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鹤意象

间, 模拟世间百态。其二, 乌分善恶。以鸟类 比拟入的 品格 。神话以 及 下 , 孤鹤独 翔的图画 , 鹤如其人 , 者内J 内 而 作 也 寂寞孤独 也跃然纸上。 诸子散文 , 尤其庄子寓言中的鸟意象 , 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得乌 意象开 始 “ 樊笼毛羽 日低摧 , 野水长松眼暂开。 宋代诗人欧阳修笔下的鹤俨然 具 成为一种文学 的象征 与符号。鹤 , 中国诗 歌中 , 在 其意 象的 出现依照 有超然于世外的贤人悠 闲旷达之态。 鹤 闲临水 久, 蜂懒采花疏 是被 《 诗经》 所奠定的基本特征一般表现为 : 鹤首先 被人们认 为是善良吉祥 称为 梅妻鹤子 的林逋所追求的小隐 生活 。由此 可见 , 鹤意象在诗中 的鸟类 , 因此在“ 比人” 时往往是代表君子贤臣。 不仅仅是单纯的歌咏物象 , 而是作者托鹤 言志 , 寄情于鹤 , 笔下的鹤舞 鹤相对于其他鸟类 , 形貌 端好 , 姿态秀雅 , 道骨仙风 , 卓而不群 , 有 动着诗人们 的灵魂。
在诗歌 的多种鸟意象中, 具有特殊稳定的文化内涵。诗人 笔下的鹤舞动着诗人们的灵魂 。
鹤在中国的象征意义

鹤在中国的象征意义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被视为吉祥、长寿、高贵、纯洁的象征。
在中国的文化中,鹤被赋予了很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鹤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因为鹤的叫声像是“哈哈哈”,所以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鹤常常被用来代表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寓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会在婚礼、生日、节日等重要场合中使用鹤的图案,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鹤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因为鹤的寿命很长,所以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会用鹤的图案来表达对长寿的祝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会在老年人的生日、寿宴等场合中使用鹤的图案,以表达对长寿的祝福。
鹤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贵的象征。
因为鹤的形象高雅、优美,所以被认为是高贵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鹤常常被用来代表高贵、优雅的寓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会在宫廷、庙宇、园林等场合中使用鹤的图案,以表达对高贵、优雅的追求。
鹤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纯洁的象征。
因为鹤的形象纯洁、清秀,所以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鹤常常被用来代表纯洁、清秀的寓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会在诗词、绘
画、文学等艺术作品中使用鹤的形象,以表达对纯洁、清秀的追求。
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吉祥、长寿、高贵、纯洁等多重象征意义。
鹤的形象不仅在中国的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历代诗词常见意象之“鹤”、“月”、“柳”浅析

中国历代诗词常见意象之“鹤”、“月”、“柳”浅析一、鹤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
“禽中唯鹤标致高逸”,鹤,因其形貌俊逸,鸣声清丽,舞姿优美,飞举高远,且父慈子孝,雌雄情笃,步行规矩,性情雅致,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被视为吉祥之鸟。
鹤的象征主要有三方面:(一)隐士、君子鹤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即象征隐士、君子。
如《后汉书·杨震列传》载有杨赐上灵帝书云:“惟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俊巧之臣,速征鹤鸣士。
”“鹤鸣之士”,即指隐逸高士、贤德君子,承袭的是《周易》、《诗经》“鹤鸣”之观念渊源。
在唐诗中,以鹤象征隐士、君子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黄鹤佐丹风,不能群白鹏。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沈侄期《黄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君看海上鹤,何似笼中鹑,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长愁忽作鹤飞去,一片孤云何处寻”(李益《赠毛仙翁》),“人到白云树,鹤沉青草田”(司空曙《送僧无言归山》)。
(二)诚信、情义作为鹤原型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核,同样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鹤意象所继承与发展。
在鹤意象中融入夫妻情义的文化内涵,在魏晋南北朝诗人中屡见不鲜,如曹植、何晏、简文帝、鲍照、庆信等均有此类题材的诗作。
庆信《鹤赞并序》描写一对雌雄白鹤双双被擒后,“相顾哀鸣,肝心寸断”、“孤雄先绝,蠕妻向影”的感人情景;鲍照《代别鹤操》描写一对鹤本来过着“幽客时结侣,提携进三山”的夫妻恩爱生活,却惨遭“海上悲风急,三山多云雾”的突变而分离失散的悲苦境遇。
这些诗文,不管是在写鹤,还是在写人,无不在鹤意象中渗入了关于“情义”的情思。
(三)被囚者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文学的发展,鹤意象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引申与拓展。
历代文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捕捉鹤意象并加以演绎,发掘出了更加纷繁复杂的意象内蕴。
白鹤献瑞的意思

