,作者的目光又从深远回到眼前的景物,对月夜下的春花、江天等景物进行了细致生动地描写,为这幅春江花月夜美景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及内容把握

《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及内容把握导语:《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写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赏析】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隋炀帝杨广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亡国之君,多被毁誉。
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
其存诗中乐府显然是承袭梁陈诗风,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
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
此诗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是什么?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历代文人学者对其不乏高评。
王闿运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及此诗及其作者,闻一多更是盛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笔者在多次细读中亦被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此诗的构思、意象(意境)、手法、音韵、风格等方面的特色折服,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
笔者所论浅陋,还望读者批评指教。
整体而言,此诗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
一、《春江花月夜》的文本结构:从“寓理于景”到“借景抒情”在结构上,笔者认为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此诗的前16句,诗人在此一扫以往诗人感叹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哀怨与沉痛,指出人类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这样的人生观一改汉魏六朝诗人哀婉、消沉甚至颓废的情调,这在思想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突破”。
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理于景,借景说理”。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的16句,诗人在此哀叹有情人之生离死别。
既然人类因薪火相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故有情人终成眷属,理应白首不离分,但游子浪迹天涯,以致思妇怀远,郁郁寡欢,容颜凋零,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首诗,还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全篇写景,前三句完全写景,通过对江水、江花、江月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梦境般的氛围,而后四句写心理活动,情景交融。
开头的四句,先从大处落笔,作者勾勒出了月光笼罩下的春江。
开头四句,连用六个“流”字,可见江水是多么浩淼,它冲破江堤奔涌向前,挟带着江边的泥土、树叶,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
江水、江岸,是静止的;然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却将那静态化为动态,使人感到潮水无休无歇,奔腾不已,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同升同没。
如此壮阔而又宁谧的意境,在唐诗中是极为罕见的。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在《全唐诗》中独领风骚,广为传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四句所展现出来的恢弘的气象。
第二层次,写江畔的江花与月下的江潮相映成趣,色彩斑斓。
春江花月夜》有着一种特殊的韵味。
在这朦胧的美景中,读者能感受到生命的勃发,思绪的畅游,人格的魅力和宇宙的奥秘。
篇章分为五个层次,由江水、江畔、江中、江天组成。
这五个部分,宛如一幅织锦,真可谓妙手天成。
接着,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写江楼上游子的离愁别恨和离开家乡去远方的游子在船上的思想感情。
首先,作者写江楼上所见的孤独、冷清的景象:这时候,正值江南的黄昏,夕阳西沉,江面上不再有月亮的倒影,一轮圆月沉落到海里去了。
那漾漾的江水,到了这个时刻,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
然而即便是“潮平”的景象,也不能打破江上的寂寞、孤独,因为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罢了,所以江楼上的游子不禁感叹起来:“月色何其好也!”这句话既承上启下,描绘出了江上的月色的美,也流露出作者孤身在外、独自凭栏远眺的那份惆怅之情。
最后一个层次,写江畔的离人思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采用白描手法,描摹了闺中女子在月光照耀下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地画眉的动人情态。
春江花月夜分为几个层次

春江花月夜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头八句为第一层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第二层次:接下八句为第二层次,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主要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层次:余下二十句为第三层次,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据说为南朝陈后主所并作,原词已不录。
本诗诗人就是东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
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无考。
