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由作家亦舒所著的小说,以女性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挣扎与成长。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引起了读者对婚姻、家庭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中的女主角林丹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在婚姻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
她的丈夫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对她毫无关心和体贴。
在这样的婚姻中,林丹丹渐渐迷失了自我,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婚姻中的困境。
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之后,林丹丹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她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最终选择了离婚,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通过林丹丹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婚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要求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为家庭和丈夫付出一切。
然而,这种观念却使女性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尊严。
林丹丹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不应该被束缚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
她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婚姻中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牺牲和忍耐上,而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除此之外,林丹丹的故事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成长和进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
林丹丹在经历了婚姻中的挣扎和磨难之后,她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她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我们就能够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前半生》让我对婚姻、家庭和自我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小说通过女主角林丹丹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引起了我对婚姻、家庭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通过林丹丹的故事,我明白了婚姻中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牺牲和忍耐上,而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读罢《我的前半生》,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主角子君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遭遇婚变后,被迫踏入社会重新寻找自我价值,最终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她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
想想子君前半生的生活,简直就是泡在蜜罐里。
每天不用为生计发愁,只需操心如何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如何安排好家里的琐事。
这种看似安逸的生活,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当丈夫突然提出离婚,子君的世界瞬间崩塌。
她哭天抢地,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她的绝望和无助。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位阿姨。
阿姨年轻的时候也是全职太太,全心全意照顾家庭。
叔叔在外面打拼事业,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叔叔的事业越来越成功,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
阿姨呢,每天还是围绕着柴米油盐转,和叔叔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终于有一天,叔叔提出了离婚。
阿姨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却换来这样的结局。
阿姨一开始也是要死要活的,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
但后来,她慢慢想通了,决定重新振作起来。
她开始找工作,因为脱离社会太久,一开始四处碰壁。
记得有一次,她去一家公司面试,面试官问了她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她都回答得结结巴巴。
出来的时候,她特别沮丧,跟我们说:“哎呀,我真是没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好。
”可她并没有放弃,继续投简历,参加面试。
终于,有一家小公司愿意录用她。
虽然工资不高,工作也很辛苦,但阿姨特别珍惜这个机会。
她每天早早起床,挤公交去上班。
晚上回来还要照顾孩子,做家务。
那段时间,她整个人瘦了一圈,但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好。
她跟我们说:“以前总觉得靠老公就行了,现在才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经过几年的努力,阿姨在公司里渐渐站稳了脚跟,职位也升了,工资也涨了不少。
现在的她,整个人容光焕发,自信满满。
再看看子君,不也是这样吗?离婚后的她,在好友唐晶的帮助下,开始找工作。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整理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品,初看时,满族人的名字都类似,又多生僻字,看得有点晕,分不清谁是谁,人物关系被我看乱了,看得不急,慢慢看,反正情况以前都大致了解,就没有什么迫切想知道的人物命运,缓缓读来,静度时光。
紫荆城的黄昏读后感

紫荆城的黄昏读后感第一篇嘿,朋友!我刚读完《紫荆城的黄昏》,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呐!这书里描绘的黄昏时分的紫禁城,简直太美啦!就好像我自己亲身站在那儿一样。
那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红墙黄瓦上,光影交错,透着一种说不出的神秘和庄严。
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在紫禁城里生活的人们,他们在这样的黄昏里,会有着怎样的心思?也许是皇帝在思考着国家大事,眉头紧锁;也许是妃子们望着窗外的美景,感叹着自己的命运。
我觉得这黄昏不仅仅是一天的结束,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它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
读着读着,我都有点儿穿越的感觉,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脚步声和低语声。
而且啊,书里对细节的描写简直绝了!每一处宫殿的角落,每一片雕花的窗户,都好像在跟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让我不禁感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工艺可真是了不起!读完这本书,我对紫禁城的向往又深了好多好多。
真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感受一下那里真正的黄昏,说不定会有更多奇妙的感受呢!第二篇亲,跟你唠唠我读完《紫荆城的黄昏》的感受哈。
哇塞,一开始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带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你能想象到那种画面不?黄昏时候的紫禁城,就像一幅超级美的画卷慢慢在眼前展开。
那夕阳的余晖给紫禁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朦朦胧胧的,美炸啦!我就在想啊,当年住在里面的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得是啥滋味呢?是觉得生活美好,还是被各种规矩压得喘不过气?还有那些宫殿,在黄昏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有韵味。
仿佛它们都有生命,在跟我讲述着过去的种种。
这书里写的故事,有的让人感叹,有的让人惋惜。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宫女,小心翼翼地在这紫禁城里穿梭。
