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教案_New

合集下载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醉花阴》的词牌特点和词风;(3)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和词风;2. 词中的意象和意境;3. 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李清照生平介绍、《醉花阴》全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预习《醉花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写《醉花阴》;(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3)探讨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2)讨论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词牌特点和词风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其他著名词作,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词风特点;2. 邀请专家或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知能力。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原因;2. 开展诗词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背诵、赏析文章等;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水平;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3. 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李清照的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的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中的意境美。

(2)体会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李清照的生平及诗歌意境。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醉花阴》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了解韵律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4. 欣赏与拓展(1)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讲解《醉花阴》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2)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8. 板书设计《醉花阴》李清照创作背景:宋代词人,忧国忧民艺术特色:意境美、韵律感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花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李清照的忧伤情感,理解其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心情。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4.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对诗歌的兴趣。

5.2 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并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5.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5.4 写作与分享(10分钟)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personal response,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6.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教学延伸8.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诗歌创作全貌。

8.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体验古典诗歌的创作魅力。

2024年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

2024年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

教案:2024年《醉花阴》李清照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醉花阴》的词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情感,体会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苦。

教学重点: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醉花阴》的词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词中深奥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2. 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介绍、《醉花阴》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艺术作品等。

2.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李清照简介1.1 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家庭、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1.2 分析李清照的作品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她的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醉花阴》词意解析2.1 展示《醉花阴》原文,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第三章:意象与艺术特色3.1 分析《醉花阴》中的关键意象,如“花”、“月”、“楼”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3.2 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的艺术特色,如用词的精炼、比喻的新颖、情感的真挚等。

第四章:情感与人生感悟4.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离别之苦的感受等。

4.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人生的无常和离别,培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第五章:综合活动5.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其他李清照的词作。

5.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促进课堂互动和学习成果的交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醉花阴》词意、意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在情感与人生感悟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4. 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脉络6.1 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分析李清照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醉花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词结构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鉴赏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艺术手法和意境。

3. 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品味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醉花阴》,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对诗词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含义。

5. 艺术手法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词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7.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美感。

10. 板书设计:设计合理的板书,突出诗词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诗词字词的解释和翻译能力。

(2)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和意境的理解。

(3)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4)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表现。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醉花阴》的内容,了解作者李清照的背景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查找相关的资料,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重难点
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导入: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为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一、知人论世:
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母亲王氏,其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婉约词的正宗”,“乱世中的美神”。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但在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后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

这时李18岁,赵21岁。

命运转变: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格非被贬回老家。

后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靖康事变后,北宋灭亡。

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

丈夫病逝,李清照也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A.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前期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如《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醉花阴》写于前期。

夫妻俩婚后不久,感情甚笃。

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在重九当日,便写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深入鉴赏
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

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

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词眼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薄雾浓云:雾气不散,犹如心中无法消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时间难熬,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

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