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精品

合集下载

观纪录片《含泪的活着》有感

观纪录片《含泪的活着》有感

生命的奇迹生活,不过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生命的开始由不得我们选择,但是生命的道路却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过。

过程中的悲喜苦乐,成就了这个大千世界。

许多时候我们觉得生命是苦涩的,因为有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那么多的崎岖泥泞,殊不知当你踏上人生的峰顶,才会发现曾经的山穷水尽,都只为今天的柳暗花明,走过岁月才发现自己应该深深的为曾经的苦难深深的鞠上一躬。

一部《含泪的活着》结束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让“电视画面与解说词”这堂课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的思考更是超越了专业,到达了人生的高度。

我们不过是历史浩瀚卷轴上的一粒灰尘,只是有的人用一生的时间把自己打磨成了玉石,有的人则被历史的甩袖轻轻拂去了而已。

丁尚彪或许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但他的抉择与执着,坚强与信念却让他于平凡之中最为奇绝。

我们在过去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今天不同的生活,年少的我们,可能不会察觉一次次看似漫不经心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以及为它所付出怎样的生活。

但是对于35岁的丁尚彪来说,去日本学习的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整个家庭,整个人生。

当他借债出国,离开娇妻幼儿,可见到的只是位于日本北海道的阿寒町布伏内地区的一所偏僻简陋的学校,我想那时的他一定万念俱灰悔之晚矣。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放弃,而是偷偷爬上了去往东京的火车,以“黑户”的身份,飘荡在东京那繁荣的街头。

这期间丁尚彪生活在随时可能被发现、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恐惧中。

但他仍然每天打3份工,在最后一班地铁下班后沿着铁轨线走路回家。

回家之后的固定程序是做饭(包括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吃饭、洗澡,睡觉都是在后半夜。

如此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打垮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树立了一个新的看似不可能的目标:送女儿去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看到这里,推己及人,我们那些颓废的彷徨,不知道目标在何处的懵懂,此刻,都仿佛被一种叫做惭愧的情绪所取代。

在生活面前,一切的牢骚哀怨都只会遭到鄙视,唯一让自己坚强的力量就是不放弃,一直努力的走下去,并且在过程中不断的找寻新方向,为了一个并不遥远的目标,付出全部的努力。

含泪活着观后感

含泪活着观后感

含泪活着观后感篇一:《含泪活着》观后感《含泪活着》观后感——对于爱和人生的思考专业班级:无机非02姓名:潘红星学号:1002010211“因为爱著你的爱/因为梦著你的梦/所以悲伤著你的悲伤/幸福著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这是丁尚彪通过写信到上海广播电台,通过收音机向女儿送上的生日祝福。

他向女儿传递了他对女儿的期望与父爱。

女儿把这段生日祝福通过录音保存起来了,以便经常可以听到来自父亲的教诲。

《含泪活着》——怀着通过留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念头,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989年,35岁的中国上海男人丁尚彪背负着42万日元的借债挥泪告别妻女,只身来到了日本北海道地区的阿寒镇。

然而小镇的偏僻、荒芜、萧条很快就打破了他试图边工作边还债求学的梦想。

不得已之下他逃离了小镇辗转来到东京,却因丧失了求学身份而无法继续获得签证。

借债未还,求学未成,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在日本“ 黑”了下来。

此后虽然经过艰辛的劳动还完借债,但留学之梦却离他远去。

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自己的求学之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开始为了实现送女儿去国外著名学府留学的梦想挥洒血汗。

由于丧失了合法身份,15年来他从未返回过中国,只是一味地在日本拼命工作赚钱。

可喜的是,在他离开中国的第8个年头,女儿如愿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在飞赴美国的转机途中得以在东京父女相见。

第13个年头,妻子前往美国看望女儿的途中又得以同样的方式夫妻重逢。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第15年。

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老丁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

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眼泪,饱含生活的五味,归乡的喜悦,女儿成才的骄傲……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

