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五年级
五年级传统文化

五年级传统文化一、传统节日。
1. 春节。
- 起源: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 习俗:- 贴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放鞭炮:传说可以驱赶“年”兽。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限制燃放。
- 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达尊敬和祝福,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保佑平安。
- 吃团圆饭:家人团聚在一起,菜品丰富,如鱼象征年年有余。
2. 清明节。
- 起源: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习俗:- 扫墓祭祖:人们到墓地祭扫,缅怀祖先,清理墓地杂草,添土等,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 踏青:在春天到郊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 插柳: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辟邪之意。
3. 端午节。
- 起源: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习俗:- 吃粽子:粽子有多种口味,如红枣粽、肉粽等。
最初是投入江中,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
-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体现团结协作精神,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 挂菖蒲、艾叶:菖蒲形如剑,艾叶有特殊香气,都有驱邪的寓意。
4. 中秋节。
- 起源: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 习俗:- 赏月:中秋之夜,明月高悬,人们仰望明月,寄托情思。
- 吃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有多种馅料,如豆沙、蛋黄、五仁等。
二、传统艺术。
1. 剪纸。
- 特点: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纸材易于取材,工具简单,一把剪刀或刻刀即可。
- 表现形式:- 窗花:贴在窗户上,造型多样,如花卉、动物等,有吉祥的寓意。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传统乐器、传统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中国传统乐器:古筝、二胡等。
3.中国传统戏剧:京剧、评剧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和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特点。
2.难点:学习和演奏传统乐器。
四、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教学PPT。
2.传统乐器示范视频或录音。
3.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中国传统节日1.利用幻灯片或教学PPT,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2.分别介绍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3.带领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4.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作文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中国传统乐器1.向学生展示古筝和二胡的图片,并简要介绍这两种传统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播放传统乐器的演奏示范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感受传统乐器的美妙音色。
3.分组演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给定时间内自由使用一些简单乐器或众声合唱,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传统乐器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和演奏其中一种传统乐器。
第三课时:探索中国传统戏剧1.以京剧和评剧为例,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播放相关传统戏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
3.分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戏剧中的经典场景进行表演,并进行同学评议。
4.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之间的差异,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和小组表演的评议意见。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作文10篇

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作文10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作文1提到传统文化,我就会想到包饺子,裹粽子,赛龙舟,看京戏,吃月饼。
但我最喜欢裹粽子,因为它会让我回忆起和家人团聚的时光。
每逢暑假,我和妈妈、姐姐就会坐火车来到鱼米之乡——江苏,去往我心心念念的奶奶家。
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走在熟悉的街道,到处都能听到、看到卖粽子的人在高声呼喊:“卖粽子了,卖粽子了,五元两个,又便宜又好吃。
”不管他们喊的有多激情,我还是觉得,爷爷奶奶包得粽子才是最好吃的粽子。
刚走到拐角处,我就看到奶奶拿着热乎乎的粽子在门口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我和姐姐飞奔着扑向奶奶,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她,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快进屋里,粽子已经凉了,我们一起来包吧!”奶奶边说边拉着我们进了屋。
只看奶奶慢慢地把昨天刚摘的粽叶放在接好的温水里,手一次、两次、三次地……打着粽叶,奶奶边打边笑眯眯地说:“在盆里拿出三四片粽叶。
”爷爷把糯米、花生、肉和大枣放在四个盆里,奶奶顺手一握一个圆乎乎的粽子就形成了。
我惊呼到:“爷爷奶奶,你们两个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奶奶耐心地看着我:“先在盆里拿出三四片的粽叶,再捋成一条直线,把它们折成立体三角形,想吃什么,自己向里面盛一点自己想吃的东西就好了。
”我好奇地看向妈妈、姐姐,这下可把我急坏了,她们都做出来一个个精致的粽子了。
而我却把立体做成了扁形,她们哈哈大笑。
虽然我做的不好,但家人都不停地鼓励我,让我原本低落的心情一下子变得高兴起来。
这有趣的裹粽子可真是让我的心情一波三折啊!我们的传统文化可真是不少呢!我还是最喜欢裹粽子,因为它能使我感受到我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我爱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更爱和家人一起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刻。
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五年级作文2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五年级作文(精选合集)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五年级作文(精选合集)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五年级作文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五年级作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五年级作文1历史沉淀千年,在岁月打磨下愈发厚重。
文化传承千年,在世代的进步中更具新生。
怀着一颗朝圣般的心,前往山东,拜访一代圣贤,流传至今孔子。
漫步在齐鲁大地,豪迈之感油然而生。
当你沉下心步入孔庙,敬畏之心悄然生出。
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亲手种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亲自督造。
当你周围的一切都满载着历史,你的心也会庄重起来。
”墙角的青苔,斗角的檐牙,古老却焕发着生机,正如儒教的发展,从孔夫子周游列国不被待见,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的造极,或者是佛、道文化的冲击,甚至连也无法断绝这一古老文化。
千年的传承,无数思想的汇入。
“传承儒”如黄河之水,从天上来到人间,无数支流的添增,终成就壮观的壶口,咆哮的水流。
但,历经千年的传承,也差点毁于一旦,走在热闹而又冷清的孔庙中,悲痛地望着破坏的痕迹。
大成殿的反复搬迁,树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拦腰截断,在那些文化的吱呀声中,在岁月的毁灭声里,谁不曾为这些文化叹首惋惜。
如阿城在《树王》中写到的,“巨树被狂热的革命热情拒倒了,“树王”在树的死亡中也死去了。
”,十年的浩劫,作为封建礼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风大肆盛行,孔庙也无以幸免,千万藏书被炬,无数石碑倒下,鲁莽的行为愣生生将这千年文化来了个腰斩。
当时的“正确”行为,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同时在毁灭人类自己,“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不,忘记过去意味着灭亡。
好在浩劫过后,大难不死的文化又开始蓬勃发展,儒教思想又开始深入人心,被批评的重回神坛,被拉下深渊的再回顶峰,孔子凭借着他的能力翻案了。
五年级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1、《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2、《诗经·国风·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3、买椟还珠--------《韩非子》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曾子杀猪------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5、秦西巴纵麑----《淮南子》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1、《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拜年、贴对联、吃元宵、扫墓、赛龙舟等。
3.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
4.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中国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册教材共2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参与程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主要评价对方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环节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2.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五年级上册五单元