事迹略载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美享誉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说"吴中四士"。
唐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

《春江花月夜》结构赏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
从内容看,《春江花月夜》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以问答起,引出诗人回忆江楼赏月的情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接着描绘江畔、江面、江空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幽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图。
第二部分先写花,次写月,再写江。
第一句用设问手法写花,强调白花映江。
第二句用拟人手法写月,表达对花的赞美。
江月不知何时升起,似乎随着潮水而涌出,那它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春江花月夜》构思宏伟壮丽,气势雄浑,与李白同时代的刘禹锡称赞道:“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锁断襄阳路。
”这首诗将抽象的感觉形象化,融情入景,把无形的感觉变为可见的具体形象,情景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完美地创造了一个清幽、邈远、怡淡、宁静、和谐的境界。
清人沈德潜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与《西洲曲》,正如清代吴楚材所评价的那样:“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写月写花,层层深入,脉络分明,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江花月夜图。
例如:诗人先写江水中的流水、游鱼、白沙、高山等景物,只是一般的刻画;进而写遥远的空间,落在江楼上,但见天上的皎月与波光,给人以春江渺茫的感觉,引发出对于宇宙奥秘的探索;然后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此中人语响千秋。
读罢有意犹未尽之感。
从而拓宽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又如第三章写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性的探索。
首章中“江楼”二字已暗含月夜之景。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复的“何”字暗含询问。
是谁最先看到月亮呢?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明说。
接下去诗人抒发了两种不同的感慨:第一种感慨为:由此产生联想:天上的月亮照耀千年万载,人间的人们都是经历多少岁月才能看到如此明亮皎洁的月亮呢?引出对人生短促的感叹。
第二种感慨为:由此引发奇想:这江边的江月究竟是哪一年最先照耀在人身上的呢?使诗人产生疑问。
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它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暗示了时间的无限,思绪的悠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的三层结构
作者:董紫云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文章就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重要意象“月”入手,结合文章的结构进行解读,品味其景、理、情三层结构的艺术奥秘。
同时对各联诗句逐一进行品读,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内蕴,阐明该诗艺术魅力的精妙所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诗的意境。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结构
张若虚,初唐诗人,他留下来的《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人称赞,清末王闿运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来评价它。
闻一多先生赞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1]。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也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并名诗曰《秋窗风雨夕》,可见其具艺术魅力。
《春江花月夜》属于宫体诗,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此题下存诗还有四首。
另外这首诗所抒发的游子思妇的情感也算不上新颖,何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其究竟有何艺术奥秘?本文将尝试从景、理、情三个角度入手,逐一揭示其景、理、情的连贯性,并理解以“月”为线索的巧妙安排,从而寻找其艺术魅力。
全诗共三十六句,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写景、说理以及抒情。
第一部分通过远景与近景的描绘,描写出一幅波澜壮阔且幽美的春江月夜美景图;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到哲理之思,发出了深刻的宇宙意识之问;在第三部分,全诗的意脉再一次发生转折,从对宇宙的思考转为抒发游子思妇的相思别离之愁情。
全诗以“月”为线索,把写景、说理、抒情融为一体,营造了整体和谐的意境之美,全诗结构安排巧妙,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一.春江月夜,壮阔幽美之景
1.视野阔大,壮美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开篇即把读者带入了一片广阔的视野之中。
满月之际,江潮水涨,满月与江潮共生,仿佛江与海已然连成一片。
明月倒映在江海,艳丽的月光洒满江面,并随着水波的流动而绵延千万里,此时春江处处有月明。
在这幅图中,先描绘一幅平面二维的江海图,再描绘一幅三维的海月图,接着“千万里”、“何处无”写出了一望无际的春江月夜的大视角。
诗一开始,“春”、“江”、“月”、“夜”这四个意象便共同构成春江月夜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色。