老丁的15年,不单是个人坚忍、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

他含了15年的眼泪,在飞机上流出,将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发泄。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2021年感动纪录片《含泪活着》

2021年感动纪录片《含泪活着》

2021年感动纪录片《含泪活着》纪录片《含泪活着》,历时十年,在美国、日本、中国上海拍摄。

据张丽玲介绍,这部纪录片是《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纪录片的最后一部,也将是她个人拍摄的最后一部纪录片。

20xx年感人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一:这部纪录片是中国导演张丽玲《我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张丽玲和摄制组10年来的心血。

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游历了日本、中国和美国,记录了丁尚彪三口之家的生活。

正如导演张丽玲所说,他们只是想把生活中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拍摄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灵感、情感、勇气和力量。

该片于20xx年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是当时日本最高的收视纪录。

20xx年,当创始人张丽玲渐渐忘记这部作品时,一个普通的日本大学生中村俊熙意外地“发现”了它。

当时饱受就业之苦的中村,始终无法理解“人为什么活着?”。

当他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个《含泪活着》的时候,他的内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

考虑到这一点,22岁的中村开始独自游说电影公司。

在他的努力下,一笔3000万日元的投资帮助电视作品《含泪活着》走进了电影院。

自20xx年11月底上映以来,名为《含泪活着》的影片几乎爆满。

由于观众人数大大超过预期人数,影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改为大型放映厅,放映次数和时间都有所增加。

20xx年感人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二:这部纪录片不同于普通纪录片,它跨越了很大的时空距离。

但由于制片方对主角流浪命运的执着,以及家人不能团聚的情感主线,整部纪录片既紧凑又有感染力。

专业人士高度赞扬了这种将催泪效果与严肃主题相结合的高超水平。

《含泪活着》等张丽玲系列纪录片关注人生命运,不仅是优秀的纪录片,也是具有永恒感染力的人生教科书。

很多日本人录纪录片,迷茫的时候拿出来看,从中汲取力量寻找答案。

张丽玲和她的同伴们用十多年的心血制作的这一系列纪录片堪称人类的宝贵财富和瑰宝。

观《含泪活着》有感_初一作文

观《含泪活着》有感_初一作文

观《含泪活着》有感含着泪看完《含泪活着》,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题记一个父爱的故事,两个国家的界限,阻挡不了一份挂念;三口之家,却彼此忍受着爱的煎熬,爱的思念……该片讲述的是主人公丁尚彪,在35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满怀憧憬,从上海到日本留学后,一家三口的命运发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整整十年,张丽玲克服重重困难奔走于日本、中国、美国之间跟踪拍摄,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在上海、东京、纽约天各一方的生活景象,以及将对亲人的思念深藏心底,胸怀理想,决不放弃,坚忍不拔,含泪前行的壮绝岁月!主人公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而我们呢?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是幸福的。

如果说,人有了希望才变得坚强。

那么对于丁尚彪来说,十五年的煎熬生活早已把他的希望磨灭了!如果说,人有了勇气才变得坚强。

那么对于丁尚彪来说,十五年的残酷现实生活早已把他的勇气扼杀了!而我们呢?我们有勇气吗?我们有希望吗?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梦想小的时候,听妈妈讲过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就烙在我心里。

我————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开始偷偷念咒语,想象着能有一天可以像精卫一样驰骋在天上,当我每每念完咒语,还原封不动的站在地上时,傻傻的总认为是自己法力不够。

不过,梦想就是梦想,但我不会忘记,它曾经伴随着一个女孩度过了她的童年。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爱爱,是什么?字典上的解释是:爱是一种发自于生物内心的情感。

可,这是死的爱?真正的爱是力量!是恋人的天各一方,却“千里共婵娟”是亲人的远在他乡,却“近在咫尺”是朋友的天上人间,却“天涯共此时”爱,没有界限,爱,没有语言,爱,没有时差,爱,没有隔阂,爱……还是,一个父爱的故事,两个国家的界限,阻挡不了一份挂念;三口之家,却彼此忍受着爱的煎熬,爱的思念,唯一不改变的是——希望,是——爱!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观后感-含泪活着观后感 精品

