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硬度!上海“黑工”感动日本_成长故事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

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残疾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们的成功比普通人更来之不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这些残疾人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鼓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残疾名人的励志故事:李雁雁今年已37岁的安徽池州青年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
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母亲的泪水落在他的手背上李雁雁身世坎坷,父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学院的教师,“”期间在池州因公殉职,那年李雁雁仅7岁,哥哥李京京17岁,奶奶和妈妈一筹莫展,全家就靠着每月45元的补助艰苦度日。
懂事的李雁雁从小成绩优异,1982年不负众望,一举考上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空调专业,入校后越发奋发图强,每年寒暑假都留校继续学习。
1985年秋,雁雁感觉视力异常模糊,渐渐不能视物,医院确诊是青光眼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导致双目失明!拿着诊断书,雁雁双手战栗,痛哭着捶打冷冰冰的墙壁,瘫倒在地。
李母龚桂兰得知后,连夜赶到长沙,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退学手续。
之后她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雁雁彻底绝望,回家后成天躲在阴暗的小房里,关起窗户,不见任何人。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孩子,《盲人与灯》的故事你听过吗?黑夜里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
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那一刻,雁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
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开始新的生活。
为了省钱,雁雁每天听收音机自学盲文。
1989年夏,他听说美国一家盲校将在中国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便立即报名。
那段时间,他每天坐在地上弯腰弓背摸练盲文,虽然腰酸背痛,却重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們一起分享
2005年 月商業週刊第10名狀元的啟示 2005年5月商業週刊第10名狀元的啟示? 名狀元的啟示?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案例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案例 巴西第四十任總統盧拉先生的分享 捫心自問是否為有智慧的現代人?(知 捫心自問是否為有智慧的現代人?(知 ?( 識和智慧的不同?用簡單的案例分享) 識和智慧的不同?用簡單的案例分享) 感恩嗎?感恩的對象?如何表達感恩? 感恩嗎?感恩的對象?如何表達感恩?
讓我們一起發光
在服務中實踐生命與感動生命 一條腿幫助沒有腿的人 國小二年級女生為偏遠地區孩子圓 欣賞劇場) 夢(欣賞劇場) 三千元就三條命 美國艾斯強森基金會 日本豐臣秀吉的軍師石田三成及買 小狗的案例
讓我們一起發光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案例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演說;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演說; 20世紀初美國費城浸信會教會的案 20世紀初美國費城浸信會教會的案 例 澳洲無腿超人約翰. 澳洲無腿超人約翰.庫提斯的分享 我國馬拉松健將林義傑在2006年 我國馬拉松健將林義傑在2006年 11月與美加超級馬拉松好手雷依及 11月與美加超級馬拉松好手雷依及 查理橫度撒哈拉大沙漠的案例
讓我們一起感受
人生的價值那裡來? 清潔工的自我期許 小和尚與師傅的對話 千元鈔票的比擬 飯店服務員的自我肯定 司機先生的自我滿足
讓我們一起感受
德國海德堡一位僑領的感動 墨瑞教授、愛因斯坦、史懷哲、德蕾莎、 墨瑞教授、愛因斯坦、史懷哲、德蕾莎、 達賴喇嘛等人的看法 日本野田勝子掃廁所的案例( 日本野田勝子掃廁所的案例(英國詩人羅 博斯在墓園發現的感人文字) 博斯在墓園發現的感人文字) 一天省一元、一元救一人( 一天省一元、一元救一人(慈濟一攤血的 案例、 案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國小姚歡融 小朋友的行動) 小朋友的行動) 感人的電影:讓愛傳出去、 感人的電影:讓愛傳出去、有些鳥兒也想飛
一个女孩在上海奋斗的故事:做好眼下的工作你就不会再迷茫