白鹤献瑞的意思
白鹤献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寓意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白鹤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而瑞字则代表着吉祥和好运。
因此,白鹤献瑞的意思就是寓意着祥瑞降临,预示着幸福和好运即将到来。
白鹤献瑞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中,白鹤常常被描绘成在蓝天白云之间翱翔的形象,被人们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而瑞字则是古代用来描述吉祥和好运的字,与白鹤相结合,更加强调了幸福和吉祥的意义。
白鹤献瑞的形象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中都有所呈现。
例如,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经常会在门前悬挂白鹤状的纸片或者制作白鹤的纸质装饰物,以求祈福和迎接新年的好运。
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中,人们也会扮演白鹤的形象,用舞蹈或者表演来展示白鹤献瑞的象征意义。
白鹤献瑞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好运和吉祥的祈愿,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它代表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幸福和成功的追求。
无论是在文化传统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白鹤献瑞的意义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总之,白鹤献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寓意。
通过白鹤的形象和瑞字的寓意相结合,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白鹤献瑞的意义都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着,带给人们希望和祈愿。
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关鹤的文化符号探析

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关鹤的文化符号探析《周易·系辞》有吉事有祥之句,《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说。
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吉祥美满的生活方式,希望平安、长寿,多福多寿,因此,借用某些动物,如麒麟、大象、金鱼、龙凤、仙鹤、龟、等等的形象符号的吉祥寓意,来装饰自己的生活。
特别是中国人对长寿、长生不老的祈盼是鹤纹样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心理依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鹤一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长寿、吉祥、超脱、忠贞、健美的象征。
这与鹤的体态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是鹤的人性化、艺术性表达。
鹤多为诗人、画家笔下歌颂的题材。
古代高僧,道长乘鹤飘逸的神话和传说,更为它蒙上一层浪漫的色彩。
丹顶鹤俗称仙鹤,古时还有许多赞美的别称,如仙客、阳鸟、丹哥、紫卿、蓬莱羽士等。
一、鹤符号在艺术上的体现1.彩陶。
在新石器时代,有一个鸟鱼石斧彩陶缸,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一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古人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鸟、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鸟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其中鸟的造型学术界有的认为是鹳鸟,通过其形象鉴别,只能确认其是喜欢吃鱼的鸟类,因为鹤与其形象很相似,原始绘画的简约抽象,很难定论其是鹳还是鹤。
但笔者认为,对于鸟的崇拜是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以及生殖愿望的折射。
2.青铜器。
《春秋莲鹤方壶》是青铜器,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鹤立于莲花之中意义深远,莲花对于中国文化是吉祥的象征,莲花是仙界的暗喻。
闲云野鹤诗词中的闲适意境

