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网友吐槽思考
央视痛批抗日剧雷人风 :粗制滥造

央视痛批抗日剧雷人风:粗制滥造抗日剧一直是荧屏上的常见题材,但随着此类影视作品的增多,质量也变得严重跑偏。
前晚,连央视的《新闻1+1》也忍无可忍,批评抗日剧的“雷人”剧情。
一个人竟然可以徒手把敌人撕成两半,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当下,越来越多的“雷人”画面出现在抗日剧中,让观众哭笑不得。
对此,网友们纷纷拍起“板砖”,认为“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电视作品不应该拿着耻辱娱乐大众”。
那些公开在屏幕上播出的不少抗日剧,剧情之稀奇古怪已经让观众们感到忍无可忍。
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电视剧中这位勇士竟然将日本兵不偏不倚地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导演对剧情的设计引来了一片嘲讽,你以为是撕鱿鱼片吗亲?人体构造生命科学呢?甚至有网友将这一设计推选为横店影视城名菜,但离奇的桥段还不只这一个。
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很难想象抗日队伍中的这些武林高手,可以凭借功夫与侵略者的机枪大炮相抗衡。
但这些设计就出现在剧中,武林奇侠们个个以一敌十,飞檐走壁,白刃杀人,无所不能,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再低劣的武器,到了英雄手中都变成了神器。
近日,一个超乎想象的片段引来了不少批评。
剧中这位抗日女侠在被鬼子强奸后突然爆发,原地窜到半空,裤子自动穿好,几十秒间竟然把二三十个日伪军全部射死,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英雄篇章。
除了网友们的吐槽,愈演愈烈的“雷人风”也令央视《新闻1+1》批评抗日剧。
当晚的节目中,主持人董倩引用这样一组数据,“横店影视城从2013年1月30日到3月2日这可查的17天时间里面一共打死鬼子10846个”,同时,董倩也对当今的抗日剧提出质问:“如果鬼子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消灭的话,那我们这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到底是怎么过来的?如果人家问,我们怎么回答?”对于当今抗日剧将历史娱乐化的现象,董倩在节目中也电话连线了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
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的亵渎

“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的亵渎一些情节离奇的“抗日剧”中,一颗手榴弹可炸下日军的飞机,一把飞刀可灭重炮。
1名群众演员1天内在不同剧组死8次。
专家称制作方选择抗日剧因不会出现政治错误。
央视对“抗日神剧”现象评论称,一部接一部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
不得不说,现在的许多抗日神剧已经有点挑战观众智商了。
江湖奇侠徒手劈开敌人,女八路身背箭筒在空中飞来飞去,日本兵在冰天雪地里强奸村姑……情节恶俗至极,剧本经不起推敲,观之令人生厌。
把抗日片拍成娱乐片、科幻片,说实话,这不是尊重历史的态度;相反,还有亵渎历史之嫌。
若当年的日本人真如此好对付,那八年抗战何以打得如此艰苦卓绝?那些热血男儿又何至于毁家纾难战死沙场?诡异的是,就是这样拙劣的抗日剧,却能顺利在各地上星播出。
其实,拍这样的戏,有时候导演也很无奈,他们也感觉深受市场、收视率左右,最终掉进了这样荒谬的漩涡里,无法自拔。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圈内一位小有名气的导演,还在某国际电影节获过奖。
可最近几年,他一直窝在山沟里拍抗日剧,我们经常奚落他,屏幕上到底有多少鬼子是在他的指挥下被消灭的,对此,他自己也很郁闷。
为何如今有这么多弱智的抗日剧扎堆播出,据他本人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需要。
前几年,随着《亮剑》等片子的热播,收视率狂飙,投资商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抗日题材的戏容易吸引投资商的眼光,迅速聚拢资金。
但是,拍出好戏需要有分量的本子,在短期利益面前,投资商往往不会给编剧、导演留下太多时间去打磨剧本,再聪明的脑袋也有被榨干的一天,如此,重复、幼稚、荒诞的剧情就开始屡屡上演了。
二是,目前由于有诸多题材不能拍,一些题材也只能在规定时间段播出,这也是令许多导演颇为头疼的地方。
如此严格管理的结果,我们就只能看到敌我分明过分的抗日剧了。
事实上,如此粗制滥造、违背历史真实的抗日剧,浪费了资金、愚弄了观众、嘲弄了历史,并不能创造出激发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文化。
