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23 愚公移山(有答案)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下列各句中的“而”与“而山不加増”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河区智叟笑而止之曰B . 何苦而不平C . 人不知而不愠D . 黑质而白章2. (2分)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录毕,走送之(跑)媵人持汤沃灌(浸泡)B . 薄暮冥冥(迫近)春和景明(日光)C .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深入不毛(不长草)D .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然胡不已乎(停止)3. (2分)下面句子中加线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A .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 .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 (2分)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 故人/不独亲其亲B . 货/恶其弃于地也C . 是故/谋闭而不兴D . 是谓/大同5. (2分)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 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6. (20分)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7. (3分)默写句子。
(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2《愚公移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2《愚公移山》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闻之,欣然规往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左臂挂念珠倚之2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3 .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衰微(shuāi)赫然(hè)心会神凝(yí)B.逼狭(xié)炽痛(chì)义愤填膺(yīng)C.澎湃(pài)重荷(hè)一拍即合(jì )D.哺育(bǔ)默契(qì)气冲斗牛(dǒu)二、文言文阅读(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则》)(乙)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A .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2分)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 曲肱而枕之B . 人不知而不愠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 学而时习之4. (2分)朗读下列句子,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此/庸夫之怒也。
B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 其一犬/坐于前。
D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2分)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 河曲智叟亡以应6. (20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2)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7. (3分)默写句子。
(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8. (15分)综合学习。
(1)下表是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单元与课文,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①②③(2)相对而言,你最喜欢那个单元?请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阐述理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始一反焉”中“反”A.对镜帖花黄 B.甚矣,汝之不惠.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2.选出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京城氏之.孀妻 B.操蛇之神闻之.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文言词“焉”通常有下面3种用法:A.兼词,译为“在那里”;B.疑问代词,译为“哪里”;C.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下面各句中“焉”字应作哪一种用法理解,试把正确理解的序号填入句后的括号中。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且焉置土石()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辨别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思。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③何苦..而不平()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从文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
(1)____通____,读音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2)____通____,读音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6.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河.曲智叟()(2)汉之阴.()(3)其.如土石何()(4)而.山不加增()(5)河曲智叟亡以.应()(6)告之于.帝()7.解释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
(1)操蛇之.神()(2)告之.于帝()(3)虽我之.死()(4)笑而止之.()8.翻译句子并说说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23课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 ) 冀.州( ) 山北之塞.( )魁.父( ) 穷匮.( ) 一厝.朔东( )荷.担( ) 始龀.( ) 出入之迂.( )2. 下面各句朗读节奏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吾与汝毕力平险.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面.山而居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其.妻献疑曰B. 其.如土石何C. 帝感其.诚D. 惧其.不已也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山不加增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 面山而.居C. 不知而.不愠D. 聚室而.谋曰6. 下面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帝感其诚B. 且焉置土石C. 告之于帝D. 甚矣,汝之不惠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二、课内阅读读课文做题。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杂然相许. ( )(3)甚矣,汝之不惠. ( )9. 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①;②。
10. 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不同?11. 简要说说文中有哪些对比和衬托。
对比:衬托:12. 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13.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
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精神营养?三、课外阅读(一)【甲】《愚公移山》(略)【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3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含答案)

23愚公移山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厝.()始龀.()穷匮.()万仞.()魁.父()亡.以应()叩.石()雍.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出入之迂.也(2)聚室而谋.曰(3)吾与汝毕.力平险(4)指.通豫南(5)达于汉阴.(6)杂然相许.(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8)投诸.渤海之尾(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10)叩.石垦壤(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12)始龀..,跳往助之(13)寒暑易节..(14)北山愚公长息..曰(1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7)惧其不已.也(18)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项是()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A.③④B.②⑤C.②③D.①④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汝心之固.求之下流,固.颠D.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甚矣,汝之不惠!(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8.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5)晋代的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这一句而言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 练习

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2. 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4.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二、阅读理解题。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A.《列子》B.《水浒传》C.《西游记》D.《伊索寓言》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赞同)B.年且.九十(将要)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冬夏容易产生枝节,才开始反应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课堂作业试题及答案

23.《愚公移山》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 rèn) 冀州(jì) 豫南( yù) 山北之塞(sè)B.魁父( kuí) 垣曲(yuán) 叩石( kòu) 孀妻弱子(shuāng)C.穷匮( kuì) 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D.陇断( lǒng) 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杂然相许( ) (2)惩山北之塞( )(3)毕力平险( ) (4)何苦而不平( )(5)寒暑易节( ) (6)惧其不已也( )(7)固不可彻( ) (8)虽我之死(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河曲智叟亡/以应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
____,本名列御寇,战国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2)洛(洛河)阳________(3)衡(衡山)阳________(4)华(华山)阴________3.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愚公移山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叩.(kòu) 荷.担(hè) 箕畚..(jīběn)C.厝.(cuò) 始龀.(chǐ) 孀.妻(shuāng)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虽.我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人不知而.不愠D.安居而.天下熄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洛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衡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华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
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
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愚公移山(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山余亦未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向.吾远游冀﹑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10.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学[清] 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迄.乎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恃.而不可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13.本文第2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2分)14.请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3分)1. [解析] C“龀”应读“chèn”。
2. (1)将近。
(2)更替。
(3)赞同。
(4)哪里。
(5)愁苦,文中指担心。
(6)指草木。
(7)通达,文中指改变。
(8)即使。
3. [解析] B B项中的“其”为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A、C、D三项中的“其”为代词。
4.[解析] 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例句和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以翻译成“却”。
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B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承接。
5. [解析] 翻译时应把握句式结构和重点词语的译法,如“惠”“易”“反”等词语,并以直译为主。
[答案] (1)你也太不聪明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 (1)①长江的南岸。
②洛河的北岸。
③衡山的南面。
④华山的北面。
(2)[解析] 注意图中的文字提示“教育”“医疗”“住房”等。
[答案] 示例:看病贵、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教育收费高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百姓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三座“大山”。
(3)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4)①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示例: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
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7.(1)苦于。
(2)赞同。
(3)这。
(4)以前。
8.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9.(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北面。
10.示例: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关系特别好。
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
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
”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哪里老呢!”甲翁说:“说得好!”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出发了,(他们)走过钱塘,渡过长江,来到泰山北面。
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
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
”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他们)已经到了半山腰。
1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答案] (1)到。
(2)凭借,依靠。
12.(1)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2)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第2段文字,疏通文意,抓住“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吾资之聪,倍人也”两句,分析本段两层内容,即可了解本段对比论证的方法。
[答案] 通过对比论证,论证了人最终的成就不是取决于资质,而是取决于能否坚持学习。
14.略。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