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闵行区2020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2. _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去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4. 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5.人们常常用《望岳》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年轻人要勇于挑战困难,胸怀雄视一切的气概。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

(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诗论证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B.乙文叙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从写作意图看,甲诗和乙文都提示人们,将思考聚焦于战争中的“人”。

上海市闵行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考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闵行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考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闵行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考试卷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远不限于此。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的卓越?没有的境界,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融会贯通内容超今冠古物我两忘B.炉火纯青内涵超今冠古物我两忘C.融会贯通内涵物我两忘超今冠古D.炉火纯青内容物我两忘超今冠古【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运用。

选择合适的词语。

“融会贯通”的意思是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炉火纯青”的意思是: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物我两忘”的意思是: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

“超今冠古”意思是:超越古今。

句中是形容技术掌握的好,所以选择“炉火纯青”,排除AC,第二空工匠精神“内涵”,不能说工匠精神“内容”,排除D,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脏.物震.撼郑重其是.因地制.宜B.造型.踪.影勇.往直前油光可鉴.C.追溯.直.拗政通人和.有过之而无不即.D.咨.询制裁.一泄.千里一拍即.合【答案】B【解析】【详解】A.赃物、郑重其事。

B.正确。

C.执拗、有过之而无不及。

D.一泻千里。

二、名句名篇默写3.名句积累与运用。

蒹葭凄凄,__________。

(《诗经·蒹葭》知不足,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

(《礼记·学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前《春望》)庭下如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诗言志,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自己胸怀天下的襟怀。

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doc

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doc

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名句默写(共1题)1.1.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2. 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3.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

(《已亥杂诗(其五)》4. 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 阡陌交通,_________。

(《桃花源记》)6. 三十而立,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孔孟论学》)【答案】1.山色空蒙雨亦奇 2.浮云游子意 3.化作春泥更护花 4.我寄愁心与明月5.鸡犬相闻 6.四十而不惑难度:容易知识点:诗二、填空题(共1题)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乡关”的意思是_________。

(2分)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答案】7.(2分)故乡8.(2分)D难度:容易知识点:诗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1.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捕蛇者说(节选)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__________________。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9.《捕蛇者说》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谨食之,时而献焉。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 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 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 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 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源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的“汗青”指___________(2分)7.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 ___________"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1.名句默写(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___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甲诗中“汗青”指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上海闵行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上海闵行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闵行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汗青”指______________(2分)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个人危难而内心战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共1小题)1.默写。

(1)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3),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6)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7),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8),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9)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表现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启迪人们正视艰难,勇于开拓。

(10)小明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对学习就有些松懈了。

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二.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满分25分)2.(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探春黄庶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①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②,万叶千花一手裁。

【注释】①杯具:饮酒的用具。

②刀尺:裁剪衣服的工具。

(1)“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赏析“万叶千花一手裁”中的“裁”字。

3.(9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上海市闵行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闵行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闵行区2020年初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试题语文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3.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4. ,不逾矩。

(《孔孟论学》)5. ,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第6-7题(4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如梦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

“瘦”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知否”和“人去也”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批评和责怪。

D.这两首作品都抒写了女子心中细腻、真切、感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诏令徒属曰B.神情与苏、黄不属C.属予作文以记之D.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闵行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监控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古诗文(40分)(一)默写(16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2. ,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

(《别云间》)4.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汗青”指。

(2分)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

(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

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

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

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

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

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

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

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参不知所从.()(2)为参具.言之()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B.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C.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D.曹参高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12.“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4分)二、现代文(3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读书要“精”到极致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

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

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

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

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

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

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

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

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④在精用中求实践。

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

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

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

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⑤“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13.第③段画线句“虽‘快’却是‘慢’了”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

(4分)14.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4分)15.阅读全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 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有质的飞跃”。

B.作者提倡精读一本书,反对“博览群书”。

C.作者认为只有精读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实践,用于解决问题。

16.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段和第段之间,理由是:(6 分)在精思中寻感悟。

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

《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

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②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

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③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

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

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④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

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

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⑥“我要去看大石桥。

”我跟母亲说。

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⑦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

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

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⑧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

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⑨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

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⑩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

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⑪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

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

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⑫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⑬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

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很记得时间已是正午。

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mí j īn:“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⑭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⑮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

车辙,驴蹄印都在。

⑯我们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

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⑰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

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⑱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

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瘫软了,由心到身。

先是屁股觉出了疼,不坐着蹬车,只能是硬撑几下;再就是觉出了腿软,骑不上半里路,就要换班。

⑲过了双庙,离家还有八里,我们俩实在是蹬不动了。

⑳车子躺在一边,我们躺在车子一边,谁也不说话。

我是随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茎放进嘴里嚼着。

㉑太阳变红了,我们一咬牙站起来。

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从这棵树到前边那个变压器小屋,你驮着我;从变压器小屋到更前边的那个坟圈,我驮着你……㉒越渴越吃盐。

刚过小马圈,后车胎跑没了气。

㉓推车子也得轮换班,依然要分出路段。

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经过乡官农场南边的那个孤女坟时,我们居然还能跑得动。

㉔母亲和同伴的母亲都在村口等我们。

一见我们的狼狈样,母亲第一句就问:“以后还去看大石桥不?”㉕我们不作声,心里话:那可说不定。

㉖那年我十三岁。

同伴也是十三岁。

17.根据拼音写汉字:指点mí jīn (2分)18.阅读第①—⑰段,梳理“我”从“想看大石桥”到“看到石桥”的情感变化。

(4分)期待————19.下列对第㉑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A.“太阳变红了”属于环境描写,烘托我们不能按时回家的忧伤。

B.“一咬牙站起来”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们心愿达成后的疲惫。

C.“不念好友之情”属于心理活动,写出了我们毫无心机的率性。

D.结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分工的内容,侧面表现这段路程的艰难。

20.阅读第⑦段和第㉔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

(6分)21.第㉕段写了我们的心理,第㉖段交代了我们的年龄,请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三、综合运用(12分)【材料一】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从早期花鼓戏、本滩、申曲,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

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材料三】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在上海中小学广泛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