其实,现在的电视剧行业是异常发达的,每年都能聚拢数量巨大的资金,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利用好这个市场。
人民日报评“抗日神剧”:历史不容娱乐详解

抗日“神剧”背后的生存逻辑 [摘要]抗日“神剧”屡见不鲜,根子在于整个电视剧的制播生态。 在中国的文艺语境中,影视剧的创作、制作和播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众所周知,我们 的所有播出平台与渠道都是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规章制度所引导和限制的,尤其是电视台。所以, 当我们发现电视中赫然播出着在常识范畴内难以忍受或无法理解的诸多“雷剧”时,显而易见, 批评的板子不能只拍在创作者和制作单位上,尤其不少“雷剧”还隶属于抗日历史这个理应严肃 的题材类型下——制作单位和播出单位,到底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中国电视剧的主流运营模式中,影视文化公司必须仰仗电视台,如果没有电视台购买,拍 出来的电视剧几乎等同于废品,不管多大的投资都将付之东流。所以,任何一家有经验的影视剧 制作发行公司,都会将揣摩电视台的好恶和品位视为头等大事。譬如业内会有不成文的默契,东 方卫视对都市时尚题材相对青睐,湖南卫视则重视青春偶像和家庭伦理,安徽卫视经常收时代传 奇剧,北京卫视对有文化底蕴的京味剧和接地气的百姓剧往往容易多看一眼——当然,这种默契 并不见得准确,只是一个大概方向,但这种方向往往对一个影视剧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能直接影响到在影视剧创作的最初筹备阶段。比较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往往会在立项阶段,就会 想尽办法邀请目标电视台的关键人物来帮自己的项目把关和指导。 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制作人,对合作电视台的收片要求基本上是烂熟于心的,甚至不少制作人 原本就是电视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熟悉了整个播出体系和拥有足够人脉关系后自己出来单 干。在筹备一部电视剧之前,他们心中已经把整个制播程序和关键节点都梳理得七七八八,不然 他们不会轻易开启一个项目。所以,我们的电视剧市场经常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刑侦剧火了, 一堆的刑侦剧就出来了;宫廷剧火了,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宫廷剧;年代谍战戏吃香,不用想,马 上到处都是谍战戏——直到这些跟风剧集出现问题而“连累”到整个剧种被禁播或限制播出。说 到底,我们的影视剧制作单位在筹备和考量一个电视剧项目时,最重要的出发点根本不是创作本 身,而是最后的收片环节——这种生存逻辑放在抗日雷剧中也完全适用。 抗日雷剧在中国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而且还能愈演愈烈,不断刷新观众的忍受底线?简而言 之,因为电视台能播。甭管是“手撕鬼子”,还是“裤裆藏雷”,至少观众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 些桥段,对于制作单位而言,只要能上到目标电视台,这部电视剧在投资环节上就是成功的。至 于观众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那是另外一件事;至于这些桥段是不是符合历史、有没有尊重历史 与常识,那简直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抗日题材电视剧热播后的冷思考

痛 。从小接受传 统爱国主义教育 的中国
电视剧作 为反 映社会 现实与社会 动
人 ,对那一 段历 史更是无法忘怀 ,加之 态的一面镜子 , 它的制作与播出都与创作 抗 日剧存在 的问题 : 日本政府领 导人 频繁参拜靖 国神社 ,伤 者个人 的选择息 e , N关 。纵然是抗 日剧 , 害亚洲人 民的民族情感 ,近年 中 日之 间 也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去还原那一段历史, 事实 上 ,如 此 不 符合 逻 辑 、层 出
事件作 为电视剧的主题进行演绎 ,以史 观去解读历史 ,尽量在保持 电视剧剧情 或背景 ,其本 质被 替换 成言情剧 、偶像 明鉴 ,将历史 与现实结合 ,总会拨 动国 正常走向 的同时保持对历史 的尊重 。但 剧 、武侠剧 ,虽然 主线仍是 “ 抗 日” ,
9 2奢 『 闻知证 2 0 1 3  ̄第0 9 期
一
二 、抗 日题材 电视剧存在的问题 近年 来 ,抗 日题 材 电视 剧越 来 越
、
抗 日题 材电视剧 热播 的原 因
日渐成 为衡 量一 部作品是否优秀与合格 多 ,但质 量 良莠 不 齐 。有 的 甚 至 出现 的指标 ,因此 ,与其面临另辟蹊径另起 很 多 夸 张 、雷人 的虚 构场 景 ,如 “ 手