看到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心里又害怕又好奇。
读完之后,我就觉得吧,历史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
紫禁城的黄昏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多的情感和故事。
哎呀呀,反正这本书真的太棒啦,让我对过去的那段时光充满了想象和好奇。
不知道你要是读了,会不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前几天在网上无意看到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的简介,然后一直在网上找这本书,找了好久,才找到可以在网上在线看的,找的好辛苦。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对清朝的历史也比较感兴趣。
之前看的《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是我对这位末代皇帝的初步了解。
也就是这样,我开始想知道溥仪更多的点点滴滴。
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记载着中国一位皇帝的戏剧人生。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一个大半生都被别人操纵控制的傀儡,一个前半生都过着奢侈富裕的生活,后半生却在监狱中重新改造的中国皇帝,也许是他的不幸,更或许是他的`幸运。
这本书是从溥仪家世写起的,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
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
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2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看亦舒的小说,喜欢书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淡定、自然、智慧、美丽的女人,读初中的时候喜欢看琼瑶小说,爱的热烈,可以为爱抛弃一切,现在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慢慢觉得挺幼稚,世上爱情如果都是完美,那亦没有那么多为爱而错乱的人了,人总生活在这个烦芜的世上,必定会碰上各色名样的事和人。
要想适应生活,必定要了解他人和自我,有人说,我们所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所见的就是什么样的,我们所想的'人是什么样的,所见也是同样的;在我眼里,很难找到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各种各样的人,坏与好,于我来说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与衡量,只是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教育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人乐观上进,有人悲观消极,有人热爱生活,有人唾弃生活,有人拼钱赚钱,有人知足常乐。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读《我的前半生》有感最近读了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这位中国末代皇帝才有了一些了解。
溥仪先生的一生或许是可以用崎岖、坎坷来形容的。
若不是出生在这个时期,他将会是俯瞰全国统治全国、威仪无边的皇帝,是一个能够拥有一切物质、权利的人,应该享受的是非凡的待遇,三岁时登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也许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让人羡慕,可是我们不是他,作为宣统帝,中国末代的傀儡皇帝,就已经注定了他辛酸、无奈、甚至悲剧的一生。
登极与退位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
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
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
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
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
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
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
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
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复辟梦想的破灭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
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由亦舒创作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生
的起起伏伏、得失与成长。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情感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女性,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她的
丈夫却因为外遇而离开了她,让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重新找回了自我,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信心。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了
生活中的无数选择和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重要的是要学会面对和克服,不要被困难打倒,要坚信自己的力量,坚持走下去。
在读完《我的前半生》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意识到
了自己在成长中所需要具备的勇气和坚强。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生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和快乐。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改变,也需要学会坚守和坚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我们要珍惜每一页,用心去体会每一个故事,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总的来说,《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悟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
历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谛,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追寻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言简短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言简短最近看完了《我的前半生》这部剧,心中感慨颇多。
这部剧以女主角罗子君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女人在遭遇婚姻变故后的成长与蜕变。
罗子君原本是一个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全职太太,每天的生活就是逛街购物、美容保养,对丈夫陈俊生百分百依赖。
然而,陈俊生的出轨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美好的生活,让她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罗子君曾经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切,却没想到这一切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成为你永远的依靠,除了你自己。
离婚后的罗子君,面临着生活的重重困境。
她要重新适应社会,找工作养活自己和孩子。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泪水,但她没有放弃,而是一步一步地努力前行。
她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职场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
她的改变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勇气和决心,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在罗子君的成长过程中,她的闺蜜唐晶给了她很多帮助和支持。
唐晶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能干的职业女性,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朋友真诚热情。