2.朦胧幽美,空灵之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在写完大视角后,诗人笔锋一转,转到了眼前的近景。
江水一边承载着明月的光辉一边弯弯曲曲地绕着芳甸缓缓流动,同时,明月也与花发生了互动,静谧的月光照下来,花林中好似有一层飘动的雪霰,似是而非,朦朦胧胧。
皎洁的空中明月与绵延千万里的江月两两呼应,给诗人目之所及皆披上空灵幽美的色彩,使得诗人既看不清空中是否有霜飞,也看不见汀上的白沙。
在这里,宛转的江流与移动的月光为动景,花为静景,花在江、月的陪衬下缓缓出场,动静结合,营造出由花来点缀的意境幽美的美景。
二.由景发思,宇宙意识之理
1.宇宙意识,哲思之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江天一色无纤尘”是前面八句詩所营造画面的高度概括,正是因为春江与天空都披上了月光的皎洁,江天一色,所见皆一片洁白且视野开阔,这才使得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很自然地,诗人的目光就紧紧地被那一轮孤月所吸引。
诗人此时站在苍茫的春江花月夜的大背景下,突然发出了极具宇宙意识的生命本质之问:“我”如今在望月,那在“我”之前,谁是第一个在江畔见到月亮的人呢?月光是在何年最初照人?在自然景物的大背景下,“人”这一意象随着深刻的宇宙意识而出现,并由此转为人生与江月的咏叹。
2.人生无穷,永恒之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5]唐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6]的同样具有关于人生本质意识的诗句,但是张若虚在这里并不满足于“人不同”的感慨,而是用“代代无穷”来咏叹。
当代学者周啸天说“虽然同样是对有限无限的思考,‘岁岁年年人不同’着眼于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人生代代无穷已’着眼于生命现象的永恒,前者纯属感伤,而后者则是惊喜了”[7]。
闻一多更是评价其为“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层、更廖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8]。
江月年年照临,每年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不知道江月的出现是为了等待何人,只见滚滚长江奔腾不息。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长江水”奔腾不息,也代表着时间的不断流逝。
在这里,张若虚也许开始在感叹自己离开家的时间太久了,面对如此美好的春江花月夜,并由此突然尤为思念在远方的良人了。
三.因景触情,相思别离之情
1.游子思妇,相思之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9]在发出深刻的宇宙之问后,诗人没有继续感叹时间的有限与无限的话题,而是转到了游子思妇的情意。
在
青枫浦口处,与人送别本就使人伤感,抬头看到悠悠飘动的白云,这岂不是更加使人生愁吗?在这里,游子在思念良人,而那良人应该也在思念游子吧,思妇这一角色随着诗人的猜想出场。
2.愁情徘徊,缠绵之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0]曹植的《七哀诗》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11]明月洒下的月光,照着有不尽忧伤的愁思妇。
张若虚化用这几句,并把愁思妇不尽的忧伤通过思妇的动作以及所处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月光有着相思的意味,当她在梳妆打扮时,月光照着镜子;当她卷起帘子睡觉时,月光“卷不去”,依然照着她;当她拂拭捣衣砧时,月光却“拂还来”,依然围绕着她。
这徘徊的月光,一直跟随着思妇,也像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一样,缠缠绵绵,既“卷不去”,也“拂还来”。
3.不能相闻,寄情于月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2]游子与思妇相隔遥远,即使有鸿雁、鱼儿相助,也很难把彼此的情思送给对方。
那么,既然无法相互倾诉,就寄希望于月亮,愿它能给你带去一丝慰藉!此时,游子头上那轮明月也正是思妇楼上的那轮明月,既然相隔万里,游子无法相伴良人,就由月亮代表“我”的心,让月光把“我”对你的思念给你带过去吧,月亮一直徘徊在你的楼台,围绕着你,就如同我的心,一直在思念着你啊。
4.花落春去,江潭斜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13]昨天夜里梦见花落到幽静的水潭里,春光过半,时间流逝,可惜自己还不能归家。
在这里,闲谭落花又是一幅画面,不过这里“花”的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画面与开始出现时的朦胧幽美的意境完全相反,这里已然是一幅令人忧伤的闲谭落花图了。
自此,各意象逐一落幕。
5.落月摇情,愁情未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4]江水不息,春天将尽,时光流逝,江潭上的月亮又将西落。
月亮斜着慢慢下沉,藏在雾气浓浓的江海上,碣石与潇湘距离相隔无限遥远,不知有多少人趁着斜月的光辉乘月归去。
落月西斜,照着江边的树,树的倒影映在江面上,风儿轻轻吹着江面,水面上余月的光辉照得江面上树的影子摇摇晃晃,好似诗人的满腔愁情铺满江面一样,相思之情难以自控,月虽然已经落下,但詩人心中的满腔愁情却丝毫不减,无法排遣。
“春江花月夜”由五个意象组成,在诗开头逐一出现,由景入情,在结尾处,这些景物又逐一退场,以景结情,各意象在全诗中反复出现,其中“月”字出现最多,多达十五次。
更为精妙的是,“月”在此诗中既统领其他意象,使彼此之间发生互动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也是连贯全诗三层结构的重要线索。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意象,把壮阔且幽美的春江花月夜美景、由景发思的宇宙意识之理以及因景触情,相思别离的愁情这三层结构连贯地组合起来,形成了这首令人味之不尽的千古绝叹,这正是《春江花月夜》艺术魅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8]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救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3][4][5][9][10][12][13][14]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
[7]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5.
[11]曹植.曹子建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作者介绍:董紫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