观后感-含泪活着观后感 精品

含泪活着观后感篇一:含泪活着《含泪活着》的观后感《影视艺术》期中作业《浮士德》中说:“坎坷是一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新的水源。

”这部纪录片《含泪活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念的力量的故事。

十年文革让很多青年人失去了上学求知的机会,文革结束后,这些青年人,尤其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面临着一种很尴尬的局面----知识的贫乏使他们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的需求。

于是,许多上海青年怀揣着梦想来到日本,开始了他们的为更好地生活而奋斗的历程。

丁尚彪便是其中的一员。

1989年6月,丁尚彪阔别了家人只身一人来到了北海道阿寒镇,梦想着在那里学了日语,再考上大学,工作稳定后就把家人接到日本来。

可是事与愿违,偏僻的日语学校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知识,人烟稀少的环境让他没有办法找到兼职,也不能偿还债务。

于是,他来到了日本最繁华的城市---东京,他只希望通过做一些体力劳动来接济家里。

他做过洗碗工、当过厨师、清洁工,在车床厂工作过;白天做完一份工作,晚上还做了一份兼职;为了不失业,他自己学习、考取了很多技术资格证;他这么拼命的工作,只想让自己的女儿读书、留学,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而他的女儿也在97年考上了梦寐以求的纽约州立大学,又当了医生,实现了全家人的梦想。

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这是对父亲丁尚彪最好的报答。

也许有人会想,这么做值得吗?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伶仃一人,靠着廉价的体力劳动来支撑着一个金光灿烂却又沉重无比的梦想。

他可以退而选其次,不让女儿留学,哪怕只是读一所国内普普通通的大学。

也许是上海人与生俱来的精明能干、不甘心落后,也许是受文革后没有文化而遭遇不公的影响,也许是受上海当时对留学的一种崇尚的风气的影响,也许是丁尚彪内心的坚持、坚定、顽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灵深处对理想生活的无比向往,让丁尚彪毫无退路,没有选择,天天像上足了劲的发条,不知疲倦地发奋。

含泪活着观后感_1

含泪活着观后感_1

含泪活着观后感篇一:《含泪活着》观后感《含泪活着》观后感——对于爱和人生的思考专业班级:无机非02姓名:潘红星学号:1002010211 “因为爱著你的爱/因为梦著你的梦/所以悲伤著你的悲伤/幸福著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这是丁尚彪通过写信到上海广播电台,通过收音机向女儿送上的生日祝福。

他向女儿传递了他对女儿的期望与父爱。

女儿把这段生日祝福通过录音保存起来了,以便经常可以听到来自父亲的教诲。

《含泪活着》——一部纪录片,一个关于家,关于幸福,关于人生的故事!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每一种痛苦与快乐的感觉都是真切的,每一滴眼泪都是饱含深情的,每一种感动都是不动声色的——怀着通过留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念头,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989年,35岁的中国上海男人丁尚彪背负着42万日元的借债挥泪告别妻女,只身来到了日本北海道地区的阿寒镇。

然而小镇的偏僻、荒芜、萧条很快就打破了他试图边工作边还债求学的梦想。

不得已之下他逃离了小镇辗转来到东京,却因丧失了求学身份而无法继续获得签证。

借债未还,求学未成,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在日本“黑”了下来。

此后虽然经过艰辛的劳动还完借债,但留学之梦却离他远去。

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自己的求学之梦寄托在女儿身上,开始为了实现送女儿去国外著名学府留学的梦想挥洒血汗。

由于丧失了合法身份,15年来他从未返回过中国,只是一味地在日本拼命工作赚钱。

可喜的是,在他离开中国的第8个年头,女儿如愿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在飞赴美国的转机途中得以在东京父女相见。

