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
钮美波—《永不消逝的电波》女特务柳尼娜的原型落网记

一九三八年后又成为汪伪“七十六”特务机关的一名主要干将,任“七十六”号交际处的处长,在“七十六”号内的建筑内三层内两间优待室内,赛贵妃钮美波和另一个“海上名花”女特务专门以肉体色相色诱被捕的抗战要员,那些下水的汉奸们在钮美波的服侍下宣誓效忠日本军国主义。电影里柳尼娜色诱姚违就表现了这一历史。而在上海解放前夕,汉奸女特务赛贵妃钮美波即柳尼娜却突然消声灭迹不知去向。而罗柄乾案中两个在不同地点出现的身份不同的女人是不是就是汉奸女特务钮美波那?
这个女特务终于又要出现了。专案组的民警们即兴奋又紧张,抓捕的大网已悄悄部下。
夜募下的外滩,按约定的时间等候的民警和被控制的罗柄乾并未发现钮美波的影子,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跑着路过罗柄乾的身边,淘气地将口里的橡胶糖吐在了他的身上就跑了。正要发怒的罗柄乾捏起裤子上的橡胶糖感觉不对,那被嚼成扁平的橡胶糖上刻着一个字“沪”。他紧张地将橡胶糖捏成团扔在地上,只有他才知道这个字的含义。罗柄乾紧张地四处扫视了一下,抬腿便走。
虽然这肥腴妖艳徐娘被跟丢了,可专案组却根据手头掌握的对罗柄乾曾经接触的人进行了逐一筛查。特别是对两个女人进行了分析,一个是乡下来的一身松懈肥肉身材似五六十岁的肥婆老妈子的女佣人;一个是前挺后撅妖冶丰腴中年艳妇徐娘。这两个女人有什么联系?民警们讨论了半天却没有答案。
那名女侦察员下班的路上路过女士内衣商店,年轻女孩的爱美之心让她不由自主的走了进去,这是一家专卖洋货的女士内衣店,快打烊了,店内的顾客并不多。一名精干售货员这在给一名身材肥胖的中年夫人推荐法国丝袜,那中年胖妇人说自己太胖穿旗袍太寒碜,而那售货员却跟她介绍到这种法国丝袜穿上是有收紧腿部和臀部松懈坠肉作用的,穿上它会绷紧松弛的臀部和大腿。满脑子都是手中案子的女侦察员突然有一个大胆的设想……。
专案组决定先从罗柄乾下手,罗在保密的情况下被秘密拘捕,很快他如实招共了其提供市公局通讯电报密码及联络时间方式给地下暗藏的敌特组织电台,而这一敌特组织的负责人就是在两次不同场合出现的神秘女人汉奸女特务赛贵妃钮美波即柳尼娜。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李⽩(1910.5-1949.5.7),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原名李华初,曾⽤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
1949年5⽉7⽇,在上海解放前⼣,李⽩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了,牺牲时年仅39岁整。
2009年9⽉14⽇,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
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
英雄精彩故事 1958年,⼋⼀电影制⽚⼚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时,着名演员孙道临在影⽚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
影⽚中李侠被捕前镇定地向战友发出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就在他将密电码塞进嘴⾥吞下去的时候,⼀个穿着⿊⾊⾐服的国民党特务带着⼀帮张⽛舞⽖的军警出现在他的⾯前……为了寻找李侠背后的真实故事,也为了缅怀⾰命先烈,讲述⼀个真实的李⽩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真实⽽⼜鲜为⼈知的故事…… 少年英雄 1910年5⽉,李⽩出⽣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现“⽩⽯村”)⼀个贫苦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寒,李⽩8岁才⼊学,读完四年初⼩就辍学了。
李恒胜说:“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不满13岁的⽗亲,到⼀家名为‘乾源裕’的染布坊当了学徒。
出师以后,⽗亲告别师傅,离开‘乾源裕’,跟爷爷外出打⼯挣钱供他的弟弟、妹妹读书。
在跟随爷爷外出打⼯的两年⾥,⽗亲深深体会劳动⼈民的艰⾟⽣活,感受到社会的种种不平等。
” 1925年,李⽩的家乡爆发了*,农*动风起云涌。
农民协会、妇⼥会、⼉童团等组织纷纷建⽴起来。
李⽩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童团的成员之⼀。
15岁时,他就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21⽇,国民党*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了“马⽇事变”,并派重兵⾎洗浏阳东区乡镇。
李⽩参加了以纸业⼯⼈为主体的中共地下游击队,他们昼伏夜出,打击进犯之敌。
由于李⽩在⽃争中表现勇敢,游击队派他担任了当地少年先锋队队长。
7⽉,李⽩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烧了国民党团防局的⼀个团部,成为张坊镇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
9⽉,李⽩参加了⽑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
真实写照“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典之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剖析

