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3. 1994年至2005年:固定汇率制度再次调整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4年中国再次调整汇率制度,采取了“双向浮动汇率 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8.28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但允许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 浮动。
4. 2005年至2015年:汇率改革和汇率篮子制度 2005年,中国宣布改革汇率制度,实行了汇率篮子制度。人民币的汇率不再与美元单一 挂钩,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这一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汇率波动幅度逐 渐增大。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5. 2015年至今:市场化汇率制度 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化汇率制度。人民币 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只进行必要的干预。这一改革引起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和 市场波动,但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 率的稳定和市场的平衡。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以确保汇率的合理稳定。
中国汇率制度变迁史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迁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至1978年:固定汇率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不变,以1美元 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汇率为基准。这一制度在这段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
2. 1978年至1994年:双轨制汇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步放宽对外汇的管制。1978年,中国实行了双轨制汇 率,即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存。市场汇率主要适用于外贸、外资和旅游等领域,而官方汇 率主要适用于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人民币汇率变动分析——2005年汇率改革后

人民币汇率变动分析——2005年汇率改革后
内经济结构 问题造成 中美 贸易失衡 , 美国政府把责任归咎于中国的汇率
政策 ,因此, 美国通过政治手段 、 外 交手段 、经济手段极力试 图通过迫
| 。 。 5 ? o 。 j ? o 0 ? O o 8 7 o o 9 ? o l 。 ? o l l ? 0 0 I


汇改以来的汇率变动情况
于供给 ,存在升值压力 ,这也就成 了人 民币汇率变动的原 因之一 。
( 三 )利 率差异
为了适应 中国 自 身 的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 , 保持人 民币汇率在合
理 、均衡水平上 的基本稳定是至关重要的。2 0 0 5年 7月 2 1日,中国人
根据 汇率决定 的利率平价理论 , 一 国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 间的差异 近似等 于该 国的利率和所兑换 国利率的差异 。 在开放的市场经 济条件下 , 利率的变化通过作用于资本流出人而影响汇率的变化 。 当本 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外国利率时 , 资金流人增加 , 外汇市场上对本 国货币
汇 率 变动 图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四 )外 部 压 力
国际上对人 民币提 出升值 呼吁的 国家 主要 为美 国、 日本和欧盟等 国, 出发点除 了经济 目的以外 , 更大程度上来 自于各 国政府 和利益集 团
+ 汇 率
间的政治博弈 。 伴随着 中国加入世 贸组织后 国际 贸易的迅速增长 , 以及 中国政治经济实力 的 日 益强大 , 中美 汇率摩擦也愈发频繁 。 由于美国国
究[ J ] . 金 融研 究, 2 0 0 7 , 0 2 .
( 一 )中 国经 济 发 展 迅 速
减 少的贸易顺差 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的放缓 , 人民币汇率将逐渐 回归稳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4)外汇储备缩水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英 镑构成,其中美元占大部分。至2005年6月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7100亿美元。人民币升值 2%后,外汇储备立即缩水了1136亿元人民币。 (5)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国际关系 美国和日本一直想依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本 国贸易逆差和通货紧缩问题,通过国际组织三番 五次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议案。如今,中国在 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让各国双赢的决定,原本 紧张的国际关系因此得到大大改善
二.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1. 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 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这一调 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 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 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 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 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 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 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 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 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2) 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 20世纪末欧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货币“多极 化”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现阶段, 欧元的强势地位、英镑的坚挺和美元的疲软都证 明了这一事实。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也决定了 国际货币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元的独霸地位 有一天会被国际货币多极化取代。中国汇率形成 机制改革的举措又一次迈出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 新步伐,又一次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就是94年汇改。

这次汇率改革是导致94年股市暴跌到325点原因之一。

这是《21世纪》08年回顾这次汇率改革的采访报道:19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汇率体制从此前的单一汇率制转变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汇率双轨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对“奖励出口”起到了什么作用?钟伟:1980年代的双轨制下,实际存在三种价格形式:计划内价格、调剂价格和计划外黑市价。

