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经典感悟

合集下载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放下了厚厚的群众出版社发行的俗称“灰皮本”的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写成的《我的前半生》,再结合我在长春期间参观的“伪皇宫”,对这个末代皇帝的前半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在这本“忏悔录”中,溥仪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和语气反复唾骂自己,同时深深感激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溥仪的文采很好,不愧是学“帝王之学”出身,全书以自述的形式把自己的前半生分成五个阶段记述,分别是宫中生活、天津时代、长春时代、苏联的五年、回到祖国。

一边回忆,一边悔过。

尤其是在最后一部分,战犯管理所安排包括溥仪在内的战犯到东新中国的东三省的各条战线去参观。

当溥仪走在曾经自己是这个地盘的“主人”的土地上的时候,他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深深的触动和感动着,同时在心里将眼前的“新面貌”和解放前的自己领导下的“旧面貌”做了深切的比较,感觉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

自己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是“百死不得已赎其身”,自己过去犯下的各种罪行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在哈尔滨,他们参观了包括儿童公园、太阳岛在内的许多地方。

儿童公园是我很熟悉的地方了,园中有许多古树,我每天走在里面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个公园有些年头了。

这里空气清新,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

要是这样算起来,这个公园至少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而且公园里的小火车也有同样的年头了。

在哈尔滨期间儿童公园是留给溥仪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溥仪看到的这一切让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最最幸福的,而且会世世代代幸福下去。

时光荏苒,现在的儿童公园同样是绿树成荫,各种年龄的儿童在这里蹒跚学步、奔跑欢笑,但是这里的景物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这本《我的前半生》写的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往事,从中让我深深的为他感到悲哀。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

一群本来能够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生们,却正因一个女生——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

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在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虽然干涉朝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潜质,多有胆识。

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

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溥仪的祖父也正是正因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正因他是皇帝,因此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

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

”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正因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

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爱外国东西。

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生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

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

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正因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我的前半生观后心得感想范文3篇

我的前半生观后心得感想范文3篇

我的前半生观后心得感想范文3篇我的前半生观后心得感想范文1《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我的前半生观后心得感想范文2日思夜想,废寝忘食,眼睛肿胀,头脑发昏,终于,以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牛妈火急火燎的看完了当红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之所以火急火燎,是因为牛妈妈一面沉浸在电视剧情里,为人物的际遇命运感慨万千,为剧情的弯弯绕绕想破头脑,而不能自拔,一面又时不时的提醒自己,不该看电视剧,该去学习,应付即将到来的考试。

于是,一面心里惦记着电视剧情,一面谴责着自己在荒废时光。

是的,即便将近不惑之年,即便知道自己十余年来欠下许多岁月的账要还,牛妈妈却依然不能解决那个老大难的问题——自律。

好吧,既然已经看完了,那么,对于为何会沉浸其中,总要有个说头,有何感想,也要来点总结,好给自己一点不务正业的借口和托辞,给自己不安惶惑的心找点慰藉。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溥仪: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亲笔书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是关于溥仪从幼年到即位为清朝末代皇帝的经历和感悟。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溥仪的遭遇和思想所触动,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溥仪的自述感到震撼。

作为末代皇帝,他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责任,在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宫廷生活中,保持着他的信仰和原则。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他的失落和迷茫。

他对自己平凡的家庭和情感的渴望,对历史和信仰的追问,都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他的自述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展示,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注解和反思。

其次,我对溥仪的思想转变感到敬佩。

在书中,溥仪描述了自己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到沦为政治人物的过程。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历史的局限和改革的必要。

他对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兴趣,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都表明了他对改革的思考和努力。

虽然他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但他的努力和勇气让我敬佩不已。

此外,在整个书中,溥仪以一种坦诚和平和的态度展现了自己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局限和责任,他对历史的反思和自省,对自己的错误承担了责任。