096杨婷婷1 刘书涵2一、选材(一)选材的意义在舞剧的选材上要严谨,选材是舞剧创作的第一道工序。
它的意义、效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注重“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要求。
一部好的舞剧作品,关键要看三点:一是选材,确定了选材就等于确定了舞剧的方向;二是立意,明确了立意也就确定了作品的高度;三是艺术处理,经过艺术的手法加工处理后也就确定了作品深度。
只要将上述三点做到极致,舞剧就成功了一半。
其以舞蹈的形式复刻了当时最真实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情节,并加入了艺术化手法,在选材的成功之上进行了二度升华。
(二)选材的要旨选材要做到“用心去选,有感而发”,选择能让编导怦然心动的事物,自身可感受到独特且新颖的东西去立意,要确保具备现实、真实的要素;选取埋藏在你心底许久的事件,让自己一想起就能震撼人心,在编排时不必重复生活,适当地嫁接,保留生活中感动的部分即可,适当地编排改变剧情。
抓住这种感觉再往深处挖掘并加以艺术的处理,就能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佳作。
此外,还要做到根据戏剧的要求来选取题材,要做到有戏核,有可舞性,换言之则是舞剧中的冲突、动作和情感。
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民党女特务与共产党情报组织员的冲突,这也印证了在一场舞剧中事件不用繁杂多样化,做到单一准确地传达感情,才是最好的舞剧形成的基础。
在大环境中,讲述小事件,并将该事件挖掘深透。
二、时空的运用时空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基本存在方式,尽管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彼此却是互相依存的,无法从实际上将其分割开。
电影理论家格·巴·查希里说:“时间仿佛是以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一切空间展开的结构之中。
”也就验证了时间和空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时间1.以“预序”为伏笔展开叙事脉络“预序”的使用在舞蹈作品中是并不常见的,一部舞蹈作品大致在6分钟到10分钟,这就意味着不能进行充足的剧情叙事,所以预序的使用度不是很高。
但这种使用手法在舞剧中却是极受欢迎的,长达一小时至两小时的叙事舞剧,想让观众能够理解舞剧内容,观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设伏的“预序”方法就能精准地做到。
渔光声中巧作美——《永不消逝的电波》之赏析

渔光声中巧作美——《永不消逝的电波》之赏析■刘梦鸽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摘 要:舞蹈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跃动、精神世界的表露。
在我国古代,其中一位文学家班固曾在《白虎通·礼乐篇》中写道:“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
”可以看出,他的看法即,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则是那种用语言和歌唱所不足以表达的情感。
当然,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舞剧则是舞蹈创作的最高形式。
关键词:舞剧;舞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为原型,将1927年至1949期间,国共内战作为素材,以叙事的手法给观众呈现出一部以谍战剧形式的艺术作品。
以往,创作者把红色作为主题、描述中国解放前夕的抗战历程的故事题材通常以电影、话剧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如今,这部舞剧最大亮点就是把上海、帝国主义和国内发动派是怎样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作为新题材。
该剧中,将每位舞蹈演员都置身对应的剧本角色当中,共有两位主要演员及七位关键演员。
参演的演员虽然比较多,但是整体展现出来的内容井井有条、乱中有序,每位演员所演绎的性格都较为立体丰富。
每位人物在每个特定的舞段中都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为后面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舞剧给观众直面带来了紧张感、惊心动魄的急促感,同时在压抑的情境里又缠绕着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旗袍女子。
观众们仿佛步入在老上海的弄堂里,看着一位位含苞待放的江南女子在身边穿梭着,浸泡在老上海特有的海外文化中,无比享受。
其次,在舞台的布局上,可见编导花尽了心思。
除了一些传统舞剧中的布景和道具,舞台的背景墙也是别出心裁。
编导将每位进入观众眼帘的新面孔都以字幕的方式投影到背景墙上,减少了由于人物多,关系较为复杂带来的难以解读的困扰。
舞台中放置了几个大屏风,从而使得舞台更加宽广且立体。
通过放置的屏风,使得舞台中可以同一时间呈现出多个场景的演绎。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剧情片故事梗概:永不消逝的电波 (THE UNFAILING RADIO WAVE)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