闲云野鹤诗词中的闲适意境闲云野鹤,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诗人们常以闲云野鹤来形容自己超脱尘俗、恣意自在的心境。
这种闲适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诗词中选出闲云野鹤意境的代表作品,探讨其中的意蕴及其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一、清风明月映闲适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月夜忆舍弟》以月光照耀下的江枫和寒山寺钟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在安静的夜晚思念故友的场景。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的闲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清风明月成为诗人情感的象征,闲适意境在其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二、山水间流淌的自由宋代文人苏轼的诗词中,也常出现闲云野鹤的意象。
他写过一首《赤壁怀古》,其中有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句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指的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而“英雄竞折腰”则指的是时人为之倾倒。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然风景的瑰丽和自由自在的闲适之情。
三、寻找内心的宁静除了山水之间的闲适意境,还有一些诗人以自身身世和境遇为背景,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曾有一首诗《江南独钓图》:“白发渔樵江渚上,惯寻沙鸥独钓人。
一钓三竿无所获,为问闲人取次频。
”这首诗以渔樵人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独自在江渚上垂钓,表达了他追求幽静与闲适的心境。
这样的意境使诗人更容易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真谛。
四、闲适意境与当代生活当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很难获得内在的闲适。
然而,闲适意境仍然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自然风景、品味艺术作品、追求内心的宁静来获得这种闲适。
比如,可以去郊外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阅读诗词,感受其中的闲适意境;也可以学习冥想和瑜伽等,提高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总之,闲云野鹤诗词中的闲适意境给人带来了心灵上的自由和解放。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当代生活中人们追求心灵平静与自由的方向。
鹤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
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
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
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
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
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
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
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
'"可见其爱鹤心切。
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
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
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
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
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
《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
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
白鹤的寓意和象征

