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5篇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论语》读书笔记篇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
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
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
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
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
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
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
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论语的读书笔记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
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
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
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2相比第一篇《学而》而言,《为政》的主要谈为政之道,但从文本章节而看,多有为讲孝,讲君子,讲道义的内容。
为政之道,孔夫子为什么需要谈论这些点呢?先说孝,孔子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现。
《为政》中,有四个人问孔子“孝”,问题大体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从某些方面体现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孟懿子和孟武子为鲁国大夫,孔子则基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情况回答他们。
孔子以礼相答,说孝应是礼制相符。
人为万物之灵,平民百姓会尽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们朴素、孝顺,没有贵族的华贵,但用心敬父母。
可见,人再无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诚敬之心。
再说君子,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可以从多方面解答。
首先,君子一言九鼎。
言而无信,如大车无輗,而小车无軏是走不远的。
初中《论语》读书笔记作文

初中《论语》读书笔记作文初中《论语》读书笔记作文【篇1】《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
《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网,但不能平庸!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
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以前,我有做事冲动,有不经过大脑的过滤就忙着做事的坏习惯,自从读了《论语》后,我总结出了——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妙。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快乐任逍遥。
哈哈!怎么样,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白费吧!《论语》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一定要反复学习旧的知识,从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同在炎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清凉的槟榔!虽苦,但却可以从中回味出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从苦中走出来的,苦代表着成长!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
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
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
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相信我,走过悲伤吧!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走过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万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论语》,会让你的人生更完美。
初中《论语》读书笔记作文【篇2】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
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
“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
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
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
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
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5篇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5篇孔子《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
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
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
”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
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
”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
”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
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
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
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孔子《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论语的优秀读书笔记(精选5篇)

论语的优秀读书笔记〔精选5篇〕论语的优秀读书笔记〔精选5篇〕论语的优秀读书笔记1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沉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方: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教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抑制自己。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诲你的知识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教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
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场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如今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抚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拟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外表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论语的优秀读书笔记2孔子主张以礼治国。
《论语》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

《论语》读书笔记(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礼”“义”“仁”“智”的思想,其内容广泛,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道德行为、做人准则等。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必读书目。
流传至今,下至5、6岁的孩童,上至70、80岁的老人,也几乎人人知晓此书。
我也毫不例外是看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语》名言长大的。
小时候看的是只言片语,也只靠生硬的翻译去浅显地理解《论语》。
而今已为大学生的我,终于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联系现实,对它也有了很多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许有偏差也或许不够深刻,但还是让我一一道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可能是《论语》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一句话了,小时候对此的理解更多是在学习的层面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好知识。
而现在看来,这种理解只是最低境界罢了。
细细品味,里面却蕴含了处世的哲学。
随着年纪增长,步入复杂变幻的社会,为了取悦他人,也或是因为不得不迎合社会,许多人选择了伪装自己,伪装自己的能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肆意吹嘘,工于心计。
他们流连在灯红酒绿之中,虚伪地弯起嘴角的弧度,却忘了交友处世的首要准则,诚实(当然,这种诚实是相对意义上而言的,比如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并不算是违背了诚实的原则)。
看看古往今来朋友甚多的谦谦公子,谁不是以诚实待人为准则的。
古时的伯牙子期若不是坦诚相待怕仅是因才华相吸也难成知音吧,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不仅是在做学问上诚实,还有为人处世上诚恳,这应当也是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吧。
由此可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中还是蕴含有大智慧的。
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得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论语》读书笔记5篇

《论语》读书笔记5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读完《论语》,读书笔记是一定要写的,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论语》读书笔记1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5篇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篇1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
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
”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
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
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
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
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
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
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
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篇2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
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
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
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
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
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
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篇3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
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出售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
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
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
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
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
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
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
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
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篇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
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
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
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
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的读书笔记初中范文篇5
一则童话犹如一幅画卷,赏心悦目;一个故事犹如一汪清泉,澄净人心;一本好书柔如一阵清风,放飞思绪;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传弟子编嗊二成,是一本为语录体的书。
还有许多的名词出自这里。
比如说:温故而知新?、欲速则不达、文质彬彬等……
读完这本书,我领会到了许多小人和君子之间的差别,书中写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还有许多关于仁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见仁,智者利仁。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还告诉我们许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并且还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的
道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这本书,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还要继续努力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这本书非常棒,也希望朋友们也读一读这一本精彩、充满知识的书,多从书中继续点知识的营养。
提高自己,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