在艰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间产生了爱情,后经领导批准结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
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
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
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
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
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
李侠承担了任务。
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
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
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
影片是根据李白烈士的事迹编成的。
主人公乐观、坚毅、有韧性、有激情,虽曾被捕,受尽酷刑,但决不屈服。
李侠的形象,正是千万个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
编导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置于家庭生活的叙事框架之中,不求情节的惊险,但求平实朴素的色调;不求表面的紧张,而是追求内在的深刻,体现了一种自然、含蓄、深沉、质朴的艺术表现风格。
本片1978年曾在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上映出,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补充回答:上甘岭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
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
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
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
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
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革命不息 电波永存——简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原创舞剧之佳作。
该剧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以上海解放前夕英勇牺牲的地下工作者们为原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谍战氛围等元素,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是创作者创作实践的真实体验。
以总编导周莉亚、作曲杨帆、灯光任东升、服装阳东霖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在创作理念、舞蹈形式、叙事结构和美学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观众在无声的肢体语言舞蹈的世界里,既能看懂故事,又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让人们钦佩他们结构故事、铺垫悬念以及运用舞台的综合能力。
舞剧,顾名思义就是舞蹈和戏剧的结合体,是一种不仅仅是单纯展现肢体语言舞蹈本身的形式美,而是从舞蹈本身出发,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结的戏剧形式。
它通过舞蹈艺术完成其表现性,用写意性和写实性完成戏剧情节。
舞剧虽然在写实性方面有些欠缺,但写意性在舞蹈、舞美与音乐等方面更为注重。
这种生动气韵在观众视觉中能无缝结合产生共鸣,使戏剧故事内在的情怀和意蕴准确地呈现出来。
舞台上虽然没有语言,但观众对情节、场景、人物关系的了解更加主动,更加主观,更有沉浸感。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摒弃了以往“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认知,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演绎,把石库门、弄堂、报馆、旗袍裁缝店等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电影的标准,故事先行,牵引人物。
在人物设定上以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周边的事构成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互通的,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自我的关系成为该剧特色之一。
剧中人物都有双重身份,白天、夜晚各一副面孔,他们与其他主要演员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使是“不入眼”的花童或是“机灵”的小裁缝,在剧中都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该剧角色众多,但人物关系并没有变得繁琐复杂,观众依然能够随着剧情的深入,理清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方向。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由日本剧作家千田是也所创作的舞剧,荣获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奖项,如日本文化艺术大奖、东京剧场奖、戴维立尔基金会国际奖等。