尽管他曾经犯下过严重的错误,但他并没有回避或逃避。

他用文字记录和澄清自己的历史形象,向读者表达了他内心的纠结和悔意。

这种坦诚和自责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皇帝的悲剧。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对历史背景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溥仪的自述,我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和苦难,了解到了清朝的衰落和中国近代史的转折。

我也从中领悟到,个体的命运往往受到历史的制约,但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改变命运。

溥仪的遭遇和思想转变,给了我深思和启示,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溥仪:我的前半生》是一部读后感十分深刻的书。

通过溥仪亲笔书写的自传,我感受到了溥仪的遭遇和思想转变。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溥仪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溥仪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名字取自鲁迅的小说〈伤逝〉,鲁迅有句名言:“爱必须有所附丽。

”亦舒把附丽具体化了。

这篇小说里有几段看上去很美的婚姻,其实充分验证了亦舒一贯的一个观点:爱情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一回事。

爱情可以要死要生,掏心掏肺,婚姻不一定需要这些,但一定要彼此独立,彼此尊重,彼此爱护(是爱护,不是爱)。

这个小说,看到最后,让人心里凉凉的,婚姻理想主义者请在指导下观看。

重温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里的女人,子君,唐晶,子群,和抢了子君老公涓生的电影明星辜玲玲其实代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在生活里我们都能遇到。

子君:美女一个,品位不错,年轻的时候是师太笔下“美则美矣,没有灵魂”的那一类代表,第一次结婚就是为了寻找个物质上的依靠,借助老公的力量,飞上枝头变凤凰,结果生儿育女以后,老公有了新欢,她被迫下岗了。

每个人都以为她完了,没想到离婚成了她人生的契机,她变的幽默,独立,眼角有淡淡的沧桑,更迷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长叹:这不就是香港的尼可基德曼吗和她那个矮个老公分手以后,她终于挺起腰杆,迎接人生第二春了!所以,该离的婚还是要坚决彻底的离呀!唐晶:如果说子君是先进围城后混社会,那唐晶就是先混社会后进围城。

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努力工作,小有成就。

不要以为人家是那种男性化的女强人哦,人家可是很会撒娇又很性感的哦(书中写她穿白衬衫是不带BAR的),闲时看看红楼梦和聊斋,还有骆驼祥子!30多了才结婚,这个剩女生涯可是有点漫长啊。

咱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女人,成天叫嚣着不结婚,单身生活过的无比精彩,千万别下结论,她们通常忽然就结婚了,立刻就生孩子了,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无限的家庭事业中去了。

先做职业女性,再做家庭主妇。

子群: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小说里的女人。

很早就离开家,然后从一个男人的怀抱流浪到另一个男人的怀抱,自杀过,沉沦过,你还以为她是爱情动物,忽然有一天忽然就嫁给一个或者大龄或者忠厚的男人了,但一定比较有钱(参照《暖暖》)。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溥仪读后感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溥仪本人。

这部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地描述了溥仪从出生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溥仪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帝王的孤独和无奈。

在读完《我的前半生》之后,我深受震撼。

溥仪的经历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
从小就被置于一个特殊的身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然而,这个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相反,他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挣扎。

在他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但却又无能为力。

这种内心的挣扎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对他的人生充满了敬佩。

除了对溥仪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描述,这部书还通过溥仪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晚
清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以及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皇帝的影响。

溥仪对于清朝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通过他的叙述,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前半生》,我对于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帝王的孤独和无奈,也让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自传,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生动描绘,让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相信,这部书将会对于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于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优秀篇)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优秀篇)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那时他身边给他洗脑的人、社会、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都是糟蹋、迫害他的凶手。

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我的前半生》是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作品,被誉为当代奇书,书中记录了他从三岁登基到55岁最后被人民政府改造释放,参加工作的大半生。