一个女孩在上海奋斗的故事:做好眼下的工作你就不会再迷茫不管怎样,一定要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生存第一位;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时,做好眼下的工作,这会让你有一定的价值感;业余时间,做点自己感爱好的事情,有机会就把握住,没机会就好好提升自己。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一个女孩在上海的奋斗史:迷茫时,就做好眼下的工作文/杨小米我已经在上海3年多了,这几年我变化很大。
这让我想到了20xx 年10月份我来到上海第一年的生活,那个时候变化也非常大。
我为什么大学毕业2年后,才从家乡来到上海呢?官方的回答:不甘于小城市的平凡。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促进了这件事情提前到来。
那就是我失恋了,没脸待下去了。
01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前男友在北京,我已经决定辞职去投奔他,这个事当时同事、朋友都知道了。
辞职后,我和好友先去旅行了。
可是旅行途中,我们就分手了。
这时,我就骑虎难下了,如果回到原来公司上班,我面子上过不去;如果去北京,我感情上过不去。
恰好,好友Tommy在上海,当时正在做优米网的代理,喊我一起干。
我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就从北京转到去上海了。
我原来就打算离开生活的小城市,2年了,每天都在下定决心,但因工作很受重视,工资还不错,自然没什么动力。
而一段感情却可以,不管怎样,事情就这样进展了。
02到了上海的第一个月,我先给Tommy打杂,可是我的能力达不到要求,对互联网一无所知。
这一个月的乐观意义是,优米网上的课程,我都仔细听了,学到了一些东西。
20xx年11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Tommy一起吃饭时,认识了他以前的同事徐老师,徐老师自己创业开辅导班,他感觉市区太难做了,就去了上海南汇下面的一个小镇泥城,租的毛坯房,自己装修的。
他自己设计单页,去学校门口发单页、招生。
徐老师听得懂上海话,这是一大优势。
当时在泥城,他的招生情况非常好,就想在南汇再开一家辅导班,为了节约成本,他还是租的复式毛坯房,需要重新装修。
精选美文《含泪活着》观后感

《含泪活着》观后感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上海男人为了家庭和女儿的未来,借下巨额债款只身去日本生活15年,在日本一天打三份工,深夜才回家,由于护照过期,15年一次也不能够回国与家人团聚,为了把女儿送入世界最高学府,忍受着孤单,背井离乡的生活着,一家三口都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思念、牵挂和辛酸,只为了明天的希望。
我很怕看老丁那双含着泪时的眼睛,太多的辛酸太多的过往不能追述,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即使含着泪,也要活下去的坚韧。
我相信这世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尽相同,但我不能想象,这样的一对夫妻,这样的一对父女,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15年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就只有照片里的样子,父亲对女儿的思念也只能借着那张还在怀抱里的女儿的照片,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对妻子的牵挂,所有所有的感情漫长又无法宣泄,这15年对这一家三口来说是压抑的,三个人的生活里只有希望,只能有希望,只有它是光明的,所以就只能朝着这光亮走,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晴天。
老丁说他从没后悔过,一家人都从没有后悔过,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妻子终于拿到护照可以去探望在美国上学的女儿,她将在日本转机,将有72小时的时间可以和丈夫相处,临行前一向节俭的她特地去做了身新衣服,理了头发,她很开心。
老丁也是一样,他把结婚时用的枕巾拿出来,小心翼翼的铺好。
时代和生活赋予了他们含蓄而深沉的爱,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好像都很平静,老丁带妻子去逛日本,吃东西,他们都很开心,但是时间真的很短暂,离别的时候他们都哭了,背对着对方,那是不舍。
上面的图片就是在地铁里的这一幕。
不过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刻,他们等了15年,老丁终于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电影里的话。
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责任。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
”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在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位中国父亲为了给女儿挣学费在日本打工15年的动人故事。
铂程斋--人生是绝不可以放弃的