研 究 生 之 页
NEW S RESEARCH
抗 日题 材 电视 剧 热 播后 的冷 思 考
口 陈 波
【 摘
要】 抗日 剧最近扎堆 荧屏的现 象,引 起 了央视 与新闻 出 版 广电总局 的关注,央视 《 新 闻1 + 1 》 在4 月1 0 日
“ 抗 日剧 可以这么拍”的专题节 目中细数 了 目前抗 日剧 的数 宗罪:叙事主题 言情化 ,剧情设 置天马行 空 ,情节雷人
抗日剧何以成了全民笑柄

抗日剧何以成了全民笑柄?八年抗战,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与悲壮的反侵略战争,正在通过我们的电视荧屏,为压力山大的中国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种恶俗的笑料与段子,而且,似乎还将升级为全球笑话。
时下,吐槽抗日剧已成全民风尚。
一张“手撕鬼子”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血光四溅如天女散花;一个26岁的“横漂”史中鹏突然成了网络红人,因为他以“越猥琐越好”的绝招扮演日本兵,一天在不同剧组成功地死了8次。
有好事者根据电视剧中我军消灭日军的比例,测算出横店一年能“杀死”七亿鬼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所以称其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一向严肃的《南方周末》最近也刊出了《抗日这门生意》的长篇报道,梳理抗日剧红火的来龙去脉;连海峡对岸的台胞也着了急,《旺报》2月26日发文批评: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大不敬。
“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著名编剧高满堂如是说。
为什么战场那么多,八路那么忙,这首先与我们目前的电视剧管理方式大有关系。
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把“题材决定论”列为文革遗毒加以批判,但在我们这里:不能拍的题材永远比能拍的要多得多。
比如说:反腐不能拍,文革不能拍,鬼片不能拍,警匪剧限制,古装剧限制;在战争剧领域,抗美援朝不能碰,对越反击不让碰;国共对打,拍多了也不利于统战,所以投资商和创作者的一致结论是:只有打鬼子最安全。
抗日剧真的就最安全吗?那也不一定。
这里边还有无数的明规则与潜规则:比如说不能表现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不能展示日本兵的军事素质,必须体现共产党领导抗日,等等。
否则,轻则折腾你,重则毙了你,数千万的投资就可能打了水漂,伤不起啊输不起。
我常常感慨的是:在管理者划定的如此狭窄而凶险的夹缝里,我们的创作者竟然还能编造出数以千计、花样翻新的抗战剧,其智商与想象力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拍得多,架不住有人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众也好这一口,因为“打鬼子过瘾”!新派抗日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和《抗日奇侠》等在多省市都勇夺收视冠军,赚得盆满钵满。
新时代抗日剧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之反思与突围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近年来,一些抗日剧违反史实,存在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6.8%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的‘抗战神剧’歪曲历史,缺乏基本的历史观。
45.6%受访者担心‘抗战神剧’会让青少年对抗战史产生误解”。
[1]“抗战神剧”现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批评,成为众矢之的。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尤其抗日战争,无数英雄儿女为之付出了热血乃至生命。
“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2]历史不应被遗忘,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