这本书不止第一次读了,这次读完后感觉总和以前不一样,我觉得溥仪是一个特别可怜的人,而且他的思想和他的经历让他一个人去悔罪去认罪是不公平的,他的一生都是被绑架的。

一个小孩子,没懂事就做了皇帝,6岁又退位了,周围的人无一个不是在闹复辟,所以他的思想里也全是复辟。

直到被捕前,他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复辟。

为了复辟,他赏赐张勋,拉拢张作霖,最后竟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当了满洲国的皇帝以后,他越来越变态,国家都是由日本人做主,他只能在自己的家里作威作福,他怀疑厨子赚他的菜钱,怀疑仆人要暗杀他,怀疑日本人要暗害他,怀疑电话里有窃听器怀疑可以怀疑的一切。

后来日本投降,满洲国土崩瓦解,他带了国宝、家属逃到大栗子沟,等日本人的飞机去东京,却成了苏联人的俘虏。

被押解到苏联以后,他最害怕的就是回国,因为在他和他的同党看来,国民党、共产党都不会饶了他。

为了留在苏联,他潜心研究马列,多次向斯大林表忠心,更可笑的是他居然对斯大林说:让我在苏联研究马列主义吧。

1949年3月,他和其他战犯被押解回国,在旅顺改造,他最大愿望就是活命,被枪毙的念头想鬼魂一样缠绕着他。

最后十年,终于被改造成人。

终期一生来讲,我觉得溥仪始终是被绑架的,在思想上没有自由,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封建制?民主制?君主立宪制?这些问题让多少思想家、政治家讨论一生、思考一生,溥仪只是一个住在皇宫里的小孩,他能做出什么明智之举?他能看清什么历史潮流?就连他崇拜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也认为回复大清是他的责任。

所以我希望历史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溥仪先生,不能把所有罪恶、无能、汉奸的罪名加到他一人身上。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导读:本文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整理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

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

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

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

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

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

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

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

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

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

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溥仪《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品,初看时,满族人的名字都类似,又多生僻字,看得有点晕,分不清谁是谁,人物关系被我看乱了,看得不急,慢慢看,反正情况以前都大致了解,就没有什么迫切想知道的人物命运,缓缓读来,静度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

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

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

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

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登基与退位
溥仪的童年是在紫禁城里度过的,他的童年仍然享受着很好的待遇。

在慈禧太后的影响下,朝中诸臣对于民间的举事行为全权把信任交给了袁世凯。

然而不久,袁世凯密奏,“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天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

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亦恶。

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子造也…”。

袁世凯急转直下的态度的变化,使听到密奏内容与袁世凯危言的王公大臣们大为震惊。

本来在民、清两军的议和谈判中,袁世凯是反对共和的,他坚决主张君主立宪,因为他曾经承诺过“决不辜负孤儿寡妇”,而随后由于袁世凯内阁竟要求清帝退位,这倒让皇室措手不及。

在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终究还是退位了,伴随着他的便是无期限的“暂居宫禁”,限制了他的自由,阻碍了他正常的生活方式,却美其名曰“优待条件”。

就如同溥仪先生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写道,“我在这块小天地里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被民国军追赶的时候,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

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复辟梦想的破灭
在天津张园时,前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发动了复辟。

然而讨逆军已逼近北京城,复辟已经变成了一种绝望的挣扎。

怔怔然之际,连卖报纸的孩童都了解内情,高呼“六个子儿买古董”。

起起落落,一切都来的是如此迅速,让溥仪在旦夕之间尝遍了人生的高颠与低谷,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他们的脸色发灰,垂头丧气。

我看了他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

我想,放声大哭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溥仪先生最真实的心情写照吧。

张勋带来的戏剧性的失败,是由于他独揽大权,犯了两个错误,造成了他的被孤立,而同时却把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不幸转嫁到了溥仪的生命中…
短暂的快乐
尽管溥仪的少年生活不尽如人意,而庄士敦老师的出现无异于给溥仪的生命描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苏格兰老夫子庄士敦先生是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在徐世昌总统代向英国公使馆交涉后,便正式聘用了他。