铂程斋--人生是绝不可以放弃的(一)数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是许老师儿子打来的。
他告诉我一个震惊的消息:许老师死了。
我问:怎么会这样?你父亲不是一直身体都很好吗?怎么会这样呢?许老师儿子在电话里说:爸爸,从四姑娘山支教回来后,身体就大不如以前了。
他回成都后,自己去新疆旅游,半路上生病,在外面的医院做了个手术。
回城后,就不行了。
在华西医院抢救,医治无效。
许老师问我是否有空,出席他父亲的葬礼。
我说一定去。
第二天,在琉璃场那边的火葬场里,我最后一次见到了躺在灵柩里的许老师。
殡仪馆的人已经来画过妆了。
他眼睛闭着,安详,但是,没有了以往的生气。
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看过一个去世的人,他就在你的面前,却没有呼吸。
以前的同事和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人不多,但是,大家都不怎么说话。
我们围着灵柩走,算是给许老师告别。
仪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许老师的最后一程,我是亲眼看见的。
火葬场内的炉子的窗口打开了。
工人把装许老师的灵柩,放在入口处。
我似乎看见了炉子里面跳动的红色火苗。
我觉得可能一个人死了,都会这样吧:最后,每个人都象一个东西一样被倒掉,烧尽。
工人开始倾倒了,身边有人开始放声大哭,也有人在抽搐。
工人停了一下,然后关上炉子的门。
我想:这就是生离死别了。
那天早上的情景,很久都没有让我缓过来。
死亡来得太突然了,以至于你无法思考。
我还记得最终离开的时候,我紧握许老师儿子的手,不知该说什么好。
我在回家的路上,回望那里的天空。
天空上面是云,下面是一缕轻烟。
一个好人就这样不在了。
(二)我和许老师是忘年交。
很多年前,我们都在一所职工大学里教书,是同事。
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教学楼上班。
他教数学的,因为经常到我们这边上课。
有空,就到我们的教研室里来坐。
我们两个对对方都有兴趣。
那时,我在学校里教电脑。
管着机房。
许老师有空就来问:电脑有什么用。
那个时候,个人电脑刚开始。
感兴趣的人不多。
而许老师是学校里的正教授,高级工程师。
老资格了。
上海人在澳洲打工感人故事

上海人在澳洲打工感人故事
在澳洲打工的上海人的感人故事
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人,决定去澳洲打工一段时间,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他克服语言障碍,努力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展现出了上海人的勤劳和坚韧。
刚开始的时候,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语言不通,他经常与当地人交
流困难,而且很多工作需要他进行体力劳动,使得他感到了疲惫和压力。
然而,他没有放弃,他相信只有通过努力工作,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澳洲打工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他们一起工作、生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故事。
虽然有时候会有一些文化差异和摩擦,但是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他们变得更加团结并共同努力。
在一次工作的经历中,这位年轻人经历了一场突发状况,他的同事摔倒受伤了。
他毫不犹豫地和其他同事一起向伤员提供急救救助,并及时联系了医生。
他的果敢行动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感激,而且他也被提名为一个团队领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年轻人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逐渐适应了
澳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开始参加当地社区的活动,学习他们的习俗和传统,并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
通过这些经历,他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他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回顾这段在澳洲的打工经历,这位上海人深深感受到了努力工作和坚持不懈的
重要性。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并且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感人的故事不仅鼓舞了他自己,也激励了其他人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并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海洋的故事

王海洋的故事
王海洋,可谓一位不平凡的人物。
他出生于上海,小时候比同龄人小很多,但有着异于众人的智慧与勇气。
小时候,他常常骑自己的小脚踏车,去周围的小村庄读书,学习其中村民的文字知识。
大学时期,他考取了上海大学,后来参加入伍,在“梅花八路军”担任政治大队长。
抗日战争期间,他做了十四年的战争,亲历了许多战斗,最终成功把“日本元老”们全部击败,被誉为“抗日勇士”。
