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
以下是对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的简要概括。
1.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初期王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制度逐渐稳定,农业生产开始发展,青铜文化繁荣。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持续了数百年。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分裂,思想文化繁荣。
各个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时期,有时也被称为中国的“封建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经过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健全、农业繁盛、科技文化发达。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是东汉末年官僚制度瓦解后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民族大迁徙。
受到外族入侵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人墨客,如曹操、诸葛亮、陆机等。
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特别是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政权统一,社会繁荣,农业经济发达,对外交往频繁。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之一,以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而闻名于世。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阶段。
3、对外: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流等形势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在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可以精简总结如下: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群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社会组织简单。
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成,青铜文明,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出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推广,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佛教盛行。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科举制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充满活力。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疆域辽阔。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这些阶段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历史阶段特征

(2)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
3、文化
(1)儒家思想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孔子、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新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文化科技繁荣,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1、经济
(1)生产力: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强化王权。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特征
1、经济
(1)生产力: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2)生产关系: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3)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政治
(1)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
3、文化: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传统文化基础。
三、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年-公元220年)
1、经济: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2)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第一部分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阶段特征(-1840)
一、原始社会( --前2070年)
1、经济
(1)生产力:刀耕火种(耜耕))。
(2)生产关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政治:禅让制;父系家长制。
二、夏(前2070)、商、周(前1046-前771)时期
1、经济
(1)生产力:金石并用,主要是石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
(2)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井田制-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周王,不得转让与买卖;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阶段(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商朝强化了奴隶制国家机器;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的分封制;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战争。
(2)经济上: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青铜时代”;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加快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民族关系上:通过春秋争霸战争,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4)文化上:突出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和XXX两位思想家的卓越成就。
3、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各国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兼并战争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民族关系上: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逐步融合,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单元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西汉XXX时得到巩固。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开端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相同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内地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边境,加强了内地同内地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开国家形成并不竭发展。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1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 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时代特征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度盛行。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性;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各国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文化上: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3、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大一统,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文化上: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代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头脑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盘据,社会动荡,民族大融合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混战,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经济上:均田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化上:佛道鼓起,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5、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繁荣、开放、多元化政治上: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上: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商业(夜市、坊市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化上:三教合一,中兴儒学,文化多元,兼收并蓄6、宋: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二府三司,收地方三权)经济上:宋代的商业革命(表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井生活丰富;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文化上:宋代的文化革命(宋词、宋代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7、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政治上: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明废丞相设内阁,雍正设军机处,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开展(农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货币、商帮),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开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文化上:个性解放的新头脑呈现,批判继承儒家头脑,但宋明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文艺发展(四大名著)8、清末(1840—1870)政治上:列强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史【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政治:a、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基础;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a、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
b、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c、长期的分裂和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隋唐史【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一、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不断创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进一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二、经济: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筒车的出现和创制,生产技术水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三、文化: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宋元史【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一、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二、经济:(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2)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完成重心南移;(3)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三、思想文化:(1)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大总结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
(2)宋明理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3)宋明理学因循守旧,脱离实际,摧残人性(积极);理学易于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明清史【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时期。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走向腐朽和反动。
一、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反动。
(2)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二、经济:(1)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2)商品经济空前繁荣;(3)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4)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三、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战争。
四、思想文化:承古萌新。
(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2)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1840—1912)【阶段特征】政治上,晚晴时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
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思想文化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由“闭目塞听”转向“开眼看世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1864—1894年)【阶段特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公开勾结,清政府的腐朽反动日益暴露。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901年)【阶段特征】《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
经济上,由经济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宣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促进了思想解放,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制度变革”的重要一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阶段特征】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合流,清政府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清政府进行了“新政”(1901)和“预备立宪”(1905),试图继续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随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1919年)【阶段特征】政治上,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展了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阶段特征】随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序幕;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阶段特征】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
大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阶段特征】政治上,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滥发法币,官僚资本大肆剥削,大量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陷入困境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阶段特征】政治上,国民党一党专政,有悖民主建国;国共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经济上,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并逐渐转移到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来。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一1956)【阶段特征】政治上,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1949-1952,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1953-1956,三大改造提前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建设由此起步。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一1966)【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经过1956年的中共八大,1961-1965年的八字方针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阶段特征】“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政治上,阶级斗争,个人崇拜,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给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带来严重影响。
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
思想文化领域,知识分子遭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徘徊时期(1976——1978)【文化】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1978年5月,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阶段特征】经济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政治上,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进展。
外交上,结伴而不结盟,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和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思想文化上,科技、文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显著,先后出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984年,提出“一国两制”战略构想。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