白鹤的寓意和象征
白鹤寓意吉祥如意,象征吉祥长寿,步步高升。
仙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
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编织的图案就是“仙鹤”。
同时鹤因为仙风道骨,为
羽族之长,自古被称为「一品鸟」,寓意第一。
一品是古代最高官阶的名称,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共分九级,一品最高。
仙鹤也是鸟类中最高贵的一种鸟,代表长寿、富贵。
传说它享有几千
年的寿命.仙鹤独立,翘首远望,姿态优美,色彩不艳不娇,高雅大方。
鹤文化意义:
广东珠海三灶村民,每年农历新年初一开始活动至初七,都舞狮耍鹤。
除夕夜,要为新扎的白鹤披红戴花,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为白鹤点睛开光,
以显其的灵性威力(用新毛笔点朱砂点眼睛)。
鹤舞模仿白鹤:梳理羽毛、寻找食物、喝水、飞翔、休息、蹲在一边听鹤歌等动作表演。
鹤歌是鹤舞的重要部分,自编自唱,四句一组,长度不限,如果不想
继续唱了,按照惯例,歌者只需唱一句“出齐羽毛飞上天”,鹤歌便结束了。
歌词歌颂社会发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
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鹤”的意象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
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果断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
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
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
很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
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
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宾客。
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
'"可见其爱鹤心切。
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
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
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好捕捉禽鸟,拔取羽毛。
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
鹤的出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
《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
后来母亲去世,隐之更是悲伤不已,正当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认为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而且还多了一种色彩。
陶侃因母亲病逝,辞官司守丧。
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在他们后面,只见那两个客人变为双鹤,冲天而去,后世因此称吊丧为"鹤吊"。
从以上两则记载,可鹤与孝行有密切的关系,鹤的出现,正是孝行所致,这大概就是古之所谓"'孝感'动天"的一种文学表现吧。
古代诗歌中,不乏关于鹤的爱情故事。
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
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日摧颓。
"曹植也有一首同类题材的咏鹤诗。
东晋王韶之《神境记》的记载,更富神奇色彩: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活就是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孤鹤终年哀鸣,长留不去。
此外,《渚宫故事》记述南朝宋明帝修建竹林堂,新阳太守郑裒献雌鹤于堂,留雄鹤于府邸。
雄鹤失侣,昼夜鸣叫,闻者为之泪下。
雄鹤又常飞赴堂中,与雌鹤交颈共舞,宫人驱之,不肯离去。
南北朝时庚信也写过《鹤赞》诗,赞美了鹤对爱情的忠贞。
二、离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思念。
如汤惠休《白歌》、柳恽《掏衣诗》、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虞羲《自君之出矣》、梁武帝《燕歌行》等。
柳恽《掏衣诗》曰:"鹤鸣劳永叹,采?伤时春。
念君方远游,望妾埋执素。
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据携从所务。
"此处,也有写男子思念女子的,如江淹《悼室人诗》、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等。
从以上提及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用字极相似的诗句,如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中有"寡鹤羁雌"句,梁武帝《燕歌行》中有"沙汀夜鹤啸羁雌"句,梁朝王筠《春月》也有"独鹤惨羁雌"句。
"孤鹤羁雌"在以后的诗文中也常常出现,用以象征夫妇或恋人的分隔异地,遥相思念。
古人还用别鹤来比喻朋友的离别,如鲍照《与荀中书别》:"劳舟厌长浪,疲饰倦行风。
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渐无黄鹤翅,安得久相从。
顾遂宿知意,不使旧山空。
"以鹤比喻感伤。
除了离情别绪外,还有用以表现游子思乡以及痛悔自已行为的等,如到溉《秋腐咏琴诗》:"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
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
"繁钦《愁思赋》:"鸣鹤之哀音,知我行之多违。
怅俯仰而自怜,志荒咽而摧威。
聊弦歌以励志,逸奉职于闺闱。
"三、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关于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因此,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喻为神仙。
在神仙的传说中,仙人驾驭的多是鹤。
如《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
《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能够"跨鹤腾云",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
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
例如南北朝诗歌中何召《游仙诗》、鲁范《神仙篇》、释慧净《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等。
除了"驾鹤"外,还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
还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
葛洪的《光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
"《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化鹤的故事。
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经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
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遂高上冲天。
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还夺薛用弱《集异记》记述徐佐卿化成鹤时,被箭所伤;吴淑《江淮异人录》载孙绍元死后变鹤的故事;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赵惠守修道成仙,化为仙鹤而去。
至于仙鹤化成人的故事,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记:射的山有白鹤替仙人取箭,但遗箭被樵夫弘拾得,后来白鹤化成人向弘讨还遗箭。
《古琴疏》载:恒山有双白鹤,化成神女在台上载歌载舞,今遍山俱响。
刘敬叔《异苑》记载:晋情帝永嘉中,徐被一个由白鹤化成的女子迷惑的事。
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迷惑一少年的经过。
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
可见,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四、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是以鹤寓喻君子。
《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也。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
言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
因此,"鹤鸣"一词也经常在诗文中出现。
如汉《虞?碑》:"惟此君子,除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如陆云《鸣鹤诗序》:"鸣鹤,美君子也。
"此外,又有所谓"鹤鸣之士",指那些修奂践言为当世所赞颂的人,《后汉书·杨赐传》载:"唯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
"葛洪的《抱朴子》中更有君子化成鹤的故事:"君子为猿鹤。
"庚信《哀江南赋》中"君子化成猿鹤"之名,就是用的这一典故。
唐代天子求贤的诏书,也因以鹤与君子的联想,而称为"鹤书"或"鹤板"。
此外,唐诗中更有"鹤貌"、"鹤体"来形容君子的高洁,如唐壶。
吴中高士虽求死,不那稽山有谢敖。
"古谚云:"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
"就是说人的正派与否,是由本身决定的,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四说:"你可晓得那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
既读孔孟之书,心达周公之礼。
"这里,鹤也比喻为正君子。
五、大志鹤能够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中国古代神仙故事中的鹤便可以在超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往来,《相鹤经》说鹤"飞则一举千里",这种特殊的飞翔能力,往往用来比喻有大志。
在表达手法上,除了写鹤飞行的状态外,还多与小鸟作对比。
例如阮籍《咏怀》其二十四:"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反之,鹤因受伤或羽翼未成等理由不能高飞就显得"沮丧"。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支(道林)公好鹤住剡东山。
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公惜之,乃锻其翮。
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其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总之,鹤飞则一举千里,便成为一个有远大志向的象征,再加上那些描鹤不与小鸟游,又不愿被畜养赏玩的诗文,更突出了鹤这一象征。
六、隐逸鹤喜欢栖息在涤尽繁器的郊野,如深谷、小渚等,所以有隐逸的象征。
司空曙《选僧无言归山诗》:"袈裟出尘外,山每项几盘缘。
人到白云树,鹤沈青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