战争后,他担任了众多职务,历任多项国家机关,并且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年轻的他为国家做出了许多伟大的贡献,曾经多次荣获政府最高奖章,被尊称为“祖国护卫者”。
王海洋七十多岁的今天,仍然坚持着其坚强的精神,带着自己的热情、勇气和坚韧,给我们指引前行的道路,令我们崇敬不已。
施洋事迹故事简短

施洋事迹故事简短我叫施洋,我这一辈子啊,就想为咱穷苦人做点事儿。
我长得吧,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眼睛不大,但透着股子坚定劲儿。
眉毛浓黑,就像那冬天里的老松枝,透着一种倔强。
我每天就奔走在这大街小巷里,看着那些穷苦百姓的日子,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有一回,我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工人被资本家欺负。
那工人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里满是惊恐和无助。
那资本家呢,大腹便便的,穿着绸缎衣服,眼睛往上翻着,嘴里骂骂咧咧的。
我这火啊,“噌”就上来了。
我就走上前去,对着那资本家说:“你咋能这样欺负人呢?人都是爹娘生的,都得有尊严。
”那资本家瞅了我一眼,不屑地说:“你算哪根葱,少管闲事。
”我当时就挺直了腰杆,大声说:“我是施洋,今天这事儿我管定了。
”我就跟他理论起来,讲这工人的辛苦,讲这公平的道理。
那资本家被我说得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还有啊,我经常去那些工人聚集的地方,像什么破旧的厂房啊,昏暗的工棚啊。
那环境差得很,到处都是灰尘,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我就坐在那些工人中间,和他们聊天。
有个老工人拉着我的手说:“施洋啊,你就像我们的希望啊。
”我看着他那粗糙的手,满是老茧,眼睛里含着泪,说:“叔啊,我就是想让咱的日子好过点。
”我就跟他们讲怎么去争取自己的权益,那些工人都听得可认真了,眼睛一眨不眨的,就像看到了曙光一样。
我也不怕那些有权有势的人。
有时候他们威胁我,说要给我好看。
我就想,我施洋要是怕了你们,我还怎么为老百姓做事。
我还是照样做我的事,该打官司打官司,该讲理讲理。
我觉得这世间就得有个公平在,不能让那些坏人逍遥法外,不能让好人总是被欺负。
我就这么一天天的,忙活着,心里就想着能让这世道变变样儿,让咱穷苦人也能挺直腰杆儿过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出生命的硬度!上海“黑工”感动日本
近日,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影片在日本各地空前热播,掀起了一股“感动大潮”,网上的观后感言多达400多万条。
片头有这样一句话:“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
北海道大逃亡
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在日本北海道最东部的阿寒町小镇,一群中国学生借助夜色的掩护疾步穿行。
因害怕被校方抓回去受到严惩,他们的一举一动显得格外警惕。
这些学生不敢走大道,每人手握着一根木棍翻山越岭,随时准备与扑上来的野熊、野狼搏斗。
这是1989年10月的日本,31名中国学生的此次夜行,后来成为了震惊日本的“北海道大逃亡”新闻。
时年35岁的上海青年丁尚彪,是当夜的“逃亡者”之一。
丁尚彪曾经是一名“知青”,在安徽最贫瘠的农村插队多年,回到上
海后,一家人生活得贫困潦倒。
后来他听说日本经济发达,不少上海人在那边打工几年,回来之后都成了富人,丁尚彪不由怦然心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花5角钱买到一份日本飞鸟学院阿寒町分校的招生资料,便举债42万日元(约人民币3万元),将妻女留在上海,独自一人来到东瀛。
然而,到阿寒町分校报到后,丁尚彪才发现,学校坐落在北海道最偏僻的废弃煤矿区,当地经济萧条,人烟稀少。
这里连个小商店都罕见,到哪里去打工?如此下去,他从国内带来的那点钱,根本无法维持一年的学习生活。
于是,丁尚彪便同3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孕育出了那场“逃亡”事件。
到东京后,丁尚彪一行开始申请延长居留时间。
但是,日本出入境管理局认为他们擅自离开北海道是违法的,所以不予批准,一群中国学生就这样成了非法居留者。
没撑几天,大多数同学就纷纷选择了回国。
丁尚彪心想,如果身负巨债、两手空空地回国,该如何面对妻女?他痛下决断:再难,也要留下来打工赚钱!
中国式父爱
此后的每一个午夜时分,在微寒的东京街头,总有一位中年男子沿着早已静寂的铁轨,稳健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他毫无倦意、神情昂扬。
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每天劳作18个小时、同时做三份工作的人。
回到租住的那栋破旧的木板楼前时,为了不影响房东休息,丁尚彪踮起脚轻轻地上楼梯,打开了那间8平方米房间的门。
他把女儿的照片挂在最显眼的墙壁上,看着女儿灿烂的笑容,他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一天早晨,丁尚彪突然腹痛不止,剧烈的疼痛让他不敢直起身子。
但眼看着上班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丁尚彪只好挣扎着爬下床,捂着肚子去了打工的餐馆。