第13个年头,妻子前往美国看望女儿的途中又得以同样的方式夫妻重逢。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第15年。

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老丁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

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眼泪,饱含生活的五味,归乡的喜悦,女儿成才的骄傲……15年,稀疏了老丁的发,刻深了老丁的皱纹。

2018年含泪活着观后感三篇word版本 (4页)

2018年含泪活着观后感三篇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含泪活着观后感三篇含泪活着观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含泪活着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含泪活着观后感范文一刚刚看完张丽玲的记录片《含泪活着》。

影片历时十余年,用影音记录下老丁在东京15年的责任与坚持、孤独与忍耐。

作为一名被大时代所耽误的下乡回城知青,1996年,时值35岁的丁尚彪举巨债,只身来到日本。

他怀揣着对自己的梦想与要求来到日本,本计划上完语言学校后,继续读大学,并由此一路在日本发展下去。

谁知命运到了日本依然跟他开残酷的玩笑,个人的选择在命运安排下显得脆弱,到日本后他们才发现语言学校设在非常偏僻的小乡村。

为了生活,他对学校,也是对命运选择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满机会的东京,逃亡的副产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户”,从此将许多机会堵死,包括回国与妻女相见。

老丁的人生目标由读大学转变为一心一意挣钱给女儿缴学费。

在接下来的15年里,头发疏了、牙齿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干着东京最底层的工作,将所有的钱寄回家,只为了女儿能到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的愿望。

这是他认为的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二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的24小时,女儿懂事地对着镜头说她在父亲面前尽量表现得无所谓,因为怕自己伤心的表情使父亲更加难过。

与妻子相聚的72小时发生在他到东京后的整整13个年头,当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真想不出这十几年间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独与思念。

记录片的结局是在老丁离开上海后的15年。

异乡漂泊奋斗15年后,他终于踏上回国的飞机。

因为他已经完成把女儿培养成材的愿望,女儿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

飞机上老丁泪盈满面,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纽约》中博士在聚会时失声痛哭的场景,那是个人奋斗成功后压抑许久的情绪的迸发,而老丁,则不单是个人坚持、年华老去,还有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

《含泪活着》观后感(精选11篇)

《含泪活着》观后感(精选11篇)

《含泪活着》观后感(精选11篇)《含泪活着》观后感(精选11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含泪活着》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含泪活着》观后感篇1流着眼泪看完了《含泪活着》这部纪录片,那位父亲做人的精神和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全家。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最深的体会和收获有三点:一、父母恩爱,孩子健康。

虽然老丁和他的妻女远隔千里,但是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恩爱。

离家十几年,老丁始终珍藏着妻子为他绣的枕套。

而妻子在丈夫不在身边时学会了坚强,这种坚强,来自她对丈夫深深的爱。

女儿在这种爱的熏陶下,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直到她后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很多学习或行为上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父母的关系通常很不和谐。

而父母恩爱的孩子,通常拥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因为,爱,是最好的教育。

这一点是值得做父母的深思的。

二、目标统一,长期坚持。

老丁在异国他乡以“黑户”打工赚钱,虽然过着艰辛的生活,但他有朴实却并不平凡的坚定的生活目标,为了建设好家庭,为了女儿能上海外一流的大学,在新老交替的“接力赛”中传好自己的这一棒!作为母亲的老丁的妻子,和丈夫有着一样的奋斗目标。

她辛苦劳作,省吃俭用,为的是能够存足孩子上大学的费用。

而懂事的女儿,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习非常勤奋。

他们一家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有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生活也就有了奋斗的力量!也才能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会在困顿无助的时候懂得坚持再坚持。

三、成功无法复制,盲从十分可悲。

看了这部影片,很多人不免会给自己孩子定下目标,也想仿效老丁教育培养女儿的方式,指望“学习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对此,我认为每个人的成功有着很多因素,如出生的年代、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等等非常复杂。