她的存在让我看到了友情的力量,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愿意伸出援手,陪你一起度过难关。
同时,贺涵这个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开始以一个人生导师的形象出现在罗子君的生活中,帮助她解决了很多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和罗子君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虽然他们的感情备受争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除了主角们的故事,剧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情节和人物也让我有所思考。
比如罗子君的妈妈薛甄珠,她虽然有些市侩和泼辣,但她对女儿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和深沉。
还有凌玲这个第三者,她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真诚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我的前半生》这部剧让我对人生、对爱情、对友情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它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去改变,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朝的背影
——读《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有感
《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
近代中国有太多的屈辱和无奈,华夏民族被一个又一个所谓“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用坚船利炮踩在脚下。
中国这个曾经威震世界的名字,不再有其昔日的光芒与荣耀。
他的制度不再先进,他的科技不再发达,他的经济不再强盛,他的国民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变成东亚病夫,他的军队不再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变成不堪一击的弱旅,他的文化不再是最有力的屏障,而变成最难挣脱的枷锁。
在那个图强求变的时代,清王朝被时代狠狠地甩在了身后。
前期他不堪一击,懦弱无知,后期他为虎作伥,自欺欺人。
这样一个王朝在紫禁城的落落余晖中慢慢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末代皇帝溥仪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做为封建帝制最后的符号演绎了自己的一生。
将溥仪从一个普通的“人”的角度来看,生在这样一个落幕的年代,在无知无觉的时候被推到前台,在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却被推到幕后,显得是如此仓皇而充满悲剧色彩。
在此辛亥百年之际,读《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的黄昏》这两本书,回顾百年之前,抛开正统的大历史观,单单从溥仪这个满清末代皇帝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我的前半生》在中国风靡了近半个世纪,从 60 年代出版以来,就一版再版,人们怀着莫大的好奇心,想从这个末代皇帝的书中,了解紫禁城里,静园里、伪满洲皇宫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力量把。
后路,无论是骗取钱财还是拉拢当权者,他们保持着一个政客的头脑和技巧,但是已经被时代的大浪甩在身后,只能围在这个有名无实的小朝廷周围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到了现实的利益面前马上会显示出其功利和自私的一面,他们和皇权若即若离,互相利用。
显然把逊帝三番两次复辟,最终逃到伪满洲国做了中国最大汉奸的责任全都推到这些人身上是不对的,毕竟逊帝自己是有责任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逊帝从很小的时候就在紫禁城里长大,他的教育和信息来源都是从这些遗老遗少中来的,尤其是从 3 岁到 18 岁这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段,因此他这些复辟思想和认为帝制在民众中很有市场的思想能够根深蒂固地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这些人与其说是帝制的拥护者,不如说是帝制的鼓吹和煽动者来的切实,是他们的鼓吹将逊帝一次次推向复辟的前台,满足了他们的各种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将帝制最终推向了坟墓,因为就连他们自己在骨子里也知道帝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二、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作为取代清政府的合法政府本来应该和帝制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实际上北洋军阀的头领都和清廷有着千丝万的联系。
袁世凯自不用说,他的继任者徐世昌更是对清廷有着很深的“眷恋”,不仅嘴上对逊帝表示尊敬,甚至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逊帝做皇后,最后还是因为其不是满人,由清廷方面拒绝才作罢。
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恐怕都是一个大笑话。
但是却可见当时这些政客军阀对于帝制的态度。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洋政府对于清廷其实是有所亏欠的。
北洋政府每年答应给清廷的 4 万两白银的费用从来都没有足额过,最后冯玉祥将军把清廷赶出紫禁城。
之前清廷答应和南方革命政府签订协议,逊帝退位,清廷作为当时的一个政权和南方革命政府是有着平等的关系的,双方签订的合约,无论是否合理,确是合法应该被双方履行的,北洋政府
不履行合约,而清廷却一直都没有“逾矩”,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将军把逊帝赶出紫禁城在中国传统道义的角度看来是有些许不合适的,这也是为什么溥仪在公开场合一直不承认自己有复辟思想的原因,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模样远比公开宣称自己的帝制思想在当时有用的多,这对于当时的民间舆论有很强的蛊惑和煽动性。
但是,北洋政府的官员们虽然是敬皇帝,奉皇帝,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帮皇帝复辟的,相反,大家的真正目的都是依靠帝制和宗法让自己登上至尊宝座。
无论是徐世昌还是张作霖,这一点很明确,没必要为了一个无实权的逊帝,扶不起的阿斗浪费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己的实力可以帮逊帝复位的话,还不如自己做皇帝来的直接,如果自己的实力不够帮逊帝复位,那么自己这些年奋斗而来的这些成果浪费了岂不可惜。
不过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又让他们对所谓“皇帝”的嘉奖和赏赐趋之若鹜。
当时那种混乱的政局,天晓得明天会是谁来做主,而这个好糊弄的“皇上”总是不能刻意得罪,更何况还有好处,于是这些政治掮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地在逊帝身边来来回回,标榜着自己的忠心;而一旦政坛有什么风吹草动则会弃这个布偶不顾,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说到底,北洋军阀们没有人是真正为共和而着想,没有人是真正为民主而著想,也没有人是真正为大众的幸福而着想。
他们只是在谋求自身利益,他们本身也是封建制度的利益代言人。
三、知识分子
知识界对于帝制的态度比起以上两个群体就来的光明磊落得多,一派是嗤之以鼻,一派是推崇备至。
知识界作为时代先锋有众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对于帝制的反对之声,同时我们也经常忽略了很有影响力的那些支持帝制的饱学之士,王国维,康有为,辜鸿铭等等都是支持帝制,支持逊帝的,胡适在和逊帝会面的时候也很中肯的说自己对逊帝的印象不错,这句话还是很客观的,逊帝本身的文化涵养很高,从小接受着最高水平的国学教育,又有庄士敦等西洋老师,相比于出身行伍甚至草莽的各路军阀来说,更加容易被知识界所接受。
晚清政府腐败黑暗,北洋政府却上台后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加之溥仪身世坎坷,不像多数帝王般骄奢蛮横,也较容易获得知识界的同情。
客观公正的来说,支持帝制者中不乏像辜鸿铭这样深谙西学的知识分子,加上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应该的出路非常迷茫,很多人希望中国走上英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道路,存在让中国不必承受剧烈变革之痛的侥幸思想,使得知识分子虽然大多对于封建制度仇深似海,但是却不能看清帝制已经走向尽头的事实。
四、外国人
外国列强自鸦片战争以来,从初始对于清政府的不了解而敬畏,到为了自身利益而交战,再到让清朝皇帝成为了自己在华利益的代表人。
他们对于清朝皇室的“好感”可谓日益增加。
但是多数外国人来到中国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逊帝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尤其是在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将溥仪变成了帮助自己实现统治东北乃至中国人民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