其背景主题为日本近代史上关于广播的重大事件—— 1938 年的牛津广播事件,同时它也讨论了政治、新闻、大众媒体、自由和个人的问题。
在牛津广播事件中,东京帝国大学的 12 名學者公开对对日本政治和历史的观点表示不满,他们在广播中发表了一系列“不忠国”的言论并对日本巨大的军事开支提出了疑问。
由于这些言论被认为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抨击,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标志着日本社会中对军国主义观点的一种反抗。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便是根据这一事件展开的,通过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再现及对主人公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探讨了政治与言论自由、个人与集体意愿、正义与良心等社会议题。
舞剧的舞美设计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是整部舞剧中的又一大亮点。
舞美的布景及道具是由与千田是也长期合作的设计师萩原健太所设计,他通过了简洁而有深意的装置将战前日本的那个时代再现在观众面前。
惊艳的灯光设计更是创造出了画舫、阻击战、审讯、甚至是机器人的场景。
这种通过空间的变化,奇妙的灯光设计、和时而强烈、时而柔和的音乐相融合的手法,为整部舞剧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及艺术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中的表演非常精湛,表演者的舞蹈和音乐技艺在不断的变换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尤其是在表达舞剧主人公们的内心时,表演者将纸张嵌入到舞蹈中,使其变成了一种身体语言,从而更加深入人心地呈现了牛津广播事件中各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他们内心的个性特点的渲染带来了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感的舞剧体验。
总的来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它通过舞美、音乐和表演、荣获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奖项。
它深刻地探讨了关乎政治与言论自由、个人与集体意愿、正义与良心等社会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非常高,是一部堪称精致的舞剧佳作。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李侠原型

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李侠原型话题:李侠原型文化大革命地下张沈川:《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原型之一中央电视一台正在热播的新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引起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再度成为大众的审美热点。
我觉得其中1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上世纪5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流传影响几代人的同名电影密不可分。
我相信稍稍上了年纪的同志都看过这部电影,一定对孙道临扮演的男主人公、党的地下电台工作者李侠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不会忘记李侠面对敌人的枪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坚毅、深情的目光发报的场景,以及叠化出满天彩霞中回荡的电波声音的经典镜头,那是给人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无论是电影还是新版电视剧,其成功处就在于,它们都成功塑造了一批以李侠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的人物形象,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扬着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形象生动地回答了当今已被不少人所淡忘、却又是为人们焦虑和迷惘的、为时代所呼唤的关于理想和信仰的问题。
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生活原型。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的生活原型知多少,究()竟是谁?说法不一,版本很多。
有说李白的,有说秦鸿钧的,等等。
这不足为奇。