在别人身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在自己身上可能毫无用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
纪录片含泪活着读后感
《含泪活着》记录了一个35岁的中国底层人民前往日本为梦想、为女儿默默奋斗了15年的故事。

而我,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在校大学生,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只想到了两个字——回家。

1996年,老丁为了学习和生活独自去了日本,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在上海。

原以为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世界,却没想到进入了另一个困境。

逃离了所谓的语言学校,老丁变成了黑户,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浪生活,在工厂打工、餐厅洗碗,揣着能让女儿出国深造的梦想一个人在日本底层流着汗和泪,隔了8年见到了女儿,仅仅十来个小时。

最终女儿考上了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并成为了医生,老丁回了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老丁妻子说的这8年来,最痛苦的是只有我一个人……看着妻子憔悴的脸庞,爬满了的皱纹也已被泪水淹没,我真的忍不住泪流。

有很多人问老丁这样做值得吗?我不知道,可能老丁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没有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向前走,不管苦和累,走下去。

这或许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共性,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接受着走下去,没有那些所谓的意义与值得不值得。

可是,这13年与家人亲情的空缺,下一个13年,以后的几十年,能补回来吗?女儿上小学时与同学闹矛盾;女儿背完课文,要找家长签字;女儿家长会;女儿考试考差了,伤心、难过;这些统统需要父亲的参与却没有父亲的参与,女儿人生最好的那些与父母相处的年华,独独缺了父亲。

一个孩子,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有许多的钱可以花,因为钱对于小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意义,而是父母亲陪在身边,宠着自己,哪怕会挨打会挨骂,但是有完整的父爱与母爱,孩子的生活才是正常与幸福的。

而本来应该是女儿小时候生活的榜样与力量的父亲,本来应该像宠爱公主一样宠爱女儿的父亲,却独独在孩子人生成长中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远走了他乡,这
一去就是15年。

这些日子再也不会有第二次,那些遗憾永远补不会。

当老丁妻子质疑着老丁,说你为什么不回来,是不是那边有女人了……,说着那样的话的妻子,背后是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的无限辛酸与无奈。

家里厕所堵了,电灯坏了,女儿半夜发烧了,半夜躺在床上睡不着……这些时候,一个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时候,独独丈夫不在身边。

家庭生活的压力,与一个人的孤独侵袭了这个女人整整15年,那是老丁从日本寄回来的钱永远弥补不了的。

而老丁,一个人在日本流浪15年,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把所有的工资寄回了家,无时无刻他不想念着自己的妻儿,无时无刻他不感觉到孤独。

小小的房子里,还墙上挂着女儿长大的照片,那应该是支撑着他在日本这样流浪了15年的唯一力量吧。

如果回到家,这份力量会不会更强大呢!
《含泪活着》里三个人物,父亲、妻子与女儿,因为父亲的远走日本,女儿最终能出国深造,完成梦想,但是也因此使他们三个人承受了太多的辛苦与孤独,那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

我敬佩故事里的父亲,也为他15年没能在妻子与女儿身边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生活给予了太多人的不幸,让很多人不得不远走他乡打拼,只为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而现当代最受关注的是农民工。

我记得他们曾说过出门在外,什么苦都能吃,再重的活儿都能干,可是,就是受不了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那种孤独感让我想放弃一切,马上回家。

是啊,最苦的事不是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空缺。

家人是我们生活的最大动力,可是,没有家人的陪伴,这样的生活失去了很大的意义。

生活永远是最苦的,是最能打击人的,而家人的存在给生活带来无限的美好与快来。

在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亲人身边时,还是记得一年多几次回家陪陪妻子,
看看孩子,关心关心父母。

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回家吧!回到家人身边,至少在工作累时,有妻子在家里做着热腾腾的饭等你;回到家人身边,至少在寒冷的冬季,有妻子为你暖床;回到家人身边,至少能帮女儿修修坏掉的床;回到家人身边,至少不会孤单。

《含泪活着》观后感三《含泪活着》观后感二《含泪活着》观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