五年级上册五单元标题:五年级上册五单元——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春节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文化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秋节文化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如赏月、吃月饼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温馨和祥和。
重阳节文化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重阳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如登高、赏菊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重阳节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同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年级传统文化

• 仁爱:21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不忠不信,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诚信:22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友善:23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处世:2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惜时:13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4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
自强: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6 千 淘 万 漉 虽 辛 苦 , 吹 尽 狂 沙 始 到 金 。 常 玉 不 缘 , 不 成 文 章 ; 君 子 不 学 , 不 成 其 德 。
• 传统尊师: • 释奠礼:在学习陈设酒食用来祭奠先圣先师。
• 束脩礼:古代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的一种礼节,也就 是拜师之礼。
• 释菜礼:即用蓣、蘩等野生蔬莱祭奠先师,敬奉给 老师,以此表示从师学艺的一种礼节。古称释菜礼 为“礼之轻者”,但礼轻情意重。
•
• 孝慈: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2位卑未敢忘忧国。
•传统祭典:黄帝祭典:
•
炎帝祭典:
•
祭孔大典:它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
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 “礼”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 必敬”。
•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颂扬中华传统文化,颂扬地方传统文化。
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典故。
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倡导过中国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3、激发探索科学兴趣,增强刻苦钻研精神。
二、活动内容
1、发动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以及圣诞节的相关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述说传统节日中的来历、习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三、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形式生动活泼,了解传统节日,抒发真情实感。
四、准备工作:收集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五、计划实施过程
导入:由某个西洋节的传统节日,过渡到今天班会的主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看传统节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讲述主要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由来
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等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
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
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
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
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
“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
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轼《水调歌头》等等
我们刚过去的节日是?
引出元宵节。
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交流.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二)设计小品表演有关中国节日与外国节日—我看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三)抢答题:中国传统节日
A, 让学生举手抢猜中国的传统节日
B,让学生抢答有关七夕、中秋、春节的诗歌和故事,与春节有关的神话,活动等;总结其他节日的寓意。
(四)情景表演
1中秋节和月亮的关系很密切,人们看见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圆,所以有人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过节时吃的月饼也作成圆形的,叫作月饼。
你们家的中秋节一般是怎样度过的呢?
2 学生表演和家人吃月饼的小品。
(五)重点了解元宵节
知晓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交流.
(一)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二)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三)"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一生介绍李宅的花灯:在东阳市城东街道李宅社区各池塘中,“河蚌仙人”、“孔雀开屏”、“双龙抢珠”、“荷花仙子”、“仙女散花”……造型各异的荷花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放灯赏灯,很是热闹。
为欢庆元宵佳节,从3月2日至10日,李宅社区举行为期9天的荷花灯会。
李宅荷花灯是明嘉靖年间由銮公夫人程氏首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了解,此次灯展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放灯池塘最多的一次,同时考虑到让大家能更好地观赏,主办方特意延长摆放时间。
)
最后以一首有关传统节日的歌曲结束本次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