庄士敦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他通晓中国历史,熟悉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对中国古诗特别欣赏。

他读过多少经史子集我不知道,我只看见他像中国师傅一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唐诗,”溥仪在书中如是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溥仪是非常喜欢这位老师的,庄士敦更加没有一丝一毫对中国人的不屑与轻蔑,反而与溥仪形同朋友一般,毋庸置疑,庄士敦先生的出现给溥仪增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灵魂的丢弃
不过,最易让人产生看法的估计还是溥仪对日本的那些年的屈从吧。

现实社会的渐趋复杂,局势的紧张化,日本大使馆的邀请等等的一切,让溥仪的内心开始萌发了小小的欲望。

他自述中写到,“望着角楼和城堞的轮廓,想起了我刚离开不久的养心殿和乾清宫,想起了我的宝座的明黄色的一切,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了我的心头,不由的心如火烧。

我的眼睛噙着泪水,心里发下誓愿,将来必以一个胜利的君主的姿态,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样,重新回到这里来”。

故地重游,溥仪的复仇的欲望如排山大海般汹涌而来,甚至比之前在天津张园时更凶猛,更要强烈。

正是这仇恨的日益增长,才更加促进了历史悲剧的必然性——溥仪选择了投靠日本。

伴随着济南惨案到来的,是溥仪在伪满洲国中地位的确立以及认可。

心里隐藏着复辟的梦想,溥仪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讨好日本,讨好周遭。

溥仪任满洲国执政期间,基本上溥仪是在阿谀奉承日本,惶恐度日,唯恐人家弃子,这即是溥仪那几年生活的真实反映。

当时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论点,“关东之人恨日本刺骨,日本替关东与党军协和,力足取之,然日本即取关东不能自治,非得皇上正位则举措难施”。

而溥仪梦想的再次“实现”,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的“登基”典礼,正所谓“第三次做皇帝”。

“在溥仪先生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予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

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

然而,在这里面,却包含了太多太多,溥仪先生以一生的命运作为赌注,却换来了这些,有悲哀,有彷徨,有希望,更有不尽的无奈与辛酸…获得特赦
一个人的痛苦可以有很多种,而其中最深的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

由于溥仪先生的一次疏忽,“三亿元的事情”使得溥仪失去了所有的勇气,明明是忘了,却给说成是隐瞒,却一步步引发了旧疾发作。

溥仪经受不了内心的负罪感,“捕蝇”与“捕鼠”等任务的接受,却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其“重新做人”。

溥仪的一生是凄苦的,是悲剧的,是无奈冷寂的。

或许刑房里的生活,才是其心灵最纯净、感到最自由的时光。

出人意料的,特赦令颁布了。

第一个被释放的就是溥仪先生。

而溥仪在文中说道,“特赦释放,对一般囚犯来说,意味着和父母子女的团聚,但这却与我无太大关系…如果说,释放就是获得自由和…阳光‟,那么我要说,我正是在这里获得了真理的阳光,得到了认识世界的自由”。

读完了全本书,纵观溥仪先生的一生,在他经历了这些常人几乎难以承受的跌跌宕宕后,我想他的心境大概是“上善若水”这句话最贴切了吧。

出生时的名门望族,锦衣玉食,童年时的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少年时的局势动荡,诚惶诚恐,中年时的胆战心惊,痛苦矛盾,晚年的得到原谅,这一路走来,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抱怨,抱怨他称号却不赐予他该享的殊荣,也没有太多的反抗,反抗尘世的不公平,他更没有自甘堕落,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还是牵挂着祖国的,他有一颗热爱祖国、为民为国的心。

尽管他曾经做过错事,但毕竟溥仪先生一直在积极努力的向上进取着,他并没有失去原本的中华民族的信仰不是吗?
溥仪先生自出生起便被期冀担负了艰辛的任务与重担,而其一生,却早已注定是一场以苦为主导的悲剧。

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反而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主动地从事“改造”。

我觉得这就是溥仪先生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和品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