在新时代影视文化市场中,抗日剧应以史实为准绳,讲好抗日故事,自觉拚弃歪曲历史的“神剧”,以创造出更多的精品,承担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使命。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是站在唯心史观立场上的错误思潮,它借助于媒体信息技术,以各种方式歪曲中国近代史、中共革命史,扭曲党史、国史,丑化先烈诋毁英雄,严重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当下,一些抗日剧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宣扬主旋律为幌子,片面追求收视率,违背历史客观性,把严肃的抗战史演绎成武侠【作者简介】 李安峰,男,山东莒南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编号:16JDSZK031)的阶段性成果。
李安峰新时代抗日剧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之反思与突围电视剧《亮剑》剧照2019第11期片、色情片、偶像片、穿越片、游戏片、奇幻片等,潜移默化地侵袭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的确是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观众,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取乐。
中纪委点名批评“抗战雷剧”

中纪委点名批评“抗战雷剧”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47期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饱受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这些作品暴露了怎样的创作误区?对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创作者应该怎样书写呈现?“抗战雷剧”暴露创作误区:脱离史实,违背常理最近,一部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因为“雷点”不断,引发舆论批评并被下架。
11月18日,中纪委网站就这部电视剧发表题为《抗战作品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文章。
文章指出,在《雷霆战将》中,八路军的作战条件、穿着、妆容格外“精致”。
比如,大敌当前先来一口雪茄,因为“我的士兵看到我在抽雪茄,心就不会乱”;头发用发蜡涂得锃光瓦亮,冲锋杀敌时脸被战火熏黑,军装却没有一丝褶皱……若是偶像剧,如此配置或许可以理解。
当一部抗战剧以这样的面貌呈现时,观众顿生“时空错位”的感觉。
除了服装、妆容和道具方面的明显漏洞,该剧在剧情方面也受到质疑。
有观众在社交网站点评道:“八路军冲锋不找掩护,大家排成一排愣冲还不受伤,这合理吗?”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饱受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这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脑洞大开”,或罔顾历史事实,或违背常理常识,或过度娱乐化,其情节之离奇夸张,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抗战剧只是借用抗战的壳,实际内容与涉案剧、武侠剧、偶像剧并无本质区别。
”有关专家就此评价。
抗战作品不能背离历史真实,创作者应深入查证历史背景演员再靓丽,道具再华丽,作品一旦背离了历史真实、违背常理常识,就会失去灵魂根基。
据了解,《雷霆战将》是根据原著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
以同一部小说为基础,15年前的电视剧《亮剑》叫好又叫座,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成为家喻户晓的荧屏形象。
“据我了解,小说作者和《亮剑》编剧对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事迹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小说作者也就父辈当年如何参与抗战做了大量采访,真实表现了那一辈人在抗战中的英勇形象。
娱乐化抗日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龙源期刊网 娱乐化抗日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作者:王琦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3期新的一年到来,正在横店拍摄或已经拍完的抗战剧依然有增无减。
用编剧高满堂的话说,“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而网民却对此纷纷吐槽,直斥抗日剧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
(2月24日《燕赵都市报》)战争之所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正在于它的残酷,它的艰难。