计划内价格是官方制定的;计划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调剂价则是在一定的政府管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外汇调剂市场是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场外”交易市场,因为当时各地分中心不联网,调剂价格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一个政府管制相对较少的市场。

外汇在企业之间自由买卖的价格更能反映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保证了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此,外汇调剂市场和汇率双轨制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梅建平:一个国家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最突出的表现是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资本账户开放过早,在经济形势突变和国外金融冲击下,国内市场发生恐慌,导致了金融危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双轨制,鼓励出口创汇,对提高中国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1世纪》:l994年初,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经历了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机制的重要改革,本文分析了两次汇率改革时的金融环境,通过两次金融机制改革成果的对比得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措施。

标签:汇率汇率制度改革一、引言随着国际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要考虑国内的各因素还要综合国际大环境的各因素,权衡得失最后决定选择何种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汇率水平,汇率水平的变化影响到价格水平、国际收支经济总量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现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影响经济变量的问题,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政治色彩。

二、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的对比1.分析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1)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调剂市场为1美元兑8.7人民币,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良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的汇率。

(2)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

(3)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4)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

(5)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我国实行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时,当时在经济实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对外贸易方面和外汇储备方面都具有了实行外汇体制改革的基础。

市场化是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我国在1993年之前所实行的外汇体制下汇率水平是由政府控制的,在这种体制下阻碍竞争,造成了经济的低效率,寻租现象严重,黑市猖獗。

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为30.02%,对外开放度方面,199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957.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917.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39.6亿美元,商品贸易差额为-122.2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植为34634.4亿元,外汇储备方面,外汇储备1991年为217.12亿美元,1992年为194.43亿美元,1993年为211.99亿美元,增长速度很慢。

浅议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一)

浅议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一)

浅议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一)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1.5%的范围内浮动。

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并非受到上述国家的压力,而是出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高瞻远瞩,主动的调整。

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

据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保持高速态势,物价涨幅等则持续下滑,为汇率机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

而美元持续反弹,欧元和日元回软也为改变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创造了良机。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一)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本的反思由于人民币改革后有一定的升值,面临的成本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能减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响到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可能造成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失业问题。

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有如上的成本发生,即使有,其影响也十分有限,甚至模糊不清。

1.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高盛银行胡祖六(2003)指出,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汇率调整不会给出口带来太大的变化。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
中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年-1978年:固定汇率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2.46元/美元左右。

2. 1978年-1994年:双轨制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放开外汇管制,允许国内居民持有外汇。

这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

官方汇率用于政府和外贸企业结算,而市场汇率则用于居民之间的交易。

3. 1994年-2005年:单一汇率制度
1994年,中国宣布取消了双轨制,实行单一汇率制度。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当时的8.7元/美元调整到8.28元/美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幅浮动。

4. 2005年-201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由8.28元/美元调整到8.11元/美元,并开始进行更大范围的浮动。

中国央行设定了一个参考篮子,以该篮子汇率为基础进行浮动调整。

5. 2015年至今: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
2015年8月11日,中国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每天由外汇交易中心
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确定,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使其更加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逐步推进汇率的弹性调整,增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汇率中间价是指参考市场价格形成,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每天汇率参考点。

在改革之前,中国央行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发布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改革后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参考市场价格折算而来。

2.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人民币汇率改革在改革之初实施了较为狭窄的浮动范围,即允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每天上下浮动0.3%。

后续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浮动范围逐渐扩大至1%。

3.建立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改革之前,中国的外汇市场存在较多的管制措施,改革后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允许更多主体参与外汇市场交易。

人民银行设立并逐步规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为权威的外汇市场交易平台。

4.加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透明度和机制完善:改革后,中国央行开始定期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以及汇率的波动范围。

此举增加了市场预期的透明度,提高了市场对汇率形成机制的认可和信任。

5.鼓励国内外市场参与人民币结算: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改革后中国鼓励国内外市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支付业务的发展。

6.加强外汇管理和资本项目管制:尽管改革放开了资本项目,但中国仍然采取了一系列外汇管理和资本项目管制措施,以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和金融稳定。