因为无论电影或是电视剧中的“李侠”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已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应该说李侠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典型形象,虽是以隐蔽战线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人物的经历和事迹。
据我采访和查阅有关史料掌握了解的情况,我认为当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被称为“红色密码通讯第一人”的我市慈利籍的地下革命者张沈川,也有“李侠”类似的事迹和经历,也可说是其原型之一。
张沈川,原名沈传,是我党早期著名的地下工作者,隐蔽战线上的一员老将。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1901年,张沈川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阳和乡,苗族。
幼年就读家乡渔浦小学。
十几岁时,他离开家乡,到长沙、青岛、广州等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花牌楼34号之谜来源:杭州日报时间:2010-09-13 10:56:00关键词: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牌楼;李侠;秘密电台图中花窗所在房间,即为秘密电台所藏处。
照片摄于1959年,图中人为劳鉴劭儿媳。
平房前是一大天井,围墙外竖有电线杆,电线越墙拉入劳公馆内。
沿台阶上行,靠左边围墙有一幢三开间平屋,原是劳家供奉黄大仙的地方。
劳鉴劭一家先是住在前院厅屋楼上,后来据说那厅屋里曾闹鬼,夫妻俩遂搬到侧院供奉黄大仙的这三间平房里。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绘图:蒋豫生当年法盛送饭时走过的山路,四宜亭仍在老照片提供:劳法盛劳法俭上点年纪的人大多看过一本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拍摄),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敌人的枪口下发出给延安的最后一封电报。
李侠的原型是李白,1938年从延安派到上海建立地下电台,1949年5月7日,解放军已渡江接近上海时被杀害。
最近,新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1944年,李白曾到过杭州,落脚地就在城隍山脚花牌楼34号(后改为四宜路69号)劳公馆,那里曾有一个秘密电台。
《杭州坊巷录》中记载:“花牌楼巷,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此。
”我在花牌楼附近寻找当年的踪迹,早已面目全非。
在河坊巷一个住宅楼门前,有一位大妈正在炒茄子,听我问到劳公馆,她眼睛亮了。
今年78岁的黄杏花从小住在花牌楼,依然清楚记得,小辰光常常同小伙伴一起去劳公馆门口玩。
两扇大大的铁栅门,左面门柱下砌着“劳界”碑石,大门平时不上锁,她们喜欢攀在铁门上,将门推来推去地玩。
若是给劳公馆拉黄包车的阿毛师傅碰着了,就会边赶边骂:“格班小鬼——”劳公馆,塘栖人劳勤余(劳少麟)于民国初年购置。
劳少麟曾在北洋政府任佥事,后告老还乡,当过塘栖市西镇镇长。
劳少麟的二儿子劳鉴劭在上海持志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学校停办,劳鉴劭携妻小回杭州花牌楼,在清泰街一家“东南物资贸易公司”任副经理。
此公司是汪伪特务机关下面的一个经济组织,各种生意都做,据说,新四军穿的军装,有部分还是此公司从上海进的布料。
当时的花牌楼只是一条不宽的小街,早年有过牌楼,巷道中间铺青石板,石板下面是排水沟,两边砌卵石,两部黄包车交会还有点困难。
每到梅雨季节,沟里会有不少小毛蟹,杏花等一班伢儿喜欢用棒儿绑了蚯蚓去钩……花牌楼34号差不多已到了城隍山的半山,劳宅左右两边均是渐次升高的围墙,围墙外的小架路一边通粮道山,一边通四宜亭,后门设在左边围墙处,门牌是小螺蛳山19号。
从正门花牌楼34号进去,上三四个台阶就是青石板铺就的斜坡,十多米长,沿途是一溜葡萄棚架,尽头迎面一个石库门,门内才是住宅。
三开间两层厅屋,两边厢房,厅堂前是天井,天井里有一口老井。
石库门左面,老墙的尽头,另有一个侧门,门内是一个侧院。
园内有两排带廊檐的五开间平房,给劳家拉黄包车的阿毛师傅伢儿多,一家住在后排的平房里,前排是劳鉴劭的儿女居住。
平房前是一大天井,围墙外竖有电线杆,电线越墙拉入劳公馆内。
由于地处山坡,这里一进一进的房子高低错落。
沿台阶上行,靠左边围墙另有一幢不起眼的三开间平屋,原是劳家供奉黄大仙的地方,劳鉴劭一家先是住在前院厅屋楼上,后来据说那厅屋里曾闹鬼,夫妻俩遂搬到侧院供奉黄大仙的这三间平房里。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城隍山下的秘密电台话说劳鉴劭在上海持志大学念大学时,他的同桌也是同宿舍的同学叫徐明诚。
青年劳鉴劭加入了国民党,他知道徐明诚早就暗中加入了共产党,但两人关系不错,毕业后也一直有些往来。
抗日战争开始后,徐明诚进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后还担任该所驻沪办事处主任。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直接受命于蒋介石,专门收集研究日本及汪伪的情报。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父亲连震东,1944年曾赴重庆任该所组长。
)1943年某日,上海,老同学徐明诚与劳鉴劭在原持志大学校长何世桢家中相遇。
第二天,两人继续约谈,徐明诚向劳鉴劭建议“合作生意”(一起抗日),提出在杭州劳家设点,让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劳家落脚,也是让这位在汪伪公司做事的老同学“将功折罪”的意思。