一边对抗着刀绞般的腹痛,一边洗刷堆积如山的盘子,忽然,丁尚彪感到一阵晕眩,手里的盘子摔到了地上,整个人也失去了知觉。
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丁尚彪患了急性肠炎。
一向严厉的老板,这次却被这个中国人的毅力与忍耐精神打动了,没有扣他的工资。
丁尚彪还在一家水产店当过送货员。
老板看准了他没有合法居留证的软肋,待到丁尚彪辛苦了半年讨要工资时,老板却开始赖账。
丁尚彪很愤怒,与他据理力争,没想到,凶残的老板竟把他打倒在地,并吼道:“快滚!要不我叫警察来!”怕惹出麻烦,满脸血迹的丁尚彪只好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忍受着屈辱,放弃了半年的血汗钱。
到了1992年,丁尚彪终于还清了国内的债务。
但他仍不敢乱花钱,而是把积攒下来的每一点钱都寄给家人。
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自己在日本多打一个小时工,女儿将来就可以安心地多读一个小时的书。
尽管饱尝思乡之苦,但由于护照早已作废,丁尚彪这个“黑户”不敢回国探亲,因为按法律规定,他一旦离开日本,就再也不能踏上这个岛国半步。
1996年秋,一位名叫张丽玲的中国留学生被丁尚彪的人生经历所震撼,决定为他拍一部纪录片。
为了还原主人公在日本的真实生活,她开始举着摄像机随丁尚彪一起风餐露宿。
没想到,这一拍就是10年,从日本、中国一直拍到了美国。
让丁尚彪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没有辜负他的厚望,1997年夏天,丁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
接到通知书那天,丁琳和妈妈都笑出了眼泪,丁尚彪握着女儿报喜的越洋电话,也喜极而泣。
丁琳乘坐的飞机先在东京中转,再飞往纽约,期间有24小时的停留时间,她决定去看望8年没见面的爸爸。
中国打工汉成了日本银幕英雄
但作为非法滞留者,丁尚彪不能去机场接女儿,那里会检查证件。
在约定好的一个地铁站,丁琳兴奋地大喊:“爸爸,爸爸……”虽然8年没有见面,她还是远远认出了站台上的父亲。
丁尚彪看见眼前的大姑娘,不由愣了一下,继而才惊喜地说:“琳琳都长得比爸爸高了!”入夜,丁尚彪带着女儿回到了那个狭小的家中。
他从枕头下面拿出一本珍藏了近10年的笔记本,里面记的都是女儿小时候的学习情况:1988年6月考试成绩:95分,97分,100分;三年级语文考试中的扣分原因:“舌”字中间短了一点,扣掉1分……还有一张她小时候写的《保证书》:“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这些珍藏多年的记
忆,寄托着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尚未看完,丁琳已经泣不成声。
第二天,丁尚彪和女儿一起坐上了去成田机场的地铁。
由于是“黑户”,他必须在机场的前一站下车。
“好了,爸爸不能再送你了。
”丁尚彪两眼一红,泪水不听使唤地滚落下来。
从女儿到美国读书的第二年起,丁尚彪的妻子就开始申请赴美签证,想去探望孩子。
可惜,星条旗不懂一位中国母亲的心,连续申请了5年,11次,她都被拒签了。
直到2002年春,她的第12次申请才终于获得批准。
更令她高兴的是,在飞往纽约的途中,利用中转时间,她最长可在东京停留72个小时,这是她和丈夫见面的惟一机会。
仍然是在成田机场的前一站,13年未见的丈夫丁尚彪在那里等着她。
见面后,丁尚彪颤抖着手接过妻子的旅行箱,等车的间隙,他默默地从背后注视这个女人良久。
来到丈夫的住处,妻子看着他在窄小的房屋内张罗晚饭,看着这个小老头花白的头发,看着墙上女儿的照片,以及床上的大红鸳鸯枕套—那是他们结婚时用过的,丁尚彪出国时带过来却一直不舍得用,直到
今天才拿出来套在枕头上……
2004年6月,女儿即将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踏上工作岗位。
老丁觉得他的使命终于完成,该是回国的时候了。
此时,他已经是位50岁的老人,15年的漂泊,让他变得头发稀疏,满口牙齿只剩下8颗是真的。
2006年,那个为丁尚彪拍纪录片的中国女留学生,已成为日本大富电视台的社长,她为这部历时10年拍摄的片子取名《含泪活着》。
在2个小时的片长中,记录了丁尚彪及其家人15年的心泪历程,该片还荣获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东京文艺金像奖”等大奖。
2009年11月,当张丽玲都已经渐渐淡忘这部作品时,日本一位著名电影人决定重新“发掘”它的价值,经过补充拍摄和重新剪辑,让这部纪录片走进日本的电影院。
2010年11月,未经任何宣传的《含泪活着》电影版在日本各地低调上映后,却场场爆满,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原定只在东京上映的计划,也因不断涌来的邀请而延伸至北海道、大坂、广岛、九州……许多人
在看完影片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纷纷留言:“含着泪看完,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盼主人公一家幸福!”……
丁尚彪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命运,也从不抱怨自己为家庭的付出,他说的永远只有一句:“要做堂堂正正的男人,为家人奉献所有。
”
2010年底,丁尚彪一家人购置了宽敞的新居,女儿在上海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
曾经散落天涯的三口人,终于又团聚到了一起。
目前,丁尚彪正酝酿着将自己在日本的那段人生经历,写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