7.加强研究和监测机制: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央行加强了对汇率市场的研究和监测,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上所述。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逐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增强了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1. 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 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这一调 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 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 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 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 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 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 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 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 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3) 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 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 蒙代尔曾提出的“三元悖论”指出,固定汇 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这三者不 能同时成立。随着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及中 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资本自由流动的管 制日趋困难,“热钱”的不断涌入及其对人民币 升值的压力就是佐证。因此,从中长期看逐步实 现资本相对自由流动是必然选择。这样,在“三 元悖论”中就只能选择前两者中的一个。如今放 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能发挥 其在宏观调控中的有效性。
(2) 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 20世纪末欧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货币“多极 化”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现阶段, 欧元的强势地位、英镑的坚挺和美元的疲软都证 明了这一事实。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也决定了 国际货币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元的独霸地位 有一天会被国际货币多极化取代。中国汇率形成 机制改革的举措又一次迈出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 新步伐,又一次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浅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保险二班第五小组: 顾铭 顾安坤 金益军 王杰 茅晓峰
我国内外均衡冲突的举例: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一项重大的 金融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 次改革出其不意,却又在情理之中。人民币突然 在这一天升值出乎大家的意料,然而在紧迫的国 内和国际背景下,中国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又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场让世界瞩目而又酝酿已 久的改革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
2. 国际压力
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2002年,日本把世界的通 货紧缩归咎于中国输出的廉价商品,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 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本的‘广 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美国将其 经常项目赤字降罪于人民币币值低估。另外,美国国会议 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 罚性关税27.5%,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 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自1994 年以来一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随着美元对西方主 要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 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国内通货膨胀初见倪端。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地上升,如 果按照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 ×CPI*/CPI(CPI*和CPI分别代表国外消费者价格指数和 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根据公式所阐述的理论,国内 CPI上升就能降低实际汇率,即通货膨胀能够缓解人民币 升值压力。可是通货膨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并不符合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看来,通胀并不是解决人民币 汇率问题的长久之计。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我国GDP以每年8%以上的速 度增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都高,这种高增长态势促成了人民币的升值趋势;由于看 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外资大量投入中国,促使人民币升 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决定了 人民币必将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外汇储备缩水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英 镑构成,其中美元占大部分。至2005年6月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7100亿美元。人民币升值 2%后,外汇储备立即缩水了1136亿元人民币。 (5)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国际关系 美国和日本一直想依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本 国贸易逆差和通货紧缩问题,通过国际组织三番 五次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议案。如今,中国在 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让各国双赢的决定,原本 紧张的国际关系因此得到大大改善
2.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 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影响
1) 有利于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及经济的平稳运 行 在主要国际货币相互之间的汇率出现波动的情况下, “参考一篮子货币”显然比“盯住美元”更加利于人民币 综合汇率(与各种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加权平均)的稳定。 随着我国贸易伙伴的增多和贸易份额的相对分散,“参考 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能使人民币与各种主要货币的 汇率波动幅度要小于各种主要货币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幅 度,有助于避免人民币投机;可以避免或减轻美元过度波 动而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更有利于中国经济“走 出去”战略的实施。
中国这次改革就是内外冲突均衡引起的
通过对这次币值改革分析,
来深化内外均衡冲突的分析
一、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1. 国内动力
长期的贸易顺差。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 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 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 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 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 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至2005年6月底,我国 外汇储备达到7109.73亿美元。中央政府作为我国外汇市 场上最大的买家,发放的本币数量随着购买大量外汇而增 多,导致货币供给的不合理扩张,从而加大了通胀的压力。 2004年外汇储备同比增长竟然高达51%,外汇储备增长势 头如此迅猛,部分是贸易顺差的结果,另一部分原因是国 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 机。如果人民币再不升值,“热钱”将会越来越多,升值 的成本将更大。

三、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1.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
(1)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缩小贸易顺差,调 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失 业率可能上升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最大 的禀赋优势就是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如今,人 民币升值首先减少了外贸企业的出口,其次增加 了外资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成本,减员增效可能 成为他们的选择。因此,人民币上升带来的结果 将是失业率上升。 (3)缓解国内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