一场不残酷的战争还算是战争吗?一场不艰难的抗战还值得我们为之缅怀吗?娱乐化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不敬。
当我看到《飞虎神鹰》中的“元芳”时,我第一个念头是他的黑风衣不会绊跤吗?当我看到吴奇隆站在硝烟中时,我的感觉依然是帅,但是紧接着脑海里就蹦出那句“这咋儿就不像打仗的呢?”。
过于轻松的战争是对年轻人的误导,过于耍帅的战争英雄也是单薄无力,经不起推敲的。
历史需要包装,但不能过份包装;艺术需要升华,但不能没有底线。
只保证收视稳定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作品,这种作品只能将作者的才气和观众的喜爱一点点磨尽。
勿让国难变成娱乐,勿让国耻变成笑话。
让老年人找到寄托哀思的地方,让年轻人铭记耻辱的过去,不要把“国难”变成随意的“一次性消费”,如此恶搞只有让年轻人忘记过去的磨难,忘记前辈们的热血,最终只能导致抗日剧越拍越多,人们的激愤情绪却越看越少。
当年轻人真正把历史剧当成武侠剧,把耻辱当成过目即忘的电影娱乐的时候,就是对历史磨难的背叛。
抗日剧不是恶搞剧。
“人比子弹跑的快”的荒诞场景只适合出现在喜剧片里,而不应是严肃的历史剧。
剧作家们以及导演们应该牢牢记得这个事实。
艺术虽说要高于生活,但毕竟源于生活。
从色彩纷呈的抗战剧来看,中国编剧不缺乏想象,而是没搞准对象。
把想象力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让科幻够科幻,让历史够庄严,还历史一份尊重,也是还自己的作品一份尊重,还亿万中国人一份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抗日剧网友吐槽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戏说成风、穿帮不断、偶像面孔增多等现象出现在抗战剧中,引发专家和网友对抗战影视剧的吐槽。
本文从列举抗日剧的几种娱乐化泛滥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抗日剧泛滥的三种原因,并提出了三种对策。
对抗日剧下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日剧;思考
近年来,戏说成风、穿帮不断、偶像面孔增多等现象出现在抗战剧中,引发专家和网友对抗战影视剧的吐槽。
政协委员陈道明坦率的说:“我觉得,这是在胡闹。
”大量与历史史实不符的抗日剧,将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对军队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一、抗日剧娱乐化现象泛滥
凤凰卫视中文台前执行台长刘春说:“每次看抗战电视剧,总能看到一群弱智的日本鬼子和一个弱智的中国编剧,他们共同把悲剧变成闹剧,把一段悲痛的历史记忆变成搞笑的娱乐节目。
”
(一)抗日英雄武侠化。
《抗日奇侠》剧中,抗日英雄有的拥有“鹰爪功”,一爪子伸过去,敌人从头骨到脊椎寸骨寸断;有的能使“定影神针”,在遥远的屋顶或山头小手一甩,便放倒敌军无数;还有的会“铁砂掌”,一掌下去,轻而易举的将敌人撕成两半。
《利箭行动》剧中,演员不仅能飞天,还有像“黑客帝国”一样的超越子弹本领,被网友归纳为“凌波微步+小李飞刀”。
而《飞虎神鹰》的燕双鹰,堪比蝙蝠侠,总是穿着一件黑风衣神出鬼没的出入任何
地方,更能飞檐走壁一人干掉对方多名狙击手。
(二)武器装备穿越化。
《孤岛飞鹰》剧中1938年就出现m3冲锋枪,而事实上m3冲锋枪是美国陆军技术部于1942年开始研发,到1943年才开始装备部队。
故事发生在1945年初期的抗战剧《向着炮火前进》,雷子枫装备着皮夹克、皮手套、飞机头盔、雷朋眼镜、哈雷摩托,让大家瞠目结舌。
《飞虎神鹰》剧中在舞厅里的液压传动的自动机枪阵,让观众惊呼”未来战士来了”。
不但有的机枪没有弹匣却还能疯狂射击,更有甚者连56式冲锋枪也出现在抗日影视剧的镜头里。
(三)战斗能力夸大化。
著名主持人阿丘:“晚饭后父亲在看一部抗日剧,剧中正演到一对男女地下工作者举枪冲出屋子,屋外皇军伪军数十人对其齐射,两人回击瞬间十几个鬼子倒地。
”《永不磨灭的番号》最后一集,但已经受伤八路军战士表现出了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在牺牲前的那一刻,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手榴弹扔向敌机,准确的命中目标。
还有八路军团长用一把步枪,只一颗子弹就准确的击毙了2500米开外对着八路军喊话的鬼子。
爆破手每人背负150公斤炸药偷袭敌人碉堡,堪比超级“大力士”。
(四)抗日演员偶像化。
最近形成风潮的便是与偶像剧的融合共生,进入到“高富帅”抗日英雄集体爆发的时期。
吴奇隆(《向着炮火前进》)、刘恺威(《战火西北狼》)、王雷(《战旗》)、周渝民(《彼岸1945》)等偶像派纷纷走上抗日战场、加入抗日队伍。
二、抗日剧娱乐泛滥的原因
(一)拍摄题材限制。
浙江绿城传媒周伟成说:“古装剧题材过审受限制,谍战剧不让在黄金档播出,不拍抗战剧还能拍什么?”古装剧题材过审受到限制、谍战剧不让在黄金档播出,宫斗剧也受到广电总局的批评,抗战剧哪怕拍得再烂,也能审查通过。