劳鉴劭一口允承。
翌年春,“泰隆纸行”老板谭崇安带了夫人和儿子来到杭州,作为房客,住进了劳公馆那幢闹鬼的厅屋二楼。
离鼓楼百余米远的水师前,有一家“衢州永源皮箱店”,劳鉴劭在皮箱店后楼先后租了两间房子,作为“泰隆纸行”的办事地点。
就此,谭崇安等人在劳公馆里设立了一个秘密电台。
劳公馆占地不小,园子里房子蛮多,但住的人却很少,谭崇安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吴道章等三四个人也住进了劳公馆。
那三间平房,外面那间由劳鉴劭夫妇居住,当中辟作吃饭间,里边那间即是秘密电台设置和报务员起居的地方。
这个小组名为国民党的情报小组,其实组里的成员都是共产党员徐明诚介绍来的。
1944年秋,李白也由徐明诚介绍,作为小组成员来到劳公馆,在这里住了几个月,并来往于富阳场口(那里亦有秘密电台)。
平时,电台工作人员与劳家人一桌吃饭,就像朋友和客人,劳鉴劭夫妇称他们先生,儿女称他们谭叔、陈叔或者李叔。
电台的情报来源之一是劳鉴劭的小舅子丁兆源处。
丁当时在伪杭州市保卫局抄录情报,偷偷多抄一份,带回由姐夫交给谭。
情报多从这里的电台发出,特别重要的还由人坐火车带到上海。
劳鉴劭也为他们在沪杭间传递过情报,有的放在牙膏中,有的是一个小白纸包……在日伪的眼皮底下活动,电台的工作很危险,有时开会接头就在西湖船上进行。
发报多在半夜,当时电力供应差,日伪当局限定每户每月用电仅五度,因此电台发报需要偷用公用电,劳鉴劭的小女儿法俭出了大力。
机务员在外面接进劳宅的电线上做手脚,将电线刮出一小节铜丝,半夜时分,叫醒刚读初中的法俭,小姑娘视力好,让她手持带电线的竹竿,搭上电杆顶部电线,越过劳家火表将电接下来。
第二天清早,再由法俭去将搭着的电线收回。
发报用的天线不必高高竖在半空,而是拉在地面,好在劳公馆内山坡地势高差不小,向上沿台阶拉出长长一段即可。
报务员在屋内戴上耳机,手按键盘,每当“滴滴答……”之声响起,各种情报就随电波传向国共两处。
此外,还有中共方面的领导或者特殊的进步人士需要来杭城,或去内地,为避开日伪把关设卡的封锁线,需要有熟悉当地的人带引。
劳公馆地处城隍山山坡,活动比较隐蔽方便,劳鉴劭有时就直接担当这样的任务,过小路去万松岭一带接应带路。
水师前的“衢州永源皮箱店”1944年深秋的一日,时近中午,城隍山脚通四宜亭的山路上,有个大男孩手拎竹篮,悄悄行进,过四宜亭,过十二生肖石,翻过城隍山,去山那边的水师前。
此时的山上寒意已浓,人迹稀少。
那日,电台几个人去“衢州永源皮箱店”租住的房间有事,劳鉴劭的夫人丁瑞萱怕他们在那边吃饭不便,早早地烧了午饭,炒了几只他们平日爱吃的菜,放进篮子,让儿子法盛送过去。
转眼冬至,李白等部分电台人员准备迁至淳安和江西铅山,徐明诚特地为此事来到杭州,住在劳公馆。
行前提出让劳鉴劭的两个大孩子也去那边,相对安全些,劳的小女儿法俭还是初中学生,人小,有什么事情发生比较容易对付。
淳安是当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前进指挥所所在地,《前线日报》社等单位都在那里。
淳安、铅山都有研究所的电台。
大约是2月的一天,徐明诚特地派人来杭州劳家接人,法勤、法盛跟着来人在南星桥第一码头上船,过富春江过新安江,到达淳安。
随后,大女儿法勤留在那里为电台抄录情报,法盛则跟着李白夫妇去了江西铅山,在电台学习发报技术。
设在劳公馆的秘密电台前后有一年多(1944年春-1945年夏)时间,一直没有出过什么事。
只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夏的一天,几个日本人突然从劳公馆的后门闯入——或许是他们已经觉察到了这一带设有地下电台,进来搜查,好在并未查到什么,只给劳鉴劭夫妇和小女儿法俭拍了照片,上了他们的黑名单。
八月,抗战胜利,李白夫妇带着法盛法勤回到杭州。
这次,李白夫妇在水师前的皮箱店楼上住了一些日子,还是法盛,翻城隍山给他们送过几次饭,直到他们返回上海。
余音——后事变迁1948年12月7日凌晨,李白与妻儿一起在上海被捕,1949年5月7日李白牺牲。
解放后,李白的妻子裘慧英先后担任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等职,1992年去世。
徐明诚解放前夕去了美国。
谭崇安曾担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道章曾任上海市粮食局长。
劳鉴劭几次进提篮桥,被判刑十年,1982年得到平反,并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去世。
1949年5月初杭州解放时,约摸有一个连的解放军,在劳公馆内住了一个多月。
1958年,劳公馆成了单位宿舍,一批杭氧职工住了进来,有拆有搭,这里开始热闹。
“文革”中更多的人住了进来,还办过街道的加工点……大门口的那两扇大铁门早已卸去,有的说大炼钢铁时进了钢铁厂,有的说当了旁边小学的大门。
1971年,要建造杭州手表厂,地点就选在城隍山四宜路东边的这片山坡。
劳家首先被征迁。
手表厂先是从天津、上海引进零件组装,1976年自己生产的第一块“西湖牌”手表问世,场面当是热闹、激奋的,也红火了数年。
今夏,笔者去那里寻觅踏勘,见那一大片错落的房舍已被统统拆去,山坡上的一切仿佛全被抹掉了,仅留半山腰一幢当年劳公馆后院隔壁的小洋楼——小螺蛳山18号,此前是手表厂的医务室,作为历史建筑保留了下来。
工地上几台挖土机在隆隆作响,不用多久,一片崭新的“省旅游展示中心”新楼将在这里崛起。
当年法盛送饭时走过的山路,四宜亭仍在,四周树木茂盛,依然人迹稀少。
我又去了鼓楼附近的水师前寻找“衢州永源皮箱店”,自然是早就没了,但周围的许多老人都还记得这爿店,说就在中山南路445号省国防工办物管站(老人说,早先这里叫水师衙门,后来办过铁工厂)的斜对面,不仅卖皮箱木箱,也修皮箱木箱,早些年拆掉了。
花牌楼巷成了眼前的四宜路大道,那些老宅老店都没有了,然而,它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仍然深深地留在尚健在的当事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