而拍摄抗战剧,只能选择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战场,而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这样就只能发挥编导的想象力,尽可能把鬼子表演得那么猥琐弱智。
以前拍武侠和玄幻的导演不得不转行去拍抗日剧,抗战剧占据2012年的荧屏,抗日剧“百花齐放”的时代也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二)收视率需要。
编剧高满堂在谈及抗战剧题材泛滥时说:“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创新在哪里?”与市场青睐不无关系:“抗战题材有着很直观的生死冲突,因此收视率有保障。
现代剧没有战争剧那样的画面刺激。
”由于观众爱看,电视台敢买,这也刺激了制作方的“批量生产”。
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9部,比例约为41%。
在广东本土,热衷抗战题材的tvs-1收视率也一路飙高,《飞虎神鹰》、《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神枪》等作品,也常常在南方地区坐上“第一”的位置。
(三)限娱令的擦边球。
抗战剧偶像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2年初,广电总局提出了限制古装剧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限制,在题材和拍摄上也有诸多要求。
很多影视公司为了规避限娱令,开发
了新的替代古装剧的剧种——抗战剧。
导演们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和彰显个性,把这些连续剧都拍成了青春偶像剧,蓄意的篡改历史和过分的自娱自乐式的宣扬,现已经达到了胡编乱造泛滥成灾的程度,殊不知这样会越来越引起观众的反感,本来是要达到宣传和教育的目的,结果反而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
三、对于下一步抗日剧的思考
每个民族都应树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它不能建立在娱乐的基础之上。
抗战剧可以有一定的艺术虚构,但抗战剧也是历史剧,更应尊重历史的基本真实和常识。
(一)创作者尊重历史。
著名编剧王朝柱在谈到抗战题材创作时曾说,在创作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描写的历史框架、历史事件、历史伟人等是不允许随意虚构的,同时还要求我们的艺术家必须采取正确的唯物史观看待这些历史框架、历史事件、历史伟人。
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正确处理历史真实。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讲师徐帆博士:“电视剧创作离不了艺术加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为历史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使其鲜活起来,正是电视剧创作的魅力所在。
”认真创作出尊重历史事件、尊重历史人物的电视剧精品,将中华民族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每一个年轻演员、编剧和导演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拍摄者夸张有度。
影视剧进行适当包装无可厚非,但不
能过度。
导演叶璇说:“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融入一些商业元素,融入爱情戏,还有一些传奇色彩的桥段。
不过前提还是要做得严肃,要让大家记住历史。
”影视作品确实离不开艺术加工,时尚是新时代抗日剧所需要的,浪漫是新时代抗日剧可以添加的,但是在历史戏说泛滥的今天,如何遵循历史、符合自然规律已经成了一条必备的准则。
在不违背历史逻辑、不改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影视作品可以有诸多创新,但过分渲染就不应当,把一些超越自然的能力加进去,让年轻观众如何分辨?抗战剧要讲科学、讲真理,要符合逻辑的夸张和表现。
(三)审查者仔细缜密。
要像审查娱乐剧一样审查抗日剧,不能抗日剧一审就过。
要健全审查机制,增设军事代表。
因为抗日剧涉及到军队和军队的历史,建议在电视剧中心设立军事代表处,拍摄抗日题材影视剧时要派驻军事顾问把关。
上映前,涉及部队题材和内容的影片应由总政治部进行审查把关,审片顾问不仅要有部队文艺创作者,同样要有军队历史专家和装备方面专家进行会审。
作者简介:
赵彦磊(1983—),男,山东临沂人,硕士,96528部队政治部干事。
孝显尧(1983—),男,内蒙赤峰人,96528部队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